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杭剧研究/文化杭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杭剧又称“武林调”、“武林班”,具有800多年的历史。1923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后,在杭、沪、甬一带广为流传,抗日战争以前尤为兴旺。杭剧《银瓶》、《李慧娘》等均影响巨大,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曾这样评论杭剧:“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本书是“文化杭州”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向大家介绍杭剧这项民族文化。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文化杭州”丛书中的一册,“文化杭州”丛书是杭州打造的一个品牌,旨在总结杭州艺术生产的发展经验,保护和开发杭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此次第二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主题就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琴”、“杭剧”和“小热昏”三大题材入选并着力编写。分为《杭剧研究》、《浙派古琴艺术》和《杭州小热昏》三册。

目录

主编寄语

杭剧的诞生与演变

杭剧的兴衰及其走向

杭曲与杭滩音乐

杭剧音乐的探索和研究

回忆杭剧改革

杭剧经常上演剧目、班社(剧团)、部分主要演员简介

解不开的情结——我的杭剧演艺生涯

三票友情深意切说杭滩

三十三年后杭剧重现风采

我对抢救和保护杭剧的浅见

谈杭剧人文价值的再挖掘

新世纪杭剧保护的战略思考

附录杭曲与杭滩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杭剧,杭州的地方戏曲剧种。一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水乡和苏南等地。起源于杭州曲艺宣卷,从诞生到衰败仅半个世纪。

杭剧与宣卷

杭剧起源于宣卷。宣卷是曲艺曲种,江浙等地称和尚或信徒宣讲“宝卷”为“宣卷”。按“宝卷”也属曲艺的一种曲种。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条目载:宝卷渊源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谈经”。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和劝世经文,宣扬因果报应,故初期往往被称为“经”。江浙一带称宣讲宝卷为“宣卷”。

宣卷自清代出现专业演员。坐唱形式大多为多人演唱,也有一人演唱的。清同治、光绪年间流传至杭州。最初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内容多偏重于宣讲佛教教义和劝人为善,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曲目有“平”(太平记宝卷)、“琶”(琵琶记宝卷)、“台”(百花台宝卷)、“帕”(失罗帕宝卷),另外有《卖油郎》、《珍珠塔》、《双贵图》等。据老艺人介绍,杭州宣卷是清末民初流行于织绸工人中自我娱乐的一种说唱形式。由于词句通俗,曲调简单,易被群众接受,所以很快便在杭州城内外广为流行。

当时杭州的佛教信徒相传观音菩萨的生日一年有三次,即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善男信女都要到庙内朝拜观音。为了争烧“头香”,多在庙内宿夜。漫漫长夜,无以驱赶寂寞,香头(庙祝)便把唱卷者请去,在佛堂前围坐方桌,照卷本念唱。开篇先唱一段《八仙庆寿》等喜庆唱段,然后转人《珍珠塔》等正卷。用近似念佛调子吟诵,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因其受欢迎,宣卷小组纷纷建立。后来富户人家喜庆堂会,也都爱请宣卷小组前去说唱。一时间,宣卷在杭州成为颇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形式,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3年,杭州大世界游艺场落成。邀来京剧、扬剧(维扬文戏)、绍剧(绍兴大班)等多种戏曲班社演出。其中扬剧很少与杭州观众见面,词句通俗,唱腔简单易懂,颇受欢迎。宣卷演唱者、织绸工人裘逢春等人结交了扬剧艺人,得知维扬文戏乃由扬州花鼓及扬州清曲发展而成,由此受到启发,认为宣卷未尝不可仿效扬剧的演出形式而将其搬上舞台。于是裘逢春与金月红、方志鹏、蒋锦芳等人发起组织了第一个班社民乐社。8月正式建社,在众安桥开始排戏。1924年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首次公演《卖油郎独占花魁》。曲调除原有宣卷调外,还采用了扬剧[梳妆台]等唱腔,第一次用胡琴、三弦及小锣、鼓板伴奏。由于这部戏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创新,所以深受群众欢迎,称它为“化装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取名武林班。这便是杭剧的雏形。P1-3

序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又称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世代相传,不断为所在地区和群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与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不断冲击,一些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不少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破坏或流失。为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世纪中叶,我国政府就组织文化工作者对部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研究。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共同发起的被海内外誉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工程——“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截止到2004年298部省卷已全部完稿,并已出版224卷近4亿字,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民间艺术资源。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通过建立国家评定机构,命名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有效地保护了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国家还成立了“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并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命名了一批具有悠久传统、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从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对具有重要价值且濒危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为在新时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党的十六大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2003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为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1年起,我国政府开展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经过努力,截至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成功入选,成为每批均有项目人选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同时,要求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意见》出台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申报名录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审和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其中501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已向社会进行公示。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立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通知》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0日将迎来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文化部门及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2005年5月,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64个项目,分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间风情三类,其中包括稀有剧种杭剧和稀有曲种小热昏和在古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古琴艺术。

杭州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制定了“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目标,全面带动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着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有关学者、专家编撰了集中展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成果的《杭剧研究》、《杭州小热昏》、《浙派古琴艺术》,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纳入《文化杭州丛书》正式出版。

我相信,《文化杭州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的出版,对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必将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2006年2月16日

后记

后记

《文化杭州丛书》编辑委员会

《文化杭州丛书》是原杭州市文化局的一个品牌,现在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三局合一自然便成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一项工作了。我们计划每隔一至二年选择一个主题,组织几种著作,形成一个专辑,目的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用丛书的形式对杭州的历史文化做些挖掘、梳理工作,对杭州文化的现代成就做些阶段性的累积工作。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生效之年,我们又即将迎来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因此,我们精心挑选了具有浓郁杭州本土文化气息的、极富艺术魅力的三种艺术样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之“浙派古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小热昏”以及被列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杭剧”,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大家撰写了《浙派古琴艺术》、《杭州小热昏》和《杭剧研究》三种著作,集成《文化杭州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我们希望借此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一点贡献。

本辑丛书得以顺利编写和出版,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广大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我们编委会只是做了一些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我们衷心感谢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他在百忙中特意为本辑丛书撰写了一个高屋建瓴、立意高远的序言,这对本辑丛书的编写乃至我们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还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对本辑丛书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策划,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优质品牌,一定能唱得更响、走得更远。

原杭州市文化局局长胡效琦同志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有独钟,自始至终参与了本辑丛书的编辑、审校工作,为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功不可没。另外,承担本辑丛书编辑牵头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市文广新闻出版局艺术处、承担编务工作的具体单位是局属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有了这两个部门领导和同志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编辑成果。

我们尤其要感谢的是浙江省政协梁平波副主席,他那力透纸背、技法天成的《杭剧研究》书名题签,必将给杭剧这一地道的杭州“土特产”增光添彩。

另外,挂靠在杭州市滑稽艺术剧院的“杭剧改革组”在资料收集、人员协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杭剧研究》的编辑和出版做出了贡献。

参加《杭剧研究》一书编写的有十多位同志,他们有的是浙江省或杭州市文化系统的老领导,有的是省市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戏曲音乐家,有的是原杭州杭剧团的著名演员,足见本书的艺术水准与史料价值。

本辑丛书的对象是相当长时期不为人们重视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资料散失严重,研讨的空白点较多,加上这又是一个方方面面人员合作、协调的项目,因此,尽管我们主观上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书中的错漏肯定还有不少,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2006年4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杭剧研究/文化杭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建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9904
开本 32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7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5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