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湖南理县(湘理相亲)/感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顾渐黎创作、全面展示湖南对口援建理县的纪实文学《湖南理县(湘理相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湖南理县(湘理相亲)》全面反映了湖南对口援建理县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湖南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理县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湖南理县(湘理相亲)》,全面反映了湖南对口援建理县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湖南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理县人民的感恩之情。

《湖南理县(湘理相亲)》由顾渐黎编著。

目录

引子/006

第一章 “理县是湖南的理县”/008

 第一节 乡里乡亲的关怀/009

 第二节 带着特殊感情做好对口援建/012

 第三节 满目疮痍的理县/015

 第四节 先遣队出发/018

 第五节 33个潇湘汉子风风火火闯理县/021

第二章 饮水不忘援建人/025

 第一节 “一号工程”/026

 第二节 艰难找水路/031

 第三节 先试点,再铺开/034

 第四节 梦想终成真/036

第三章 又闻琅琅读书声/039

 第—节 107天的奇迹/040

 第二节 长沙欢迎你/045

 第三节 跨越千里的送考/048

 第四节 善行无疆/052

 第五节 “最高学府”重焕生机/055

第四章 一条神奇的“天路”/061

 第—节 国道317线边的“孤岛”/062

 第二节 一条难修的路/065

 第三节 严格把关,精益求精/068

 第四节 康庄大道通四海/073

第五章 “东方古堡”的新生/077

 第一节 美丽神秘的“东方古堡”/078

 第二节 旅游胜地新桃坪/082

 第三节 嘉绒藏区第一寨/087

 第四节 更胜往昔新甘堡/090

 第五节 可护民族文化之根/094

第六章 关注民生的每个细节/096

 第一节 康复的希望/097

 第二节 文化生活的“桥头堡”/101

 第三节 我们一起来努力/103

 第四节 湖南帮你卖蔬菜/106

 第五节 记录最真的原生文化/109

 第六节 期待经济强县的崛起/110

 第七节 我们帮你我工作/112

第七章 重建心灵家园/118

 第一节 创建新型社区关系/119

 第二节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24

 第三节 干部更需要关怀/129

 第四节 抚慰地震伤亡家庭/132

 第五节 何泽强与“云彩女孩”/135

 第六节 灾区社会工作的NGO之路/142

第八章 湖南人,理县情/148

 第一节 岳父的嘱托激励我前行/149

 第二节 二次援建的情怀/151

 第三节 坚持每月读—本书/154

 第四节 开拓创新管好“钱袋子”/156

 第五节 无私大爱暖藏羌/158

 第六节 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尽孝/16l

 第七节 跨越时空的爱恋/165

 第八节 父亲的遗憾和幸福/169

 第九节 在理县收获感动/174

 第十节 湘川携手生死大营救/177

感恩援建 铭恩奋进

 中共理县县委理县人民政府/185

作者后记/188

附录

 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大事记/191

 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重点工程录/204

 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08

 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援建者名单/209

编后语/212

试读章节

第五节 33个潇湘汉子风风火火闯理县

先遣队在前方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入驻理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8月底,由湖南21个省直厅局和长沙市的33名队员组成的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正式开赴理县,拉开了援建理县的大幕。

8月31日晚,援建工作队和理县各部门的研讨会在离县城30多千米的古尔沟镇举行。在充分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础上,援建工作队开始衔接先期启动项目,着手编制对口支援三年规划。

根据框架协议,每一个领域的项目,都需要分期规划,在各乡镇具体实施。根据这一特点,援建工作队初步制订了各阶段的工作方案:2008年年底前,由相关专业小组制订各自领域的规划;具体施工开始后,人员重新分组,每组负责三至四个乡镇,“一竿子插到底”,便于和当地沟通。

经过与理县方面的认真研讨和反复修改,援建工作队决定对理县方面提出的灾后重建初期方案进行大量的整合,把许多较小的工程进行合并处理,以重拳出击的方式,把精力放在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上,力争为广大理县人民带来最大的实惠。最后,援建工作队和理县县委、县政府共同确定了大体的援建方针:

首先,优先实施民生项目。

“2008年年底前一批项目将开工。”援建工作队副队长李永东这样表态说。《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援建方案》中,18个教育项目和9个卫生事业项目被列入前期启动项目。

9月,理县米亚罗的红叶尚未漫山遍野,原米亚罗镇中学和小学、夹壁乡小学被纳入恢复重建计划。为整合教学资源,将选址修建“三合一”的米亚罗镇九年制学校。援建工作队副队长谭学亮带领项目一组到这里实地考察,为新址米亚罗中学勾勒出雏形:恢复重建校舍、学生宿舍近3500平方米;恢复体育场及附属设施;购置仪器设备、设施、图书等。

几进理县蒲溪乡,让援建工作队更加坚定了要将13个乡镇、81个村的供水工程纳入前期启动项目的决心。

去蒲溪前,张银桥队长就听说过这是理县唯一的州级贫困乡,这里饮水管网严重受损。于是,他带上一组人马坐上越野车去寻找新水源。没想到,走到乡政府,越野车就因路况太差而被迫停下。崎岖的山路不到4米宽,只能换坐乡里的小面包车。又经过半小时徒步跋涉,终于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找到了新水源!

当专家确定水质清洁可以饮用后,队员们发出阵阵欢呼,捧起泉水大口喝了起来。“有的自然村寨只有上百人,部分居民点甚至只有十多人,管网建设人均成本很高,但这是他们最需要的。”谭学亮说,这个账,这时候就不能简单按成本算了。

重建者的眼光是长远的。川西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嘉绒藏族古民居之·甘堡藏寨,在地震中受损极为严重,为保存这不可复制的传统文化遗产,工作队明确提出“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恢复重建思路后,还将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把路网、电网、通信、人畜饮水工程等一系列涉及民生的基本项目纳人整体规划。

其次,大力提升理县自身的“造血功能”。

根据理县的资源特点,湖南省在水电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旅游等方面,运用市场手段牵线搭桥,支持企业、中介机构、个人到理县投资兴业,实现多赢。理县也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提出产业发展规划与项目名单,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条件。

此前,理县4000多吨亟待上市的蔬菜由于交通受阻滞销,菜农们面对堆积如山的蔬菜发愁。湖南省长沙市红星大市场、马王堆农产品市场等市场获悉后,分别与理县农业局签订协议,承诺负责组织和鼓励市场经销户到理县调运农产品,优先安排理县经销户进场,设定农产品销售专区,鼓励市场经销户到理县投资,建立蔬菜基地、加工厂、冷藏库等。湖南省商务厅廖光辉说,长沙每年要从外地调运大量蔬菜,理县现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万亩,无疑会受到市场欢迎。

在湖南几所最好的中学,有430多名理县高中生就读。湖南省教育部门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提供了最好的就读环境。

经历过冰雪灾害,同样接受过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每一个湖南援建者对灾难都感同身受。“我们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到四川地震灾区的。”张银桥由衷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带着特殊感情来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湖南的救灾方法不能在此复制,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自强不J息的精神。”

自然条件的艰苦,不能阻挡湖南援建者们重建理县的决心。2009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和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率湖南省党政代表团赴理县考察对口援建工作时强调,要把理县当成湖南的一个特殊县来对待,要把理县建设好。

事实上,每一个湖南援建者都有这样的一份情怀,都有这样的一种决心,把理县当成自己的家乡一样来建设。在他们心中,理县是湖南的理县。

P21-24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湖南理县(湘理相亲)/感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渐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2832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