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动力机制及演变规律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显著差异。与西方语境不同,我国的城市转型是从最初国家权力的“大一统”逐步走向地方城市的分化发展,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典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因备战备荒而发展出的一批“三线建设城市”,此类型城市的发展完全受中国本土化因素的影响,是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的纯粹样本,对社会主义国家乃至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以城市空间相关理论为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研究视角,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居民四个行为主体间的价值博弈以及从生产和消费角度理解空间演变更符合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要素之一参与城市演变过程。提出“三线建设城市空间形成机制”的研究框架,包含影响城市空间形成和演变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关系的阶段性变迁、生产主体的多元性博弈和空间表征的周期性构想。认为城市空间生产和消费的转变可以从需求动力、开发主体、资金来源、土地获取、分配方式、消费主体、技术支撑七个构成要素进行考察,进而划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前期、计划经济后期、商品经济时期以及市场经济时期。区分城市空间四类生产模式:国家导向的计划性生产模式、地方导向的计划性生产模式、政企导向的半市场化生产模式以及多重博弈的市场化生产模式。
本书选取三线建设城市中极具典型性的湖北省十堰市,以1964年至21世纪初期的十堰城市空间演变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的阶段性变迁、生产主体的多元性博弈和空间表征的周期性构想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关于十堰市空间生产关系变迁的研究包含与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