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震撼世界的十天/铁血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伟大的时刻成就了伟大的书。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撼动了整个世界。美国记者约翰·里德亲历并记录了这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天,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震撼世界的十天》这部史诗般的报告文学让你走进历史的纵深,直面那一幕幕触动内心的生活场景,重现那波诡云谲的社会画面。它是世界上第一本详尽记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性文献。

内容推荐

1917年,一件撼动整个世界的大事发生了。

它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无论评说如何,它都已经也将继续给这个世界留下深深的印记。为什么要读历史?不是害怕忘记,而是不能失忆。或许,有一句话其实我们应该这样说:我忆故我在。失忆的人也一同失去了自我,一个人能够记忆多少他的自我才有多少。如果我们对当下之前的一切一无所知,那么所谓“思考”只是一种想象的存在。现在,美国记者和社会主义者约翰·里德,亲历并记下了这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天,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伟大的时刻成就了伟大的书。《震撼世界的十天》是一部史诗般的报告文学。阅读它,能够让你走进历史的纵深,直面那一幕幕触动内心的生活场景。它能够为你还原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重现那波诡云谲的社会画面。“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详尽记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性文献”。它是一件历史标本,也可以说是历史的脚本。它是创世纪,也可以说是启示录。它能让你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

所以,本书所述永远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所谓革命,也许一直都在发生。但是,还很少有人像里德这样生动地记载过。是的,一颗诗人的心灵,一双记者的眼睛,它会为你讲述什么呢?历史,就是让有心人去看见沧桑,就是从过往看见它的来世。这一点里德做到了。

1919年第一版的时候,它就成为畅销书。它曾经为列宁所推荐,被爱森斯坦改编为同名电影。它已经成为历史阅读中不可遗漏的经典。历史是怎么形成的?社会是如何变化的?人与人类的命运又是怎么一回事?这本书都能够带给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能够带给你俄国人的感知,美国人的视角,最后是中国人的况味。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长销书,时至今日仍然不断再版,将来也必会如此。十月革命震撼了世界,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了解那场革命,这可以说是最好的一本书,或者说是首选的书!

目录

译者序

内容导读

自序

解释与说明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风暴来临

第三章 前夜

第四章 临时政府倒台

第五章 一往无前

第六章 救国革命委员会

第七章 革命前线

第八章 反革命

第九章 胜利

第十章 莫斯科

第十一章 夺取政权

第十二章 农民代表大会

附录

试读章节

1917年,时近9月末,一位社会学外籍教授在俄罗斯访问,于是来彼得格勒看我。他从商人和知识分子那里听说,革命正在平息。教授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在这个国家四处周游,参观工业市镇和农民社区。令他惊讶的是,革命似乎正如火如荼。在劳工和农民阶层当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谈,“所有土地归农民,所有工厂归工人。”如果教授还到过前线,他会听到整个军队正在谈论“和平”。

教授感到迷惑,不过他实在是不必如此惊奇,两种观察都是正确的。有产阶级变得越来越保守,人民大众却更加激进。

商人和知识阶层存在一种普遍感觉,革命已经走得够远了,再也不能这样下去,该是安定的时候了。占主流的“温和派”社会主义党团同样有这种情绪,“护国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也是如此,他们支持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

10月14日,“温和派”社会主义者的机关报称:

革命的戏剧共有两幕:推翻旧政权,然后建立新政权。第一幕已经拖得够长了,现在到了上演第二幕的时刻。这一幕是来得越快越好。正如一位伟大革命家所说,“抓紧吧,朋友,让我们结束这场革命。时间拖得太久,革命的果实也不会到手”。

然而,在工人、士兵和农民中间,“第一出戏”还没有谢幕的感受挥之不去。在前线,军官习惯于不把部下当人看,陆军委员会一直与他们冲突不断。在后方,农民选出了土地委员会,但是他们被扔进了监狱,因为他们试图执行政府的土地规定。工厂里的工人,则正在与黑名单和闭厂停工做斗争。更有甚者,政治流亡者想要回到祖国,却被当作“不良”公民关在国门之外。某些人从国外回到了家乡,但又面临着告发。接着,他们因为1905年的革命行为遭到监禁。

面对人们的各种不满,“温和派”社会主义者只有一个答复:等到12月份召开立宪会议再说。人民群众对此自然还是不满意。立宪会议的确是好,但无论有没有立宪会议,某些事都必须确切落实下来。为了这些事,俄国革命爆发,为了这些事,革命烈士埋骨于战神广场荒凉的同志墓。这些事就是:和平、土地和工人的产业支配权。立宪会议已经延期又延期,还可能再次延期。他们要挨到人民大众充分平静,也许连要求都改变了!不管怎么说,那场革命已经过去8个月,但还是看不到多大结果。

与此同时,士兵开始开小差,这就是他们解决和平问题的唯一方式;农民烧毁庄园的房合,接管大地产;工人则是破坏生产和举行罢工。当然出于本性,厂商、地主和军官动用一切资源抵制民主,而且绝不让步。

一方面改革就是做个样子,一方面镇压手段极尽严酷。临时政府的政策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社会党人的劳工部长发出一项法令,要求所有的工人委员会从此以后只能在工作时间之外开会;在前线部队当中,反对派政党的“鼓吹者”遭到逮捕;激进报纸被关停,用极刑对付革命的吹鼓手;从未打消解除赤卫队武装的企图。哥萨克人被派往各省维持秩序。

P2-3

序言

这本书是剧变历史的一块切片。那也是一段我亲眼见证的历史。它不是要刻意塑造什么,而是要详细记叙那一场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走在工人士兵的最前列,夺取了俄罗斯的国家政权,把它放在了苏维埃的手中。

自然,书的大部分都与“红色彼得格勒”有关。这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起义的中心。读者必须认识到,彼得格勒发生的事几乎全俄罗斯到处都在重复。只不过激烈的程度或大或小,或者发生于不同的时间间隔。

我正在写作几本书,这是第一本。对于这本书,我必须严格限制为事件的“记录”。我必须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它们必须有可靠的证据支撑。书的前两章,大体勾画了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我知道,这两章读起来索然无味。不过,对于接下去的内容理解它们必不可少。

许多问题自己就会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什么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布尔什维克建立的政体是怎样的如果说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拥护立宪会议,那么为什么他们后来又武力解散了它还有,直到布尔什维克成为显然的危险,资产阶级都是反对立宪会议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后来又拥护它

在这里,上述以及其他许多问题都无从回答。《从科尔尼洛夫到布列斯特和约》是我的另一本书。那本书中,我探究这场革命的脉络,一直到苏德议和的过程。在那里,我解释革命组织的起源与功能、民心民意的演变、立宪会议的解散、苏维埃的国家政体,以及布列斯特谈判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布尔什维克兴起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了解俄国的经济生活和国家军队。它们的瓦解不是在1917年11月7日,而是在好几个月之前。这是一系列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它远在1915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沙皇宫廷的操纵下,腐朽反动分子对俄罗斯进行蓄意破坏,以求单独与德国谋和。前线武器匮乏,导致了1915年夏天的大撤退。于是,军队和大城市食品短缺。到1916年的时候,制造和运输业已经崩溃。现在我们知道,所有这些都是大肆破坏的一部分。它们都被二月革命及时制止了。

新政权的最初几月,尽管大革命之中世事纷乱,但是当世界上最受压迫的一亿六千万人民突然间实现自由,实际上无论是国内局势,还是军队的战斗力都得到了改善。

不过“蜜月”短暂。有产阶级想要的只是一场政治革命。政权从沙皇手里拿来,然后交给他们。像法国或美国那样,他们想让俄罗斯组建为一个宪政共和国。或者像英国那样,俄国应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另一边,人民大众想的是真正的工农民主政治。

《俄罗斯来信》是威廉英格利希沃林的一本书,记述1905年的那场俄国革命。他极好地描述了俄国工人的思想状态。后来,他们几乎一致支持布尔什维克。他写道:

他们(劳动人民)认为,即使是在自由政体之下,如果政权落入其他社会阶级之手,那么他们仍然可能继续忍饥挨饿。

俄国工人满怀革命热情与精神。不过,他们既不狂热教条,也不缺乏谋略。他们时刻准备战斗,但是又不忘进行研究。在全世界的工人当中,只有他们从实际经验中学到了这些。他们准备就绪,愿意与压迫者战斗到底。压迫者,也就是资产阶级。不过,他们并没有忽视其他阶级的存在。在即将到来的激烈斗争中,他们只是要问,其他阶级是站在这一方还是那一方。

他们(工人)完全同意,我们(美国)的政治制度比他们的优越。但是,他们并不急着要把一个暴君换成另一个暴君(指资产阶级)。

在莫斯科、里加和敖德萨,俄罗斯工人被大批地枪毙、处决。俄罗斯每一所监狱关押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还被流放到荒原和北极。他们付出这样的代价,不是为了换取那可疑的恩惠,就像高菲特和克里布溪的金矿工人。

俄罗斯社会就这样前进着。在俄国对外战争期间,社会革命紧接政治革命而到来。社会革命又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为顶峰。

A.J.沙克先生是俄罗斯新闻社在美国的主管。他反对苏维埃政权,还撰写了《俄罗斯民主的诞生》一书。他在书中这样说:

布尔什维克组建他们自己的内阁。尼古拉斯列宁任总理,里昂托洛茨基做外交部长。二月革命之后,他们的上台已经不可避免。这几乎立即就成为一件显然的事。经过那次革命,布尔什维克的历史就是他们稳步壮大的历史。

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经常强调俄罗斯工人的“愚昧无知”。确实,他们缺少西方民族的政治经验。不过,他们自发组织的锻炼非常充分。在1917年,俄罗斯消费者合作社的成员就超过一千两百万。苏维埃本身就是他们组织天才的绝佳证明。而且,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用方面,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如此良好。也许,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像这样。

所以,威廉英格利希沃林这样描述他们:

俄罗斯劳动人民大部分都能读能写。多年以来,这个国家的局势如此动荡不安,结果,他们获得了领导能力的优势。他们中间不仅个人有才有智,而且大多数是同样革命的受教育阶层。他们怀抱复兴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的理想,转向了劳动人民。

很多作家都这样辩解他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敌意。他们说,俄国革命的最后阶段,不过是“正派”人士在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野蛮攻击。然而,正是那些有产阶级,当意识到人民革命组织力量壮大时,他们进行破坏和清扫,想阻止这场革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产阶级最后使出了不顾一切的手段。为了瓦解克伦斯基内阁和苏维埃,交通运输被扰乱,国内纷争被挑起。为了破坏工企委员会,厂房被关闭设备被停转,燃料和原料遭到搬移。为了破坏前线的陆军委员会,死刑被恢复,军事失败受到纵容。

这一切无异于是布尔什维克之火的绝佳燃料。通过阶级斗争的宣扬、苏维埃至上的维护,布尔什维克对有产阶级进行了反击。

布尔什维克与有产阶级是两个极端。其他派系全心全意或半冷不热地支持他们。他们之间就是所谓的“温和派”社会主义者,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几个小党派。这些群体也遭到有产阶级的攻击。但是,他们的反抗力量被自己的理论绑住了手脚。

大体上,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认为,俄国在经济上还不到社会革命的成熟阶段,只有政治之外的革命才有可能。根据他们的阐释,俄国大众所受的教育不足以接管政权。任何这样的尝试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反动。某些无情的机会分子可能借以复辟旧政权。后来,“温和派”社会主义者的结果就是这样。当他们被推上台,却害怕使用手中执掌的权力。

他们相信,俄罗斯必须经过为西欧所熟知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最后才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建立完全成熟的社会主义。所以,他们自然赞成有产阶级的观念,俄罗斯必须首先成为一个议会制国家——虽然带着西方民主政治的某些改良。结果,他们坚持要与有产阶级进行政权上的合作。

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拥护资产阶级只是一步之差的事。“温和派”社会主义者需要资产阶级,但是,资产阶级并不需要“温和派”社会主义者。所以结果就是,当有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坚持,社会党人的部长们便不得不让步,一点一点地放弃他们的整个纲领。

最后,当布尔什维克推倒这完全虚妄的妥协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才发现自己是在为有产阶级那一方而战。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能看到同样的现象。

在我看来,布尔什维克不是一股破坏性力量,而是俄罗斯唯一一个政党,拥有自己的建设性纲领,并有力量让它在这个国家付诸实现。如果他们当时没有接手政权,那么我毫不怀疑,德意志帝国的军队12月份就会出现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沙皇又会再一次骑在俄罗斯人民的头上。

苏维埃执政整整一年后,流行的说法仍然把布尔什维克起义视为是“冒险”。那的确是一场冒险,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最了不起的冒险之一。他们引领劳苦大众傲然走进历史,把一切都倾注在普遍而简单的社会要求之上。机构已经建立,大庄园的土地将在农民中进行分配。工会和工企委员会,正在那里着手让工人来支配工业。每一个村、镇、市、区和省,都有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准备着承担地方上的行政事务。

无论怎么看待布尔什维克,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件。布尔什维克的兴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历史学家搜寻巴黎公社的事件记录,不放过最微小的细节。正像那样,他们也会想着去知道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发生了什么,想知道驱动人们的那种精神,想知道领导者的容貌、言谈和举止。正是带着这个想法,我写下了这本书。

在这场斗争中,我的同情心是有所偏向的。不过,讲到那些伟大的日子,我努力用职业记者的眼睛去观察那些事件。我关注的是对真相的记录。

约翰里德

1919年1月1日于纽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震撼世界的十天/铁血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里德
译者 李娜//贾晓光//龙亭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45573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2014108351
中图分类号 K512.510.6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