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书籍出版史的角度论证了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作者从知识史与文化史的层面上探索问题,能够独辟蹊径,不拘"馆见".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近代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动态,以及在探讨出版社的文化职能等课题上,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近代文化史的新视角:书籍出版史……………………1

(1)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1

(2)近年有关商务的研究概况………………………………4

(3)新的视角:书籍史研究…………………………………12

(4)研究要旨………………………………………………19

第二章机构:商务的发展与起落………………………………27

(1)大时代的发展机遇……………………………………27

(2)商务的诞生与崛兴经过………………………………43

第三章商务人: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88

(1)个人、群体与机构………………………………………88

(2)人员的进用……………………………………………92

(3)商务知识分子群体的孕育与形成……………………113

(4)余论:1930年代以后的变化…………………………138

第四章书籍出版:商务的产量统计…………………………143

(1)量化统计的困难………………………………………143

(2)出版量的统计…………………………………………153

(3)商务的出版地位:从数字分析………………………172

(4)统计数字的局限………………………………………188

第五章迎合与塑造:近代图书市场…………………………191

(1)书籍的两面性:"商品"和"文化"……………………191

(2)近代图书市场的形成…………………………………196

(3)商务的读者群及其对文化的迎合与塑造……………213

(4)亲密的合作伙伴:作者………………………………260

第六章制造文化影响:广告效应……………………………277

(1)广告研究的意义………………………………………277

(2)商务对广告宣传的重视………………………………283

(3)商务的广告策略……………………………………288

(4)广告文化………………………………………………298

(5)结语……………………………………………………319

第七章总结:出版家的文化职能……………………………327

主要参考资料……………………………………………………340

试读章节

新形态出版群体的衍生

根本的转变主要发生在1900年代前后.商务创立和兴起是重要的标志.商务代表着一个与传统书页素无渊源的社会群体成功介入文化出版事业。众所周知,商务四位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和高凤池既不属于文人或知识分子圈,亦无显赫的家世,跟上层名门家族或累世藏书家更沾不上半点关系。相反,他们的背景平凡,几代之前因家贫而移居上海,自小投靠外国传教士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毕业后,他们加入了由洋人开办的美华书局当印刷学徒。四人的出身和所走的路,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异途",是被知识分子所普遍厌弃的。他们对于现状深感不满,不甘一生替洋人工作,一直渴求上进。后来把握了一次偶然而来的机会,合伙创办了商务,继而抓住社会渴求西学的机遇,成功印发《华英初阶》而发了财,就此奠定了商务及自己事业的发展基础。

商务四位创办者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至参与出版事业的原始意图,跟江南传统书业的构成状态截然不同。他们起家的过程,无疑是晚清社会阶层流动的典型个案。夏瑞芳等人代表着一个从江南流散到上海寻找机会,其后接受西式文化洗礼的特殊群体。由于不属于士绅家族、非受正途教育出身,他们早已注定无缘参与正途,如科举入仕而获向上流动;惟有选择自行创业,作为争取上进的手段和途径。四人拥有相近的出身和背景,又有同乡之缘、同窗之谊,合作基础是共同的信念、彼此的友谊和相互的信赖。与此同时,他们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合伙关系,四人包含的三个家庭早因通婚而结为姻亲,组成一个紧密的社会单位。重重关系的不断强化,令这个特殊群体倍添实力、竞争力和凝聚力。夏瑞芳等人选择投身的,正是1860年代以来一直在不断演变中的出版印刷行业。他们将出版印刷视为个人的终生职业、一种谋生的伎俩和上进的门径,结果令商务出现的形态,开始即与江南的传统书商、藏书家截然不同。商务展示了新式书业的典范,书商已不需如明清以前,要紧密地靠拢名门望族或官方机构才有生存的空间。以商务为代表的近代书商,表现出全新的活力。出版印刷业正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发展,比过去任何时代更为重视市场的需求。这批经由教会学校、传教士印刷机构培训的非主流群体,本身拥有时代的独有优势,就是传统书商和印刷商所缺乏的西方印刷技术与经营概念。近代的出版和印刷业日益讲求新技术的配合,以及新式的管理与经营概念,如何捕捉市场商机并作迅速反应,如何降低成本及大量生产,正是发展的核心所在。上述特有的条件,为夏瑞芳这类技术型企业经营者缔造了机缘,让他们在晚清时期得以成功介入出版印刷事业。

夏瑞芳等人,以至商务的成功抢滩,反映着晚清社会流动的多元化、多形态面相;在晚清历史一段,类似的社会流动状况,在多个领域均有出现。但商务创办独特和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社会上的一种文化"边缘"势力(非士绅文人阶层,在教会学校出身),得以进入文化的"中心"(士绅及文人;旧形态的书业),并且成功地将"边缘"和"中心"两种势力协调,重组了近代文化的构成成分(士绅文人、海外留学生结合纯技术型企业者;新形态的书业)。当夏瑞芳等人初尝成功滋味后,发觉若要进一步将商务的实力扩大,就要巩固出版势力,拉拢像张元济般的传统士绅、知识分子加入,弥补本身眼光、学养与人脉关系的不足。张元济、蔡元培、高梦旦、胡适跟商务拉上关系,对于协调文化"边缘"与"中心"两种力量,产生极为重要作用。如无上述学者的具体参与,获得他们的人际关系与名气的帮助,商务绝不能如此畅利地吸纳当代知识分子,突破原有的发展格局。商务的成功个案,象征着近代出版机构能够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文化人士组织起来,然后细致地合作。其后,商务逐步成为近代出版事业的重心,它发展愈是成功,名声愈响,影响力愈大,就愈能汇聚各方愿意投身学术文化的人物加入。出版和印刷趋职业化和专业化,由不同阶层、来历和出身者,包括技术型企业家、传统文人、新式知识分子、海外留学生,以及一般谋事者,逐步汇流成为一股崭新形态的出版群体--职业化的出版集团。1860年代以后近50年的书业,至此完成革命性的转型。书业的转变,标志着近代文化的构成成分愈趋多面化,文化的生产者和读者对象亦不再单纯局限于社会上的文人和士绅阶层。P.119-122

序言

序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和开业,标志着近代中国出版史及文化史的一个新里程。从此商务印书馆走进中国近代史,并且起着转换文化及改变历史的作用,生产新知识、培养新国民和促使新社会的诞生。

百年来,商务印书馆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极其巨大而重要。正因如此,与商务印书馆有关的历史也越来越受人注意和重视。最近十数年间关于"商务史"的论述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以"馆史"形式出现的,如北京商务主编的《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及《商务百年大事记》,台湾商务出版的《商务印书馆一百周年/在台五十周年》等;也有环绕着"商务人"而写的各种传记和轶闻,如叶宋曼瑛的《从翰林到出版家一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柳和城的《张元济传》、蒋复璁的《王云五与近代中国》及王建辉的《文化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等;也有从出版史或不同文化角度切入的一些著作,在此不一一介绍,详细情况可参本书之第一章;总言之,"商务史"及相关研究在近年来相当蓬勃,俨然使商务印书馆的研究和论述,如百川汇海,推向和形成为一个以"商务"为中心的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即"商务学"的出现。

在现代多元进路与不同角度的考察下,"商务史"与"商务学"开始逐渐脱离"商务人"的主观判断,甚至自己人的集体回忆,而成为学术界内之公共空间和共同议题了。

李家驹博士虽然是"商务人",但明显地其著作之出发点并不是重写商务印书馆的馆史,而是把"商务史"放置于一个更宽大及更重要的知识史与文化史的层面上来探索及讨论的。作为"商务人",他的优势是他有机会运用商务印书馆档案中大量的印书、编书和售书的数据,为其分析提供了极其扎实的实证资料基础;再者,"商务人"的身份和经验又使他对馆的传统,以及编辑、出版及经营特色,有着通盘和全面的认识。然而,在另一方面作者在本书中所采取的学术进路和研究方法,又都超越馆史之立场,而把"商务史"放置于知识史及文化史的范畴内作客观的考察和分析,不拘"馆见"。正因此故,本书在商务学上能够独辟蹊径,与一般研究商务印书馆历史的著作不同。

本书前身为作者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修读时之博士论文。本人虽忝为论文指导老师,然而一切之创新思维及研究成果,皆是家驹之勤奋努力和匠心独运,在此数年学思过程中,我成为最大和最先的得益者。今论文付梓,不单使更多的人获益,也为"商务史"及中国近代文化史和知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见解和冲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暨历史学讲座教授

2004年8月时代机缘与作为--《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言

商务印书馆是值得研究的。这样说,非因长期服务其间的个人感情,而是出于对近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理解。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商务"两个字,本身就刻上了洋务运动过渡到维新运动之间"商战"思潮的时代标志。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上距鸦片战争50年,去洋务运动也有20年,而与戊戌维新运动约略同时,正处于19、20世纪之交。如所周知,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历史三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自此"救亡图存"之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以"思想启蒙"为旗号之求文化社会的近代化,成为全民奋斗的两项最高目标。如果从1842年鸦片战争算起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经过了整整100年,中国才初步达成了"救亡图存"的目标。从宏观去看这100年的历史,前后50年正好为其发展的分界线。其间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分野:其一,前50年的主导和主体改革力量,是自体制内的上层官绅;后50年改革的主导和主体力量则逐渐一波一波地向社会各阶层延展,终形成一个全民运动;其二,前50年兴革范畴是局部的,主要集中在"船坚炮利"的救亡;后50年的兴革,趋向"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并举,愈益全面而彻底。这100年前后50年的分界线正是19、20世纪之交。商务印书馆是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中诞生的。

商务印书馆之值得研究,尤其是在其勃兴的前50年,不仅因为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图书出版企业。从世界范畴来看,一家出版社与其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的演变,作用如斯大、影响如斯深远,也属罕见的。这种结果的造成,自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商务印书馆的企业宗旨息息相关。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和纸张,并将之传播于世界各地,深远地影响世界文明的推进。印刷术和纸张,是催生近代世界出现的利器。无可讳言,近代化的出版和图书企业化,却首先在欧美出现。近代出版之在中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文化引进的结果。商务印书馆是其先驱者,也是近代中国图书出版文化范式建立的主导者。自近代印刷图书的出现,以至20世纪,图书杂志一直是社会文化传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媒体。19、20世纪勃兴的中国近代图书出版,自然是推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思想意识、以至社会知识和消闲阅读的最重要的传播工具。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图书杂志的出版,成为必须涉及的范畴。因此,近几十年来,中外学术界已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彰显。李家驹先生新著,更从文化知识传播的社会功能作进路的研究,跳出过往书籍出版史的范畴,用新视野去审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更能透视其与19、20世纪之交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递变的关系。

商务印书馆是值得研究的,它的文化宗旨和企业精神,对未来中国文化企业的发展富有启发和参照意义。如果说19与20世纪之交,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段很关键的时期。我们可以断言,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我们正身在其中的期间,将会是现代中国在文化教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段时期,人类文明步人名之为"知识经济"或"资讯社会"的新时代,人类社会文化,将会有革命性的转变。就中国自身发展来说,其关键性也是无可怀疑的。首先,自鸦片战争算起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经一百年而中国初步达成"救亡图存"以求国家民族独立自由的目标。如果历史发展真是这么整齐,以"思想启蒙"为旗号的现代化目标,相信要经过200年的努力。未来的30年,正是初步达成现代化的重要进程。其次,这段时期,在全球化的风潮下,未来的几十年也是中国史无前例与世界全面接轨的时期。就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去审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21世纪初段也是极其关键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始于东汉末年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的传入。其次是明末清初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人。规模最大当然是近代的西化过程。中国全面而彻底与世界文化的对流,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就以我们从事的出版为例。当前中文新书出版量年约十二三万种,约相当于20世纪前50年出版量的一半,也相当于汉代至清末两千年出版量的一半。当前中文图书每年出版的新书,七分之一翻译自世界各国文字,换句话说,现今每年约一万种图书来自翻译。其量之大,其书种涵盖面之广,其引进之迅速都是始无前例,由之可见21世纪初启,图书出版牵动中国社会文化变化之广深也是始无前例,通过图书出版之与世界的交流,也是空前的。加上20世纪与2l世纪之交,传统平面出版向电子数码出版发展,这不仅是行业的革命,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冲击,正如五百年前的纸张印刷的出现,其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商务印书馆在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文化大转换的时代中,代表着民间的兴革动力,以"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为目标,在推动文化教育上,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历史的作用,时代机缘固然值得注意,更重要的是该机构与凝聚在机构内的群体,能否认识时代,呼应时代,发挥心力,推动时代。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商务印书馆其立馆的文化宏旨,其在国势积弱、社会资本贫乏的时候,建构起可以与来自国际的企业相竞争的现代化企业,其中原委,相信对当前图书出版业以至社会文化的发展,多所昭示。

陈万雄

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家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1706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9.2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