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是一代词宗李清照,她是齐鲁大地孕育出的最杰出的女儿。她不仅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女作家中,处于最突出的文学地位,即使在基本上由男性作家构成的显性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地位稳定、不可忽视的亮点。书中将带你走入这位著名女词人辉煌的一生。
图书 | 李清照新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一代词宗李清照,她是齐鲁大地孕育出的最杰出的女儿。她不仅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女作家中,处于最突出的文学地位,即使在基本上由男性作家构成的显性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地位稳定、不可忽视的亮点。书中将带你走入这位著名女词人辉煌的一生。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百脉泉水捧明珠 一、故里 二、家世 三、童年的想像 四、词女的婚姻 第二章 夫妇擅朋友之胜 五、神仙眷侣 六、“党人子弟” 七、归来情深 八、第一夫人 第三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 九、乱中南渡 十、“杞妇悲深” 十一、金石沦亡 十二、再嫁匪人 尾声:别离的脚步 试读章节 一、故 里 李清照是哪里人?以往的典籍往往泛泛记载她是济南人,济南也为孕育出这么杰出的女儿而自豪。四百年前,自然人文风景荟萃的济南大明湖边的柳絮泉,已被当成是李清照故居。 清代乾隆时山东诗人田雯的《古欢堂集》中,有《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居》诗这样写道:“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今天,郭沫若题写了“一代词宗”之匾额的李清照纪念堂,和以其《漱玉词》命名的“漱玉泉”,也依然静待在趵突泉旁,接受着人们的景仰。但是,此前的明清两代济南地方志,都没有记载这里是李清照的故居。 根据康熙重修《山东通志》所载李格非撰写、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明水镇西挖掘出来的《廉先生序》碑及《珊瑚网》卷三所收录元祐庚午三月“绣江李格非题”写的一段书法等文献①,可以确认李清照是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人②。特别是在明水镇西三里廉家坡村发现的《廉先生序》碑上,还有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于宋徽宗宣和五年追记序文来历的题跋,清楚地显示了这个家庭的位置细节。他说自己小的时候,曾经和现在俱已下世的父亲及叔父李格非“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净,得先生之居,谒拜先生。先生既殁,先考评其为人,先叔作序,以纪名实”。李迥跋中所言“先叔作序”,即指李格非所写的《廉先生序》。李格非在序文中称廉先生为“同里人”.末后署“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绣江为章丘之别称,因境内有绣江河而得名。依据以上资料,可知廉先生为明水镇人,而清照的父辈与之同居明水,相距仅有三里之远,同时又称之为“同里人”,因而可以认定李格非确为章丘明水人。 章丘位于济南和淄博之间,宋时属于齐州济南郡①。明水在章丘市东南,它北接黄河,南依泰山山脉。其地山青水秀,泉水清澈明净。泉水之盛,可与济南相媲美。潆洄前后的绣水泉、明水泉、西麻湾泉三大泉系之水,汇而北流,注入长达几十里的绣江。 在注入绣江的诸泉系中,又以“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②的百脉泉为首,这一与济南趵突泉齐名的著名泉水③,在明水镇东。它犹如空谷佳人,幽处在宁静安稳的小镇旁,汩汩滔滔,长流不断。据说李清照的故居,就在百脉泉西南不远处的义仓一带。 在明水镇东边,三十里的绣江水,一望无际。伫望东北,绵延不尽的长白山爽气朝来。元代诗人元好问,曾以“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等诗句,表现了对于此间风景的绝佳印象。这里,水中莲叶田田,远山青崖翠发。茂林修竹,匝地皆是;菱瓣莲花,应时而有。真是风景清嘉,人物风流。古人常说,山水清胜之处,往往特产佳人而绝代,如西施之在苎罗,昭君之在香溪,这是山水聚其灵气、钟情于人的表现。明水镇上清润的百脉泉水,也奉献出了一颗最清丽照人的珍珠——绝代才女李清照。P1-3 序言 一代词宗李清照,是齐鲁大地孕育出的最杰出的女儿。她不仅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女作家中,处于最突出的文学地位,即使在基本上由男性作家构成的显性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地位稳定、不可忽视的亮点。自宋以来,喜爱她的作品的读者可谓多矣!“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对于她的文学成就的评价可谓高矣!如说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如说“词体大略有二,一曰婉约,一日豪放。婉约以易安为宗”;甚至有论者认为,她和五代词人李煜是词国的“男女皇帝”。时至今日,她的作品不是依靠文坛的炒作,而是凭借其本身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被翻译成英、俄、法、德等多国文字,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爱好,甚至火星上的一座环形山,也以“李清照,,来命名。这位毫无疑问占据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第一把交椅、与男性词人平分秋色的女作家,是齐鲁文化的深厚传统孕育出的奇珍异宝! 在展现造就了她的文学成就的坎坷一生之前,还是先来为她剪一幅侧影吧: 李清照(1081—11557),是北宋文章名流李格非的女儿。她的母亲王氏为宰相、岐国公王眭长女,早卒。继母为状元王拱辰二夫人薛氏长孙女,颇有文才,为《宋史》所记载。李清照十九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二十六岁起即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她与丈夫及丈夫全家退居于山东青州。十二年后即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赵明诚被起用为莱州太守。宣和三年秋,李清照追随丈夫至莱州任所。后又相从于淄州任所。她的前期生活,虽受党争的牵累,起伏不定,但婚后伉俪情感投契时多。 靖康之变后,赵明诚于靖康二年(1127)春,载着他们前期搜集整理的十五车金石文物书画等,渡过淮河、长江,先期南下江宁奔母丧。七月,赵明诚起复知建康府。十二月金人攻打青州时,李清照独自怀抱蔡襄书法精品《赵氏神妙帖》南来,过镇江时,遏山东兖州盗贼张遇攻陷镇江后的骚扰,而能将《赵氏神妙帖》完好携往建康。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从此,李清照孤身一人,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病体痛苦,漂泊江南,流徙于江、浙两地。怀着对往事和故国的深情追忆,怀着对亡夫的不尽思念,怀着对北伐的深沉梦想,在遭遇了金石散亡、再嫁匪人的巨大不幸之后,结束了凄苦流离的后半生。 [附注]关于李清照的生年,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1.为流行之冗丰七年(1084)说。持之者为王学初、王延梯等多人,所据为《金石录后序》“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及“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两段意思。以为“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是李清照“归赵氏”的年龄,又据杜甫诗“陆机二十作文赋”,定李清照十八岁出嫁,上推十七年为元丰七年(1084)。再将此生年说,与洪迈《容斋随笔》云据当时金石收藏家王顺伯所藏原文撮录之《金石录后序》中“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五十二矣”的记载相证明,认为易安生于1084说不可易。2.为元丰四年(1081)说,此说由胡适《宋词选》首陈,近有毕宝魁等人重新主张。所据则以《金石录后序》“过蘧瑗知非之两岁”及通行本之末署“绍兴二年玄黑弋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确定李清照作此序时为绍兴二年(1132),此时为“过蘧瑗知非之两岁”即五十二岁。上推五十一年,即为元丰四年(1081)。按:笔者采纳元丰四年(1081)说,还因为以下两点:(1)绍兴二年也是李清照与张汝舟“讼而离之”的离婚之年,有历史学家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记为证,详见后文。遭此变故,易生怀旧之心,此是《金石录后序》写作的心理动因。又:绍兴二年为壬子年,与玄默岁即壬年的干支纪年相合。(2)元丰五年(1082)五月,其外祖父王珪已逝世,李清臣所撰写的《王珪神道碑》:“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据此,如云清照生于元丰七年,显然与生母王氏卒于元丰五年其父卒期前不合。按:至于由元丰四年(1081)说推出李清照婚年不在十八岁,而在二十一岁;而从婚年二十一岁到绍兴二年李清照五十二岁之间只有三十一年,与“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的时间不合,笔者以为李清照的“忧患得失”,自其十八岁时(1098)计算,殆因此年元祐旧臣黄庭坚被贬四川戎州、秦观被贬广西雷州,而她却与赵明诚订婚约故。本为元祐后人,而今却订婚约于新党后人,清照应产生复杂心理感受,此即忧患之始也。不必指十八岁为其婚年,正如五十二岁亦非其死别明诚之岁。又或有云,李格非于元丰四、五年间丧妻后,立娶王拱辰二房夫人薛氏之长孙女王氏,生清照。按:此与事实有忤。具体如下:[1]后文引土拱辰夫人薛氏墓志铭,言其_一孙女“长适左奉议郎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李格非,二人在室。”当李格非于十一年(1093)~任秘书省官时,薛氏犹有二孙女未嫁,则已嫁者年龄也不可能太大。[2]李格非爱惜羽毛,珍惜自已的政治前途,1082年前后在郓州教授任上,曾拒绝上司兼官兼薪之美意.则他既娶得岐国公之女,亦难于妻亡后遽娶新妇;况以他其时不过五百钱的薪俸,亦难在丧妻后急备彩礼;而王拱辰亦是当朝状元、翰苑名流,其家亦难嫁女而不依礼。[3]李清照年轻时著《词论》,于秦、黄词多所许可,而于王拱辰连襟欧阳修词则少许可,似非亲故所官。[4]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所提及亲人,唯一“弱弟”。“弱弟”本有两意,一为德行不足之弟,一为年龄悬殊之弟。而其所指,则应为“年龄悬殊”之弟,此弟当为李格非多年后所娶之王拱辰孙女所生。凡此种种,可证李清照为岐同公之女所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清照新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红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4143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4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印刷时间 | 200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5.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