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北大听讲座(第12辑)
内容
试读章节

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劳伦斯·萨默斯

提示: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转变:现代科技和经济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一切,都与知识的增长相关,而知识的增长,又与大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大学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萨默斯校长以哈佛大学的教育体制和育才模式为例,阐述了他对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条件的看法。在回答演讲现场的北大师生及部分媒体记者的提问时,他强调了哈佛大学对中国文化历史及科学研究的日益重视。

劳伦斯·萨默斯

男,1954年生于美国纽黑文,其父母均为经济学家,1975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82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1987年到1993年,在哈佛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在专业经济期刊上发表过100多篇论文。1991年至1993年,受聘于世界银行,在世界银行的贷款委员会担任首席经济学家。1999年2月,被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命为财政部部长。自2001年8月起担任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

闵校长、许校长,感谢你们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你们对我所表示的热情友好,也感谢你们对哈佛大学代表团表示出的热情友好。

我相信,哈佛大学代表团这次北京之行是有史以来我们访问中国最大的代表团。我认为,这表明了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这也表明了我们共同的努力:追求知识,教书育人。能来到中国和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访问,我感到万分激动。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能有机会与这么多的学子谈谈他们将要继承的这个世界。

如果你们认真思考我们在大学所做的一切,如果你们能认真思考全球化这一现象,我想我们今天的特殊地位和全球化现象已清楚地表明全世界正在进行一种深刻的转变。这就是:与以前相比,知识对人类活动的每一方面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想想我们周围的一些例子。我坚信,两个世纪以后,当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被载人史册的时候,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只能在历史书中被放在第二位。被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十几亿或者是近二十亿人迈入了现代化的社会;是十年之内人们的生活水平双倍的增长,而且又是在十年之内亿万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增长。我相信,在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千年,这一事件足以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相媲美。

这些增长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中国。中国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中心也是知识,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因为在欧洲和北美洲根本找不到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上一个十年之中以及上上一个十年中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这反映了现代科技为融合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也反映了知识的力量。有些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阶段,科学有能搞明白疾病产生过程的潜力。我们在座的人能看到的日子里,科学有潜力在每一个分子的层面上搞明白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是什么让人类痛苦和死亡,并且能发现一些可操作的方式,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办法。在我们活着的这一时代,我们能够比其它任何人类历史上的时代更有能看到医学进步发展的潜力。

这一切还与什么有关呢?它还与知识的增加有关。我们知道知识是在不断增加,知道学术研究的过程,也知道知识在寻找其并不明显的用途的过程。我们知道善于发现新奇事物这种天赋的作用;我们也知道各种机构的作用。

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论,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的形式是什么。  让我给大家举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在大学教授的最抽象的科目是数学。也许在数学领域中被运用得最少的是数字理论,即对数字的研究。你们中间任何一个发过Ernail的人都会从在近二十五年中发现的数字理论中获益,因为关于素数(译者注,术语:只能被1和该数本身整除的数)的研究是编码计算程序的基础,这种计算程序是今天每一方面的电子通讯和电子交流的基础。这些,都来自于我们所拥有的最抽象的一类知识。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与此完全不同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于局势很困难的那部分世界,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举这个例子似乎有些奇怪。这些年来,美国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1978年在戴维营就中东冲突在以巴双方达成的协议。很显然,这并不是今天中东地区和平的唯一途径,但是那是通向稳定的重要的一步,据参与过这次谈判的人说,我们的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他能促成以巴和平的关键。这种能力就是他能从每一个被争议地点的《圣经》名称及其在《圣经》中的作用谈起。对宗教的研究和对2000年前历史的研究,看来抽象和深奥,然而,这些知识对一个关键的、实际的成就来说是很重要的。

人们可以不停地从大学的几乎每一知识领域来谈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有一类知识是我们很难掌握的,那就是预测哪一类型的研究、哪一类型的纯理论的探索会对未来社会做出最巨大的贡献。但是,同样地,正因为我们不能预言到哪一类型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

很显然,这种对知识创新的追求不只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里,而是出现在商业机构的运作中,这些非常实际并为利润驱动的机构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为自己做着筹划。不久以前有一次,我与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聊天,他问我,哪个机构雇用的博士毕业生最多。我认为,有可能是哈佛大学,也有可能是某个天文台。而他给我的答案是摩根·斯坦利,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这家银行过去一直在搜寻那些极其有资质,非常有能力做数量研究的人才,因为这些人能在金融市场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的确,如果我们看看这些一流的商业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正在不断地寻找非常有创造力、受过最好的教育、资质超群的人。的确,如果我们看看世界上一流的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具有一流大学的一些特质。

那么,一流大学最典型的特色是什么?首先:思想的价值是通过思想者所拥有的品质来判断的,而不是通过他们的地位来判断的。哈佛大学的教授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做一些创新的东西。当学生做研究验证某一教授提出的假设或理论时,这个教授当然希望这项研究结果出来后会证实他的假设而不是推翻它。教授也是人。然而,无论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教授会坚持认为这项研究很重要,值得一做,值得提出,也值得发表。我们哈佛大学有些教授对进化论的本质、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但是每一个教授都坚持认为大学的职责就是雇佣一流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者加入他们的院系,无论这些学者是否赞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种强调以质量来判断思想的做法正在走向全世界。商业领域的人们谈到统治集团的消亡、谈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增加、谈到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我敢说,这种通过质量而不是来源来判断思想的方法对近二十几年发生在中国的改革至关重要,它也对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至关重要。

大学所承担的第二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视角多样化的承诺,不管这个人来自于什么背景,只要他能为我们的卓越做出贡献,我们就愿意招他来。这一点也正在被更广泛的世界努力赶上。这也一直是我们哈佛大学不断追求探索的东西。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绅士培育来自新英格兰富裕家庭的年轻绅士的地方。它不对公立学校的学生开放,也不向黑人学生开放,也不向女生开放,也不向出生在美国大部分地方的学生开放。就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些哈佛教员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迫离开学校。哈佛大学对某些团体也有限制,因为如果不限制这些团体,它们就会变得太多,会使人们觉得不舒服。

现在,哈佛是一所非常开放的大学,无论是男生或是女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无论你来自哪个种族、无论你来自美国的哪个州,也无论你来自世界上的哪个国家,任何人都可以进人哈佛大学。但是,如果我们想更加包容和开放,如果我们想从多样化视角所带来的好处中受益,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想把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吸引到哈佛大学来,我们仍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把我们抛向杰出人材的网张得越大越好。

正如大学的演变一样,最优秀和最尖端的商业机构、领导得最好的一些国家的政府,都不再根据人际关系来挑选少数的精英,而是转向发现最有才能的人、最能给他们做出贡献的人。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正在进步,我们的进步在很大一部分上是基于大学的模式。

第三个区别是大学里最真实、最特殊的一点,但是这一点在各种各样的机构中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点上,也许哈佛大学和中国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也就是:强调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当我们考虑一项学术研究时,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判断它明天的影响,下一周、下一个月或下一年的影响,我们追求的是从长远来看,为最终能产生最大影响的知识做贡献。

越来越多的一流的商业机构、社会中一流的团体,不仅在尽量快速地前进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而且还重视长期效益,他们都在投资一些不只在明天,而是在将来会产生影响的思想。

P1-7

目录

大学之道

劳伦斯·萨默斯 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

前沿观点

李义虎 “3.20大选”与两岸关系/23

毛寿龙 新一届政府与治道变革/47

彭 林 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社会/71

辜正坤 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85

陈新雄 中国古典诗词的吟诵和赏析/117

曹和平 解农之困——中央一号文件/139

李成贵 三农问题的政治经济学/171

王春光 农村分层和农民负担/207

韩嘉玲 托起明天的希望——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227

马忆南 个人自由与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制/253

名家访谈

北岛/唐晓渡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279

序言

朝着思想奔去

讲座是思想与学术的矛尖。讲座不同于长篇累牍的煌煌巨著,让人们迷失于思想的魔幻丛林和逻辑的曲折隧道。“行百里者半九十”,作为追求理想乌托邦和追问人类终极价值的学问,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心无旁骛,最终走到高处不胜寒的顶点,成为思想与学术的朝圣者与开创者;而大多数普通的叩求者则可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而终不能至。讲座也不同于那些日复一日的授课,在那里,知识日益成为一种扁平的可以复制的现代工业成品:讲课者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动辄旁征博引,看似天花乱坠,细细想来却味同嚼蜡。听课者学习一门课程,也只是为了习得一种技能,作为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竞争中谋取五斗米、赢得生存权的手段。

讲座不是这样,它有着区别于高头讲章的生动面孔。演讲者翩翩而来,侃侃而谈。它是愉快的,我们仿佛武陵寻源,感受一路的落英缤纷,感受思想的锐利光芒。它是深刻的,我们在此直面历史的终极意义与现实的关捩选择,体验着思想的力量。它又是先锋的,我们在此见证主义与问题的博弈,捕捉到思想破空的维度。

北大是中国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阵地。作为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大学,北大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举世公认,北大是中国教育的骄傲,也是高等教育的典范,肩负着太多的光荣和梦想。一百多年来,北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精英和社会精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无法估量的重要贡献。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所学校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作为启蒙意义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最终完成,但是它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理念被北大继承了下来,并且发展为北大的传统或曰北大精神。毫无疑问,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大精神的滋润和感召。北大精神,甚至成为了中国知识界追求的一个标高,成为了知识分子确认彼此身份的文化胎记。历史进展至21世纪,我们仍然依据它来把握思想的方向。

无论是历史上的北大,还是现实里的北大,也无论是作为精神虚体的北大,还是作为学校实体的北大,都有太多太多值得人们称道、值得人们神往的地方。这一切,构成了北大魅力的源泉。而讲座,则是北大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北大讲座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深为世人瞩目。校内校外,国内国际,众多的知识精英和社会名流纷纷登上北大的讲坛,在这里宣讲学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使北大变成一个巨大的精神磁场。

《在北大听讲座》书系旨在记录北大思想,传播北大精神;她开讲座类图书之先河,被人赞为思想与学术出版的先锋,她“为读书界贡献了一个新的阅读形态”。放眼坊间,讲座类的图书方兴未艾,琳琅满目,读书人也大有不读讲座书就会落伍之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众多的讲座类图书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惟有《在北大听讲座》一如既往,保持了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品位,不断地在探索中提升,在平稳中走向成熟。我们相信,这就是《在北大听讲座》能从众多同类图书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基础,也是《在北大听讲座》能够长期赢得广大读者信赖和喜爱的主要原因。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与执着坚守,《在北大听讲座》已经迎来了第十二辑。十二,是个吉祥的数字,按中国生肖算的话是完成了一轮,用西方的说法则正好是一打。如果把这十二本《在北大听讲座》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浏而清,轻而锐,就像一排短剑,有光芒,有力量,有维度。

听课自由是国人所了解的北大传统之一,但是很多人不一定能够亲临现场去北大听讲,幸运的是,《在北大听讲座》为您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复原北大课堂的机会。《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直接将北大讲坛上的声音记录下来,原汁原味,真实而生动,使您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亲临其境,如沐春风。北大真切的一面,北大真正的精神,就这样被您触摸;您关于北大的种种想像或联想,在此阅读过程中,都会一一得到印证。

学术由此得以精进,思想由此得以传播。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十二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编辑推荐

一流学府的思想之声,著名学者的智慧集锦!

《在北大听讲座》书系创始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读者》《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或转载,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思想读物,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强力推荐,深受各界读者钟爱。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约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十二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北大听讲座(第1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池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73880
开本 32开
页数 28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4-08-01
首版时间 2004-08-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