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潘天寿/中国名画家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潘天寿的画,开创了画史上的新风。他是反对立派因袭的,故独步天下。他爱八大,又非八大,而潘天寿(寿者)画的风格与八大对照——八大取圆,寿者取方;八大出奇,寿者雄胜;八大含蓄,寿者豪放;八大简朴幽深,寿者繁密疏旷;八大收敛于内,寿者势张于外。八大因时避违款穷,寿者款识情意则多。可谓言之不尽,意气无穷,魄力惊人。此外,他是第一个开始建立国画系的,并将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他的革新精神,亦反映在他的画风中;山水以花鸟宏观之法,显得气势雄伟;花鸟以山水微观装点精致灵动!他的一生,可说是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

目录

一、生平概述  1

自幼喜爱写字、画画——2

人格教育与经亨颐的指点——6

李叔同脱俗出家——8 

力求摆脱吴昌硕的影子——9

编撰《中国绘画史》——11

西子湖畔的师生恋——13

深受学生的爱戴——15

抗战胜利后再画山水——19

出任国立艺专校长——22

“阿寿的画,力能扛鼎”——25

“六十六,学大木”——27

再度出任校长——29

举办个人画展——42

出访日本——61

“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70

二、艺术历程和风格特色  81

艺术启蒙时期——83

海派浸润时期——87

积极探索时期——94

风格形成时期——105

求新彷徨时期——124

艺术全盛时期——141

三、论艺摘选——197

四、各家评论摘录——225

五、年表简编——247

附:常用印——258

主要传世作品目录——262

试读章节

1923年潘天寿来到上海。当时上海是全国艺术氛围最浓的地方。海派艺术有吴昌硕这样的大家坐镇,文人画的中心自然就此形成。潘天寿前一年在吴昌硕的家乡浙江孝丰教过一年书,并且结识了吴昌硕孙子的家庭教师诸闻韵,所以更向往赴沪接受缶庐老人的教诲。上海五年对于潘天寿艺术道路来说,时间虽不长,但极为重要。如果说,此前的画风呈现出强烈个性但不免失之于粗率和“行不由径”,这是潘天寿晚年回忆吴昌硕时所谈到的;那么,此时他开始反省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并真正深入到文人画的精髓,对此作研究,认真思考。按潘天寿的个性,如果不是吴昌硕作劝勉,换一个别的什么人,不一定会买账。潘天寿是如何对待这一劝勉的呢?用吴昌硕几年后的话说:

“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离我最远,大器也。”。潘天寿并未一头扎进去拔不出来,而是完成了“一入一出”的过程,同时得到了吴昌硕的肯定。吴昌硕不愧为大家气度,他并不希望弟子以学像自己为满足,艺术也只有“师其心不师其迹”才能有自我。

这个时期,潘天寿在上海最好的艺术环境——上海美专任教。他与诸闻韵共同创办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除了教技法,他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研究绘画史,给学生讲绘画史,写作《中国绘画史》专著。以绘画史为镜,他在迅速提高全面艺术素养的同时,学吴昌硕,又学石涛、八大、石貉等,对传统绘画的笔墨、图式作了深入的研究。上海经常有各种画展,这时期他见到的古画也很多。以至于50年代他还带着学生从杭州赶到上海来看古画,谁有什么收藏他记得很清楚,尽管时间已越过去30年了。上海五年对画的观摩,他晚年讲过这样一件小事:“在上海美专教课时,有一个暑假,上海天马会开画展,我和诸闻韵负责指挥布置中国画部分。布置好后,我和闻韵说:‘这次展览中,陈师曾先生的花卉如墨蕉、梧桐诸条幅,都很精彩。’闻韵说‘这次陈先生的作品不但花卉好,几幅山水也十分好。’可是我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后来特地去看,还是并不觉得它的特别好处。画展结束后,师曾先生的展品留存在刘海粟家……挂在壁上,我却熟视无睹。此后我也常研习山水画,一年以后去海粟家,师曾先生的画仍挂在画室里,一溜眼,觉得画得很好;再隔一年,又去海粟家,仍然看到师曾先生的山水,更觉得好;到第三次看到的时候,觉得好以外,并知道师曾先生山水的来龙去脉,工夫深沉,兼以天分高超,学养丰富,故能独辟蹊径于当时画坛,实非一般画家所能望其项背。”。潘天寿对于学问便是如此上心,上述过程不正可看成他上海五年学画的缩影吗?

但五年中留下的代表作品并不太多,《蔬果图》、《拟缶翁墨荷图》、《秋华湿露图》均可看出学习吴昌硕的痕迹。其中锋用笔圆润含蓄,图式取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构图,显得紧凑、沉着。题款也多取吴昌硕惯用的条式长款,连字体也开始有些靠近。这些作品尽管比前一时期少了野马式的狂奔乱驰,文人画之书卷气溢于画面,但潘天寿自己却感到难以发挥个性特点。他决心摆脱这种画法,采取的方法是撕画,凡是作品有点像吴昌硕的风格则再好也统统撕掉。这也是此阶段作品留存少的直接原因。

从某种角度看,此时潘天寿对传统了解多了,束缚也随之增多。客观上当时几乎所有的老朋友都不理解,认为脱开吴昌硕的画风,作品就会缺少蕴藉,即“太野”。这倒无妨,潘天寿并不在意。江南常有把不识时务的人称为“寿头”、“阿寿”,此时一种“阿寿”的称呼出现了。这既有亲昵之感,也含有上述之意。因为大家认为潘天寿学吴昌硕学得这么好,还要脱开,实在寿头寿脑,有点儿发傻。潘天寿此时干脆将“阿寿”作为自号,以示要一意孤行走下去。他很快找准了感觉,奇特的构图,方正的造型,大胆奔放的用笔,侧锋中锋的并用。他又开始甩开了。绘画创作如此,书法也用笔率直,常以侧锋或露锋表现奔放不羁的个性,甚至有点儿向前一阶段的荒率野逸同归倾向。1928年他离沪赴杭,在白露节作的《绯袍图》上,题云:“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讥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此段独白再次表示了他决意摆脱吴昌硕影响而走自己的探索之路。

P87-90

序言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画家立于天地之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感;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吾国绘画渊源有自,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林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间出,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浩浩长江,巍巍昆仑,不足以道其高远。后人欲知其详窥其妙,亦难矣。

予生不能为画,而纵观古今名家之作,与其一时不得不然之变,始知法后能知无法。前辈有言,此道中尽可寄兴,其然欤?展读历代名迹,更觉其法如镜花水月,宛然有之,不可把捉;而其无法,如长天清水,茫宕无际。

吾社襄集今古,选历代名家之尤者,道其生平事迹、画论理念、技法特色、前传后承,使览者窥一斑而见全豹,知一画师而晓一代之画,读数十名画家之集,而知吾国数千年绘画文明之概况。

盖因年代久远,战乱频仍,名画流失损坏者不可胜记。因有名家而画不存者,有画虽存而寥寥几稀者,有画家虽名,而其生平行藏不见于记载者,是故图文存世不多,绍介不可周全,乃使数人一集,聊胜于无也。

昔欧阳询编((艺文类聚》有云:“欲使家富隋珠,人怀锦玉,以为前辈缀集,各抒其意。”此集之意也。

                 河北教育出版社 社长王哑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潘天寿/中国名画家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郎绍君等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39924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0-10-01
首版时间 2000-10-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2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3
出版地 河北
210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