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废名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废名的一生寂寞平淡,其文学活动除了产与冯至合办过一本杂志(《骆驼草》,1930)之外,基本上以教书为业,据说,他在北大所开设的“李义山诗妇女观”一课终因只有三人选修而被迫停开。他的学生回忆说,废名讲课的方式基本上是旁若无人的自问自答,令听者每每不知所云。

废名长相奇古,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往,行为举止时有怪异之处,用毛笔写英文即是一例。但废名的思想和创作去波诡云谲,充满了变化和波动。他先是由儒入道,继而由道入佛,后来又声答信奉马克思主义,并认为佛理与马克思主义声气相通,幻想着将儒道佛和马克思主义熔于一炉。

内容推荐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也是著名的文体家。早年与鲁迅一起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先河,又尝试将唐人写绝句的方式引入小说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其文风影响了沈从文、汪曾祺、何其芳等一批作家。废名的难读与晦涩的确是事实,就连周作人在阅读废名小说时也坦言“所懂未必多于别人”。废名的晦涩其实并不可怕,关键在要找到作家创作的“心路”,了解他文体的来源,熟悉他的技巧和叙事方法。

目录

前言

柚子

浣衣母

阿妹

火神庙的和尚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张先生与张太太

石勒的杀人

浪子的笔记

桃园

菱荡

小五放牛

毛儿的爸爸

桥(上)

桥(下)

莫须有先生传

试读章节

柚子是我姨妈,也就是我妻姑妈的女儿。妻比柚子大两岁,我比妻小一岁;我用不着喊妻作姐姐,柚子却一定要称我作哥哥。近两年我同妻接触的机会自然比较多:当我们大约十岁以内的时候,我同柚子倒很亲密的过了小孩子的生活,妻则因为外祖母的媒介,在襁褓中便替我们把婚约定了,我和她的中间,好像有什么东西隔住,从没畅畅快快的玩耍过,虽然我背地里很爱她。

妻的家几乎也就是我同袖子的家。因为我同柚子都住在城里,邻近的孩子从小便被他们的父亲迫着做那提篮子卖糖果的生意,我们彼此对于这没有伴侣的单调生活,都感不着兴趣;出城不过三里,有一座热闹村庄,妻的家便在那里。何况我的外祖母离了我们也吃饭不下哩。

我同别的孩子一样,每年到了腊月后十天,总是屈着指头数日子;不同的地方是,我更大的欢喜还在那最热闹的晚上以后,——父亲再不能说,外祖母年忙不准去吵闹了。我穿着簇新的衣服,大踏步跑去拜年,柚子早站在门口,大笑大嚷的接着,——她照例连过年也不回去,这也就是她比我乖巧的好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我的家运胜过她的原故。)大孩子们赌纸牌或骨牌,我同柚子以及别的年纪相仿的小孩——我的妻除外——都团在门口地下的青石上播窟眼钱,谁播得汉字那一面,谁就算输。在这伙伴当中,要以我为最大量。外祖母给我同柚子一样的数目,柚子掌里似乎比原来增加了,我却几乎耍得一文也没有。柚子忽然停住了,很窘急的望着我,我也不睬她,仍然带着威吓的势子同其余的孩子耍。剩下的只有两只空掌了,求借于一个平素最相信我的朋友,柚子这才禁不住现出不得了的神气喊道:“炎哥,不要再耍吧!”我很气忿的答她:“谁向你借不成!”

许多糖果当中,我最爱的是饧糖。每逢年底,外祖母把自己家的糯谷向糖店里去换,并且嘱咐做糖的师父搓成指甲大的颗粒;拿回家来,盛在小小的釉罐里,作我正月的杂粮。柚子本不像我贪吃,为我预备着的东西,却也一定为她预备一份。外祖母当着我们面前点罐子,而且反复说道,反正只有这么多,谁先吃完了谁就看着别人吃。我心里也很懂得这话里的意义,我的手却由不得我,时刻伸到罐子里拿几颗。吃得最厉害,要算清早打开眼睛睡在床上的时候,——这罐子本就放在床头。后来我知道我的罐子快完了,白天里便偷柚子名下的;柚子也很明白我的把戏,但她并不作声。未了仍然是我的先完,硬闹着把柚子剩下的拿出来再分。

外祖母的村庄,后面被一条小河抱住,河东约半里,横着起伏不定的山坡。清明时节,满山杜鹃,从河坝上望去,疑心是唱神戏的台篷——青松上扎着鲜红的纸彩。这是我们男孩子惟一的游戏,也是我成年对于柚子惟一的贡献。放牛的小孩,要我同他们上山去放牛;他们把系在牛鼻子上的绳索沿着牛头缠住,让它们在山底下吃草,我们走上山顶折杜鹃。我捏着花回去,望见柚子在门口,便笑嘻嘻的扬起手来;柚子趁这机会也就嘲弄我几句:“炎哥替芹姐折花回来了!”其实我折花的时候,并不想到柚子之外还有被柚子称作“芹姐”的我的妻。柚子接着花,坐在门槛上

唱起歌来了。

爷娘比我一条龙。

哥莫怨,

嫂莫嫌,

用心养我四五年;

好田地我不要……

“柚子只要好妆奁!”我得意极了,报复袖子刚才的嘲弄.

抱村的小河,下流通到县境内仅有的湖泽;滨湖的居民,逢着冬季水浅的时候,把长在湖底的水草,用竹篙子卷起,堆在陆地上面,等待次年三四月间,用木筏运载上来,卖给上乡人做肥料。外祖母的田庄颇多,隔年便托人把湖草定着。我同柚子毕竟是街上的孩子,见了载草的筏,比什么玩意儿都欢喜,要是哪天中午到筏,那天早饭便没有心去吃。我比袖子固然更性急,然而这回是不能不候她的,有时候得冒火,帮着她拿剪刀同线,免不了把她芹姐的也误带了去。白皑皑的沙滩上,点缀着一堆堆的绿草;大人们赤着脚从木筏上跨上跨下,四五个婀娜的小孩,小狗似的弯着身子四散堆旁;拣粪的大孩子,手里拿着铁铲,也偷个空儿伴在一块。这小孩中的主人,要算我同柚子了,其余都是我两人要来的。这湖草同麻一般长,好像扯细了的棕榈树的叶子,我们拾了起来,系在线上,更用剪刀修成唱戏的胡子。这工作只有袖子做得顶好,做给我的好像更比别人的不同,套数也更多哩。

序言

我在清华开了一门名为《小说创作》的选修课,选讲的作品中就有一篇是废名的《桃园》。学期结束后,有一位学生在交来的作业中给我附了一封短信。她说,她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真不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个叫做“废名”的作家,而且文章竟也写得那么好。在这封信的结尾,她写道:“若不是经过老师的分析与讲授,我无论如何读不懂《桃园》的。”

这句话带有一点感谢我的意思。一个大学生读不懂《桃园》这样的作品奇怪吗?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据我所知,就连专门研究文学史的专家,在《桃园》这篇小说的解读中,至今还有不小的分歧呢。举例来说,小说中的那个酒鬼父亲问阿毛喜欢吃些什么时,阿毛回答说:“桃子好吃。”听了这一句平常的话,父亲何至于觉得它无异于“一声霹雳”,眼睛都呆住了呢?另外,小说中那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女孩阿毛到底是死了没有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刘西渭曾把废名称为最“孤绝”、“晦涩”的作家,他所说的晦涩指的当然是废名的文体与语言。问题是,有时读者想要弄清楚作家所描述的故事的大致轮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莫须有先生传》)。废名喜欢“省略”,但往往是省略得过了头;喜欢“冷僻奇崛”,常常冷僻得让人难以捉摸,不可索解;他又喜欢用典,而且古典、今典一起用,比起他所喜欢的庾信、李商隐来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论怎么说,废名本人似乎对自己的晦涩不以为意,他甚至觉得自己的小说写得“过于明白”了。说到底,他的某些小说的确不是写给一般人看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者必须与作者处于同一个基调上面,阅读才有可能。这个要求初看不算太高,但读者要时时想着与北大讲师处于同一个基调,而且还要时时顾及到他那飘忽不定、幽深曲折的心思,实在就有些苦恼了。在废名的小说中,两个句子之间有时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他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妙处时,曾感叹莎剧“字与字、句与句,互相生长,有如梦之不可捉摸”。但我总觉得这句话对莎士比亚未必适用,却恰好是他自己创作的绝好的注解。如此说来,后来的读者读不懂废名,作家本人似乎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按照我的理解,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废名的小说集,并不是为专门的研究者提供方便,而是为了广大的文学爱好者选编一个简明的读本。向今天的读者介绍废名,我觉得以下两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简单地谈一谈:一、废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如何阅读废名。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1901年生于湖北黄梅县。黄梅县是佛教胜地,为禅宗四祖传衣钵于五祖弘忍之地,后六祖慧能亦远道而来,于黄梅向弘忍求问佛法。距县城二十余华里处的五祖寺,废名在日后的小说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到。另外,城郊的东禅寺、四祖寺亦是著名的丛林。1930年前后,废名研习佛经,迷醉禅理,与他的同乡熊十力来北大讲授唯识论确有直接的关系,但童年记忆中的禅佛氛围对废名创作亦影响甚巨。

废名子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系,随即开始了与周作人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亦被称为周氏四大弟子之一。1929年北大毕业后,经周作人推荐留校任中国文学系讲师。废名的绝大部分小说均写于1922年至1932年这短短的十年间。废名后来突然放弃小说的写作,潜心学佛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这一转变,实际上是废名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中不断寻找自身的必然结果。1926年6月他决心废掉冯文炳之名,另起一个名字,可以看成是废名与他的过去告别的一个突出的例子。

废名一生的创作和思想,常常变动不拘。早年的作品朴素清朗。 鲁迅对他的评价是:“以冲淡为衣”,较为“闪露”。《竹林的故事》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后来渐入“隐士”一途,躲入西山,潜心创作诘屈聱牙的《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想象奇僻,意理深邃,笔法恣肆的诗性小说。其隐晦艰涩之处,果然令人望而生畏。周作人赞之曰:“情生文,文生情,”“是从新的散文中间变化出来的一种新格式。”与《莫须有先生传》差不多同时出版问世的《桥》,也许是废名最重要的杰作。朱光潜曾认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破天荒的作品:“它表面上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有过这种文章。”

1932年废名又由“隐”入“佛”,后来干脆连小说也不写了。这个时候的废名开始喜欢“真实”,厌恶一切形式的虚构和想象。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废名避难故乡黄梅,在被迫脱离了书斋生活之后,为躲避日军炮火而四处迁徙,废名真正接触到底层的民间社会,对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第一次开始了正面的思考,同时也对自己的思想和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他将现实的观感、历史的思索、个人的感悟均写入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这部作品中。文风由“奇僻生辣”重新回到简朴平易。

1946年废名重返北京,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成为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这期间的主要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外,还有不少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散文。1952年废名调入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直至1967年9月4日因病去世。

废名的一生寂寞平淡,其文学活动除了曾与冯至合办过一本杂志(《骆驼草》,1930)之外,基本上以教书为业。据说,他在北大所开设的“李义山诗妇女观”一课终因只有三人选修而被迫停开。他的学生回忆说,废名讲课的方式基本上是旁若无人的自问自答,令听者每每不知所云。

废名长相奇古,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往,行为举止时有怪异之处,用毛笔写英文即是一例。但废名的思想和创作却波诡云谲,充满了变化和波动。他先是由儒入道,继而由道入佛,后来又声称信奉马克思主义,并认为佛理与马克思主义声气相通,幻想着将儒道佛和马克思主义熔于一炉。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也是著名的文体家。早年与鲁迅一起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先河,又尝试将唐人写绝句的方式引入小说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其文风影响了沈从文、汪曾祺、何其芳等一批作家。废名的难读与晦涩的确是事实,就连周作人在阅读废名小说时也坦言“所懂未必多于别人”。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废名的晦涩其实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要找到作家创作的“心路”,了解他文体的来源,熟悉他的技巧和叙事方法。更何况,废名的小说也不是篇篇难读。

按阅读的难易程度来说,最容易阅读的当然是《竹林的故事》诸篇,其中《柚子》、《阿妹》等作品直白平易,没有理由读不懂。假如读者想要简略地了解废名小说的菁华,我所推荐的篇目是《桃园》和《桥》,当然阅读这两篇小说是需要一点耐心的。其实废名的全部小说加在一起也不过七八十万字,对于那些读完本选集仍然意犹未尽的读者而言,将废名所有的小说都找来通读一遍也不是难事。据说《废名全集》正在编纂之中,不久即可问世。

要想真正了解废名,他的散文不可不读。近年来有人认为,废名的散文成就要高于小说,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在废名那里,小说、散文甚至于诗歌都是一回事。废名为《人世间》和《世界日报。明珠》所撰写的短文,脍炙人口,为废名散文的精粹。我觉得由止庵选编、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废名文集》是一个很好的散文读本。

废名的文学主张散见于《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及各类文章中’而《谈新诗》一书,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第一部研究新诗的专著,尤其值得重视。废名在书中将新诗与古体诗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作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对胡适、鲁迅、郭沫若、冯至、卞之琳等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细致的解析。我以为,读完这本书之后,废名文体和语言的晦涩也许就不难理解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废名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废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17081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03-06-01
首版时间 2003-06-01
印刷时间 200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4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