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小说)/经典印象
内容
编辑推荐

纳博科夫多半是写俄国侨民的生活,他们流落异乡,在车站的月台和陌生的楼道里四处摸索,要不就是在租来的公寓里忍受幻灭的悲哀。给人的印象是,生活被生生地切断了,仿佛大幕永远拉上,剧场里空无一人,那鄙欲的现世与辉煌的梦境既相互疏离,又藕断丝连。在俄国文学中,写出小人物的命运,要让他们微不足道地喜怒哀乐置身于艺术庄重的舞台,这正是契诃夫勉力倡导的传统。纳博科夫禀承这一传统,继续摹写俄国人民层出不穷的小角色,而且几乎是同样的灰色,同样的凄然可见的表情,但是布景换过了。他们全都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流亡的俄国难民。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内容包括一则童话、门铃声、小矮人、巴赫曼、旅客、飞来横祸、雷雨、柏林的夜晚、海港、旧梦重寻、仁慈、圣诞节、宵小之徒、“列奥纳多”、谈话断片,一九四五、菲芽尔塔的春天、征兆与象征、初恋、机缘、那是在阿勒顿、连体怪物生活的情景、云影·古堡·湖光、译后记详细内容。

目录

一则童话

门铃声

小矮人

巴赫曼

旅客

飞来横祸

雷雨

柏林的夜晚

海港

旧梦重寻

仁慈

圣诞节

宵小之徒

“列奥纳多”

谈话断片,一九四五

菲芽尔塔的春天

征兆与象征

初恋

机缘

那是在阿勒顿

连体怪物生活的情景

云影·古堡·湖光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幻想,那撩人情思涤荡心魂的幻想……埃尔温对此太熟悉了。乘电车,他常坐在右手靠窗的位子,为的是离人行道近些。一天两次,一次出门上班,一次下班回家,埃尔温总是滴溜着眼睛搜索窗外人行道上女性的倩影。

早晨上班途中搜索一面的人行道,傍晚下班搜索另外的一面。他猎艳的人行道上永远洒满阳光,因为太阳也在上班下班。需要说明的是,埃尔温只有一次斗胆走近女性,不料被啐了一句:“不要脸……给我滚!”自此他一直回避和女人交谈。但隔着车窗,将头抵着黑皮包的边缘,把裹着肮脏的条纹裤的一条大腿伸进前排座位底下,埃尔温却敢放心大胆地瞅那些行人中的女性。若他倏然咬紧嘴唇,那就是说他捕获到了一个意中人。不过,一眨眼便把她放走了,他那迅速的、像是指南针一般跳动的目光又在物色下一个。反正她们离他很远,他内心的胆怯无碍于物色意中人的那份欢娱。如俏丽的女郎恰好坐在他前排,他便赶快收回伸在前排座位下的长腿,落下一脸与他青春年少不相符的怏怏神色,压根儿不敢哪怕是看一眼那女郎的秀脸。他仿佛额上压了顶钢盔,抬不起眼皮似的。直到女郎离座下车,他这才松口大气,装成漫不经心的样儿,瞥一眼那女郎的美丽脑勺和头发,把她列入幻想中的侍妾行列。后来——后来阳光重又洒遍窗外的人行道,埃尔温伸直他那条长腿,掉过头去,把细长鼻子贴紧窗玻璃,进入了遴选美妇娇妾的撩人情思荡人心魂的幻想。

有一次,在五月一个馨风醉人的周末,埃尔温坐在露天咖啡馆里,咬着嘴皮历数来来往往散步的行人。天空是玫瑰色的,已点燃的街灯和商店的霓虹灯还不那么显眼。就在这时,一位身着深灰色衣服的高个中年妇女,扭动着丰腴的臀部,穿过餐桌间的甬道走来。她找不到座位,最后她把一只戴黑手套的大手落到埃尔温对面的空椅的椅背上。

“请坐,”他鼓起勇气说道。这么个魁梧而又年纪不轻的妇女。他不太害怕。

那女人默默坐下,把手提包放在桌上。手提包是方形的,很大,简直像口提箱。她要了一份咖啡和苹果泥蛋糕。说话声圆润,略带点嘶哑,很动听。

玫瑰色的夕影逐渐暗淡,灯火闪烁,电车来去,光滑的柏油路罩上了一层神奇的光晕。行人之中当然不乏女性。

“这个女人不错,”埃尔温咬咬嘴唇。没过一会儿又生出邪念:“那个女的也合我的心意。”

“可以为你提供机会,”坐他对面的那位夫人启口道,声音一如跟仆役说话那么低沉平和。

埃尔温这一惊非同小可,连身子也离开了椅子。那位夫人瞅着他,慢慢地解开纽扣褪下手套。涂的眼圈是紫黑色的。眸子像两颗人工宝石,闪着坚毅的冷光。眼睛下面有两个略黑的眼袋儿。她脱下手套,露出皱巴巴的大手和尖尖的、红杏般鼓起的指甲。

“不必大惊小怪,”夫人莞尔一笑,继而掩嘴打了个哈欠,补充道,“因为我是——妖魔。”

胆战心惊的埃尔温以为那话是托物言人,不料对方压低嗓门接下去说:

“别把我想像成头上长角、身后拖条尾巴的魔鬼。其实,我平生只一次是以这模样出现,但用这模样儿取得过一连串成绩。我每二百年转世三次。最后那次是当非洲一个偏僻小国的国王。现在我所以换成这模样,是因为我当重要角色当腻了,想休息休息。眼下我是奥托夫人,结过三次婚,曾招致好几个年轻人自杀,并使一位知名艺术家专画威斯敏斯特天主教堂里的遗骸,还引诱过一位美德卓著的有室之夫离经叛道……好了,我不想再夸耀自己,反正扮演现在的角色招来过无数蜂蝶……”

埃尔温哆嗦着俯身去捡掉在地下的帽子,嘴里则不停地喃喃。

“别慌,”奥托夫人边说边把一支粗大的卷烟装到珐琅烟嘴上,“我说了:愿为你搜寻情人效劳。若你不信我的魔力……瞧吧,那边有位戴玳瑁镜的先生正横穿马路,我要叫电车撞他个跟斗。”

埃尔温眨巴着眼睛看马路。眼镜先生走到路轨处忽掏出手绢,想捂嘴打喷嚏,不意手绢落到地上。就在这时电车风驰电掣般辚辚而过。咖啡馆里的人齐声哎哟着站了起来,有些人还奔到马路上观看。那位先生一屁股跌倒在柏油路上,眼镜也丢了,经人搀扶起来后不住地摇头,揉他的疼处,茫然地东张西望。

“我命令电车撞他,我也能命令把他撞死,”奥托夫人冷冷地说,“总而言之,我说话算数。”P1-P3

序言

纳博科夫多半是写俄国侨民的生活,他们流落异乡,在车站的月台和陌生的楼道里四处摸索,要不就是在租来的公寓里忍受幻灭的悲哀。给人的印象是,生活被生生地切断了,仿佛大幕永远拉上,剧场里空无一人,那鄙俗的现世与辉煌的梦境既相互疏离,又藕断丝连。

在俄国文学中,写出小人物的命运,要让他们微不足道的喜怒哀乐置身于艺术庄重的舞台,这正是契诃夫勉力倡导的传统。纳博科夫禀承这一传统,继续摹写俄国人民层出不穷的小角色,而且几乎是同样的灰色,同样的凄然可见的表情,但是布景换过了。他们全都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流亡的俄国难民。

流亡是政治和历史造成的结果。流亡的痛苦在于失去祖国,进入陌生的国度,因而也就进入到一个遗忘的世界。纳博科夫身为其中的一员,他责无旁贷,要去描写这样的现实,这就等于去延续他们被切断的历史,延续他们这个族类的共同体的生活。

然而,作家告诉我们,这样的现实绝不至于有如此的沉痛。一个遗忘的世界恰恰是美丽的。当这个世界诞生的时候,诗人的眼睛也就诞生了。它们无声地照耀着大地,连同那些“世界上/既无知音/又无回声”的事物。这个世界异常丰富,它们巨细无遗,都包含在《柏林的夜晚》那隐蔽的主旨当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小说)/经典印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纳博科夫著//石枕川等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16688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3-01-01
首版时间 2003-01-01
印刷时间 200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