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以林博士的真诚、反叛、不愿人云亦云,做一个应声虫,他要自己寻找探讨是必然的途径。因为他自小生长在牧师的家庭里,他小时候就读经、祈祷、参加崇拜,就连他在自称是异教徒的一段时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则处世为人。他自称是异教徒,因为他不想做一个挂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没有记录在任何一个教会的教友名册上。他不甘心接受“装在箱子里”的信仰,当他拋弃“箱子”的时候,连“信仰”也一起拋弃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观仍是基督徒的,也许他像齐克果一样,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童年及少年时代

第二章 大旅行的开始

第三章 孔子的堂奥

 (一)孔子那个人

 (二)沉默的革命

 (三)子思:内在的道德律

 (四)孟子:求其放心

 (五)以家庭为社会单位

 (六)统治阶级

第四章 道山的高峰

 (一)老子

 (二)庄子

知识论

标准的相对及万物的齐一

生及死

第五章 澄清佛教的迷雾

 (一)禅

 (二)罪与业

第六章 理性在宗教

 (一)方法在宗教

 (二)现在姿态

 (三)可理解的止境

 (四)知识所不及的剩余区域

第七章 物质主义的挑战

 (一)死者

 (二)虚无

第八章 大光的威严

试读章节

我生于十九世纪末。那一年是一八九五年,是中国和日本订立马关条约的那一年,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和承认朝鲜独立,就是甲午战争中国败给日本的第二年。中国惨败在日本手中,是因为满清政府的寡后把准备建设近代海军的钱,移去做现在北京郊外著名的夏宫的建筑费。旧的夏宫已在一八六。年为英法联军劫掠及焚毁,而这个无知又顽固的妇人和她的排外心理,助成数年后义和团的突发。曾听父亲说过关于义和团时那个寡后和皇帝逃走的情形,当时我五岁。查考年鉴,我发现订立马关条约那一年,同时也是德国物理学家栾琴发现X光的那一年。

童年最早的记忆之一是从教会的屋顶滑下来。那间教会只有一个房子,而紧挨着一座两层楼的牧师住宅,因此站在牧师住宅的阳台上,可以透过教堂后面的一个小窗望下去,看见教堂内部。在教堂的屋顶与牧师住宅的桁桷之间,只有一个很窄的空间,小孩可以从这面的屋顶爬上去,挤过那个狭窄的空间,而从另一面滑下来。我记得自己曾是那个站在阳台上的小孩惊讶上帝的无所不在。它使我困惑,我因此想如果上帝是无所不在,他是否就在我的头上几寸。我还记得曾为每日谢饭的观念而自辩,得到的结论是:这是对生活的一般感恩,我们对一切生活都该用同样的心情表示感谢,帝国的居民也该因为能生活在和平及秩序里而向皇帝表示感谢。

童年是新奇的时代,站在牧师住宅的阳台上,就能发现好多新鲜的东西。眼前是南山的十个峰,后面是另一个高山的石壁。我们的乡村深入内陆,四周环绕着高山,当地人称它“湖”。由这儿到最近的港口——厦门,差不多有六十英里,当时,坐帆船大概要三天。坐帆船的旅行,是另一种永远印在我心灵的经验。因为住在南方,乡村到漳州的西河河谷这一段路真是美不可言,不像北方光秃的黄土冈。可是正因为深入内陆,到了离乡村约六英里的地方,河上不能行帆船,我们只得换一艘小很多的轻舟。这种小舟,真正是由那些船夫把它举起来渡过急湍的。船夫把裤子卷到腿上,跳入河中,把船扛在肩上。

有些事情和住在这环山的村落有关,因为接近高山就如同接近上帝的伟大。我常常站着遥望那些山坡灰蓝色的变幻,及白云在山顶上奇怪的、任意的漫游,感到迷惑和惊奇。它使人轻忽矮山及一切人为的、虚假的、渺小的东西。这些高山早就成为我及我信仰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使我富足,心里产生力量与独立感,没有人可以从我身上带走它们。这山还印证了《圣经》上的那句话: “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我开始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能体会把脚趾放进湿草中的快感,他是无法真正认识上帝的。

我们家有六个兄弟、两个姊妹,而我们这些男孩经常要轮流到家里的水井汲水。学习打水很有趣。当吊桶到达井底时要摇动,这样它就会翻转来装满水,我们不知道有小机器,因为那是煤油灯的时代;我们有两盏这样的灯,同时还有几盏点花生油的锡灯。肥皂直到我十几岁左右才进入我们的生活。母亲常用的一种是用大豆残渣做成的“豆饼”,它只有一点点的泡沫。刚有肥皂的时候,它的形状像一根方木条,农夫常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干,使它坚实一些,在洗濯的时候,才不会用得太快。P1-2

序言

本书是个人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载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及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对往圣先哲最珍贵的所言、所诲的省求。当然,这是一次兴奋的旅程,但愿我能叙述明简。深信这种对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他自己的途径,每一途径人人各异。哥伦布是否曾在美洲登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曾去探险,且历经探险途中所有的兴奋、焦虑和快乐。如果麦哲伦选择另一条更长、更曲折的路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也无关紧要。各人路径不同是必然的。虽然我很明白,目前去印度,搭乘喷射机是又快速又便捷的方法。然而,为了更迅速、更正确地认识上帝而搭喷射机去得救,我怀疑这对你会有多大的益处。我确知很多基督徒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探索。他们在摇篮时代,就已找到基督,而且像亚伯拉罕的妻子一样,把上帝带到每一个他们去的地方,即使最后进入坟墓,神也和他们同在一起。宗教有时使人安逸而且近乎骄矜自满。这种宗教,好像家具或财产,你可以把它带走,而且无论所往何处,都可携它同行;在近代较粗俗的美式英文里,就有所谓人可以“得到宗教”或“出卖宗教”那句话。有许多教会是把宗教放入手提箱里出卖,带着它周游各地,这是获得宗教的一种便捷方式。

然而,我怀疑这种宗教的价值。我获得宗教走的是一条险路,我认为它是惟一的路;我觉得没有其他的路是更妥帖的。因为宗教本身是个人自始至终面对那个令人惊悸的天,纯属自身与上帝之间的事;它自个人内心生出,不能由他人“赐予”。宗教最好像田野边生长的花朵;盆栽和花房培育出来的,容易失色或枯萎。

因为这是自身的经验,故事中一切值得提及的,当然就以个人的亲身探讨,瞬间的怀疑、瞬间的领悟,及所获得的启示为基础。虽然本书不是自传,但是有些地方必须提到个人的环境和背景,使故事的发展易于了解。这绝不是平凡无奇的发现,而是一次性灵上充满震惊与环险的旅程。其中常出现类似雅各在梦中与上帝搏斗的故事,因为追寻真理极少是种愉快的体验;常有出现类似令哥伦布船上水手们惊恐的风景、船难及罗盘偏差;也常出现疑惑、踌躇、叛变,及渴望返航的威胁。我曾航行在恐怖的地狱之火的雪拉恶礁及法利赛党、文士及有组织信仰该亚法派的漩涡。我是终于通过了,但费了不少手脚。

本书不是为那些没有时间谈论宗教,且永远不可能加入追寻行列的人而写,因为本书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不是为那些完全满意于他所了解的,自觉已有可靠的寄托,那些永不会有任何疑虑且自满自足的基督徒而写。那些自信在天堂上已有定座的人,我与他们不起共鸣。我只对那些会问“在这次旅行中我们到哪里去?”的人说话。旅客在航程中为求心安,认为必须先看测程仪,并且找出正确的经纬度,我是对这种人说话。

我觉得近代世界及当代的历史都好像是在做一种不知何往的冒险,因此如果我们肯问自己——“我们现在去哪里呢?”就是得救的第一个征兆。我能想像出有一艘鬼船,一艘无人驾驶的潜艇,因核子反应能的驱使而全自动地航行。而这艘鬼船上面,时而有乘客争论,争论是谁在驾驶着这艘船以及它往哪儿开,因为显然它是无人驾驶的。有人发表意见说那艘潜艇是自动行驶,而更富想像力的人就主张它是自有的,因机器各部分的偶然接合,不经过任何工程师的设计就自然形成。在这激烈的争辩中,我察觉有些挫折、困惑、不满的心态产生,于是有人喊:“我什么地方也不要去,我只想留在这里。”我深信这是一幅近代世界的写实。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有人驾驶着这艘船,但有许多证据显示它是自动而无人驾驶,富于想像的人就说这艘原子能潜艇是自有的。这种想像使它的拥护者十分满足和骄傲;因为他们在冥想中,认为事物偶然的接合(螺旋钉及螺旋钉孔的巧合相配,主轴及主要推进器直径的全等)是庄严而伟大的概念,他们认为那些心智较低的人,一定没有这种概念。可是船上大多数的水手及乘客却被另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所盘踞:他们是从哪里来?最后又会在哪里登陆?

我不为取悦任何人而写,相反地还可能使有些人不高兴,因为我所说的都是我个人直接的观点。容忍在教友中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世上所有宗教都差不多这样,特别是基督教,它已经硬化,放入箱里,敷上防腐剂,不容许任何讨论。很奇怪,对于宗教,每个人都认为他所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真理。在演说中要求通过美国联邦宪法的富兰克林说:“我越老,越常怀疑我对别人的批评。”真的,许多人,许多教派,都认为自己拥有一切真理,而别人任何地方意见与他们不同,都是大错特错的。斯蒂尔——一个新教徒,在一篇献辞里告诉教皇说,我们两个教会对他们信条的正确性惟一不同的意见是,罗马教会是无误的,而大英教会也永远没错。虽然好多人认为他自己的无误性差不多和所属教派一样高,但很少人表达得像一个法国妇人在和她姊妹的小争论中说的那般自然:“除了我自己以外,我没遇见过一个经常是对的人。”

可能有许多人想给我们一种“装在箱子里的拯救”,许多人想保护我们免于异端的诱惑。忧虑我们是否得救,当然值得赞赏的。但另一方面,这种“装在箱子里”的拯救,却常在我们的信仰上,加上过重的负担。这就是所谓教条及灵性上的独断主义,其中我最反对的就是灵性上的独断主义。这种过度的保护及负担,可压扁了很多年青的心。

写到这里,我想到父亲曾说的一个故事。我们住在南中国海边的漳州。有位牧师住在离漳州约五六十英里的地方,每月照例要回城里两次。当时父亲约十二三岁左右。祖母因为是基督徒,奉献她儿子的劳力,免费为这位牧师搬运行李。父亲当时与寡母相依为命,常去卖甜食,雨天就改卖油炸豆。漳州人喜欢在雨天吃油炸豆,因为豆炸脆以后,味道很像美国的玉米花。他是个好挑夫,遵从祖母的吩咐去抬行李,牧师太太随行。父亲告诉我,这个女人把每一件东西都放在扁担两端的篮子里面。不只是衣服、铺盖,其实这些东西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已经够重了,可是那女人还加上一些瓶瓶罐罐,最后又添上一个三四磅重的瓦炉。而她却对我父亲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强壮的孩子,这点东西你不会在乎的,我知道你一定担得起。”其实她没有必要把那个瓦炉搬来搬去的。我还记得看过父亲肩上的疤痕,当然它不是单单这些行程造成;可是我常常想起那些装行李的篮子,那些瓶瓶罐罐,以及那个不需要搬运的瓦炉。这使我想起各个宗教的祭司们常喜欢加重青年信徒的重担,还对他们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强壮的孩子,你可以担得起。你只要信,你将发现它是真的。”往往使那些年青人的肩头长出脓包。

林语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语堂著//谢绮霞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28187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4-05-01
首版时间 2004-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0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