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地区自古人文昌盛,艺事发达。本书以古徽州地区绘画艺术(主要是“新安画派”)创造活动为主线,兼及书法、篆刻等到自成“徽州风格”的其他艺术门类;以本土艺术家在古徽州的艺术活动为叙述主体,兼及深受古徽州文化影响的非本土艺术大家在徽州的艺踪与交游;以古徽州文化为思想内核,兼及对古徽州艺术的当代诠释;对围绕古徽州地区而发生的艺术群体和艺术创造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坚持轻松流畅的行文风格,以可读性、趣味性为第一写作要素。且配近200幅新旧照片。
图书 | 徽州古茶事/中国文化遗珍 |
内容 | 编辑推荐 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地区自古人文昌盛,艺事发达。本书以古徽州地区绘画艺术(主要是“新安画派”)创造活动为主线,兼及书法、篆刻等到自成“徽州风格”的其他艺术门类;以本土艺术家在古徽州的艺术活动为叙述主体,兼及深受古徽州文化影响的非本土艺术大家在徽州的艺踪与交游;以古徽州文化为思想内核,兼及对古徽州艺术的当代诠释;对围绕古徽州地区而发生的艺术群体和艺术创造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坚持轻松流畅的行文风格,以可读性、趣味性为第一写作要素。且配近200幅新旧照片。 内容推荐 徽州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读的地方。作为旅行目的地的徽州,除了黄山白岳的奇绝风光,很多人是想来感受一下世外桃园般的田园情调,或者是想在那些鳞次栉比的老房子之间缅怀一下昔日的繁华,发一发思古之幽情。对那些满脸好奇的走马观花者来说,这样的要求很容易实现,但是对于那些不满足于导游册上片语只字的介绍和导游小姐言不及意的生编乱造的人来说,疑问也随之出现了:在徽州所能缅怀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繁华呢?除了那些伫立于地表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徽州还有什么更让人动心和向往的呢? 目录 编前语:走进后花园 一 浮梁歙县万国来求 二 呼童汲水煮新茶 三 踏进茶号门 神怡忘故乡 四 一杯清茶四季青 五 煮新安江水沏黄山顶茶 六 真忙摘茶叶假忙三十夜 七 雨滋露润春泥护花 八 行行复行行程程出新安 试读章节 茶人是茶坛的啦啦队,茶人是茶业的知音者,茶人是茶经济的主动力。徽州茶业的篇章辉煌灿烂,每一篇都浸透茶人的心血,每一页都有茶人的歌唱,高昂的旋律合着中国茶史的节拍,一咏三叹,幽韵隽永,经久不息。 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茶经》,风行日久,人称是扛鼎之作。 《茶经》的完成,一是得益于作者广涉名山大川,尤其是著名茶区更是无所不至,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二是取决于作者广泛交往,尤其与文人雅士诗唱茶和,结为莫逆,从而深化了对茶的认识,充实了自己的茶理论,提高了茶的品位。这当中有诗僧皎然、书法家颜真卿,以及文学家张志和。 张志和,字子同,本名龟龄,唐代著名诗人,是徽州祁门人氏。其所居的张村坐落祁门西路的群山环抱之中,村后青山,村前流水,春雨霏霏,农人披蓑衣犁田,给志和留下深刻印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为张志和的代表作,字里行间依稀可见徽州山水的影子。 张志和十六岁考中明经科,向肃宗上书献策,很受肃宗赏识,被赐为待诏翰林,同时受赏奴婢各一人。志和将他这对奴婢配为夫妇,男名渔童,女叫樵青,渔童的任务是拿竿划船,樵青的任务是打柴煎茶,从而可见志和的生活情调,特别是因其对茶情有独钟,后人将此概括为“苏兰薪桂,竹里煎茶”,以致成为茶坛佳话。 P169-170 序言 徽州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读的地方。 作为旅行目的地的徽州,除了黄山白岳的奇绝风光,很多人是想来感受一下世外桃园般的田园情调,或者是想在那些鳞次栉比的老房子之间缅怀一下昔日的繁华,发一发思古之幽情。对那些满脸好奇的走马观花者来说,这样的要求很容易实现,但是对于那些不满足于导游册上片语只字的介绍和导游小姐言不及意的生编乱造的人来说,疑问也随之出现了:在徽州所能缅怀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繁华呢?除了那些伫立于地表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徽州还有什么更让人动心和向往的呢? 近年来出现的“徽州热”,实际上是建立在徽州曾经“阔”过的前提上的,而这种“阔”是带着昔日那些巨商大贾们的“金银气”的,这一点在今日不但毋庸讳言,反而是可以津津乐道的。问题是徽州真的繁华过吗?当年那些富可敌国的商贾们似乎把真正的繁华顺手给了扬州或者苏、杭。留给徽州的仿佛只有那些今天看来已显破败的老房子,与扬州或苏、杭相比,徽州从来不是所谓的温柔富贵之乡。徽谚说“风水是徽州的好,姑娘是扬州的美”,“好风水”讲究的是山清水秀,江、浙那些千里沃野的平原地带自然不会有什么风水可言,但是徽州“好风水”的代价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徽谚),是“山限垠隔”(《新安志》),是“地隘斗绝”(《歙县志》)。这样一个以所谓的“商品经济”来衡量明显是先天不足的故乡,对于具有消费属性的商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勾留的地方,它们的战场是在烟花三月的扬州,他们的行乐之所是在二十四桥的明月中穿梭的画舫里,陪伴他们的是娉娉袅袅的扬州美人。当然“好风水”的徽州也是不能忘记的,他们对故乡的经营亦是不遗余力,家乡土地逼仄不适宜造深宅大院,于是就螺丝壳里做道场,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家乡山清水秀,于是就依山建园,临水造亭,极尽曲径通幽之妙。从这个意义上说,徽州不仅仅是徽商的家乡,而且是他们的“后花园”,他们正是以建造“后花园”的方式来经营他们的故园的,花园造得再好也不能用“繁华”来形容,这是对于徽州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后花园”是独立于“厅堂”之外的处所,徽商的任务是在扬州这样的“厅堂”里挣取大量的金钱,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后花园”里,确保这里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商人们在感到疲惫的时候,也会偶尔回到“后花园”里来散散心,但真正受益的却是那些长住在“后花园”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后花园”里他们可以不愁温饱甚至可以不稼不穑,或埋首攻读圣贤书以求闻达、或专心诗词书画以自遣、或呼朋引伴笑傲山林、或蓑衣箬笠寒江独钓、或丹青篆刻、或园艺盆栽、或高雅、或世俗,确实是“士习蒸蒸礼上,讲学不辍,诵读诗书,比户声明文物,盖东南屈指焉”。(《祁门县志》)于是乎“文化事业”空前发达,俨然“东南邹鲁”。事实证明,徽州这个“后花园”的确培育出了大量的“奇花异草”。论科举,明清两朝徽州一共出了六百多名进士,以人口平均计算超过江、浙两地,居全国之冠;论文艺,“新安画派”、“徽州篆刻”、新安诗群、新安“朴学”无不名重当时且彪炳后世;论工艺,徽派版画、刻书、园林、木雕、砖雕、盆景无不风行一时且流誉至今。 无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如同大观园随着贾府的败落而最终“飞鸟各投林”一样,随着徽商从衰落到最终破产,徽州这个“后花园”也随之花里飘零。遗留下来的屋舍园林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虽然黄山白岳的奇景依旧,但仍不免让人有物是人非的感慨,更何况那些不伫立于地表的“文化遗产”很多已成明日黄花,虽然有一部分传承到了今天,却是举步维艰,识者寥寥。因此对于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真正“好古”者来说,在徽州这块土地上,最值得缅怀应该是“后花园”时代那种文化氛围,所应该去探究的是“后花园”里那些才子艺人们的良苦用心,否则就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只能到处念“阿弥陀佛”,还不免被凤姐戏弄。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才编辑出版了这样一套丛书,包括《徽州艺事》、《徽州古刻书》、《徽州古园林》、《徽州古茶事》,试图在前一套关于徽州地面文化遗存丛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徽州文化的内核,让读者走进“后花园”的深处,不仅能看到亭台水榭、四季花草,而且能够登上楼台,直接与昔人的主人促膝长谈。 今日的徽州所面临的是发展的“硬道理”,但是无论如何发展,相信没人会愿意看到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繁华”来取代“后花园”的宁静与美丽,因为在我们的心灵离田园牧歌越来越远的今天,徽州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许多人的“精神后花园”,愿这套小书能掌起一盏灯,照亮那些在“厅堂”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家的路。 编者 2003年1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徽州古茶事/中国文化遗珍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建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5056650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04-01-01 |
首版时间 | 2004-01-01 |
印刷时间 | 200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辽宁 |
长 | 228 |
宽 | 15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