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吗?林徽因的诗歌名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写给谁的?同为著名才女作家,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为何发生龃龉?从民国才女到清华园里的建筑学家、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她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本书将带领读者去发现隐藏于这些问题背后的故事。

内容推荐

近几年来,林徽因的名字重新被人们熟知了起来,时下出版的林氏传记已有六七部之多,相关人物故事也被改编为电视剧热播。但实际上,这些作品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史实错论乃至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情节,读者和观众看到的是失真的林徽因。本书作者是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多年关注林徽因其人其事及诗文创作,立志还林徽因于真实,他一面走访林氏亲属,一面辛苦爬梳于纸页泛黄的民国旧报刊中,积十余年之功,钩沉索隐、辨析考证,发现了不少林徽因佚文、佚诗和佚简,得到了大量切实可信、有根有据的资料。

目录

误识

徐志摩、林徽因“恋情”考辨  /3

 附:林徽因没有爱过徐志摩吗?(陈子善)  /13

如何剖析徐志摩情爱问题

 ——与苗雪原先生商榷  /17

林徽因与李健吾  /24

林徽因与冰心

 ——答王炳根先生  /29

史与论  /36

误传

并非如此  /41

林徽因未完成的剧本  /43

林徽因与林微音  /45

林徽因的改名  /47

补正《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  /49

一篇林文的误读  /55

误编

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文库”林徽因卷  /59

 附:也算立此存照

——一篇批评稿的背后  /61

林徽因致胡适短简日期考订  /63

关于林徽因致胡适信  /66

难以置信的林徽因佚简和绝对可信的佚诗  /71

不敢读的梁、林传记译本

——读成寒译《中国建筑之魂》  /77

传真

林徽因作品面面观  /85

作为小说家的林徽因  /90

京派的灵魂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导言  /94

林徽因的译作  /98

林徽因的美术作品  /101

林徽因的笔名和佚诗  /106

读新发现的两首林徽因佚诗  /110

林徽因的又一篇佚文   /115

林徽因的人格和才华   /117

《才女的世界》后记  /127

《林徽因文存》后记  /129

林徽因的父亲  /131

林徽因和她的父亲  /134

这一个林徽因最真实  /138

林宣访谈录  /140

林徽因年谱  /152

陆小曼的小说  /299

闲话陆小曼  /302

后 记  /308

试读章节

林徽因的人格和才华

林徽因(1904—1955),这位中国现代史上数度灿烂的建筑学家、文学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印出她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林徽因诗集》,其时知道她名字的读者寥寥无几,即使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对她往往也所知甚少,林徽因尚未纳入文学史家的视野。不久因着徐志摩,林徽因名字频频出现于媒体,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播出,差不多她已是家喻户晓的佳丽。然而,历史人物林徽因与现今媒体宣传的那个沉湎情爱的闺秀相去实在太远!林徽因生前很不喜欢称她梁太太,如今她却凭藉另外一个并非丈夫的男性为后世所熟知,九泉之下该是如何的无奈。

今年是林徽因百年诞辰,此时编一部力求囊括她全部著作及片断文字的“文存”,既意在纪念先贤,亦是为正误纠谬,让世人从“文存”里认识一个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杰出女性。

当人们称誉林徽因建筑业绩时(她本职是位建筑学家),很少有人了解,作为女性,又可能被人想象成娇弱的太太,她曾为此付出过怎样的辛劳(这辛劳正是她当年留学不得人读建筑系的原因,那时美国大学顾虑到建筑学需野外作业而拒收女生)。为寻找考察遗存的古代建筑,她无数回奔波于穷乡僻壤,或黄沙扑面或跋涉泥浆,还难免住鸡毛小店惹一身跳蚤;她测量高塔爬上数十米塔顶,随时有坠落危险,有时站在了死亡门槛;考察回来则抱重病之躯不分昼夜地描图、撰稿,著述连连。她完成国徽设计竟是在医生宣告她不久人世的日子里;直到离开世界的前几日,她还念念叮嘱学生:“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林徽因于事业当得起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经济萧条、科学落后的旧中国,在远不算漫长的人生历程里,她得以取得建筑设计和研究的光辉成就,非怀有崇高的敬业献身精神不能为之。这精神,不仅表现在艰辛劳动,而且有时须冒着恼人而可怕的精神压力并政治风险。建国初苏联“老大哥”的影响渗透到中国各个方面,一切惟“老大哥”为是。受此影响,主持中南海建筑修缮设计的工程设计者曾与担任顾问的梁思成意见相左,这位工程师写了《民族形式和“国粹”》等一组文章,不点名地批评梁思成“想尽方法把中国的旧形式揉到现在的新作品里”,主张远离民族传统的创新,其实是“苏化”。林徽因在他文章上写下批语:“如果我们没有看见这次中南海宿舍楼的设计,一定会认为作者对‘中国民族形式’实有把握了,但是,事实证明作者所拟的草图是建筑在西洋民族系统上的特殊形式,太悲惨了的一个形象,无法令人接受是中国的民族形式。”“假使许多中国建筑师都只是从西洋建筑系统的教育里培养出来的,而且在鄙视中国文化的时代中成长,他一定反映西洋建筑的性格基础。而缺乏中国文化的培养,他的创造太可能是半殖民地式的第二代,西洋杂志里现代建筑外表的摹仿者而不自觉。”这里不能把林徽因、梁思成和这位作者的分歧看作纯粹个人之间的学术争辩,显然它关系到背后敏感的“老大哥”态度问题。同样,不久发生保护故都古建筑的争论,梁、林的真正对手是没有露面的中央领导。林徽因竟然在一个公众场合,当面指责一位北京市副市长,忠告他拆除城墙“将来要后悔的”。事后知道,国家最高领导人听说梁思成目睹城门不复存在而痛心落泪,就把话说透了:“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林徽因面对当政者无疑是个弱者,无疑要失败。但历史证明了,她的建筑贡献,不仅在于成功的业绩,还包含着失败的努力。P117-118

后记

我最初接触林徽因在1990年,林徽因文学作品才出了薄薄一册的《林徽因诗集》,很少读者接触过。然而凡读了她的诗歌往往就成“林迷”,北大图书馆借书处一位年轻女出纳员即是,我每次借书她都特别殷勤。除了“林迷”,知道林徽因名字的人则寥寥,包括一些同行学者。那时我以访问学者身份随严家炎先生进修,进修总得找个课题,家炎先生说,可以写写林徽因。写写而已,我不知深浅,竟轻率定了个“林徽因传”。钻一年民国时期书报,关于林徽因的史料极为稀少而且零碎,搜集起来如大海捞针,无奈只写了几篇文章,距传记差得很远。我才明白,搜集林徽因资料是急不得的慢活儿,需从长计议。于是在书海里见其他有兴趣的材料便顺手捎带,结果那一阵我写凌叔华、陈衡哲的文章倒很有几篇。不过始终没有放弃对林徽因的关注,蚂蚁啃骨头地几年下来,积累的资料已相当可观。而报刊关于林徽因的文字因徐志摩热也渐渐多了,乃至近乎泛滥。其中有价值的文字微乎其微,绝大多数是二手转抄,有的是三四手了,乃至转手更多,无稽传闻如缕不绝。我又碰上另一种无奈,不得不耗去许多时间过目这些次次重复的文字。不敢不读,万一它藏着新发现呢。后来则不只是重复,而且时时夹着子虚乌有或以讹传讹的谬误,于读者,于才女均造成损害。为此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就成了本书前一半的内容。

但写传的使命并未忘却。随着研究深入,我又明白,真正再现林徽因形象谈何容易。去年韩石山先生说过一段话:

新文化运动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和她有密切的关系,她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不光是形象,她的出身,经历,品行,学问,都让他们心仪。雕成石像,就是维纳斯了。去年有一家出版社曾约我写她的传记,已答应了,看的资料越多,越是气馁,我知道我不配。现在出的几本传记都看了,没有一本真正写出了她的风采。我觉得像这样一个人物,还是谁也别写了,只把它的材料收集起来出本书,让人们去看吧。

韩先生是传记高手,且以自视甚高著称文坛,他尚且如此说,我自然更加气馁了。受他最后一句话的激励,先在过去拙编《林徽因年表》基础上匆匆整理出这份“年谱”。整理时材料的取舍略有点犹豫,怕引录过多,读者是厌烦冗长而枯燥的流水账的!不过照韩先生的主意,似又文抄公做得远不到家,舍弃了许多有意味的材料,很是惋惜。韩先生不主张写林传的话未可认真,他是渲染林传之难写吧,我仍愿以余生努力之。几年前也有沪上某家出版社热情约写林传,我说,这传,不仅要真实再现才女风采,而且要显示她作为那一代知识女性的普遍意义,不然宁可阙如。编辑听此话热情顿失殆尽,她想的是故事性、可读性,背后还想的什么不难意会。可是,我既不肯流俗,又志大才疏,林传至今未得开笔。私下自省,写一部我心目中的林传,或许是终生不遂的心愿。为此,衷心希望有志于此者捷足先登。

“年谱”系原南通师范学院今南通大学的科研项目,在此说明。

书内讨论、批评对象甚多,按我心意,最好对象的文章——附录于后,以便读者兼听。实在难与作者联系;不联系则怕侵犯了著作权,只好从略。惟陈子善先生大作例外,子善先生是相熟的朋友,不至于跟朋友打官司;何况他的文章决非硬伤或谬说,有据有识,我们之间仅仁智之别,万不能屈他做缺席被告的。

附录了两篇议论陆小曼的文章,附录理由有点牵强,无非林、陆之间有徐志摩这条纽带。再牵强说一句,意在陪衬,了解陆小曼当有助认识林徽因的。

今年6月是林徽因百年诞辰,没赶上出版此书,甚憾!计划在年底或年初面世,肯定赶上了明年4月林徽因忌日五十周年,尚存一丝欣慰。而无法欣慰的是,萧乾老人不能看到它了。我研究林徽因起步伊始即得到老人多方关心,或当面赐教,或借阅资料,谆谆之心感人至极。有一回登门归还他珍藏多年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原刊,也顺便请益。到宅前见门上有体弱多病请勿打扰的字帖,才想到是临时路过没有预约,很歉意地把报纸递给开门的萧老夫人即告退下楼。不料萧老让夫人追下楼来,我落座他又解释:“那字帖不是对你的。”一脸常见的笑容,夹着亲昵而不无自得的狡黠,像个老小孩。那回聊得时间竟最久。

陈学勇

200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学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4508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4-11-01
首版时间 2004-1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6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7: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