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的心理世界/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如此之多的与众不同的艺术种类?人为什么会有审美上的差异化,各个人喜欢的都不相同?人为什么有点对色彩敏感有的甚至无法分辨或是难以描述?人对艺术的认知到底因为什么而不同?艺术到底如何展现了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想要了解人类与艺术之间更深层次的关联,或许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能够告诉我们答案!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翻译文章集,内容集中于艺术心理学及其相关问题,包括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读者反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科学(经验)美学等。具体问题集中在艺术创造过程、作品分析或欣赏者接受等问题之上。

目录

前言

一、艺术心理学概观

现代心理美学 [美]欧文·L·蔡尔德

科学美学的最新发展 [美]欧文·L·蔡尔德

二、读者反应理论

阅读与认同——精神分析的革命 [美]诺曼·N·霍兰

文学反应的共性与个性 [美]诺曼·N·霍兰

三、格式塔心理学

抽象语言与隐喻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心理学和艺术中的情感与情绪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色彩的理性化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作为心理治疗的艺术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觉心理学 [法]玛丽-诺斯·博丹内

四、科学(经验)美学

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 [美]保罗·C·韦茨和阿诺德·B·格里姆奇尔

美的实验心理学 [英]C·W·瓦伦丁

跨文化边界的审美判断一致性 [美]欧文·L·蔡尔德

五、创造心理学

诗人画家与科学家画家 [英]罗莎芒德·哈丁

艺术家的人格 [美]罗伯特·N·威尔逊

人格与艺术创造力 [美]戴维·N·帕金斯

大脑两半球功能与绘画技能 [美]霍华德·加德纳

附录

美的神话和神秘的美 [美]朱迪·H·朗洛伊斯和利萨·玛萨尔门

试读章节

艺术涉及某种心理学家至今还无法考察的心理状态,它还涉及这些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通过把恐惧、喜悦和悲哀作为情绪来加以归类,敷衍了事地研究它们。一旦对这些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进行实验时,亦即对视听型式中(一张人脸,一首乐曲)的表现形式进行实验时,他们便无法考察这些形式。他们把焦点集中在发现被试者乐于把什么情感(悲哀、冷静或激情)归诸对象,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这种做法是“正确的”。然而,他们很少去问对象什么特殊的视听特征决定被试的反应。被试是怎样实现其技艺的问题并未成为这种研究的一部分,却用未经实验的假说来仔细论证。比如,传统的信念(如这样的实验中,被试者依赖于以往建立起来的联想)不是使情感对研究感知对象的特征无必要,就是使情感对感知者身上所发生的心理过程无必要——未知物中的相互关系就足够了。这方面,美学家也未能做得更好些,除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倾向这样来回答:是通过情感而非联想。他们喜欢把艺术家及其欣赏者的心理过程的完成归诸特殊的认知能力,而不愿归诸知觉或理智。

现在,假定我们想在一个演员或一幅冷酷肖像的拿破仑式的姿势中发现人们是如何看出骄狂的,假定我们不愿按照被试者从以往经验中知道骄狂的人是如何行动的这类假设,来掩饰某种问题,那么,考察这一刺激时,我们会注意到趾高气扬,不屑一顾、身躯挺直、表情夸张、两手操在裤袋或背心下部而拒不伸出。只要骄狂是一种未经考察的“情绪”,这些特征也就没有暗示任何具有骄狂的王权威严。但是,假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一个骄狂的人的内心状态去尽心理学之责的话,那么,即便是最基本的考察也会表明,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不及自己出类拔萃的外在世界中,他发现虽有一些人很优秀但绝不能与自己同日而语。我们会看到,他努力使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并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我们也会注意到,情绪(即某种程度的紧张和兴奋)也出现了,不过这并未告诉我们任何特殊的东西。然而,拿破仑式的形象可使人们感受到某种力,这与傲慢站立、拒不理睬和炫耀等脑外定势中所出现的力,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同构的),这一发现将被揭示出来,由动机中所产生的知觉表现的分离所导致的外在动力学和内在动力学之间的障碍性分裂,将会得到克服。

P81-82

序言

收集在这里的是我多年来翻译的一些文章。从时间上讲,最早的一篇是布斯的《小说的叙述类型》,算是一篇习作,译于1985年。最晚的一篇是布尔迪厄的《纯美学的历史起源》,最近刚刚完成。从内容上说,这些文章涉及社会和文化的诸多领域,大抵代表了译者的学术兴趣和理论视野。这些译文大多数曾发表于国内的学术刊物上,或收入一些文集中,也有些篇什是首次发表。从总体上说,译文约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美学问题,一类是艺术心理学问题。根据这个状况,就分为两册:一册集中于美学和艺术问题,一册偏重于艺术心理学问题。

也许是某种习惯所致,每每读到令人击节的英文著述时,总有一种想把它翻译出来的冲动,只觉得它有趣,可为更多人共享。所以,我的翻译基本是兴之所至,缺乏系统性和预先规划。当然,也曾翻译过几本书,不过情形仍是如此。这么做也许不合翻译家的角色要求,但好处不少,尤其是自由灵活,涉猎广泛,不拘一格。这些译文说到底乃是研究兴趣的延伸,是研究之余的“副产品”。

在我看来,学者从事翻译,其实有百益而无一害。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绝对是我自己的体会。翻译与研究互动,于私有助于自己的研究,于公可传递新思想新观念。我以为,在今天学术高度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翻译的重担越来越多地落到了专业工作者身上。那种恣肆纵横跨越边界的翻译大师行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些在专业领域里从事研究并从事翻译实践的学者。这很像福柯在谈到知识分子时说到的,“万能的”知识分子已不复存在,只有那些在具体领域里劳作的“专家型”知识分子。诚然,这个局面并不令人欢欣鼓舞,而是多少有点悲哀和无奈!但认清处境、调整研究策略,却不失为良策。

在美学卷中,译文按照四个“宏大叙事”的主题来安排。现代与后现代是当代学界争论热烈的问题,诸篇什观点不一,讨论角度也迥然异趣;现代艺术与先锋派,涉及“极盛的现代主义(high modernism)”和先锋派问题,还包括各门艺术的具体实践,从小说到戏剧,从绘画到建筑;文化与文化研究看似有点大而无当,其实不然!从西方文化的反思批判,到文化研究的不同路径,再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史论与学派的主题,收集了不同理论和史学观念的文章,有艺术史,建筑史,也有文学阐释学,甚至有讨论计算机辅助艺术的文章。

在艺术心理学卷中,大致区分了五个层面。首先是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其次是以霍兰为代表的读者反映理论,再次是以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再其次集中在科学美学或经验美学问题上,最后是关于艺术创造的一些论述。附录收集了朗洛伊斯的一个曾引发争议的研究。这个集子涉及诸多概念,比如心理美学、审美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科学美学(实验美学、经验美学)、创造心理学等等。最终以艺术心理学来冠名,是因为文章所讨论的问题大多集中于艺术创造过程、作品分析或欣赏者接受问题上。

在本书的编译过程中,得到不少人的帮助,尤其是周韵副教授,以及我的几位研究生——郑蔚莉、赵静蓉、艾秀梅、王有亮、殷蔓亭、周继武、吴迪等,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呼延华先生,他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心支持。

                 周宪

                 2003年盛夏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的心理世界/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阿恩海姆等著//周宪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50126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03-11-01
首版时间 2003-11-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