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掠过真实的美利坚(骑车横跨美国散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出于对美国文明的强烈好奇,作者进行了这次长途旅行。众所周知,美国文明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明,它广博的内涵很难在书斋中和课堂上全部领会。中国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莫如行万里路。通过旅行来实地观察、思考和体会也同样是了解美国文明内在品格和动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长期浸润在东方文明中的大脑而言,直接地接触也许是避免误解的最佳方法。本书用一双东方人的眼睛近距离全景式地打量和欣赏这一新颖、别致的世界。在旅途的大部分时间里,作者都穿行在美国广阔的乡村山野地区。就像他将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地区呈现出种种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景观、节奏和韵律。

内容推荐

两个多月的亲身经历使作者印象中的美国图像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它不仅有密西西比河河谷的丰饶肥沃,还有怀俄明州沙漠地带的荒凉贫瘠;它不仅有好莱坞式的浮华热闹;还有寂寞小城的普通平谈;它不仅有纽约大都会的繁华拥挤,还有西部破落小镇的萧索冷清;它不仅有硅谷高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还有中西部农业种植结构的一成不变;它不仅有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居民的斯文在重,还有西部牛仔的粗扩豪放;它不仅有中西部民众的热情善良,还有卡车司机的粗暴无礼;它不仅有富商大贾豪宅的辉煌尊贵,还有街头流浪汉的寒酸苦涩。总之,真实完整的美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性,并常常充满矛盾的美国。作者的这次旅行让我们得以如此全面地了解美国,即使仅就此而言,它无疑也是成功的。

目录

自序 美国文明的动与静

第1天:起点——新大陆的老城市

第2天:阿灵顿郊区的家庭晚宴

第3天:幽静的C&O运河小道

第4天:迷途的中国人

第5天: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

第6天: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看电影《珍珠港》

第7天:有趣的“床+早餐”式旅馆

第8天:在美国小镇上网

第9天:意大利移民的故事

第10天:终于吃到中餐啦

第11天:风雨兼程

第12天:空阔的中西部平原

第13天:肤色决定身份? 

第14天:在美国人家中做客

第15天:乡下人的世界观和道德感

第16天:小镇酒吧文化

第17天:巡回演出乐队

第18天:美国社会中的另一类人

第19天:异国闻乡音

第20天:“万河之父”——沧桑历史的见证者

第21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第22天:打猎人的客房

第23天:久违了,城市!

第24天:平淡的一天

第25天:城市中的集贸市场

第26天:它让我感到厌倦了

第27天:“为人民服务”的治安法官

第28天:天人合一的瞬间

第29天:创纪录的103英里

第30天:坚持,坚持,再坚持

第31天:奥德镇的马车夫

第32天:牛仔的婚礼

第33天:历史在这里凝固

第34天:有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

第35天:从军事城堡到州立公园

第36天:蓝天白云的诱惑

第37天:美国人的排场

第38天:美式官僚主义

第39天:自由和贫穷

第40天:沙漠中的牧场

第41天:逆风而行

第42天:一览众山小

第43天:独立日狂欢

第44天:蛇河和雄鹰

第45天:在黄石公园野营

第46天:“忠实的老泉” 

第47天:有一种美让人震撼

第48天:雄关漫漫

笫49天:5个人合住一个房间

第50天:再创新纪录

第51天:以“狗”代车

第52天:冰川公园里的生物多样性

第53天:远足小道旁的”狼牙棒” 

第54天:带有现代文明印记的古老丛林

第55天:雨中骑车的乐趣

第56天:一切的政治都是当地的

第57天:“双镇记”? 

第58天:养狗的逻辑

第59天:金钱的威力是无穷的

第60天:向前.向前.再向前

第61天:里帕布里克居民的公益精神

第62天:一位女士的葬礼

第63天:又是一次新奇的经历

第64天:杰西卡哭了

第65天:旅行快要结束了

第66天:同伴的友谊和母亲的“责备” 

第67天:世界首富的房子

第68天:商业是一种文化,文化也可变成商品

第69天:纽约——“有容乃大” 

后记 走自己的路

试读章节

爱里克和我在杰西卡的亲戚家中冲完澡后,便重新回到马路对面的杰西卡的家。一进杰西卡的家门,我便看到屋里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人群中除了与我一同旅行的5个人和杰西卡的家人外,还有另外4个穿着白衬衫的美国青年男子。互相寒暄并介绍过后,我才知道他们都是为杰西卡父亲的公关公司工作的雇员。他们刚才正与我的同伴兴致勃勃地谈论我们的这次旅行。看到我是一个黄皮肤的外国人,他们都显得略微有些惊异。

我们在会客室里闲聊了一会儿天,杰西卡的妈妈便开始招呼我们吃饭。今晚是我第一次参加美国人的家庭晚宴,因此,它是一次很好的观察美国人如何待客的机会。晚餐其实并不复杂,只有几样很普通的家常莱。(写到此处,由于前两天只睡了不到7个小时,再加上两天内共骑120多英里【约合190多公里】,感觉颇为疲劳,精力也不能再集中。本来打算今天写完,但现在看来实在无法再写下去,只好停笔等来日续写。暂于2001年5月25日。晚餐的饭菜放在几个大盘子里,像饭店里的自助餐一样,和刀叉盘匙一起摆在一张桌子上。十几位客人排队依次自行各取所需,由于我是客人当中惟一的一位外国人,杰西卡的妈妈便特意将我安排到队伍的最前面。

餐桌摆在房子后面的一个草坪上,与中国人家里的或圆或方的餐桌大为不同的是,西方人聚餐时所用的餐桌是长条形的。面对面坐在餐桌两边的人交流沟通起来很容易,但隔开坐着的人则根本无法互相攀谈。这与中国人围着一个大桌子,每个人均能清楚地听到看到所有其他人的音容笑貌的情形显然有别。也许西方人比较注重交流的私人性,而中国人更喜欢一种圆融和谐、人人有份的集体氛围。P9

序言

从2001年5月24日开始,到7月27日止,我和六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美国同学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全程约3650英里(约合5800多公里)的横跨美国自行车之旅。这次听来不可思议的旅行的缘起其实很简单:我的同伴爱里克在2000年年底的时候向我们全班发了一个电子邮件,问有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利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骑自行车跨越美国。我收到电子邮件后,只是略微想了一下,便第一个给他回电子邮件,表示了对这一带有冒险性质的长途旅行的浓厚兴趣。其他几位同学也相继表示有兴趣参与此次旅行。

接下来,我们几个人便一起开会商讨行动计划并选购旅行专用自行车。5月20日,我们参加了学校的毕业典礼,正式从商学院毕业。三天后,即5月23日,我们一行八人便全部赶到此次旅行的始发地——位于大西洋边上的安那波利斯(Annapolis)小城。

我们在安那波利斯停留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便出发了。经过两个多月的风风雨雨,我们一行于7月27日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太平洋边上的西雅图(Seattle)市。随后,爱里克和我又马不停蹄地于次日开车到了俄勒冈州的首府波特兰(Portlarld)市。我在波特兰只逗留了一天,于7月30日早晨独自一人乘飞机抵达纽约市。至此,长达两个多月的假期旅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老实话,在决定和美国同学一起踏上这一充满挑战的艰辛旅程之前,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现在仔细想来,我当初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也确非出于一时的冲动,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原因之一是内心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我是在中原河南农村长大的,因此对淳朴幽静的乡村生活和优美清新的田园风光有着终生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自1990年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大学以来,11年间我基本上都是在大城市度过的。时光的流逝渐渐在我心中堆起对乡野田园的思念和向往,毕竟那里是哺养我长大并给我最初启蒙的地方。尽管美国的乡村田野和中国的乡村田野有着莫大的不同,但它们内在的韵律和魂灵应该是大同小异。所以说,这次自行车之旅也可说得上是对精神故园的回访。

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我对美国文明的强烈好奇。众所周知,美国文明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明,其广博的内涵很难在书斋中和课堂上全部领会。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莫如行万里路。通过旅行来实地观察、思考和体会也同样是了解美国文明内在品格和动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长期浸润在东方文明中的大脑而言,直接地接触和体认也许是避免误解的最佳方法。于是,我便想到用一双东方人的眼睛近距离全景式地打量和欣赏这一新颖、别致的世界。

此次旅行对我个人阅历和视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诚然,旅行开始之前我已经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将近两年。但是,由于生活的区域几平全部局限在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大城市,因此自感对美国的了解未免过于片面粗浅,心中总是有一种想走出去全面真实感受美国的冲动。在旅途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穿行在美国广阔的乡村山野地区。像我将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地区呈现出种种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景观、节奏和韵律。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次旅行,即使是在最浅显的意义上,我对美国的理解都是零碎不全的。两个多月的亲身经历使我印象中的美国图像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它不仅有密西西比河河谷的丰饶肥沃,还有怀俄明州沙漠地带的荒凉贫瘠;它不仅有好莱坞式的浮华热闹,还有寂寞小城的普通平淡;它不仅有纽约大都会的繁华拥挤,还有西部破落小镇的萧索冷清;它不仅有硅谷高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还有中西部农业种植结构的一成不变;它不仅有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居民的斯文庄重,还有西部牛仔的粗犷豪放;它不仅有中西部民众的热情善良,还有卡车司机的粗暴无礼;它不仅有富商大贾豪宅的辉煌尊贵,还有街头流浪汉的寒酸苦涩。总之,真实完整的美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性,并常常充满矛盾的美国。是这次旅行让我得以如此全面地了解美国,即使仅就此而言,它无疑也是成功的。

在我看来,旅行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它能够为游人提供一个以直观方式了解世界的机会,还在于它能促使游人不断地思考他们所看到和经历的一切。

连日来,我每天奔波在纽约密密麻麻的人造丛林世界里;而前不久,我还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中无拘无束地天马行空般自由驰骋。我分明意识到自己现在身处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为纽约的喧哗、嘈杂、拥挤和局促与美国西部山野林莽的安静、沉寂、空旷和辽阔恰好代表着美国整个国家风貌的两个极端。可以说,纽约人追求财富的激情和欲望是这座城市永远向前迈进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功利性无疑是它最显明的特征。西部的深沉和安详则更多地有着精神性乃至宗教性的内涵,在资本主义物质崇拜的狂潮中,这种精神性抑或宗教性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便可以成为人们追求心灵宁静的乐土。当然,它们分别只是美国多姿多彩生活画卷中两个截然对立的极端,美国绝大部分地区则处于它们两者之间。

尽管如此,我想以它们为象征来总结和概括我在旅途中对广义美国文明的思考也许仍然是有益的。像任何其他文明一样,比较年轻的现代美国文明也有其自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二元结构。就其物质性层面而言,以私人产权为基础,以追求个人发财致富的野心和欲望为推动力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在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内,就在北美新大陆创造出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富神话。显而易见的是,正像19世纪的大英帝国靠武力掠夺抢占世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和原材料而最终取得对整个工业文明的支配地位一样,这一模式最初之所以在美国能取得成功也大大有赖于北美广阔新大陆丰饶无比的自然资源。同时,由于争夺宝贵自然资源的需要,伴随着一股股资本主义创业开拓激情的是对北美大陆原有印第安人的驱逐乃至杀戮。在人类创造的历史性丰功伟绩中,我们似乎总能闻到一丝丝血腥味。对于美国人民两个多世纪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奇迹,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二律悖反性依然适用。

然而,在经过快速而成就巨大的资本积累后,这一模式早已走出初期工业文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成为美国物质文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相应地,这种盎格鲁一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也慢慢调适得更富有人性。直至今日,它背靠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以一骑绝尘的态势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全球高科技产业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叹的活剧。其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成果已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均无法躲避或无视它的存在;并且,以目前的迹象来判断,它仍未露出任何明显的衰败沉没的兆头。这也许是因为它适合人的本性,也许是因为它已把人们改造得适应了它。

当今的美国,从表面上看文化多元主义似平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其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在加利福尼亚州等地方,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乃至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对美国整个国家而言,这种理想即使有实现的可能,现实却分明与之有很大的距离。我一路上沿途所看到的无数教堂明白无误地告诉我,美国依旧是一个基督教文明的国家,正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啥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所指出的那样。

追根溯源,现代美国之能够建立,乃完全是由于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推动。最早移民到北美新大陆的英国清教徒的本来意愿是要在那一片陌生土地上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清教徒世界。他们并希望依靠大西洋的天然屏障来抵御异教徒的影响和侵犯,从而在北美形成一个纯粹的上帝子民的乐园。有调查表明,时至今日,美国百分之九十的国民仍有某种宗教信仰,这一比例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最高的。在信教的大多数美国人中间,各种分支、流派的基督教无疑占有支配性地位。在我经过的许许多多乡村小镇上,教堂往往是当地最漂亮庄重的建筑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美国人对宗教所怀有的热诚。  显然,基督教对美国人精神、思想和感情的影响源远流长。尽管现在美国的人口构成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影响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在此,我不揣冒昧,将美国西部旷野的深沉和安详比喻成基督教精神内涵的重要表征之一。因为我认为,除了提供道德劝谕的功能之外,基督教还在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进而引领人们走入心灵的安宁祥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神向度的基督教信仰和物质层面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构成了美国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为美国文明其他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宪政共和的政治制度和色彩缤纷的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这两大因素直接或间接交相作用的结果。综观美国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正是主动的、外向的、充满进取精神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主静的、内省的、起镇定人心作用的基督教信仰之间的互动互补使美国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得以均衡、有效、和平地向前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两大因素仍将是推动美国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

至于我为什么要将旅行日志整理出版,原因大致也有两点。首先,我想向国内的普通读者介绍一下感性的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无疑经常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对于渴望认识外部世界的国人以及关心中国时局和未来乃至全球风云的国人来说,不了解美国可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知识盲点。当然,坊间的各类媒体和书籍有无数关于美国的话题,但它们大都是一些事关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抽象的国际关系理论。普通民众一般难以读到或看到对于具体生动的美国人及其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描述和介绍。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帮助读者从这一侧面了解美国。其次,本书也可看作是我在美国求学生涯的纪念。书中忠实记录下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无疑会时时让我忆起在美国的那一段有趣而难忘的经历。

我个人认为,比较而言,本书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写得要好~些。原因之一是,刚开始时我并没有多少记日志的经验,只是到后来才慢慢变得得心应手起来。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前半部分旅程中,每天完成当天的行程后,所剩精力已委实不多,有时坐在床上写着写着就睡着了。因此,在那段时间里,能坚持写下来已属不易,相应地,对内容和形式的考虑也就没有在后半程那样多。无论如何,我已经竭尽全力,对于不满意之处,还望读者原谅。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旅行。一路上,我的意志、信心和耐力无时无刻不在经受考验。但是最终,我和其他六位美国同学一起胜利抵达终点。在此,我不得不提到我敬爱的父母。他们都是中国千千万万普普通通农民中的一员,血管中也都流淌着中国农民所固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幸运的是,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也多多少少继承了这种精神和意志,从而使我得以完成这一艰难的旅程并坚持写完旅行日志。这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

最后,我想说点题外话,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在我们的社会中提倡一种刚健坚毅的民族性格。当然,我自知自己很渺小,无力也无心代表什么,但鉴于健康有力的国民性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否续写历史辉煌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在此说出这一想法供读者思考也许并不是一个坏主意。

是为序。

2001年8月29日

完于纽约公寓

后记

时光荏苒,从旅行结束到现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旅行中经过的美国的林莽山野和草原湖泊想必依然安静平和,而美国人的生活世界却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去年9月11日午夜在香港看CNN现场报道时那种胆战心惊的感觉。恐怖主义的恶魔以极端戏剧化的、极富想像力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邪恶的力量并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由于9.11事件的冲击,因高科技产业泡沫破裂而困难重重的美国经济加快了陷入衰退的速度,本已低迷的股票市场更是变得血雨腥风。紧接着,美国的企业假账丑闻被接二连三地揭露出来,一般民众和投资者对美国企业制度和它们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信心不断下降。近期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的汇率持续下滑,国际资本开始逃离美国金融市场,美欧主要股票指数均曾跌到近四五年的最低点。面对美国经济的这种山雨欲来之势,美英主要媒体无不以“资本主义的危机”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来概括目前美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有甚者,有评论家已开始撰文质疑美国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

与此同时,代表美国基督教极端保守势力和军工企业等其他右翼势力的布什政府继续在国际上推行自以为是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并且该政府主导下的反恐战争愈来愈带有基督教国家手口穆斯林国家之间“文明冲突”的意味。有识之士对此无不感到忧虑。  尽管有了这些新的情况,我并不想改变我在本书前言中就盎格鲁一撒克逊资本主义模式和基督教信仰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巨大作用的论断,因为若以“大历史观”来看,这一结论基本上依然是有效的。

当然,正如淮橘变士只的道理一样,美式资本主义模式的普适性并非无可置疑,无论是1997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最近的拉美金融危机(尤其是阿根廷金融危机)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仅仅在技术和政策层面上进行模仿,而不注意该模式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现实基础,失败和痛苦住往是难以避免的。有论者将促使美式资本主义成功的外部因素归结为以下几条:英国殖民时期的自冶传统、基督教新教精神、普通法系的法治基础,乃至北美新大陆丰饶的自然资源等等。对具有明显不同国情和历史传统的中国来说,在借鉴美国成功的历史经验时,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情况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很可能会事倍功半。

其实,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全球大家庭的历史性征程中,中国人非常需要有一种广阔的视野,当然更不能言必称美国。比如说,作为西方世界另一部分的欧洲就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我们去重视。我私意就以为,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欧洲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对人的尊严孜孜以求的态度和立场(表现为对人权理念的坚定承诺和对民主制度的不懈追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可借此避免社会达尔文主义之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泛滥成灾。总之,对21世纪的国人来说,我们应本着中国儒家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以鲁迅先生昕倡导的“拿来主义”的广阔胸襟,博采世界各国之长,以探索一条既符合人类社会一般公认价值准则,又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很快,这本书就要和读者见面了。现在我置身于扰攘的尘世生活中,再回过头读自己在旅途中所记下的一些感想和议论,觉得很是天真好玩,甚至有点难为情了。也正因此,我才不得不感佩大自然那净化人心灵的魔力,它所赋予的那份纯正的心境更是一份值得用心去珍藏的礼物。有感于此,在旅行结束周年之际(亦即2002年7月27日),我曾写下一首短诗,现不揣浅陋,将此诗录下与读者明友们共享,并作为本书的结尾:

剑胆铮铮叩荒野,

琴心悠悠入寰宇,

风雨变幻时空移,

浮生故我对红尘。  2002年8月18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掠过真实的美利坚(骑车横跨美国散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大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17826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03-04-01
首版时间 2003-04-01
印刷时间 200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