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坑/中国老村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水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整,屋舍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简直就是今日婺源沱川理坑村的写照。现在就请你随着本书零距离接触理坑,走进理坑,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阅读理坑,你将加深对中国农村文明史的认识。

目录

概述

理坑水口

流水人家

百子桥

驾睦堂

司马第

小姐楼

尚书第

天官上卿府

诒裕堂

花厅

云溪别墅

学堂屋

理坑商宅

金瓜井

理源[双龙]

[石敢当]

理坑傩舞

高湖山

平鼻岭

理坑医家

理源遗韵足千秋

附录

试读章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水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整,屋舍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简直就是今日婺源沱川理坑村的写照。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北部,北界与安徽省休宁县相接,南距婺源县城紫阳镇五十公里。村落地处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四周重峦叠嶂,黼峰、高湖山、双坦尖、九阳凹山等千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形成绿色屏障。村落像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珠宝奁匣。

理坑建村于何时,得先从这里什么时候始有余姓说起。余姓是迁入该地的开山祖,《婺源县志·寓贤》中有着较详明的记载。是志云:“余道潜,字希隐。宋雍熙进士智孙,舒城宰永锡子。登宋政和八年进士,任桐庐主簿。博极群书,精于天文、地理。为政严明,民甚德之。时朱动采奇石异卉贡献朝廷,将次桐庐,道潜日:吾岂剥民以媚权贵。不去,终必有祸,遂挈妻子之婺源沱川(篁村)。未逾年,方腊果起兵,以诉劢为名,浙东、西遂大乱,人始服公之先见。”余道潜隐居此地后,人口逐渐繁衍,于是派生出若干分支,徙居邻近处,建立鄣村、燕山、理源、东坑等居民点,东西相望五里,对外统称为沱川。沱川名之由来,按《婺源县地名志》考证:以余姓散居于驼峰尖东南麓三溪合流处,清溪川流不息,淙淙有声,故而雅称沱川。

余道潜始迁沱川(篁村)建居之后,传至第六世余德忱分迁鄣村,再传至第十世余景阳择迁理源。据《沱川余氏宗谱·奠居》记,余景阳迁理源,是因其父余元启“以明经历职池州路判,曾小筑书院于理源”而“出居理源之书院”的。余景阳为余元启的第四子,生于元至元丁丑(1337),殁于明永乐戊子(1408)。由此可以断定,余景阳迁居理源建村,是在元末明初问。理坑初名里源,后来因村里出了硕儒兼名臣的余懋学、余懋衡等,故村人余光耿题“理学渊源”匾而自诩,为之改名理源。至于理源俗称为理坑(村落位在溪畔,当地溪亦叫坑),则是在现代,因为民国庚申(1920)《婺源县志》上,它还是叫理源。

P3-4

序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水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整,屋舍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简直就是今日婺源沱川理坑村的写照。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北部,北界与安徽省休宁县相接,南距婺源县城紫阳镇五十公里。村落地处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四周重峦叠嶂,黼峰、高湖山、双坦尖、九阳凹山等千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形成绿色屏障。村落像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珠宝奁匣。

理坑建村于何时,得先从这里什么时候始有余姓说起。余姓是迁入该地的开山祖,《婺源县志·寓贤》中有着较详明的记载。是志云:“余道潜,字希隐。宋雍熙进士智孙,舒城宰永锡子。登宋政和八年进士,任桐庐主簿。博极群书,精于天文、地理。为政严明,民甚德之。时朱勔采奇石异卉贡献朝廷,将次桐庐,道潜日:吾岂剥民以媚权贵。不去,终必有祸,遂挈妻子之婺源沱川(篁村)。未逾年,方腊果起兵,以诉勔为名,浙东、西遂大乱,人始服公之先见。”余道潜隐居此地后,人口逐渐繁衍,于是派生出若干分支,徙居邻近处,建立鄣村、燕山、理源、东坑等居民点,东西相望五里,对外统称为沱川。沱川名之由来,按《婺源县地名志》考证:以余姓散居于驼峰尖东南麓三溪合流处,清溪川流不息,淙淙有声,故而雅称沱川。

余道潜始迁沱川(篁村)建居之后,传至第六世余德忱分迁鄣村,再传至第十世余景阳择迁理源。据《沱川余氏宗谱。奠居》记,余景阳迁理源,是因其父余元启“以明经历职池州路判,曾小筑书院于理源”而“出居理源之书院”的。余景阳为余元启的第四子,生于元至元丁丑(1337),殁于明永乐戊子(1408)。由此可以断定,余景阳迁居理源建村,是在元末明初问。理坑初名里源,后来因村里出了硕儒兼名臣的余懋学、余懋衡等,故村人余光耿题“理学渊源”匾而自诩,为之改名理源。至于理源俗称为理坑(村落位在溪畔,当地溪亦叫坑),则是在现代,因为民国庚申(1920)《婺源县志》上,它还是叫理源。

明初,婺源定坊、乡、里、都制,理坑建立村落时,属浙源乡大安里十六都。清宣统二年(1910),改坊都制为区乡制,理坑隶属沱川乡。1949年5月解放后,属沱东区沱川乡;1952年属第五区鄣理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仍属沱川乡;1958年属鄣公山垦殖场高湖分场(1961年设立沱川分场后改隶之);1968年属沱川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理坑仍隶属沱川乡,并为理坑村民委员会驻地至今。

由于村落位于深山,所以气候较婺源他乡相对偏冷,四季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十五点七摄氏度;年降水量一千八百六十七毫米;无霜期约二百四十二天。全村有耕地九百多亩,茶地六百余亩,主要分布在理源水两侧。农田多为引泉灌溉和截溪引灌的山排梯田,田块小而分散。林木资源较为丰富,山野树木成群,郁郁葱葱。野生中华猕猴桃遍布山间。地下矿藏有铝、锌等。尤其是遐迩闻名的特产荷包红鲤鱼,素有“水中瑰宝”、“宴席珍肴”之誉,其肉嫩鲜美,营养丰富,曾被国家水产总局列为我国鲤鱼类之冠。

理坑建村历史虽不算很长,可自从余景阳迁居此地之后,正如《沱川余氏宗谱》中所说,“丁财渐旺,人文顿开”,“书香不绝,宦简联芳”。确实如此,在明代晚期整个徽州的雅言文化都趋于衰落的时候,理坑村却出了几位很有名望的硕儒和名臣,以后文风文运历数百年而不衰,不仅有余懋学(户部右侍郎,卒赠工部尚书)、余懋衡(吏部尚书)、余懋孳(礼科给事中)等京官,而且有余世儒(台州知州)、余自怡(广州知府)、余昌棱(广信同知,代理府事)等地方大员,还有余■(广昌知县)、余维枢(永年知县)、余善(归化知县)等父母官,其间潜心著书立说、光耀词林、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亦众多,由是理坑声誉鹊起。

当年,被重重山峦围困着的这个偏僻村落,不知有多少年轻人,芒鞋斗笠,在崎岖的小路上艰难地跋涉,翻山越岭奔赴州县,一试再试,终于踏进京师,跻身文化的最高层。他们,为官刚正不阿,卓有政声;为学则成为一代儒宗,有著作传世。又有多少年轻人,一袭青衫,一包干粮,风尘仆仆,走进通都大邑,日夜辛劳,参与开辟了中国商业经济的新时代。正是因为他们,以至理坑这个至今不足千人的小山村,仍存有尚书第、司马第、大夫第、天官上卿府和官厅等建筑,也正是这些明清官邸,展现出理坑昔日的辉煌,给了理坑特殊的历史意义。

理坑除明清官邸外,还有诒裕堂、福寿堂、云溪别墅、小姐绣楼等众多古朴典雅的商宅民居,加上村中青石铺就的曲折街巷,横架在清溪上的石板桥,园池整洁的花坛和山青水绿、野碧风清的居住环境等,使得探访古奥者叹赏不已。

走进理坑,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阅读理坑,你将加深对中国农村文明史的认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坑/中国老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爱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69742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64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