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光绪之死大揭秘
内容
编辑推荐

光绪之死,谁是真凶?背后包藏什么惊天阴谋?著名清史专家为您揭秘,再现宫廷内的血雨腥风。

光绪之死百年悬疑今日破解,谁是害死光绪的真凶,请看清史专家解读。

光绪皇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兹禧太后在一天之内相继死亡,引起当时国人的震惊。是天意?还是谋杀?

光绪死因扑朔迷离,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大迷案。

历史学家、物理学爱和刑侦专家联手破解,百年疑案尘埃落定,真相大白。

内容推荐

深宫幽幽,三十四载皇帝生涯。痛苦伴随着忧伤,平生太多的压抑。中年皇帝意外猝死,年迈的太后随即病逝。是人间密谋,还是天缘巧合?社会传言沸沸扬扬,铸成又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著名清史专家、物理学家和刑侦专家联手破解,百年疑案,真相大白。

目录

众说纷纭

母子亲情

黄海波涛

红墙激变

“老佛爷”

病逝耶,害亡耶?

附录一 光绪之死

附录二 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

试读章节

众说纷纭

公元1908年,世界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20世纪,而这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时代,开始了清朝第九代皇帝光绪执政的第34个年头。

这一年,对于已经走过264年的大清帝国来讲,也许是最为不幸的一年。因为在年底,王朝的两位最有权势和地位的统治者,相继去世。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酉刻,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皇太后——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仪鸾殿病逝。

一个是当今皇帝,另一位则是操纵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太上皇”。

事情来的太突然,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以致一切后事都显得那么匆忙,没有章法。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按照从雍正年间传下来的规矩,每一位继承大统的皇帝,都要于其在位期间,预先写下继位的皇太子名姓,置于密封匣盒之内,藏在紫禁城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这块匾额是顺治皇帝亲自书写,为宫中最高之处。当皇帝重病不治时,在朝廷重臣共同看视下,宣布匣内诏书内容。这就是清朝所独有的秘密建储制度。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都是由这个方法,被立嗣而后继位的。

光绪没有子嗣,但是大臣们知道,皇帝也没有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在皇族中选择继任者。这大概是皇帝正值壮年的缘故。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

溥仪与光绪有着极近的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伯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承袭了他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前不久当上了摄政王。

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依照清朝祖上的惯例,为宾天的皇帝组建一个以满洲文武亲贵大臣为成员的办理丧事、赞襄政务的班子。

第三道懿旨中说:

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  摄政王载沣首先向中外宣示了光绪皇帝的遗诏,同时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业,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丧礼。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年仅三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皇叔宾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亲临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小殓。然后在众朝臣的簇拥下,护送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

在这里,小皇帝按照清朝丧礼仪俗,剪去头发,穿戴起孝服。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也全部穿上了白色丧服。各按品级位次站立,齐集举哀,并看视为光绪皇帝大殓。

大殓毕,灵柩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

小皇帝溥仪又随众臣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

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官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

慈禧太后的身体有病,这是人们都知道的。自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那年起,慈禧太后的健康状况就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到了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左右,开始经常患病。据一位曾在慈禧身边做女官,名叫德龄的外国人后来回忆:

那时太后她老人家已经病了,国事的棘手,和年龄的增长,终于也使她进入了每个人所不能避免的老倦的阶段。最近她除掉还能进些饭食之外,一切的政事,都完全不问,每天只在宫内服药将息。

光绪三十四年的夏季,慈禧太后病况有所加剧,身体愈益不适。正如她自己后来在遗诰中所述:

其时全身倦怠,精力疲惫,睡眠、饮食失宜。由于政务繁忙,未能及时调理静养,至日甚一日。复又新遭光绪之丧,悲痛不能自制,使得病势增剧。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慈禧太后可谓是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自咸丰皇帝病逝热河以后,她掌柄朝纲近五十年之久。其间虽历许多风风雨雨,众多的政敌多次试图推翻其统治,但她凭借着自己的权术与手腕,地位愈益巩固。朝政大事,悉由之决断。官吏任免,必由其认可。P2-7

序言

深宫幽幽,三十四载皇帝生涯。痛苦伴随着忧伤,平生抱负也受到太多的抑压。

可能是人间密谋,也许是天缘巧合,中年皇帝意外猝死,年迈的太后随即病逝。社会传言沸沸扬扬,铸成又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光绪之死大揭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9156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