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徽松潘(皖川丰碑)/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王驰云创作、全面展示安徽对口援建松潘的纪实文学《安徽松潘(皖川丰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安徽松潘(皖川丰碑)》全面反映了安徽对口援建松潘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安徽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松潘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安徽松潘(皖川丰碑)》,全面反映了安徽对口援建松潘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安徽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松潘人民的感恩之情。

《安徽松潘(皖川丰碑)》由王驰云编著。

目录

引子:走进古城松潘/006

第—章 不辱使命/010

 第一节 从大别山到松潘/011

 第二节 领导亲临一线视察灾情/023

 第三节 共建美好新家园/029

第二章 打造松潘国际旅游胜地/040

 第一节 美丽松潘新蓝图/041

 第二节 生态护岸建名镇/047

 第三节 雪域高原筑“天路”/053

 第四节 牟尼沟隧道接古城/059

 第五节 兴川大桥连友谊/062

第三章 灾民健康是我们的最大心愿/060

 第一节 皖川大爱心连心/067

 第二节 让青春在高原闪光/072

 第三节 爱心托起生命/078

 第四节 一切为了患者/082

 第五节 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医院/086

 第六节 医疗队员个个是骨干/089

第四章 托起明天的太阳/094

 第一节 圆了灾区学子梦/095

 第二节 美丽校园耀雪域/098

 第三节 雪域高原洒大爱/102

 第四节 灾区师生情/104

 第五节 书信日记蕴真情/108

 第六节 千里明月寄相思/112

第五章 智力技术援松潘/115

 第一节 队伍培训忙“充电“/116

 第二节 皖松携手描绘宏伟蓝图/118

 第三节 异地挂职多奉献/121

 第四节 “援建就是奉献,能来就是境界!”/124

 第五节 松潘挂职“管县长”/127

第六章 援建者风采/132

 第一节 来自安徽的“彭扎西”/133

 第二节 援建者的故事/135

 第三节 援建松潘感慨万千/149

 第四节 那些催人泪下的诗篇/154

 第五节 29面大红锦旗谢皖警/158

第七章 安徽情松潘爱/163

 第一节 皖川人民情相依/164

 第二节 雪域高原谱写感恩曲/171

 第三节 松潘姑娘乐嫁安徽小伙/175

 第四节 “安徽情似九天雨,沭浴松潘万人心!”/178

第八章 喜看今日新松潘/188

 第一节 高原古城魅力再现/189

 第二节 古城松潘换新颜/194

 第三节 安徽助圆松潘梦/197

 第四节 党报寄语骄人业绩/201

 第五节 未来松州更美好/204

珍藏大爱奋发图强

 中共松潘县委 松潘县人民政府/2lO

作者后记/212

附录

 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大事记/215

 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重点工程/226

 安微省对口支援松潘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30

 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恢复重建工作组织机构/231

编后语/234

试读章节

第二节 领导亲临一线视察灾情

对口支援四川省松潘县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安徽省重大光荣的历史使命。自援建工作开始以来,安徽省援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按照“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援建工作”的要求,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为先、发展至上、合作共建,有力有序高效地推进对口援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中央和四川省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

安徽省援建项目资金为21.3亿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17.5亿元,援建项目分为应急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产业援助三大类,共50个大项、320个子项,重点建设一批关系松潘民生改善和长远发展的骨干项目,比如投入7亿元建设1.41平方公里的松潘新城、3亿元整治改造川主寺镇、3.5亿元改扩建川黄公路、2.6亿元打通牟尼沟隧道。截至2010年明,援建项目已完工296个子项,占项目数的92.5%,完工和在建项目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2亿元,约占援建工程建设投资的70%c,

松潘县地震灾情如何?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困难?安徽省对口援建工作进展情况怎样?这些都—直被安徽省领导牵挂着。2008年7月10日,结束对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考察慰问后,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山等领导就奔赴远离成都300多公里的松潘县,深入乡村、农户、学校、医院、搬迁安置点,实地察看灾情,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和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安徽省干部职工,与大家共商灾后重建大计。

王金山等领导—下飞机就立即驱车赶往受灾严重的偏远乡村。在海拔3000多米的镇坪乡新民村,王金山等领导顶着高原炽人的烈日,走进—户户村民的临时过渡房,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64岁的村民朱志华,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老伴,女儿也负了重伤。王金山送去了慰问金,勉励她坚强起来,坚定信心,重建美好家园。朱志华感动得老泪纵横,不住地说:“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闻讯而来的羌族妇女们给慰问团送上亲手绣的鞋垫,以特殊的方式感谢安徽人民的深厚情谊。王金山说,你们的心意我们理解,我们一定脚踏实地,多干实事,与大家一道共建美好家园。随后,王金山又来到解放村,挥锹为安徽省援建的村民搬迁安置点奠基。激动的村民为省领导披上羌红,现场欢声一片。这一惠民工程沿岷江规划,可使213户村民告别破旧的危房,住进水、电、通信配套齐全的新居。

王金山亲切看望了该省支援灾区的工作人员。在中藏医院和县人民医院,王金山殷切嘱咐安徽省医疗队员们,要珍惜机会,克服困难,把工作做好,多为松潘人民服务,多向松潘人民学习,以实际行动展现安徽风采。在安徽省对口援建松潘办公室,王金山亲手为援建办揭牌,对大家前期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勉励大家努力工作,为建设新松潘作出应有的贡献。王金山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安徽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悲痛,非常牵挂。安徽省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决策部署,视灾情为命令,视援助为己任,不分前方后方,全力支援灾区,安徽人民始终与四川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与灾区群众心相连、情相依,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

在安徽省对口援建松潘县工作汇报会上,省援建办负责人汇报了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安排,阿坝州和松潘县领导介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王金山作了重要讲话,对安徽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口支援松潘,是党中央交给安徽的光荣任务,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编制翔实规划,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恢复与发展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当务之急是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生活生产突出矛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除险安居、暖房越冬和学生按时开学工作,真正把灾区最急需、群众最盼望、效果最明显的事情办好。要戮力同心,相互支持,以志在必得的精神,通过合作共建,使松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灾前有较大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要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确保援建工作保质保量、有序高效推进,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王金山亲自深入对口支援的四川省松潘县考察援建项目、慰问援建人员后,安徽省对口援建各成员单位迅速行动,加快援建工作进度,尽力提供物质援助和智力援助、技术援助,促进灾后松潘经济社会又好又陕发展。

按照王金山的要求,安徽援建办在援建工作过程中,坚持科学重建,按照高起点、有特色、见成效的原则,先后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对每个援建项目科学论证,反复比选,精打细算,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援建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把援建项目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根据松潘灾情,坚持发展至上,把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定位在发展型重建上,做到硬件与软件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不仅规划建设一批市政、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谋划一批包括古城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村寨、历史民族文化展览馆、游客服务中心和新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旅游项目,从而增强松潘县旅游业发展承载力、提升旅游服务业水平,还广泛开展支教、支医、技术援助、对口培训等人才与智力援建工作,为松潘长远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P23-25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徽松潘(皖川丰碑)/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驰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894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