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道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本讲述书业精神培训的图书:《书道——中国书业精神培训必读》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汪耀华先生编著,收录了陆费逵、王云五、邹韬奋等12位前辈上世纪前半叶撰写的14篇书业文章,如陆费逵的《书业商之修养》,邹韬奋的《关于服务的态度》,徐伯昕的《分支店管理上的几个原则》等。另外,书中首次收入汪耀华2004年编写的《门市工作六十条》,该文在《中国图书商报》刊出后,被网络、书业报纸转载达20多次,成为众多书店的岗位培训、书业指导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陆费逵、王云五、邹韬奋等12位影响中国近现代出版发展进程的前辈的14篇论述书道的文章,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书界的真实生活与经营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着对中国近现代书业界的运作理念作了全面的探究。在选录的每篇文章之间均有“作者简介”和“编者絮语”,便于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当时的生活状态。书中还首次全文刊出了编者的《门市工作六十条》,此文在媒体刊出后曾被多家书店翻印成小册子供员工人手一册参照。还收有《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章程》(1943年)、《书店印刷店管理规则》(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五日行政院公布)等。

目录

我为什么献身书业/陆费逵

书业商之修养/陆费逵

率先采行科学管理(节选)/王云五

关于服务的态度(节选)/邹韬奋

 本店同人的做人问题

 我们对外应有的态度

 旁观的态度与参加的态度

 事业性与商业性的问题

生活与服务/邹韬奋

中国书业的新途径/夏丐尊

分支店管理上的几个原则/徐伯昕

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四十年/黄警顽

我在生活书店邮购课当练习生/王益

开明书店的经营方式和作风/钟达轩

书林逸话(节选)/谢兴尧

 旧书之收买与作法

 书业人才及其技巧

杂志发行经验谈/张静庐

回忆《开明活页文选》/章锡珊

门市工作七十二条/王仿子

门市工作六十条/汪耀华

附录

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章程

书店印刷店管理规则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为什么献身书业

我十七岁到社会上做事,现在二十年了。除了办过几时教育事业和新闻记者外,差不多都是在书业任事,恐怕是我的终身职业了。

我为什么要献身书业?其中有两个动机:第一次是我十九岁那一年;几个同志因为买书困难,——一方是经济困难,一方是购觅不易。——大家想开一家贩卖书籍的店,一面营业,一面有书可看。凑了一千五百元股本,在武昌横街开办,招牌叫”新学界”。做了一年,营业达一万余元,除了开销,还有些盈余。那时开销很省,房租十元,薪工约二十元——我任经理,前半年月俸六元,后半年十元;账房五元,伙计二人各三元;学徒二人各二百文:伙夫一人一千文——伙食约十元,灯火杂用连临时费约二十元,每月开支共计约六十元。我为什么不做了呢?一则那时年轻,没有忍耐性,一受委屈,就要闹脾气,就要丢纱帽。二则苦的了不得,店屋共二丈宽,四丈深;前面是店堂,后面分为两间,就是经理室和厨房;煤灰吸个饱,太阳晒出油;——屋朝西——又没有厕所,日问往隔壁客栈里出恭,夜间上街厕,要走半里路。当时武昌的习惯,正月元宵前,店里同事,照例大家回家玩耍,我一个人守店,一步也不能出门;有几日伙夫也不在,只好自己煮饭吃。我辞职后,改就汉口《楚报》的主笔,办了三个月,因为粤汉铁路借款和张之洞冲突,就停办了。

我到上海来,想往日本留学。其时昌明公司将本店移汉口,要请我任上海支店经理,我先不答应:后来研究书业的前途,觉着希望很大,我允许暂任一年。我那时有一篇书业前途之预测,刊在《图书月报》。拿当时日本的状况做比例,推算中国书业,每年应该有三万万元之营业。年少气盛,野心勃勃,就决计献身于书业了。后来我就没有离书业,在文明书局帮办编辑和事务约两年,在商务印书馆办出版部、交通部和《教育杂志》、《师范讲义》约三年,民国元年到现在,一直在本局服务。中间民国六年的风潮,闹得几乎不了。原因很复杂,就我本身想起来,有三种缺点:第一,经济缺乏,没有应变的财力;第二,经验不足,没有预防的眼光和处变的方法;第三,能力不足,没有指挥全局的手腕。后来办大事业的人,对于这三端应该好好的研究研究!

我的长处,我也不必客气,不妨说说。第一,专心。我有许多机会可以做别种商业和入政界,但我始终不为所动。第二,忍耐。近十年来,无论怎么样我都忍耐得住。第三,不失本来面目。我从小到现在总不断的看书,不阔绰。这三种虽没有甚么价值,但却也是办事必须的条件。P1-2

后记

本书的编出,很大的原因是从2002年5月至今,受命为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主编《新华人》报。这是一份供集团所有员工阅读的内部报纸,每月出版一期,四开四版。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的支持,这份内刊获得了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B)第0001号,这个号码显示着这份内刊成了集团新职工、老职工、离退休人员所有人的内刊。

当初在构想《新华人》报版面时,专辟了一版“员工互动”,每期由我抄录一篇前辈老人的回忆文章,并附“抄录者语”稍作点题。连续刊出十多期,一直受到读者的注意,尤其使老同志感喟不少。

多年来,收集和阅读了不少出版资料尤其是1966年以前发表的。无知者无畏。当我从法兰克福书展发现了书展的气势之后,对于身边不断刷新、创新数据的同类活动,就有点看破红尘,懒得再去赶庙会了。同样,当我查到1930年上海的西门书店已经开设咖啡店进行错位经营时再看看现在新式书店把咖啡店、面包店搬入书店的鼓吹时,不免抽身旁观。同样,看多了陆费逵、王云五、邹韬奋、徐伯听等前辈的大作后再看现在的改革走势、服务素质、职业知识,不断告诫自己,多读点书、厚积薄发。

我想,书业如果从纵向言能知古鉴今,从横向言能在商言商,那么,发展就会更有潜力。

如今,花费了一个多月编出了本书,打开一扇天窗,希望读者从中品出职业生活所需的支架。

感谢《新华人》报编辑室同仁一贯的鼓励和对本书的尽力,她们是梁爱玲、王雪明、吴蕙静、王蓓、王玮、钟英豪。我只是在一个现有的或者可以修正的平台上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坚持不从《新华人》报谋得主编费、稿费等收益,我也会放弃本书所有的编、撰稿费,只是我想做的事能够做而且能做成,想想也就知足了。

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陈呜华先生的鼓励,本书书名也承他改定。

汪耀华

2005.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耀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8630
开本 32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1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9.295-53
丛书名
印张 4.3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185
13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