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内唯一一家专门报道中国航天高科技产业的报纸——《中国航天报》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独家报道为基础,同时收集了一些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关的图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书既是一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闻集萃,同时又是一本介绍载人航天知识的科普读物,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书 | 行走在太空(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行纪实)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国内唯一一家专门报道中国航天高科技产业的报纸——《中国航天报》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独家报道为基础,同时收集了一些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关的图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书既是一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闻集萃,同时又是一本介绍载人航天知识的科普读物,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以国内唯一一家专门报道中国航天高科技产业的报纸——《中国航天报》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独家报道为基础,同时收集了一些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关的图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书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描绘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和火箭系统的领军人物以及波澜壮阔的研制历程,集纳了从“神一”到“神七”飞行过程中的种种有趣故事,展现了神舟飞船发射场和回收场的壮美景色,既是一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闻集萃,同时又是一本介绍载人航天知识的科普读物。 本书画面精美,文字精炼,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录 1 神七问天 神舟七号天外凯旋 征程从这里开始 科技创新力推“神七”飞天 优中选优强强联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实现最佳组合 太空出舱大戏如何上演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7大系统 神舟飞船降落伞 中华第一伞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 2 领军人物 马兴瑞 老总“箭”指太空“金牌” 袁家军 永远追求“零缺陷” 飞船总指挥尚志 “事事谨慎”成大业 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 “傻千”团队造“神七” 火箭总指挥刘宇 成功发射是最好慰藉 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 与火箭共命运 3 飞天英雄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4 幕后故事 为3%意外筑四条航天员逃生路 大锅炒黄土试验返回舱最后“一击” 太空大餐丰盛诱人 “神一”为何不载人 “神三”孕育抗病细胞 罕见严冬没冻着火箭 燃情密信伴杨利伟出征 5 天港揽胜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1s船从这里出发 内蒙古四子王旗 航天员落地第一脚 远望号测量船队 劈波斩浪伴神舟 6 搭载宝物 神舟“乘客”大亮相 7 历史档案 代号“921” 载人航天工程决策揭秘 试读章节 总体设计:安全、舒适一个不少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到底是怎么设计的?与神舟五号和冲舟六号有什么不同? “神七”的设计在飞船内部的空间保障上做足了文章。由于此次太空之旅航天员要完威出舱活动任务,而舱外航天服的体积较大,两名航天员要进行穿脱动作,此外还要携带3人5天的生活物品,这势必要挤占舱内的有限空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研制队伍的设计师们,尽量把安装设备的仪器面板等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空间使用率,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供航天员活动。 “神五”和“神六”返回舱里的座椅,采用的都是火工品爆燃提升的设计,而在“冲七”返回舱座椅的设计上,设计师则体现出了“绿色”理念。 飞船设人员考虑到,尽管飞船备系统的密封性已经万无一失,但是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的有害气体万一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证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最终确定了用压缩空气来取代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了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座椅的提升原理没有变化,而压缩空气的使用,意味着即便发生泄漏也不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神七”发射升空后,航天员要进行出舱活动,同时飞船要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被释放的小卫星位于轨道舱前端,离5个复压气瓶近在咫尺,如果释放小卫星时爆炸螺栓产生碎片'就会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一旦气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释放小卫星时更加安全,飞船研制人员特意为安装在轨道舱外的5个复压气瓶穿上了“防弹衣”。为了航天员的安全,为了“神七”的万无一失和载誉而归,把安全做到了极致。 气闸舱:一舱两用功能强 相比以前的飞船,神舟七号的气闸舱因首次亮相而备受关注。要完成航天员出舱活动,必须在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这也是神舟七号最大的亮点。根据飞船的总体设计,这一功能由飞船的轨道舱来实现。 “神六”上的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舱,而到了“神七”,轨道舱要一舱两用,成为生活舱和气闸舱的结合体。所以这个舱段对“神七”来说是一舱两“名”,根据其支持航天员太空生活的功能,称作轨道舱;根据其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功能,称作气闸舱。3名航天员中的两名,从返回舱进入气闸舱后,返回舱门关闭,气闸舱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密闭的容器。两位航天员就在密闭的气闸舱内互相帮助穿上舱外服,完威吸氧排氮,随后进行泄压后,打开气闸舱通向飞船外的舱门,一名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结束后再按照相反程序返回。气闸舱功能包括增添了舱内气压泄除和复压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添置这些新功能后,轨道舱的空间比以前小了一些,但经过精心设计,航天员在其中的空间活动还是可以得到最大的满足。 要想把轨道舱改进成为气闸舱,需要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密封;二是要有泄复压功能,即把舱内环境变为空间环境和恢复为载人环境。一套由阀门、管道等零部件组威的泄压装置执行“泄压”重任。泄压并不是简单地把空气排放到空间,设计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分析计算和地面试验来找到泄压过程中最佳速度和压力控制点,使舱内的气压始终和航天服的状态相协调。由于航天员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穿好舱外航天服的操作,所以从一个大气压到泄压完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在快速减压环境下容易得减压病。所以在降压的过程中,航天员有一个吸氧排氮的过程。航天员在穿航天服时吸纯氧,需要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置换血液里的氮。这之后再减压就安全了。”设计师介绍,在“泄压”之前,航天员和航天服与外界的压力一致,“泄压”之后,航天员穿着航天服站在舱内接近零压力的环境下,也就是相当于站在太空环境下了。 与出舱过程相反,航天员从太空回到飞船内,要经历一个“复压”步骤。与“泄压”类似,“复压”过程也要分阶段进行,与肮天服状态相协调。此次神舟七号飞船携带了5个高压气瓶,它们的功用是等航天员回到气闸舱时,将舱内的气压从零恢复到一个大气压状态。 智能舱门:“玄机”多多 “神七”出舱舱门的研制是气闸舱机构研制最重要的攻关点之一。一个小小的舱门,暗含着很多的“玄机”,更凝聚了飞船研制人员大量的心血扣智慧。 门怎么开?向里还是向外,向左开还是向右开,开到多大的角度最科学?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很笨重,他们能否方便自如地开关舱门?在真空、高低温等恶劣条件下,舱门能不能正常开关? 研制人员经过大量的试验和讨论,发现门向外开,虽然不会影响内部的空间,但在真空环境下,舱内压力会影响门的密封;门向里升,则会最大程度地保证密封性能,是相对安全的选择,但多少会涉及到影响和占用舱内空间的问题。此外,舱门开的角度和舱内空间的配置息息相关。一方面舱门在可达到的空间内要尽量开大,保证航天员出舱方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舱门的位置、角度对其他设备的整体影响。最终,研制人员在权衡之后,确定舱门开启100度是最佳选择。此外,出于承载和内压的考虑,舱门并不是平的,而是稍呈圆弧状。但考虑到承载和空间使用的问题,舱门的弧度不能太大,必须确定最佳的弧度值。 除了舱门本身外,舱门相关设计难点还有很多。与“神六”返回舱舱门不同的是,“神七”舱门在轨打开与关闭的时候,气闸舱处于真空状态,并且所处的温度可能在零下几十度到零上几十度。因此,要充分考虑和模拟在轨真空高低温环境下的开关门,并检测其密封性和开关力的变化,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P12-14 序言 公元2008年9月27同17时,中国航天员完成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浩瀚的太空中,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潇洒漫步的英姿。 历史,注定在这里定格。此后的很多年,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五星红旗的画面,都将凝固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成为一尊不朽的雕塑。 从1992年9月21同中央批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进行酋次空问出舱活动,时光已流过整整16年;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吹响中国人出征太空的号角,到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满载3名航天员从天外凯旋,也已经过去9年的时间。9年间,以记录中国航天人不懈奋斗、航天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为使命的《中国航天报》,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特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的运载火箭和载人色船两大最核心系统进行了深入、翔实、卡义威的报道。镜头,摄下了一个个阪宏的场景;笔端,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在冲舟七号载人肮天飞行圆满成功的时刻,作为中国航天权威媒体,中国航天报社悉心采撷9年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行的精粹作品,精心编排成册呈现给广大读者,以表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拳拳之心。 回味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今天,中国已实现了航天员的空间出舱活动,中国载人肮天工程朝着第二步战略目标已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在不远的将来,我国还将在空间实现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并进而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事业因奋斗而精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行走在太空(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行纪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冯春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1843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 |
出版时间 | 2008-10-01 |
首版时间 | 2008-10-01 |
印刷时间 | 200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V529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86 |
宽 | 211 |
高 | 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