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兵学泰斗(蒋方震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蒋方震先生是中国有数的军事学家,他未曾典兵,而他的学生多是典兵大将;他的军事著作虽不算多,而片语只字都可作兵学经典。他与钱学森翁婿两代均为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为一段佳话。

蒋方震先生为中国的国防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智慧,他的事迹理应为后人所熟知……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兵燹中急剧衰落的世家/(3)

第二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10)

第三章 弃科举而读新学/(14)

第四章 日本士官学校中的“中国三杰”/(20)

第五章 振聋发聩的《浙江潮》主编/(25)

第六章 赴德国继续深造军事学/(39)

第七章 从禁卫军管带到东三省总参议/(46)

第八章 保定军校史上最知名的校长/(54)

第九章 奇缘结成的一桩异国婚姻/(72)

第十章 辅佐袁世凯父子以德国模式建军/(77)

第十一章 早期的几部军事学术著作/(83)

第十二章 反袁护国英雄蔡锷的总参议/(94)

第十三章 民国总统府里的顾问/(103)

第十四章 随梁启超考察一战后的欧洲/(107)

第十五章 参与梁启超发起的文化事业/(115)

第十六章 鼓吹裁兵救国和义务兵役制/(132)

第十七章 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独到见解/(140)

第十八章 “联省自治”运动的拥护者/(149)

第十九章 参与湖南省宪自治运动/(153)

第二十章 为冯玉祥的西北军讲战术学/(168)

第二十一章 投入直系副帅吴佩孚的幕府/(173)

第二十二章 应聘五省联帅孙传芳的高等军事顾问/(179)

第二十三章 以蒋介石的私人代表名义访日/(189)

第二十四章 游说唐生智与蒋介石合作反桂/(192)

第二十五章 支持唐生智起兵反对蒋介石/(198)

第二十六章 两年牢狱之灾虽有惊却无险/(210)

第二十七章 主编《大公报》的《军事周刊》/(221)

第二十八章 影响深远的抗日国防建设思想/(227)

第二十九章 创立博大精深的国防经济学理论/(231)

第三十章 研究文史哲亦有独到见解/(237)

第三十一章 与蒋介石的关系由疏远到接近/(244)

第三十二章 奉派赴欧美考察“总动员法”/(251)

第三十三章 西安事变中为化解危机斡旋/(259)

第三十四章 视察南北防务和国防工事/(269)

第三十五章 “民国国防思想的奠基石”/(284)

第三十六章 与人合作编译《新兵制与新兵法》/(291)

第三十七章 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而献计献策/(294)

第三十八章 外交使者舌战德、意纳粹头目/(299)

第三十九章 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深刻剖析/(310)

第四十章 从中国历史与文化阐述抗日必胜/(323)

第四十一章 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334)

第四十二章 心愿未了阖然去世/(344)

第四十三章 一代宗师长眠杭州凤凰山/(351)

附录一蒋方震大事年表(1882—1938)/(357)

附录二参考文献目录/(378)

后记/(383)

试读章节

1935年春夏之际,蒋方震专程前往华北。实地考察后,他专门向蒋介石提交了报告:“窃方震此次北行,关于日人在北方情形,随时留意,综其大致要得三点:一、察绥暂时必无问题,以关东军目下尚无余力,可以出师。二、平津问题,则一部分财阀与驻屯军相勾结,重心全注于沧石一路,此可由外交交涉处理者也。三、山东目下虽无事,而日参部之少壮军人时时怀有野心,思援平津之例,进兵一旅乃至一师,方震自泰安到济南之夜,总领事有野即来访,揣其语气,已不啻明言军部有此计划,此急宜慎重防范者也。窃惟国际情势,日益紧张,时机最长亦不过三四年,我中国国力现尚有限,若欲事事周备,事不可能,今惟集中力量于致胜之一二点,使两三年内,能完成一固体,则自余枝叶,可临时补救。”蒋方震在这个报告中,精确地预测到世界大战将在三四年内爆发,显示了相当强的判断力。

汪精卫自1933年3月30日复任行政院长以后,从蒋介石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对日外交权,极力推行投降式的亲善外交,出卖国家主权以求偏安。从《淞沪协定》、《何梅协定》到《秦土协定》,南京政府一次又一次与日本签订城下之盟,丧权失地,华北门户洞开,造成了国亡无日的严重局面。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全国民众对国民党统治的强烈不满,国民党内部不同派别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亲日派每办一次妥协外交,总要受到国民党内欧美和抗日民主派的攻击和指责,而且愈演愈烈。

在1935年6月19日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上,汪精卫及外交次长唐有壬在说了华北事件的谈判经过后,蔡元培即站起来问:“对日外交究持何策际此时局?殊有请外交当局说明之必要。”汪答:“对日外交这几年来均持‘忍辱求全’四字而行,现在亦复如是。”蔡元培继问:“忍辱云云我辈极明白,求全如何却望予以解释。”汪对此避而不答。这时,一贯突梯滑稽的吴稚晖站起来俏言相讥:“‘求全’两字极易解释,简而言之,是只忍辱以后求整个国家能完完全全送给敌人,勿兴抗敌之师而糜乱地方罢了。”汪精卫当众受到奚落,十分难堪,愤然拂袖退出会场。

但是,国民党内对汪精卫的攻击没有因此而停止,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于右任大骂汪精卫为汉奸卖国贼,孙科不指名地拍案叫骂:“不料以一二宵小公然卖国!”盛怒之下震翻桌上的茶杯,滚地摔得粉碎。接着,南京政府监察院又对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6名当事者的媚目卖国行径提出了弹劾,由于华北问题的主持人是汪精卫,这次弹劾也是针对汪精卫而来的。面对反对派的强大攻势,汪精卫一气之下,于6月30日由南京潜赴上海,住进了德国人开设的诺尔医院,闭门谢客,不理政务。翌日,汪通过其亲信褚民谊对外放出口风说:行政院长汪先生,因胆石症赴沪就医,病状不轻,恐需要数星期的“静养”。

屋漏偏逢连夜雨,弹劾尚未了结,又发生了中日航空协定的争执。日本在鼓吹开发华北经济的同时,又向中国政府提出签订中日航空协定,企图控制中国的航空业,对此,汪精卫是赞成的,并力图实现。7月初,他邀请福建、浙江、江西、湖北4省主席陈仪、黄绍兹、熊式辉、张群共商时局,征询他们的意见。12日,黄绍兹代表4省主席去成都,与坐镇成都指挥围追堵截红军的蒋介石谈汪“病”,并代汪征询蒋对签订中日航空协定的意见。蒋介石坚决拒绝与日本签订中日航空协定,汪得讯后,即电副院长孔祥熙代行政院政务,于7月15日转赴青岛养病。7月24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行政院日常工作由副院长孔祥熙代理。汪精卫称病不出,南京政府乱作一团。8月7日,蒋方震致电在成都的蒋介石,建议蒋介石出山亲自布置外交。蒋方震在电报中说:“窃以为外交最后之时机将去,非我公出山,重新布署,决不足以应付将来之难关,夫势之强弱有定衡,而气之盛衰有消息,外交等于作战,则当乘敌气之衰,而利用我气之盛,自“九一八”至“一·二八”,敌气至盛,自是稍衰,而张氏乃得安坐于北平者一年余。热河之役又张矣,至停战协定者又稍衰,于是两委员会又得敷北局年余。今北变之后,彼内部合理派乃与投机派力争,重臣乘之,以成四部会议,此敌气之正衰也。而二月以来,我方除别有肺肠者,皆能平心以谋自救,此正我气之盛也。今当乘彼军人气之正衰,策之未定,以最后之决心,图最后之和平,使面目一新,而人心为之一变,则公今日一出,至少可保五年无事,外交成功,可操胜券。”

8月8日,汪精卫从青岛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请求辞去行政院长及外交部长兼职,以进一步向反对派施加压力。但此时蒋介石正集中精力围攻红军,还不想走上对日外交前台,决定挽留汪精卫。8月18日,蒋介石从成都返回南京,汪精卫应邀也于19日回到南京见面。汪精卫回到南京后,蒋介石即前往陵园汪的寓所力劝汪复任行政院长及外交部长兼职。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否决对汪精卫的不信任案,22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汪蒋同时出席,会议决定慰留汪精卫,23日汪宣布复职视事。这年11月1日汪精卫遇刺,12月1日汪不得不辞去行政院长及外交部长兼职。7日国民党中央改推汪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负责实际行政责任,并以蒋介石的亲信张群任外交部长。至此,算是采纳了蒋方震的建议。

1935年12月25日,蒋方震又致函蒋介石,建议整理外交机构。蒋方震指出,在中枢确定后,首要的任务是整理机构。从对日外交的角度,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改革驻欧美的外交机构,特派要员去欧美,向驻外使馆转达中央方针及应注意的要点;二是财政、交通、铁道应在统一的经济机构下进行对日交涉。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国、意大利法西斯政府于8月公开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使战争规模扩大成为国际性的战争。西班牙战争爆发后,时在欧洲考察的蒋方震致函蒋介石,建议对日外交仍当取容忍主义。蒋方震说:“日军并未参加欧战,故陆军装备根本未尝改良,而平时预算,无论如何扩大,终不及当年各国之自由,故陆军新式装备,在有相形见绌之势。就东亚地势言,彼对俄则我在其左侧后,对英(南洋)则我在其右侧后,正派军人之所以焦躁者惟在于此。日本自退出联盟后,彼之政策已由豪夺而变为巧取,彼决不愿正式开衅,匪独对俄,即对我亦多所顾忌,其惟一之毒恶方策,将为煽动内争,此皆投机派迎合正派之焦急心理所为。故果欲谋一正当之和平解决,则惟用正义派以制投机派,此所谓开诚布公也。若事不获已,则此大半年之内,仍当取忍辱主义,以激起国际同情,而调整本国士气,以待明春。”P.247-250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令人叹为观止!面对这么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龚自珍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圭、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之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第一批已经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万斌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近代史上,中国这个大国被日本这个小国侵略达71年(1874—1945)之久。中国面对日本,之所以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朝野上下对于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是盲目虚骄,就是麻木不仁。不知彼,不知己。

悲惨的历史虽然早已过去。但在日本右翼势力急剧膨胀,日本加速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背景下,中国人无疑将重新面临着如何认识日本的高难度课题。近年来,国内有极少数人卖力兜售所谓“对日新思维”这样幼稚的偏方,这就表明不是所有的中国人对日本都有正确的认识。著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温一下蒋方震先生的精辟论述,也许会对我们起一种清醒剂的作用。

在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中,对于日本国民性认识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蒋方震先生。他的不朽名著《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应当成为中国人必读的教科书之一,所有关心中日关系的人都应当认真拜读才是。

著者

2003年8月15日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纪念日写于杭州西溪陋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兵学泰斗(蒋方震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学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336694
开本 32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4-06-01
首版时间 2004-06-01
印刷时间 200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9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