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废墟与辉煌(西藏阿里古文明之旅)/文汇原创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汇原创丛书之一,本书获“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奖”。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旅行家的游记,也异于专家的考察与论证,而是融合文化、历史、艺术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著作,比普通的文化之旅又多一层学术上的渗透,它包括了知识性考察、观光、寻觅与思考。巴荒以她活泼的笔调、独特的构思和写作手法来处理严谨的考察资料,处理客观景象和主观心象,使之相互交融,达到层次丰富、趣味盎然的综合立体效果。她笔下的西藏,令人神往,并调动人们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参与,而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知识性,这是常见的类型书的一种突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与召唤,召唤更多的人来爱护自然的美景,爱护历史文明,爱护人民的创造。

内容推荐

巴荒一九八七年独自到西藏考察,在高原经受疾病、自然灾害、困难的考验,穿越了地理条件最艰苦的西部边陲,以后又一度进藏支援教学,三次进入阿里,巴荒以弱小的身躯、坚强的意志,进行了她的追寻,在追寻美的历程中,不断深化着美的追寻,她不是观光欣赏的旅游者,而是执着的艺术的追寻者,带着她的诗情和画笔、相机来到这被一般人视为畏途的地方,积累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她写下了传说的故事,记录了那斑斓的自然景色。她把阳光、荒原、历史传说、宗教艺术糅合在一起,用凝重而富有使命感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组成了一部图文相互辉映的作品集,这是她心灵与自然和古文化交融的结晶。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旅行家的游记,也异于专家的考察与论证,而是融合文化、历史、艺术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著作,比普通的文化之旅又多一层学术上的渗透,它包括了知识性考察、观光、寻觅与思考。巴荒以她活泼的笔调、独特的构思和写作手法来处理严谨的考察资料,处理客观景象和主观心象,使之相互交融,达到层次丰富、趣味盎然的综合立体效果。她笔下的西藏,令人神往,并调动人们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参与,而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知识性,这是常见的类型书的一种突破。

在今日的荒原——古代的文化积淀中追寻,是苦乐同在的,身受苦难而精神欢愉。而她呈现给读者的则全是欢愉——自然的美,历史传说的惊心动魄、民族文化的璀璨。巴荒在自然中感受、学习,也在探索中感受、学习。作为画家,大自然的美好图画丰富了她的感性认识,而她又以之感染着更多的人,她把自己感受与学习的成果都奉献给读者。她在美的追寻上是虔诚的。作为古文化的探索者,民族历史文明感动着她,而她又以之宣示着兄弟民族的伟大创造。依靠追寻,已经使她能以追寻的成果来奉献给读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与召唤,召唤更多的人来爱护自然的美景,爱护历史文明,爱护人民的创造。

目录

神圣冈底斯

1 神圣冈底斯

2 强拉山口的香客和古商道

3 达拉喀山传奇

4 普兰神秘的边寨

象泉河流域万年梦幻

1 托林千年亘古

2 象泉河流域寻古国

3 札达的世外桃源

象雄·古格之秘

1 象雄·古格的诱惑

2 震撼世界的古格寺院艺术

白殿

红殿

护法神殿

卓玛拉康——度母殿

金科拉康——坛城殿

洞窟壁画及其他

3 寻找神秘的王朝——古格

佛教复兴之“上路弘传”史实

古格战争传闻之一:古格王朝的覆灭

古格战争传闻之二:传教士安东尼奥·狄·安夺德传奇

古格战争传闻之三:驱逐拉达克军

古格的最知情者:旺堆?

4 踏访古格城

5 扎布让的夕阳·古格的黄昏

寻找失落的象雄-古格文明(尾声)

试读章节

两拨各自心怀希冀的人马就在这喜马拉雅小小的山口相遇,有多少相互的理解,多少难以言喻的情感想表达,人们在语塞中相互凝视,相互握手……

海拔五千七百米的强拉山口风声霍霍。

风,将山口上摩尼石堆旁的一些经幡旗吹褪了色,吹破了形;使那些经历了艰辛的跋涉之后,在山口崖壁下避风处等待接或送的香客们咳嗽不止。这是离普兰县最近的边境通道,距普兰县址约三十千米的喜马拉雅山山口。

强拉山口也称里普列克山口,作为中印双方的临时国界,在过去开放的众多山口中,是相对较好行走的最大山口之一。由于年通行时间长,在大雪覆盖的冬天,还可用牦牛探路试行,因此来普兰朝圣和经商的印度人,往印度朝圣的普兰人,大都由此山口出入。当年越境来普兰拍照和绘制地图的英国人也是从此山口出入的。这是一条被信徒和商人们,被边民们,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踏了千万遍的路,也是一条隐伏在喜马拉雅山深处历史悠久的古商道。

现今,朝山和旅游难分彼此,朝山和经商也难经纬分明。每年一到朝圣和商贸季节,中印双方发放数批朝圣和商贸人员出入境,中方接送香客往返于强拉山口,印方人员也与此同时接送,交换往返。在旅游局和外事机构的管理下,普兰宾馆每年对外接待这些从强拉山口接回的朝圣者,用车把他们送往塔尔钦,送往神山脚下和圣湖旁;待他们走完了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的朝圣道之后,又将这些还了愿的香客送往强拉山口……

站在强拉山口西望,一条宽宽的雪道绵亘在山腰一侧,渐渐坠入曲折的雪谷低处;北印度隐入高山雪峰的屏障之中,白茫茫一片,不见平原,不见山村人畜烟迹……此刻,中印双方接送香客的人员正各自带来一拨香客来到山口,两拨交换的香客相汇,碰上有相互认识的人,便是一个特别动人的场面:他(她)们拥抱起来;人们激动得喊叫、流泪……

他们可能来自南亚次大陆的恒河平原或印度河平原,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听过祖辈讲述关于北方那神秘的喜马拉雅雪山和雪山背后的故事;并且一次次举目遥望过冰雪绝断的天山屏障,一次次梦游过他们心中的圣地,在他们心中早已立下朝拜冈底斯的夙愿……他们也可能就来自干喜马拉雅的另一半,就生活在冰雪的故乡中,年轻时随他们的父母曾经来朝拜过神山,转过圣湖;如今他们已两鬓灰白,带着父母临终前交托的一块经幡或一句嘱语,前来还愿,并为父母的亡灵超度……

而他们则已经走完了冈底斯的朝圣路,可能向冈仁波齐敬献过一块刻有经文的石头,向玛旁雍错的各个寺院布施过一块酥油、一把青稞面,因而带回冈仁波齐独特的给予和玛旁雍错温馨的馈赠……两拨各自心怀希冀的人马就在这喜马拉雅小小的山口相遇,有多少相互的理解,多少难以言喻的情感想表达,人们在语塞中相互凝视,相互握手……

由此道翻越喜马拉雅山回家园的香客们,脸上挂着几分幸福与满足,几分坦然,有时也有几分难以数说的心酸。他们向陪伴他们走完朝圣最后旅程的人们、向他们反向的同道者挥手告别;而新来的香客们将由此开始他们艰辛的朝圣之途,他们的目光中则带几分企盼的兴奋,也有几分惊疑和矜持。这些来普兰朝圣的印度香客,甚至有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人,多是中老年人,灰色的防寒罩衫从头到脚罩得只剩两只眼睛,看上去像是清一色的星外来客;有时,香客队中竟有连走路说话都颤颤巍巍的老太太。这些看似行将就木的老年人,步履蹒跚,走得非常艰难,僵直的身体总是失去平衡,然而他们的眼中总有一种比之年轻人更为坚不可摧的力量,显得固执而庄重。

护送和迎接香客们往返普兰成为一桩神圣的义务和职责,无论是接送的官员、翻译、民工或是香客,甚至我这个偶然撞入边地的内陆人,我们变得亲密无间,我们相互搀扶着,跌跌撞撞翻下山口,穿过雪坡。P24-28

序言

心灵与自然和古文化交融的结晶

美术史学者金维诺

在历史上,宗教的虔诚曾创造了历史文明,然而单纯的宗教虔诚,又会一次又一次地去覆盖历史文化(佛教徒常常用新的功德去代替旧的功德,用新的壁画甚至是拙劣的壁画去覆盖古代的文化精华);同时,一个古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也常常会被新的装修而破坏,在防止自然损害的同时,如何防止好事者的人为破坏,同样迫切和重要。只有对文化的虔诚和执着,才能在创造新的文明的同时,保护好历史遗存,并使之成为启示人类的永远的财富。

在西藏阿里,五十年代初,边境工作者就开始了对古城遗址的调查。一九五七年电影工作者拍摄了第一部《古格王国》的纪录片,并在全国各地放映;作家白辛在作品中也记述了这一次重要的考察。一九七九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管会共同组织了对古格遗址的考察,并在《文物》上介绍了这次考察成果。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一九八一年对古格王国遗址进行了测绘、考察,并调查了札达、普兰等地建筑,并于一九九一年出版了考察报告《古格故城》,同年出版了《藏传壁画——古格王国卷》。与此同时,有的考古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也分别对这里进行了探寻,巴荒就是其中之一。

巴荒一九八七年独自到西藏考察,在高原经受疾病、自然灾害、困难的考验,穿越了地理条件最艰苦的西部边陲,以后又一度进藏支援教学,三次进入阿里,巴荒以弱小的身躯、坚强的意志,进行了她的追寻,在追寻美的历程中,不断深化着美的追寻,她不是观光欣赏的旅游者,而是执着的艺术的追寻者,带着她的诗情和画笔、相机来到这被一般人视为畏途的地方,积累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她写下了传说的故事,记录了那斑斓的自然景色。她把阳光、荒原、历史传说、宗教艺术糅合在一起,用凝重而富有使命感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组成了一部图文相互辉映的作品集,这是她心灵与自然和古文化交融的结晶。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旅行家的游记,也异于专家的考察与论证,而是融合文化、历史、艺术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著作,比普通的文化之旅又多一层学术上的渗透,它包括了知识性考察、观光、寻觅与思考。巴荒以她活泼的笔调、独特的构思和写作手法来处理严谨的考察资料,处理客观景象和主观心象,使之相互交融,达到层次丰富、趣味盎然的综合立体效果。她笔下的西藏,令人神往,并调动人们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参与,而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知识性,这是常见的类型书的一种突破。

在今日的荒原——古代的文化积淀中追寻,是苦乐同在的,身受苦难而精神欢愉。而她呈现给读者的则全是欢愉——自然的美,历史传说的惊心动魄、民族文化的璀璨。巴荒在自然中感受、学习,也在探索中感受、学习。作为画家,大自然的美好图画丰富了她的感性认识,而她又以之感染着更多的人,她把自己感受与学习的成果都奉献给读者。她在美的追寻上是虔诚的。作为古文化的探索者,民族历史文明感动着她,而她又以之宣示着兄弟民族的伟大创造。依靠追寻,已经使她能以追寻的成果来奉献给读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与召唤,召唤更多的人来爱护自然的美景,爱护历史文明,爱护人民的创造。

后记

从《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到《西藏古文明之旅》再到《废墟与辉煌》,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用我亲身的体验和我的语言方式在讲述我在高原与一种文化的遭际,我的发现和感悟,我的寻觅和追踪。这一切,存活于历史,存活于艺术和宗教以及自然之中,也存活于通俗,存活于学术,并试图与理想的境界共盟。这个过程专一而漫长,也许就没有止境。

书,作为一种理想的代言人,我一直在追求一种经典,我的努力,出版社和设计者的投入以及师辈兄长朋友们的支持,使《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拥有众多的朋友,我也因此拥有更多的经历,而《西藏古文明之旅》在台湾获奖,《废墟与辉煌》获“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奖”,都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它们都是大部头的画册,仅仅是因为昂贵就将更多的读者拒之门外。我常常无奈地面对读者和求书者。我希望《废墟与辉煌》通俗版的出版能够弥补这个缺憾,使更多的朋友和读者能分享我的心愿和我的情感,与我一起去感受和寻觅,一起为西藏为阿里而感动。

本书从《西藏古文明之旅》到《废墟与辉煌》再到今天这个普及版的发行,也经历了近十年的历程。它们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考古的发现而逐步扩展和努力去接近完善,因此,它是一本活着的成长的书。同时,出于版权之故,本书也删减了部分图片。为了让读者了解它们成书的过程以及作者和出版社的初衷,我特意恳求出版社保留每部书原来的出版后记中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重要内容。出于篇幅略做的删节,尤其是对本书有各种支持的方方面面,有兴趣和深切关注的读者可以从原著中了解更多的信息。

感谢文汇出版社及这部书的策划萧关鸿先生与责任编辑杨建英女士!他们为本书付诸了心血。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各级领导对我投身西部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给予了支持!

巴荒

二00三年九月十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废墟与辉煌(西藏阿里古文明之旅)/文汇原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3414
开本 16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4-05-01
首版时间 2004-05-01
印刷时间 200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5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