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略
内容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本书收录了1901年到2004年全部获此奖项的101位作家的传略。撰写者大多为外国文学专家。

内容推荐

从1901年起,诺贝尔奖的颁发被认为是“作为个人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并以纯粹的理想主义为目的而留给人类的赠礼”。但据说如何理解、执行遗嘱,一直像一个世界共猜的哑谜,以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这个谜让世人猜测了百年,也让瑞典学院为难了百年。  从理论上说,文学奖是授予那些“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二次大战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更看重“文学的开拓者”,同时也认为只有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才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到2004年获奖作家一百零一人;她将成为与史同长的一个永久性的奖项。  本书包括了1901年至2004年全部获奖作家101人的传略。撰写者大多为外国文学家专家。《世界文学》前主编、著名翻译家、肖像画家高莽先生还为本书创作了全部获奖作家的头像。

目录

1901年苏利一普吕多姆(法国)         作雨(1)

1902年蒙森(德国)              怀文(5)

1903年比昂松(挪威)             怀文(8)

1904年弗·米斯特拉尔(法国)         作雨(13)

埃切加赖(西班牙)            信德(17)

1905年显克维奇(波兰)            平凡(22)

1906年卡尔杜齐(意大利)           作雨(26)

1907年吉卜林(英国)             粱主(29)

1908年奥伊肯(德国)             怀文(33)

1909年拉格洛夫(瑞典)            作雨(36)

1910年海泽(德国)              平凡(39)

1911年梅特林克(比利时)           信德(42)

1912年豪普特曼(德国)            信德(47)

1913年泰戈尔(印度)             意晓(52)

1915年罗曼·罗兰(法国)           怀文(59)

1916年海顿斯坦(瑞典)            作雨(63)

1917年吉勒鲁普(丹麦)            怀文(67)

彭托皮丹(丹麦)             平凡(71)

1919年施皮特勒(瑞士)            作雨(75)

1920年汉姆生(挪威)             平凡(78)

1921年法朗士(法国)             怀文(81)

1922年贝纳文特(西班牙)           信德(85)

1923年叶芝(爱尔兰)             意晓(90)

1924年莱蒙特(波兰)             怀文(95)

1925年萧伯纳(英国)             信德(99)

1926年黛莱达(意大利)            怀文(103)

1927年柏格森(法国)             文炬(108)

1928年温塞特(挪威)             怀文(112)

1929年托马斯·曼(德国)           平凡(116)

1930年刘易斯(美国)             天水(120)

1931年卡尔费尔德(瑞典)           作雨(123)

1932年高尔斯华绥(英国)           意晓(127)

1933年布宁(俄罗斯)             信德(131)

1934年皮兰德娄(意大利)           信德(134)

1936年奥尼尔(美国)             信德(139)

1937年马丁·杜加尔(法国)          梁主(144)

1938年赛珍珠(美国)             梁主(147)

1939年西伦佩(芬兰)             梁主(150)

1944年延森(丹麦)              平凡(153)

1945年加·米斯特拉尔(智利)         作雨(156)

1946年黑塞(德国)              平凡(160)

1947年纪德(法国)              文炬(164)

1948年托·斯·艾略特(英国)         意晓(169)

1949年福克纳(美国)             天水(174)

1950年罗素(英国)              意晓(179)

1951年拉格奎斯特(瑞典)           梁主(184)

1952年莫里亚克(法国)            文炬(188)

1953年丘吉尔(英国)             意晓(192)

1954年海明威(美国)             平凡(198)

1955年拉克斯内斯(冰岛)           梁主(203)

1956年希门内斯(西班牙)           作雨(207)

1957年加缪(法国)              平凡(211)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         作雨(215)

1959年夸西莫多(意大利)           怀文(219)

1960年佩斯(法国)              怀文(224)

1961年安德里奇(南斯拉夫)          作雨(228)

1962年斯坦贝克(美国)            天水(232)

1963年塞菲里斯(希腊)            作雨(236)

1964年萨特(法国)              怀文(240)

1965年肖洛霍夫(俄罗斯)           怀文(245)

1966年阿格农(以色列)            梁主(248)

萨克斯(德国)              作雨(252)

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        梁主(256)

1968年川端康成(日本)            梁主(261)

1969年贝克特(爱尔兰)            意晓(264)

1970年索尔仁尼琴(俄罗斯)          陈智仁(270)

1971年聂鲁达(智利)             梁主(273)

1972年伯尔(德国)              平凡(277)

1973年怀特(澳大利亚)            梁主(280)

1974年雍松(瑞典)              梁主(284)

马丁逊(瑞典)              梁主(287)

1975年蒙塔莱(意大利)            作雨(290)

1976年贝娄(美国)              雨林(294)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西班牙)         作雨(299)

1978年辛格(美国)              天水(303)

1979年埃利蒂斯(希腊)            作雨(308)

1980年米沃什(波兰)             意晓(312)

1981年卡内蒂(英国)             意晓(316)

1982年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平凡(321)

1983年戈尔丁(英国)             平凡(325)

1984年塞弗尔特(捷克)            作雨(329)

1985年西蒙(法国)              梁主(333)

1986年索因卡(尼日利亚)           信德(338)

1987年布罗茨基(美国)            作雨(343)

1988年马哈福兹(埃及)            梁主(347)

1989年塞拉(西班牙)             梁主(351)

1990年帕斯(墨西哥)             作雨(355)

1991年戈迪默(南非)             梁主(360)

1992年沃尔科特(圣卢西亚)          作雨(364)

1993年莫里森(美国)             天水(368)

1994年大江健三郎(日本)           梁主(373)

1995年希尼(爱尔兰)             傅浩(379)

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波兰)          张振辉(386)

1997年达里奥·福(意大利)          怀文(392)

1998年萨拉马戈(葡萄牙)           怀文(396)

1999年格拉斯(德国)             天水(399)

2000年高仁健(法国)             怀文(402)

2001年奈保尔(英国)             天水(404)

2002年凯尔泰斯(匈牙利)           天水(408)

2003年厍切(南非)              怀文(412)

2004年耶利内克(奥地利)           作雨(416)

试读章节

   1968年获奖作家     川端康成(日本)  川端康成是一位能很好地处理民族性、世界性、当代性三者关系的作家,他稳稳地立足于日本本土,放眼世界,广泛地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叙事技巧,紧贴时代,反映当代日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正如1968年瑞典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说的,他“以其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1899年6月11日生于大阪市。父亲曾任大阪医院副院长,喜爱中国诗、中国画,对文学很有兴趣。不幸的是川端康成两岁丧父,三岁丧母,七岁、十岁时祖母、姐姐相继亡故,十五岁时又失去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祖父,成了一个孤儿。他青年时代又曾多次失恋,这使他更加感伤,备感孤寂,这种状态伴随着他的一生,对他的创作也具有极大的影响。1917年,川端自大阪府立茨木中学毕业,考入第一高等学校学习英文,三年后,升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后转至国文系。1924年川端东大毕业后,和横光利一等人创办《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运动,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早在中学读书时,川端就酷爱文学,熟读《源氏物语》、《万叶集》、《枕草子》等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也爱读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在这些文学大师的P261作品熏陶下,川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写作。中学时写了《十六岁的日记》,发表短篇小说《干代》(1919)。大学时又发表短篇小说《招魂祭一景》(1921),博得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作家的赏识。此外还陆续发表了文学评论《南部先生的风格》、《论现代作家的作品》、《关于日本小说史的研究》等。1926年,川端发表了小说《伊豆舞女》,一举成名,这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川端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具有代表性的除《伊豆舞女》外,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雪国》(1937—1948)、《名人》(1942)、《故国》(1943)、《重逢》(1946)、《千鹤》(1949—1950)、《山之声》(1949—1954)、《湖》(1954)、《睡美人》(1960 1961)、《美丽与悲哀》(1961—1963)、《古都》(1961—1962)等。其中《伊豆舞女》、《雪国》、《干鹤》和《古都》是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着重提到的作品。川端的作品有不少被改编成电影。  《伊豆舞女》是一篇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写的是青少年青春期的骚动和情怀,但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小说精心铺陈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既让我们体会到主人公和十四岁的江湖艺人熏子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以及作品中暗含的几分人世的悲凉和出自孤儿心态的同情,也让我们看到作者所追求的唯美主义风格,不愧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是新感觉派文学的顶峰之作。作品通过舞蹈研究者岛村和艺妓驹子、少女叶子之间隐秘的三角关系,以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抒情化、朦胧化的艺术氛围和意境,表现了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和人情之美。长篇小说《千鹤》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菊治与亡父的情妇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等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其行为已超越了固有的伦理和道德。它充满象征和暗示,而且具有日本茶道、禅学等浓厚的文化气息。长篇小说《古都》写孪生姐妹干重子和苗子悲欢离合的际遇。她们容貌端丽、心地善良。姐姐千重子象征古都的优美、风华、四季和自然之美,妹妹苗子体现了北方杉的挺拔、秀丽和勃勃生机。它有着P262一种明朗的抒情格调。《山之声》和《睡美人》是有较多争议的作品,虽然有悖于现行的伦理道德,但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信吾和江口这两个老人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依恋和对恢复青春的渴望。川端还写过一百多篇小小说,出版了《感情的装饰》、《我的标本室》等小小说集。它们深受读者的赞赏,川端为日本小小说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川端坚持“日本传统是河床,西方潮流是流水”的观点,他的作品描述的是日本风情、日本人物、日本精神、日本文化、日本感情、日本心态,但是又融入了意识流、瞬间感觉、自由联想、象征、隐喻等多种外来叙事技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紧贴时代的观点和做法,是川端所以能在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在世界文坛获得极高声誉的重要原因。他在作品中所竭力表现的日本传统美,是自然之美、四季之美、女性之美、心灵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他用淡雅、优美的笔调,写出了别人感受不到或感受到而说不出的东西,这是他叙事技巧的高超之处。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他的“感觉在先,唯美至上,艺术第一”的艺术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作品的价值。  川端由于亲人相继去世,自幼成了孤儿,从小就伤感、孤寂,二战前日本的社会环境使他感到压抑,二战后他又感到失落,他所信奉的禅宗佛学、老庄哲学都促使他最后形成悲观出世的人生观:人生幻化、世事无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我同在、天人合一,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他悟得越透越感到痛苦,最后于1972年4月16日晚上在寓所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出世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川端康成曾先后创办过《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梁主P263

后记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的遗嘱的发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捐献出自己几乎所有的巨额财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他把文学奖与科学奖、和平奖并列,本身就表明这位具有博大襟怀的发明家的远见卓识。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设立的这个大奖,鼓励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上取得尽可能同步和谐的发展,因为他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关注着人类道德精神的成长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这也许可以称之为“诺贝尔精神”。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历来颇多争议,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与否之类。说来,瑞典学院的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也是够为难的。因为按照遗嘱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所谓“最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国内外得到评论家好评和读者欢迎的作品。这说来容易,可评之不易。文学观念、艺术标准、审美情趣、鉴赏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尽相同。至于何谓“理想主义倾向”,则更是众说纷纭了。诺贝尔本人并未对此作过任何解释,瑞典学院那些评奖的老先生们的理解和把兰?,妻必完全符合诺贝尔的初衷。因而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历苎警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  最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成维护二十世纪初理想主义的一种保守观点,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都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而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则采取排斥态度,因而像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都未能入选,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囿于瑞典本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学院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和北欧。  后来,评委们又解释说,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倾向”是“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度”。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解释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摆脱初期的拘谨和保守态度,开始树立起现代文化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增强了现代人类文化意识。这一时期获奖的虽然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都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在托马斯·曼、刘易斯的小说和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中,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一阶段,瑞典学院的视线虽然主要仍落在欧洲,但也逐步扩大到美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化。评委们看重的是“文学的开拓者”,同时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是现代主义作家,如艾略特、福克纳、加缪、萨特、贝克特等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瑞典学院又转而特别重视“地方上的文学巨匠”,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澳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从近年的情况看,瑞典学院似乎很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传统、现实题旨和现代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托妮·莫里森,以及有着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尔,等等。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较多的诗人获奖,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瑞典学院想以“纯诗”来复兴一种人文精神。1997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和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的获奖,则表明评委们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综观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对评选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在不断改变和改进之中,这一过程也反映了评奖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家都知道,评奖不易,评文学奖更难。在文学领域里,一切选择都可能会有争议。而且,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毕竟囿于自身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文学观点、审美情趣等等,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奖,要评得大家满意,完全“公正合理”,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说到底,毕竟是一家之言,当然这是一“大家”之言。综观一百多年来的授奖情况,虽有不少文学大家未能获得这一殊荣,也有一些获奖者似嫌不足,但大部分获奖作家应该说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精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或者在某个时期、某一地区、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总之,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它的世界性和权威性,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们选编了这几本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集子,意在向我国读者介绍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情况,其中包括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获奖的原因、他们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创作经验等等,供我国读者欣赏和借鉴,并得以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而且也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本书包括了自1901年到2004年全部获奖作家101人的传略,就其生平情况、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等作了简要的阐述和剖析。撰写者大多为外国文学专家。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多次无偿提供了宝贵的原文材料,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许多专家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世界文学》前主编、著名翻译家、肖像画家高莽先生还专为全部获奖作家画了头像,谨在此一并深致谢意。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兆霖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1361
开本 32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3
出版地 浙江
203
14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