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国维独上高楼/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既是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评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成果累累,誉满学界,被称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本书对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存所奠定的灵魂向度、审美向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内容推荐

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程中,王国维的开拓之功何其巨大。他并非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而是早在暗夜中就高高飞翔的夜莺——不无痛苦的夜莺。他对于人性、审美的创造性理解,都是作为问题而存在的思想,都是伟大的提问、敏锐的预见,其中存在着思想的巨大张力与多元对话的恢弘空间。而他最大的成功,或许应该说,就在于早在20世纪之初,就以天才的敏锐洞察到美学转向的大潮,不仅直探美学的现代底蕴,并且敢于把他的独得之秘公布于世。这独得之秘,就是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作为一种全新的美学,王国维的美学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在西方美学影响下产生的灵魂话语、精神话语和生命话语。本书对王国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存所奠定的灵魂向度、审美向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目录

序篇 文化神州丧一身(1)

第一章 最后的挽歌(1)

 一、第三进向的阙如(1)

 二、心路历程(13)

 三、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27)

第二章 王国维的贡献(47)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从康德到叔本华 (47)

 二、死生事大 (61)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67)

第三章 王国维的末路 (81)

 一、伤心最是近高楼:成也痛苦,败也痛苦 (81)

 二、美学绝命书:解脱之事,终无可能 (83)

 三、“彻底”与“透底”(89)

第四章 评《红楼梦》 (96)

 一、它给中国美学带来了颤栗 (96)

 二、悲剧之悲剧(103)

 三、挣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111)

第五章 “境界”说(116)

 一、最终之原因,则由于国民之无希望、无蕴藉(116)

 二、庶几水中之盐味,而非眼里之金屑(124)

 三、“道其面目”与“探其本”(138)

第六章 王国维比我们多出什么(149)

 一、为审美而审美、为文学而文学(149)

 二、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156)

 三、人间须信思量错(162)

第七章 大事因缘(168)

 一、从王国维接着讲: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168)

 二、在客西马尼园的入口处(182)

 三、王国维之外的美学道路(223)

结束语爱的圣徒(240)

参考文献(244)

王国维年谱(246)

后记(259)

试读章节

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其中人与自然的维度作为第一进向,涉及的是我一它关系,人与社会的维度作为第二进向,涉及的是我~他关系。它们又都可以一并称之为现实维度,是人类求生存的维度,然而,由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必然导致自我的诞生,也必然使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完全失去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可能。而这就相应地必然导致对于感应、交流与协调的内在需要。这一需要的集中体现,就是“爱”。但是,真正的爱只能是一种区别于现实关怀的终极关怀,也只能是一种对于一切外在必然的超越,而这就必然融入作为第三进向的人与意义的维度之中。因为作为第三进向的人与意义的维度正是一种区别于现实关怀的终极关怀,也只能是一种对于一切外在必然的超越。人与意义的维度涉及的是我一你关系。它可以称之为超越维度,是求生存的意义的维度,意味着最为根本的意义关联、最终目的与终极关怀,意味着安身立命之处的皈依,是一种在作为第一进向的人与自然维度与作为第二进向的人与社会维度建构之前就已经建构的一种本真世界。它也称为信仰的维度。因为只有在信仰之中,人类才会不仅坚信存在最为根本的意义关联、最终目的与终极关怀,而且坚信可以将最为根本的意义关联、最终目的与终极关怀付诸实现。就是这样,人与意义的维度使得最为根本的意义关联、最终目的与终极关怀成为可能,也使得作为最为根本的意义关联、最终目的与终极关怀的集中体现的爱成为可能。至于审美,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最为根本的意义关联、最终目的与终极关怀的体验,它必将是爱的见证,也必将是人与意义的维度、信仰的维度的见证。

显而易见,中国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

P4-5

序言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进步;另一方面又亟须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今文化承接和中西文化沟通是20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学术界至今较多关于这方面的一般理论探讨,较少有将中西会通和古今传承二者结合起来的、有分量的重点个案分析。本丛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沟通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卓有贡献的中国学术名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坐标上,完整地阐述他们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及其对中外学术发展的贡献。特别着重探讨20世纪一百年来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形成完全不同于过去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景观。着重个案研究,意在通过主要人物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突出他们对中外学术发展的独特贡献,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力图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国内跨文化研究和现代文学方面著述颇丰的一流专家学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功力,是继20世纪初沟通中西文化的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家之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基本上做到了名家写名人,研究有深度,叙述到位,资料翔实,视角独特。

总之,本丛书进行的这种研究不仅对中国极为重要,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也具有突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本丛书志在这方面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后记

想说的太多,遗憾的是,篇幅毕竟有限。

进入世纪之交,围绕着“新世纪美学与信仰启蒙”这一中心,我始终关注着从曹雪芹、王国维、鲁迅开始的美学道路,并且希望由此人手,寻找一条重新理解美学与美学历史并叩问美学新千年的现代思路,然后准备继我的《生命美学》、《诗与思的对话》、《生命美学论稿》之后,完成一部有关生命美学的新的专著——《生命的悲悯》。

就在这个时候,我素所敬重的乐黛云先生来函,命我参加她所主编的丛书。于是,我选择了《生命的悲悯》中关于王国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篇,先行付梓,是发表意见,也是征求意见,希望引起讨论,也希望引起思考。

谢谢乐黛云先生给我这样一个机遇。是乐黛云先生把我领进了中西比较美学研究的大门,我也倾尽全力地努力过,衷心希望我的这本小书不致令乐黛云先生失望!

谢谢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后旅居美国并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教授的刘再复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岗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国忠先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春时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弘先生,本书第七章第二、三节的主要内容在《学术月刊》2003年10期以《为信仰而绝望,为爱而痛苦:美学新千年的追问》为题刊出后,他们及时撰文予以积极回应(见《学术月刊》2004年8期),因而极大地坚定了我完成本书的信心与决心。

谢谢近年来在讲座中听我谈及书中基本思路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即原北京广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等院校的师生,他们的理解、支持、诘难、质疑,同样极大地坚定了我完成本书的信心与决心。

里尔克吟咏道:“既未认清痛苦/也没学会爱/那在死中携我们而去的东西/其帷幕还未被揭开。”(里尔克,转引自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86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我始终以为,这是对于(从曹雪芹美学到)王国维美学的最为恰切的评价,是对于(从王国维美学到)鲁迅美学的最为恰切的评价,也是对于(从鲁迅美学到)世纪之交美学的最为恰切的评价。可惜实在说来话长,这本书只能开一个头。希望在《生命的悲悯》中能够真正有所涉及,并且能够真正把话说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潘知常

2004年9月于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国维独上高楼/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知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544557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