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教与人生/人间佛教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你想正确地了解、认识佛教,星云大师的这本著作,是一个适合的入门。撇开佛教而言,若你想得到一些正确人生态度的指引,本书也是值得推介的。本书中收录的十三篇文章具体阐述了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导这一观点。

内容推荐

佛教与生活是人间佛教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阐述了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导这一观点。

该书的内容涉及佛教与信仰、生活与信仰、生活与道德、生活与修持、生活与般若、善恶是非、行为向善、人生难题、如何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语言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是一本为想了解佛教的初学者编印的佛学著作。

目录

总序:人间佛教正法久住/1

星云大师略传/5

佛教与生活(一)/1

佛教与生活(二)/20

佛教与生活(三)/35

生活与信仰/59

生活与道德/84

生活与修持/108

生活与般若/139

行为平坦的道路/149

身心安住的家园/168

人生十问/184

如何美化人生/202

谈你说我/211

谈情说爱/231

试读章节

一、生活的空间——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

(一)从心夕卜的空间说到心内的空间

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宇宙自然界,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对于外在的空问,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各种情况,才能活动自如,运用得当。假如我们要从甲地到乙地去,应该先了解路线如何走,乘坐什么交通工具,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应准备些什么装备,以及各种安全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掌握清楚,那就可以享受愉快的旅行了。所以我们对于心外的世界,只要多用点心去探求一些知识,小心谨慎的去了解、去适应,就能得其所安。例如环游世界,甚至登陆月球,准备、了解妥当之后,不论再大再远,都不是难事。

最困难的是心内的空间,它是无形无相,不可捉摸,最令人不易了解的。一个人平常活动的心外世界,不论是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不论有多大的权势威力或聪明才智,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尽管现在科学文明已发展至太空时代,美国人也已率先把人类送至月球。但是这个宇宙虚空之中,除了月球,其他还有如恒河沙数般的星球,人类还不曾见闻过,更遑论登陆了。

外在的虚空世界,一个人穷其一生,所能到达的不过如微尘一般。“拥有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佛法告诉我们:心内的空间,比心外的空间还大。所以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能体会心内的空间才是更重要的。

所谓心内的空间就是要不断地开扩我们的心胸。平常描写一个人心量大,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佛教说一个人心内的空间之大,是三千大干世界都可以容纳其中。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心内空间放大,就能像大海一般容纳百川,不拣巨细;如泰山一般承受土壤,不拣精粗。心内有了宽阔的空间,就能包容宇宙虚空。人事的纠纷,世俗的困扰,也都能包容而不计较。甚至大干世界就是我们的禅床,可以任性逍遥,随遇而安。

佛教有许多经典都详细的指导我们如何获得心内的空间,譬如《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能开展我们心内的世界;《华严经》中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能扩大我们心内的空间。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自己心内的空间,也就可以同时获得心外的空间。

(二)从前进的空间说到回头的空间

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懂得回头的空间却更重要。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进,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一般社会上的人,往往凭着一股勇气,在人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争取功名富贵。一旦碰得鼻青脸肿时,有的人知道回头,有的人却顽强得直往前冲,甚至跌得粉身碎骨。其实在佛教里,佛陀早就指示我们,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同时把握这两个世界,前进的时候前进,回头的时候回头,则好比人有左右两只手,顺遂自如,人生便能更臻于完美。

佛教有一首描写退步求全的诗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借着农夫弯腰插秧,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观照自己的本性,必须退步低头;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唯有回头、放下、忍让的世界,才能使我们更逍遥自在。

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时,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襟怀,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的空间?遭遇到颓唐失意时,如果能记取“回头是岸”的古训,则何处没有美丽光明的希望?

水,在世间上是最普遍,也最为人类所需要的。观水的流势,当它从山峰上急泻而下的时候,气势澎湃,而当它在平地上缓缓流动,遇到岩石壁岸阻碍的时候,一定会转变方向,改道而流。一个人在世间上为人处世,如果能像流水一样,随时知道应变,不必硬冲直撞,定能无往不利,事事顺遂。

有一些人看到学佛的人便说:“你们信仰佛教,不抽烟、喝酒,不打牌、跳舞,丝毫没有人生的享乐,这不是太消极了吗?”难道要抽烟、喝酒、打牌、跳舞,才算是积极的人生吗?佛教徒是深深体会到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积极地从事修行办道、弘法利生等事业,这种人生是消极的吗?如果能够真正体会回头的空间的意义,即从恩怨莽撞、虚荣奢靡中回头,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前进、积极、幸福、快乐的人生。

(三)从有相的空间说到无住的空间

这个世间形形色色、灯红酒绿,像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这些都是有相的空间。我们在这个有相的空间中,追逐着人生种种的享乐,于是金钱使我们迷失本性,爱情使我们神魂颠倒,名利地位使我们忘却安危,铤而走险。我们被花花绿绿的世界所迷惑,不知道这些都是假象,都是不实在的,而对它执迷不舍。《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一切事物,只不过是因缘和合、有条件的存在。如果有缘承受佛法,了解这个道理,就可以从虚妄的、有相的空间里超脱出来,进入到无住的空间,那才是一个解脱的世界。

什么是无住的空间?无住的空间,不是叫我们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睡觉,而是一样的吃饭、穿衣、睡觉,却不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所羁绊,即是住于生活之中,而不被生活所牵系。古德说:“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农夫为了防止飞禽昆虫来啄食谷类,制造一个木头人,放在稻田中央,用来恐吓鸟儿昆虫。虽然鸟儿昆虫、稻田花草热闹缤纷,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名利金钱之中,要修养到有如木头人一般,即使面对色彩缤纷的万花世界也不会动摇内心的境地,这就是无住的生活。

我们赞叹一个人品格高洁,说他远离俗尘,超然俊逸;但是一个住在红尘,却不为氤氲所染的人,才更是豪迈脱俗。池里的莲花所以为诗人雅士所歌咏赞赏,是因为它出于污泥而不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洪流里,若能不随俗浮沉,固然难得,如果与世尘同流而不合污,更是可贵。所以佛教认为远离外境,潜居山林修行,非上上乘,住在闹市,仍能不为外境所转移,才是上上乘。所以说“大隐隐于市”、“热闹场中做道场”。参透有相空间的虚妄性,对于世间的一切,不会生起执著,就能过着无住的生活。

古来很多大德都有这种境界,譬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维摩诘居士的“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一休和尚的“背负女人,却能坦荡无碍”;一个人如果能体会无住的空间,则何处不能自在逍遥呢?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何等的洒脱逍遥。

因此,把整个空间的前后、内外、虚实都认识清楚之后,才能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而进入一个学佛者所要追求、向往的更大空间。

P2-7

序言

人间佛教正法久住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问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真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今后,我预定在世界各地讲演《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人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军营,从国内到国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讲演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檗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讲演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讲演集》,共有四册,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讲演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讲演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讲演集讲说时隔已近三十年,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但是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不以演讲方式呈现,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教与人生》、《佛法与义理》、《佛教与社会》、《禅学与净土》、《生死与解脱》、《宗教与体验》、《学佛与求法》、《人间与实践》八册,总字数一百余万字,因内容多与人生有关,故取名为《人间佛教书系》。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仍将讲演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之所以将此套书名为《人间佛教书系》,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间,修道、成佛、说法度众都在人间;佛教本来就是佛陀所说,本来就是“人间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诲,无论所写、所言、所行,心中不时系念众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人间佛教书系》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这八册是《人间佛教书系》第一套的结集,以后尚有第二套,甚至第三、第四套的结集。由于,人的生命在不停地和事业、时间赛跑,我一生也与著作、讲说、服务人问在竞赛,所以,一切就随顺因缘了!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

2005年7月 于佛光山法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教与人生/人间佛教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6311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3
13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