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丁村/中国老村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临汾盆地南端的汾河东岸,镶嵌着一颗世界闻名的明珠,那就是古人类的家乡——丁村。在这里看青山绿水、院落村居、幽长深巷、石刻木雕,听遥远传说、沧桑变迁、传统文化,这里是神秘的,总能撩动我们的遐想和沉思。它不愧为一曲童话、一卷史书、一幅画卷,演绎着神奇,讲述着历史,展示着古老文化的魅力。现在请你随着本书走进丁村,感受它的人文气息……

目录

丁村遗址

丁村文化陈列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宅

汾河东岸有丁村

附录

试读章节

距今两万多年的时候,丁村一带迁来了一支“移民”。他们会用燧石、玛瑙等质地细硬的原料,制作细小的石器,并且有了“复合工具”,如弓箭、长矛等。他们和原来住在这里的“老丁村人”互相学习,和平共处,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丁村文化。他们使用“间接打击法”,能打击长不足一厘米的小石叶,还会作斜刃小刀、雕刻器、箭头、锥子以及各种类型的刮削器。这个时候,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社会阶段,农业开始萌牙,有了家畜的驯养,发明了房子,并相对较为稳定地定居下来。

丁村靠山傍水,水草茂盛。根据人们“逐水草而居”的习惯,新的丁村人群绝不会放弃这块美丽膏腴之区,一定会子孙相衍,并踏入了新石器时代。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从两万多年至七八千年之间的人类活动遗迹、遗物,但也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说,这一阶段这里没有人居住。

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内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在广大的地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已经普遍发展了农业生产。在丁村遗址范围内的阶地顶面,到处都可以看到散落在地上的陶片、磨光石器以及灰坑、居住面等文化遗迹遗物,证明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这里确实还居住着人群。

在54:100地点顶部,有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不仅有大面积的灰层、灰坑,还有许多红陶片和彩陶片,可以复原成型的器物,有钵、缸、尖底瓶、盆、瓮以及陶环、研磨器、石斧、石刀、石铲等。证明至少在七千年左右的时候,这里是一个聚落区。他们濒河而居,烧制陶器,并且会在上面施展艺术才能,画出美丽的黑色几何形纹饰。

到了四五千年的时候,进入了龙山文化时期。这里,有了更大范围的遗迹遗物。让我们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看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吧。

先说一下距丁村二十公里的陶寺遗址吧。据高炜先生研究,陶寺遗址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多年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在遗址东南隅发现了一处占地四万平方米的陶寺文化基地。在已发掘的一千三百多座墓中,出土了随葬的鼍鼓、特磬、皤龙纹陶盘等王室重器的早期一类大墓。在大墓及较高级的中级墓中,也出土了彩绘陶器、彩绘漆木器和玉石器,还发现了一件铜铃,它不但是最早的金属乐器,而且把仰韶文化以来的史前陶铃也给联系起来了。在晚期居住址发现的一件扁壶上还发现了有毛笔朱书文字,古文字学家研究说和殷墟甲骨文同属一辙。近年,又发现了大型的城墙遗址。从现有资料,已不难推出陶寺遗址是一处人口密集,有相当“王”者身份的方国首领人物及贵族、武士集团居住,有供统治者需要制作玉石器、漆木器和彩绘陶器的高级技能,多工序复杂劳动的专门手工业,集中了当时最高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的规模恢宏的中心聚落或中心城市。陶寺文化遗址的地望属“大厦”、“夏墟”范围,汉代以来又多被指为上古陶唐氏(尧)的活动区域,遗址的年代地望又与之相合,陶寺文化很可能就是陶唐氏的遗存。但从蟠龙纹陶盘看,也不排除是尧、舜时期与陶唐氏有联盟关系的“豢龙氏”的遗存,这还有待今后来证实它。

P49-50

序言

发源于山西省北部管涔山的汾河,由北向南,一路浩浩荡荡,穿过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跨过晋中平原,“挤”过了窄窄的韩信岭隘口,然后像脱缰的小马一样,欢蹦乱跳地奔人了临汾盆地。在临汾盆地南端的汾河东岸,镶嵌着一颗世界闻名的明珠,那就是古人类的家乡——丁村。

丁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的襄汾县。

襄汾县,是1954年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成的。它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正处于汾河、浍河交汇处的阳光地带,西临吕梁,东依崇山,环境优美,山河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向被誉为“华夏摇篮”,是中华民族文明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当地气候温和,盛产粮棉,是历史上的膏腴之区,从当地流传的民谣“金襄陵,银太平,数了曲沃数翼城”,就可看出它在晋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了。

襄汾县不仅有可以追溯到十几乃至二十万年前的丁村人文化遗址,还有可以下数到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文化遗址。在陶寺文化遗址中,不仅发现了上千座墓葬,还发现了大面积的生活区、夯土墙,尤其是墓葬的级别分化,以及绘有蟠龙纹的陶盘、银铃、石磬、上鼓等,说明了它已经是一个具有礼制概念的文化生活圈,它的年代测定和尧舜的年代相当,所以就有人干脆把它称作“尧文化”。

由襄汾县城关沿铁路往南,顺着悠悠南流的汾河,穿过密如繁星的红枣林行约五公里,在一片丰腴开阔的古代汾河沉积的滩地上,有一处隐藏在绿树丛中的村庄。那村中高楼大院,蓝砖灰瓦,栉次错落,清悠典雅,那幽雅静谧的气氛,令人感到进入了一处历史积淀敦厚、环境超凡脱俗的桃花源。这就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故乡——丁村。

丁村,东依塔山,西傍汾水,气候温和,盛产粮棉,是“金襄陵、银太平”的膏腴之区。金元时期,丁村尚未建村,还是荒滩一片。明清编为里甲,丁村属柴尉里,一直属太平县管辖。太平县并不大,过去曾有人称之为“弹丸之邑”。然而,邑虽小,但自然条件优越,民风民情淳厚。明代嘉靖年问曾任太平知县的罗潮称其为“疆域虽隘,然而姑射绕后,汾水环左,其土颇腴,其民颇朴,其俗颇纯”。显而易见,是优美灵秀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如今遐迩闻名的丁村。

丁村现属襄汾县新城镇,与其他大村比较,它只是个中等偏小的自然村。全村计有二百六十六户一千余人,几乎全部务农,总耕地面积二千五百多亩,基本上全是水地,以产棉、麦为主。它紧靠汾河,有广阔的河滩地和防护林。到了夏季,河滩地上,一池池的莲花,映着晚霞波光,随着阵阵轻风,花香扑鼻,沁人肺腑。游人置于其中,仿佛步人莲花仙子之乡,有着说不尽的惬意和舒畅。

最引人的要算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红枣林。麦收时节,正是枣花开放季节,四面八方赶来采蜜的养蜂人,排开一排排蜂箱,看着嗡嗡飞去归来的小蜜蜂,欢欣地哼着小曲。他们知道晋南一带盛行枣花蜜,而丁村的枣花蜜,随着旅游事业的开展,也逐渐红了起来。又黄又稠的新蜜,往往来不及拾掇,就被游人买去了。到了秋天,枣林挂了果,红灿灿,密如繁星,游人穿行树下,品尝着香甜的新枣,极尽游兴。

丁村地处河谷,在西岸隔河而望,十七条红色的古土壤构成的黄土屏障,深沟高垒,果树丛丛,潺潺溪水涓涓细流汇入汾河。在溪水两侧的泥沟里,还生活着一种黑色的小螃蟹。东面,一面坡式的丘陵像平躺的阶梯直通山脚,层层梯田作物茂盛,林木繁荣。其实,早在1954年,丁村就因其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丁村人化石的发现而蜚声中外了。国务院1961年3月1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两处为旧石器时代遗址。一处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另一处就是山西襄汾县丁村遗址。

丁村村内保留着一大批建自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末期的民宅建筑群,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装修之巧,保存之好,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名列前茅,是研究我国北方民宅建筑和居住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1961年,丁村明清民宅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做好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丁村明清民宅的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1978年由原临汾地区、现临汾市成立了临汾地区丁村文化工作站,配备了专职业务人员,负责对丁村文化的研究和对丁村民宅的保护。1980年后,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又陆续拨出专款,对其中的重点建筑或予收购,或予修缮,至1984一年,已经收归国有十九座院落。在此基础上,原临汾地区又于1985年,利用其中的六座四合院建筑,筹建了反映我国汉族民俗风情的第一座民俗博物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丁村/中国老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富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69728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2.54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