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杨振宁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杨振宁先生是当世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学界的崇高地位为天下所公认。本书对杨振宁先生的重要人生经历做了一番回顾,有幸福的少年时光,有在国内外的求学经历,有艰辛的研究工作,也有与妻子的幸福美满生活故事,……

此书于振宁先生科学思想辨微析几,于人生经历探幽发奥,于美学思想取精用宏。

内容推荐

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杨一米尔斯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人有类似的影响。

本书就是为这位世界伟人所立的传。

目录

一、幸福的少年时光

1.杨振宁出生的年代

2.在父亲留学美国的日子里

3.父亲归来

4.世外桃源和“似有异禀”

5.战难中的奔波

二、西南联合大学的日子

1.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2.大学生活

3.获得学士学位

4.研究生院

5.远渡重洋

三、芝加哥大学

1.寻找费米和费米其人

2.来到芝加哥大学

3.特勒的建议和获得博士学位

4.“我是很幸运的”

四、普林斯顿

1.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

2.费米的建议和美满姻缘

3.一项伟大的研究

4.友谊、困难和辉煌

5.恼人的“0-T之谜”

6.与李政道合作

7.吴健雄接受挑战

8.荣获诺贝尔奖

五、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跳出象牙之塔

2.更广阔的天地

3.统计力学中的辉煌

4.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物理学史

5.退休

6.落叶归根

六、“有生应感国恩宏”

1.1971年以前的故事

2.痛苦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

3.1971年的壮举

4.亲情和师情

5.永恒的友谊

6.谈治学之道

第一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幸福的少年时光

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公历10月1日,星期日),安徽省合肥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杨克纯(字武之)家喜得长子,这个圆头大脑的男孩就是杨振宁——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字越千)原系安徽凤阳府人,当过清朝太湖县分领营兵的都司。退休后于1877年把家安在合肥县,因为他觉得合肥物产丰富,民俗敦厚;又因好友相劝。杨家驹官职低下,俸银微薄,因此家境十分贫困,他的5个儿子中只有两个读了一点书,其他都当学徒从了商。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字慕唐,1862年出生)是两个有幸读书中的一个。他自幼读书,1880年考中秀才。他很长一段时间靠设蒙馆讲课维持生计。1904年,杨邦盛找到了一件差事,家里的生活才有些好转,并在合肥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现为合肥市安庆路315号)买下房舍。

杨邦盛的长子杨武之于1896年出生。母亲王氏1905年去世时,杨武之才9岁;父亲1908年不幸在沈阳的旅店染上鼠疫去世,杨武之那年只有12岁。父母去世以后,杨武之由叔叔杨邦瑞和婶婶范氏抚育成人。

杨武之读书时,家里十分困难,他的母亲因为肺病常年卧床不起,父亲一直在北方工作,漂泊不定,因此他不仅要照料生病的母亲,还要关照比他小两岁的弟弟。母亲把省下来的买药钱给两个儿子买早点吃,杨武之常常把自己的那一份给了弟弟,好让弟弟能吃上两个小烧饼,自己却宁愿挨饿。有时弟弟受同学欺侮,杨武之总是尽量保护弟弟。弟弟冬天穿的棉袍子是别人施舍的,因此很不合身,里面的二棉袍比罩在外面的大棉袍长,总是露在大棉袍下面一大截。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见了,不免嘲笑和欺辱他。杨武之在愤怒之下,和这些同学打过几次架,并教训他们不能仗着有钱就欺辱同学。

杨武之自幼酷爱围棋,还喜欢养鸽子。但还不大懂事的弟弟也许是出于好奇,有一天把哥哥刚收养的鸽子放了。杨武之知道后,一时生气未能控制住自己,把弟弟抱住想把他摔倒。正在这时,他想起了死去的父母,弟弟年幼就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实在可怜,自己怎么能够一时性起欺负弟弟呢?他立即松手放开弟弟,还笑着安慰了弟弟几句。自此,弟兄二人再没有翻过脸、吵过架。

杨武之从小勤奋好学,1914年(18岁)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当时为四年制,校址现为合肥市第九中学)。大约在16岁期间,杨武之有两次到邻居家赌博,被叔叔杨邦瑞知道了。第二次赌博到很晚才返家,叔叔一直坐在客厅里等候杨武之归来。杨武之见叔叔夜深还在等候他,心中极为不安,看来一顿严责在所难免了。但叔叔却只问了一句:“天已不早,汝身上冷否?”这句多少带有关怀的责备,让杨武之惭愧、难过极了,从此不再赌博,发奋读书。

1914年,杨武之以优秀的成绩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以后,有一年时间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他先是想在京戏班子里唱戏。后来又到汉口军官学校习武,但这些终究不是他内心所喜欢的事情。1915年,他终于决定报考北平高等师范学堂(即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预科班。据杨武之的女儿杨振玉说:“(父亲)在校时读书认真,成绩斐然。国文、英文、数学都名列前茅,他的古文、中国历史、英文和数学的底子就是那时打下来的。每天课后他都要踢足球直到汗流浃背。晚饭之后则十分专心地上晚自修。父亲年轻时学业突出,体魄健美,兴趣广泛,除踢足球之外,他还打篮球、唱京戏、下围棋。围棋是父亲一生的爱好。(20世纪)50年代父亲还曾得过上海市高等院校围棋比赛优胜奖。”

1918年,杨武之从北平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正好有老同学蔡荫桥先生聘请他,于是他应聘回到母校安徽省立第二中学任教,并担任舍监(即训导主任)。杨武之忠于教育事业,决心在教育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没有想到他因忠于职守,却引发了一桩惊险的故事。并使他愤然离开了省立第二中学。据杨武之的姑老表刘秉均先生回忆,这个惊险的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学校纪律松弛,住读生中有少数纨绔子弟经常不守校规,在外赌博深夜不归。杨武之忠于教育事业,决心加以整顿。事先公开宣布自某日起,晚间9时半熄灯,校门上锁,任何人叫门均不得开锁,并亲自保管钥匙。这个制度执行不久,即有少数人蓄谋闹事。某晚有些人藉口在外看戏半夜始回,高声叫门,武之坚拒不允。这些人遂越墙而入,手执铁烫、木棒到处搜寻他,意欲行凶伤害。幸校中职工把他藏于床后,用蚊帐遮住,后又伺机将他送出校门,仓皇避于姑父刘芷生家。这些闹事学生,觅杨不得,竟把他的卧室捣毁,将蚊帐烧掉。次日闹事者仍叫嚣搜索,并扬言:在何处发现,就在何处将杨打死。出事之后,校方欲开除闹事学生,请武之回校。但当时政治腐败,阻力甚多,迁延未决,武之遂愤而离肥,去安庆某中学教书,时在1921年前后。”

在去安庆某中学教书前的1919年,杨武之与同乡罗竹泉的女儿罗孟华结婚。他们的婚姻是指腹为婚定下来的,这是因为罗竹泉是杨武之姑父刘芷生的好友。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他们喜得长子振宁。杨振宁这一代为“振”字辈,当时杨武之正在安徽长江边上的小城安庆(旧名怀宁)教书,为纪念这一段教书经历,就给长子取名为振宁,其中“宁”字是指怀宁。

罗孟华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受旧式教育也很少,因此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感情很好,相敬如宾。杨武之曾经说过:“夫妇应始终如一,胡适之从来不嫌弃他的小脚太太。我很赞成他。”

杨振宁出生后10个月。父亲杨武之考取了安徽省官费生留学美国。此后5年,杨振宁便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两人相依为命。

1.杨振宁出生的年代

杨振宁出生的那一年,瑞典的诺贝尔奖委员会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A.Einstein),把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爱因斯坦是“因为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尤其是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奖,具体说来,爱因斯坦是因为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的贡献。“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指的是相对论方面的成就,因为当时反对相对论的呼声此起彼伏,再加上评审委员会的保守主义和“实验主义”倾向,就没有明确提到“相对论”这个词;而“光电效应的规律”是指爱因斯坦在1905年继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后,首次将量子论推广到光的本质解释之中,果断地提出光子假说。玻尔是“因为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而获奖。玻尔在1913年根据普朗克(M. Planek)的量子论思想和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建立了划时代的氢原子理论,从而开创了原子理论的新纪元,为了解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费祥先生翻译的爱因斯坦通俗著作《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北平中国天文学会出版了中国气象台台长高曙青(高鲁)编写的《相对论原理》(上下两卷);《理化杂志》1922年2卷2期上,张贻惠先生翻译了爱因斯坦于1920年在荷兰莱顿的演讲《以太与相对论》。

1922年10月初,爱因斯坦从法国马赛港启程到亚洲作为期半年的学术旅行。这时杨振宁刚刚出生只有几天。此后11月12日到14日和12月30日到1923年元月2日,爱因斯坦两次路过上海,可惜由于种种阴差阳错的误会,使原来决定在中国的讲学未能实现。

由以上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杨振宁出生之时,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接近尾声,相对论已经建成,量子力学的建成也指日可待。物理学已经进入了现代物理学的门槛,现代物理学正处于向纵深大发展的前夜。这种态势,对于杨振宁今后的科学旅程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这是很有道理的。物理学新的形势,需要新的英雄来造就新的辉煌。杨振宁可说是应运而生。造就了“50年代的天下是杨振宁的”光辉业绩,成了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要想全面了解和认识杨振宁,应该从他出生和读书年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开始。1911年清王朝垮台以后,军阀混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在此前两年是直皖战争,此后两年是江浙战争,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把皖系军阀卢永祥驱逐出了上海;1925年,孙传芳又起兵驱逐了江苏、安徽各地的奉系军阀势力;1926年,掌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被孙中山的北伐军打败以后,到处流窜,骚扰百姓。安徽处于战争漩涡的中心,所以安徽的老百姓更饱受战争带来的灾难。这种深重的灾乱,甚至连远在英伦三岛的丘吉尔都注意到了,1922年他在《世界灾难观》中,提到了中国的灾难。1923年以后,这种灾难更加惨重。

杨振宁亲身经历了这些灾难。在《读书教学40年》一文中,他写道:

我头六年在合肥生活。现在只依稀记得很少的一些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军阀混战,常常打到合肥来。我们经常要“跑反”,跑到乡下或医院里去躲避。因为医院是外国教会办的,在那里比较保险。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个记忆。是3岁那年在一次“跑反”后回到四古巷家里,在房子角落看到一个子弹洞。

这是事态坏的一面,但也有为科学带来希望的一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国内科学界开始比较深入地介绍相对论和量子论以外,中国还开始向国外派遣优秀学生学习现代科学。仅以物理学界为例,1921年,吴有训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学,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传授现代物理学,1937年以后到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在吴有训之前的还有1913年留学美国、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的饶毓泰;1918年赴美留学、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叶企孙。他们两人后来也在西南联大教过书。1922年之后,有1924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的周培源、1927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的赵忠尧、1930年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的王淦昌、1931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的吴大猷、193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王竹溪……这些学成归来的学者,在国外留学期间就已经有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后来不少都汇聚于西南联大,对日后杨振宁在科学道路上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为中国年轻学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杨武之也在这批留学者行列之中,于1923年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和研究数学。

没有这些先行者。就不可能有日后的杨振宁。杨振宁对此说过: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科学从无到有,在大约三四十年的时间里跨了三大步,1919年五四运动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事业。一部分留学生从国外回来,在全国各地办起一批大学。20年代的中国大学生已达到世界上一般的学士水平。30年代的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已聚集一批国外回来的博士,他们的教学研究开始接近国际标准,培养的学生已能达到硕士水平。到了40年代。像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其课程设置和科研水准,已经和国外的一般大学相当接近,培养的硕士生实际上已和博士水平相齐。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李政道和我才有可能在50年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P1-6

序言

杨振宁先生固当世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学界的崇高地位为天下所公认。正所谓“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唐骆宾王句),以高迈睿智之胆识,深诘穷究莽莽苍穹的物理对称,凭临昆仑之巅,卓为世纪大师。他是既调和又抵触的中、西方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中华古老文明与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融合。振宁先生对宇宙真谛之咄咄追问,其所创见信非锥代管窥者所可见。先生以耄耋之年,归根故园,为中华的伟大复兴千里骥驰。平日先生具蔼然忠厚长者之风,从不轻易许诺,言信行果。孝义诚信,君子也。振宁先生也是凡人,自然有他的喜怒哀乐与成败利钝。所有这一切形成了振宁先生的人生经历。综观于斯,世人重其品节,岂徒然哉?

杨建邺教授少负钻研物理之志,讵料长空霹雳,雏鹰羽铩。然则以逆境为园林,永葆其对祖国拳拳之爱,写物理贤哲以励后人,遂有《杨振宁传》之问世。盖凡传记高手,皆以史实徵信,褒贬公允,文采炜烨为极则。此书于振宁先生科学思想辨微析几,于人生经历探幽发奥,于美学思想取精用宏,洋洋大哉。本人才疏学浅本不胜任代序,惟有感而发、出自真诚而已。谨祈读者妙文共赏、疑义相析,则所愿也。

葛墨林 谨识

甲申仲夏与南开园

后记

记得是1957年11月份,那时我正在兰州大学物理系读大二。一天,我们看到报纸上报道: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这一消息在我们这群物理系的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由于全国正在“向科学进军”,再加上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似乎平添了巨大的学习动力,许多同学把他们两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后来,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一次次的批判个人奋斗和“只专不红”,使得这种奋斗目标昙花一现。很快消失。

到了可以公开表示自己可以有个人奋斗目标的时候,我们这一代的物理系大学生大都成了45岁左右的人了。想起以前曾经有过的激动,竟然像在梦中一样。但是那种激动毕竟曾经让我热血沸腾过,毕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后来,当杨振宁教授的成就越来越受到物理学界瞩目时,我开始对所有有关杨振宁教授的文章和报道尽力搜寻、收藏。在阅读这些文章和报道时,杨振宁教授对祖国那种挚诚的情感,对父母的孝敬,对老师的敬重和对朋友的真挚坦诚,使我一次又一次地热泪盈眶。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这些人类最宝贵的品格,似乎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成了“稀有元素”,于是,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些感动过我的东西写出来,作为我们共同的资源来享用。

我开始和杨振宁教授直接联系。1994年12月22日,杨振宁在百忙之中回了信(该信原件附在后边);除了回信以外,还把他获得鲍尔奖(Bower Prize)的文告寄给了我,并附有他的比较详细的经历和各种获奖、荣誉职位等方面的材料。

信中“I am sorry I have to decline your request for me to write for your。encyclopedia”说的“your encyclopedia”,指的是我主编的《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1901~1995)》,我曾经希望杨振宁教授为该书题词。“I am sorry I do not have a copy of the dance picture that you requested”中的“the dance picture”。指的是杨振宁教授在诺贝尔奖授奖晚宴后,他和他的夫人杜致礼跳舞的照片(全身像。本书在第四章第二节选用了这张照片)。我在我们学校图书馆一本书上复制下来,后来寄给了杨振宁教授。

1996年,我退休了。我决心实现我的想法:写一本杨振宁教授的传记。我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杨振宁教授。那时杨振宁教授还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6年9月20日,杨振宁教授又在百忙之中给我回了一封信,认为“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候”为他写传记(In present years many people have proposed to write my biographv,I do not think the time is right for it yet,so I am declining all such request.)。

结果我一直没有动笔。后来,杨振宁教授到我任教过的华中科技大学做学术演讲,我才有机会一睹杨振宁教授的风采。我清楚地记得,当主持人介绍杨振宁教授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教授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当时全场听众热烈鼓掌,经久不息。那时我已经比较了解杨振宁教授的经历,所以我的心情也许比一般人更加激动。从那以后,想写他的传记的心情更加迫切。

不久,杨振宁教授病了,而且做了搭桥振宁教授于1997年退休。

2000年,长春出版社请我写杨振宁教授的传记,我犹豫了好久,没有答应。到2002年,长春出版社再次请我写,我终于没有拒绝。

我想,杨振宁教授已经退休5年了,时间又到了21世纪,也许是到了写杨振宁传记“合适的时候”了。

感谢长春出版社的张樱和杜菲两位编辑,是她们的催促,我才决心写出这本久已想写却一直没有写的书。  最后,我热切期望读者和专家们的批评和建议。

杨建邺

于华中科技大学宁泊书斋

2003年5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杨振宁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建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4030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4-08-01
首版时间 2004-08-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2
出版地 吉林
229
17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