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说宋朝十八帝(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宋王朝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它拥有至今令人叹羡的高度物质文明和后人不可企及的文化高峰,却饱受积贫积弱之苦,迭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压力,最终亡于异族之手。大宋王朝的帝王们是如何应付这种局面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距今八百年前的中国宫廷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这一切且容宋史专家娓娓道来……

目录

序 言/(1)

太祖赵匡胤 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

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2)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9)

卧榻情结:未完成的统一心愿/(13)

赵匡胤个人小档案/(20)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0)

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元年(976)——至道三年(997)

斧声烛影:太宗继位之谜/(22)

和战之间:“守内虚外”政策的形成/(25)

附庸风雅:治术也是权术/(30)

传位难题:解铃亦为系铃人/(36)

赵炅个人小档案/(4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44)

真宗赵恒 成平元年(998)——乾兴元年(1022)

澶渊之盟:和平降临背后的故事/(46)

粉饰太平:天书与封祀的闹剧/(50)

寇丁之争:宫廷内外的较量/(56)

幕后女人:温柔而强悍的刘后/(59)

赵恒个人小档案/(6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64)

仁宗赵祯 天圣元年(1023)——嘉祐八年(1063)

生母之谜:“狸猫换太子”的传说/(66)

国母之争:生死两皇后/(69)

名臣之悲:范仲淹与狄青/(73)

赵祯个人小档案/(82)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82)

英宗赵曙 治平元年(1064)——四年(1067) 

“母”子不和:英宗的即位与亲政/(84)

父子情深:围绕濮议的角力/(89)

君臣相得:英宗朝政治的有为/(92)

赵曙个人小档案/(9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94)

神宗赵顼 熙宁元年(1068)——元丰八年(1085)

踌躇满志:锐意进取的少年天子/(96)

富国强兵:神宗与王安石的理想/(99)

曲折实践:风云涌动的朝廷与后宫/(103)

对夏战争:击垮神宗的一块心病/(109)

赵项个人小档案/(11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14)

哲宗赵煦 元祐元年(1086)——元符三年(1100)

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116)

政治漩涡中的新旧党/(121)

哲宗孟皇后的悲喜剧/(125)

赵煦个人小档案/(132)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32)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元年(1101)——宣和七年(1125)

青楼天子:风流君王的纨绔生活/(134)

误国奸臣:蔡京及其时代/(138)

“光复”燕云:长久的梦想与短暂的辉煌/(143)

艺术天才:遗留后世的瑰宝/(147)

赵佶个人小档案/(152)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52)

钦宗赵桓 靖康元年(1126)——二年(1127)

替罪羊:被逼上皇位的皇帝/(154)

靖康难:宋人无法治愈的伤痛/(157)

父子囚:魂断五国城的北宋君王/(162)

赵桓个人小档案/(16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64)

高宗赵构 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

流离朝廷:“泥马渡康王”的传说/(166)

千古奇冤:岳飞为什么必须死/(169)

权奸始终:秦桧受宠失欢为哪般/(176)

幸福晚年:颐养德寿宫的太上皇/(181)

赵构个人小档案/(186)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86)

孝宗赵■ 隆兴元年(1163)——淳熙十六年(1189)

战与和:收拾旧山河的艰难曲折/(188)

得与失:孝宗重振皇权的努力/(195)

父与子:多情老父无情子/(199)

赵■个人小档案/(202)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202)

光宗赵悖 绍熙元年(1190)——五年(1194)

“孝”子:从东宫“孝子”到不孝之君/(204)

“贤”妻:搬弄是非的李后及其下场/(207)

疯皇:光宗的心理疾病与南宋政局/(212)

赵悖个人小档案/(216)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16)

宁宗赵扩 庆元元年(1195)——嘉定十七年(1224)

理政无方:好学偏又无能的君主/(218)

政治傀儡:“专制”皇帝的尴尬/(221)

内外勾结:贻害南宋的绝妙组合/(229)

赵扩个人小档案/(23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34)

理宗赵昀 宝庆元年(1225)——景定五年(1264)

废立阴谋:从平民到皇帝的奇旅/(235)

端平更化:有名无实的中兴之梦/(241)

端平入洛:收复故都梦想的破灭/(243)

荒殆晚年:阎马丁当,国势将亡/(247)

赵昀个人小档案/(250)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50)

度宗赵■ 咸淳元年(1265)——十年(1274)

十年天子:先天不足的皇帝/(251)

蟋蟀宰相:欺君误国的权臣/(257)

赵■个人小档案/(262)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62)

恭帝赵■ 德祐元年(1275)——二年(1276)

孤儿寡母:南宋王朝的灭亡/(263)

吐蕃高僧:恭帝的最后岁月/(267)

抗元英雄:永照汗青的文天祥/(270)

赵■个人小档案/(274)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74)

端宗赵■ 末帝赵■ 景炎元年(1276)——祥兴二年(1279)

流亡小朝廷/(276)

宋陵大浩劫/(280)

赵■个人小档案/(283)

赵■个人小档案/(283)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283)

附录:宋代帝王世系/(284)

后记/(285)

试读章节

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则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8年之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厚禄来笼络这位后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将使者拒之门外。经过幕僚反复劝说,他勉强接待了使者,但却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挂起周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表示对宋太祖的强烈不满。此事被北汉国主刘钧所知,便许诺帮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长子李守节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劝阻无效。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见不一,任命李守节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图。李筠也趁机派儿子入京,以窥伺朝中动向。李守节入宫,太祖开口便叫他为太子,吓得李守节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哪知李筠不听儿子劝告,于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无谋,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一些正确建议,竟率军直捣汴京。太祖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人率军平叛。此时,曾答应出兵相助的北汉刘钧却坐山观虎斗,竟按兵不动。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打击了他的锐气。同时,太祖又率军亲征,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太祖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节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乱被平定。

当李筠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欣喜若狂,连忙派幕僚翟守殉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却去了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太祖。当时由于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太祖让翟守殉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殉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李筠之乱平定后,太祖便全力对付李重进,改授他为平卢节度使,守青州。李重进拒绝离开扬州,于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太祖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和宋延渥等领兵平叛,并再次亲征。这场叛乱不过50天便被平定,李重进自杀身亡,其党羽多被太祖处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那些武将们必须服从新政权。但是,五代时那种朝为比肩之臣,暮有君臣之分,骄兵悍将们将弑主篡位视同家常便饭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太祖心头。二李的相继叛乱使太祖更加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国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太祖心中忐忑不安,遂找心腹赵普来商量此事。

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何方法?”赵普说:“陛下能如此考虑,天地神人之福也。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其原因无他,只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别无他法,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太祖便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太祖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兵权的酒宴。

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太祖遣走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往日鲜有隔阂的义社兄弟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磕头请太祖指点明路。太祖见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

第二日,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请求,赐予大量金银财宝,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官衔。之后,太祖又与这些将军结为儿女亲家,他的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赵光美(廷美)娶大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削夺禁军将领兵权后,太祖曾想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统领禁军。符彦卿是周世宗及皇弟赵光义的岳父,太祖颇加优遇。但赵普以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为由相谏。太祖不听劝阻,认为自己待符彦卿甚厚,符彦卿不会辜负自己。赵普却反问太祖:“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默然无语,此事便作罢。太祖也意识到节度使的兵权不能不削,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只是与前略有不同。

开宝二年(969)十月,太祖设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正饮酒时,太祖却做体恤状,说道:“卿等都是国家功臣宿将,戎马一生,本已辛苦,如今还不辞劳苦驻守大镇,实非朕优待贤士之本意。”座下风翔节度使王彦超颇能揣摩主子心意。太祖早年未发迹时曾投奔王彦超,但被拒之门外,太祖即位后曾当面质问他此事。王彦超却说:“臣当年所辖之处乃是小郡,容不下真龙天子。若陛下当年留在臣处,怎能有今日?可见上天有意不让臣收留陛下是为了成全陛下今日的大业。”太祖听了十分高兴,也没有再和他计较。这次王彦超一听太祖之言,心领神会,马上道:“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另外几位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和杨廷璋虽明白太祖的意图,却不愿解除兵权,纷纷诉说自己当年的攻战经历和沙场艰辛。太祖心中十分不快,冷冷道:“此均为前朝之事,何足道哉。”第二日,这五人都被罢任,授以虚衔,其他一些未赴宴的节度使如向拱、袁彦等也相继交出兵权。

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屠杀功臣的做法,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太祖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然而,过分削夺武将兵权,是导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积弱蜀面的重要原因。P.9-13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一直将探索历史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且总是觉得很充实。

在大学课堂或是其他场合,我曾经多次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聪明绝顶,但缺少严肃、认真的精神,很多事情,似乎都讲究“大概齐”,而不是精益求精。记得我在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在所住的街区亲眼见过一起车祸,一位中年妇女被汽车撞倒,交警来处理善后事宜。在测量车祸过程中各种数据时,警察们个个趴在柏油路面上,一丝不苟地测着每条线,丈量不同方位的各种距离。当时我突然想到,国内的警察通常是站着用卷尺或皮尺测量,记录相关的大体数字,就算完成任务了。与日本警察的严谨相比,中国交警可能存在很大差距。殊不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果有一个数字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到事故责任的判定。这件小事给我留下了异常强烈的印象,甚至是震撼。我经常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凡事都要认真,否则就会差以千里了。

学术研究同样是如此,就拿古代文献来说,很多人自认为读懂了古籍,但我敢肯定,真正落实到每个字上时,恐怕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可以准确地解释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回避以外,恐怕就只有“大概齐”了。一篇论文中有多达数十处甚至上百处标点、句读之类的硬伤,居然还有人以为这是高质量的论文,有着“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诚然,这恐怕只是个别现象,但却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连基本史料都读不懂,难道也会有真知灼见?或许在某些人心目中是有的,但稍具学术良知和常识的人,大概是不会如此不负责任地作出判断的。“想法”固然可贵,但弄清事实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之久,越是遥远的时代,留下来的谜团就会越多。因此,要发现历史的真相,谈何容易。姑且不说史料记载的缺乏,就算加上流传下来的实物资料和未来不断出土的新材料,似乎也不足以做到这一点。至少我们对很多事实还是不清楚的,或是知之甚少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下功夫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必须将历史上出现过的事情本身尽可能弄清楚。不知为什么,我们的研究似乎都停留在两个极端,要么极好,要么极坏。举例而言,古代的政治体制通常被人为地以“专制”、“集权”等词汇加以界定,在这种体制下,腐败自然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结论无疑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宋代皇帝远非“专制”二字可以概括。姑且不说君主的权威能否直接渗透到社会的基层,就算在朝廷之内,皇帝似乎也不太可能为所欲为,这在宋代似乎特别明显。皇帝需要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在偌大的皇宫,他是一家之主,跟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无非是多了些嫔妃、宦官等侍侯皇家的人员而已。因此,他必须谨慎处理“家庭”内外的各种关系,其实,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16位君主,其中有6人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比例高达38%左右,若加上太宗的兄终弟及,比例就更高,这在中国帝王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宋代的皇位传承还是相对顺利的,并未出现大的危机,这不能不让人惊讶。然而,在表象的背后,却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各种政治势力暗中角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之戏。因此,在宋代,表面上看似乎罕有后妃干政、宦官擅权等现象,皇帝的“家”稳定而安静;实际上,宫廷内部的斗争异常激烈,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否则就不会出现“狸猫换太子”之类的传说了。这些故事的背后显然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这些从侧面也反映出宋代皇宫并不太平。  宫廷之外,皇帝为一国之君,治国安邦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然而,单单依靠一人之力,无论如何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宋代皇帝必须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将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各级官员的能动性,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不现实的。毕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能否为君主效力,取决于复杂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作为万人之上的帝王,需要协调各种利害关系,如君民、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等,而这恰恰是最难的环节,稍有闪失,恐怕就会危及江山社稷。这是历代君王所必须小心谨慎应对的,宋朝皇帝自然也无例外。

自古以来,学术便带有浓烈的贵族色彩,通常情况下,似乎只有社会的精英层才有可能成为从事学问者。先秦以前,就有所谓“学在官府”的传统,然而,如果单纯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官府控制学问,恐怕是片面的。大体说来,应该是社会上有身份、地位之人掌握学问,这种解释大概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看来,学问是高高在上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曲高和寡,也难免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以宋史研究为例,最近数十年来,出版过数量众多的著作,这些书大概都只有社会精英们才会去阅读,或者是确实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人才会有雅兴去仔细品味一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其实,历史研究不应该是庙堂之上的学问,更不是专门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抑或是大学课堂上的教材和参考书,而是应该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了解历史,至少从事研究的学者有义务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任何国家、民族,如果对自己的历史都缺乏基本认识,恐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很多来源于电视、网络之类的强势媒体,特别是古装戏。坦率地说,我很少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因而无权加以评论。然而,从去年以来,受国家广电总局委托,我审阅过一些电视剧本,由此不得不看一些还没有进入拍摄阶段的历史剧。应该说,剧本创作人员下了相当的功夫,但从历史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东西的把握、定位还是不准确的,甚或是错误的,更不用说细节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古装戏中,臣子千篇一律地称呼皇帝为“陛下”、“皇上”,而皇帝则称呼臣子为“爱卿”。至少在宋朝,口语中通常称皇帝为“官家”,而“爱卿”在很多场合是称呼妓女的,皇帝显然不可能以这种极不雅观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下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兹不赘述。由此可知,人们从电视、戏曲等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历史本身是存在相当距离的,这种状况无疑需要加以改变。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我们的教育似乎过于功利,即倾向于培养人的专业素养,其实这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已。在笔者看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改善和不断提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惟一出路。记得我曾经跟一个日本朋友谈过关于人口素质的话题,我当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人口比例能够达到日本的一半,中国肯定比日本要发达。不知大家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或许是我有感而发吧,毕竟中国的人口基数要比日本大得多。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儿心,出一点儿力。

2005年4月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茹退居

后记

写这本普及历史知识的书,说来容易,在行家里手看来,这种“小儿科”有什么好写的。这是误解,其实要准确地把握宋代皇帝相当困难,更何况是以很短的篇幅来涵盖。记得有一次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刘晓先生通电话,我告知他正在忙于撰写《正说宋朝十八帝》,并戏称这是“应景之作”,算不得什么的。出乎意料的是,刘晓先生或许是不好意思批评,或许是出于鼓励,他在电话中这样对我说,理科的科普作品通常都是学术造诣极高的大家来写,人文科学的普及读物却很少如此,其实文科也应该跟理科一样,普及读物最好是由学术上成就卓著的学者来写。他还谈到了日本历史学界的情况,说元史在日本非常盛行,这与日本从事元史研究的杉山正明教授的著述有着很大关系。他的作品深入浅出,将深奥的学术写得通俗易懂,影响了很多日本人,使有志于元史研究的人大为增加,进而也推动了日本元史研究的兴盛。我当时就说我不是什么“家”,更无成“家”的非分之念,无非是为了将更准确的历史知识提供给读者而已,希望多少能收到普及历史知识之功效。

当初,中华书局编辑徐卫东先生打电话来,要我“正说”宋朝十八帝,原本是不想应承的,一则是教学、科研任务非常繁重,怕保证不了时间,耽误了出版社的相关计划,有负徐先生的好意与重托;二则是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写过类似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经验,如果写不好,反倒不如不写的好;三是担心有不务正业之嫌。然而,很快又完全打消了这些念头。推广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不仅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而且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我愿意为此略尽绵薄之力。

决定“正说”以后,开始着手草拟提纲,在与徐卫东、宋志军两位编辑商讨之后,基本确定了写作思路。初稿完成后,每一篇都凝聚了徐、宋二位先生的心血,他们提出了很多恰如其分的修改意见,使笔者获益良多。在此,感谢他们的无私帮助。我的研究生侯贝贝、孙健、刘雅萍、罗慧娴、杨甲、刘志华也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保障,对他们也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5年6月2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茹退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说宋朝十八帝(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游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7349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4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27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