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州古桥(通向世界的路)/中国文化遗珍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化大散文的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桥进行了全景似的文化大扫描,并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书语言通俗,历史文化积淀感很强,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徽州卷》着眼于整理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地理文化遗存,以形象的展示(图片)、个体的解剖、人文背景的揭示、历史序列演变的考察等为手段,从现实遗存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文化大散文的笔调去展现古徽州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当下价值。该丛书已出版以下六本:《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拟年内再推出“徽州古园林”、“徽州古石刻”、“徽州古艺事”、“徽州古刻书”等书目。

本丛书每册文字8-10万,图片150幅左右,国际流行大32开本,双胶纸印刷。力求达到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获得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丛书由文化部艺术司查振科博士策划,作者分别为安徽大学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多年从事古徽州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

本书是其中的《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一书。

目录

一、新安大好山水

二、徽州丰富人文

三、徽州自然和人文中的桥

四、徽州古桥的分布和分类

五、石拱桥

六、石板桥和木板桥

七、风雨廊桥和亭桥

八、桥名的由来

九、古桥的建筑、保护与维修

十、徽商与徽州古桥

十一、名人与徽州古桥

十二、徽州古桥与人生

十三、徽州古桥的传说

十四、徽州妇女与徽州古桥

十五、古歙三桥

十六、阊江二桥

十七、巍峨壮观的休宁夹溪、蓝渡和登封三桥

十八、婺源古桥纵览

十九、绩溪的古桥

二十、岩寺和丰南古桥

余声

附录:徽州六显部分古桥一览表

试读章节

            徽州丰富人文

拥有大好山水的徽州虽然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竞相神往之地,黄山的七十二峰、奇松、怪石和云海早已驰名中外,齐云山更是以它婀娜多姿的摩崖石刻、丹霞地貌和四大道教圣地而享誉远近。徽州的自然风光实在太迷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五百多年前,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这句名言早已成为黄山品牌最强有力的注解。而大戏剧家、诗人汤显祖的那首“一生痴绝处,多从黄白游”五言诗,则说明,五百年前,黄山白岳已是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乐土和胜地。

然而,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徽州大好山水,却并未能动摇徽州人走出大山的信念,阻止他们冲向外面世界的步伐。

如果说历史上东汉末至东晋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交,中原士家大族不惜携家托口,跋山涉水,从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来到山隔壤阻的遥远的徽州,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的话,那么,自南宋开始,徽州所兴起的读书科举之风,并盛产出了大理学家朱熹,则是徽州人文鹊起、郁郁乎盛焉的标志。

徽州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兴文重教的传统,曾经给徽州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引起了徽州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举凡人迹所到之地,哪怕是穷山僻壤,必有师,有学,有朗朗的读书声。他们把桑梓故里所产生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视若圣人,奉如神灵。读书人和普通百姓,读书要读朱熹注释过的书,非经朱熹注释者,教师不以为教材,学生不以为课本。正如元代休宁学者、商山书院山长赵方在《商山书院记》中所说的那样:“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以此为标志,徽州最终赢得了“文献之邦”和“东南邹鲁”的美誉。这种读书重文的传统虽历经千年,却盛而不衰,一直被后代子孙继承和延续下来,成为今天徽州人依然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徽州的那句俗语“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至今仍然在徽州人的耳际回荡,成为徽州父老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头禅。

徽州的人文底蕴是相当丰厚的,在科举时代,徽州一共出产了1242名进士,而休宁一县,清代连本籍带寄籍于他乡的进士中,竟然出了12位头名状元。一时间,徽州各地到处都流传着所谓的“同胞翰林”、“连科三殿榨,十里四翰林”的科举佳话。这是徽州人的自豪与骄傲。徽州独树一帜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刻书、徽派篆刻和被誉为全国八大菜系的徽菜,至今还在被人们啧啧称道。至于曾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独执牛耳三百年的徽州商帮,则尤其以其坚实过硬的文化素质、诚信无欺的商业道德和灵活多样的经营艺术,而享誉中外。

做官做廉官,经商做儒商,行医为儒医,这已是汩汩流淌于徽州人的血液里、深深植根于徽州文化中的永恒不变的精神和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尽管宗族社会曾经给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带来过很多负面和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徽州本身就是一个宗族社会。与其他地区同样是聚族而居的宗族相比,徽州的宗族既有其惨无人道的严酷的一面,也有其约束族人恪守做人之道,鼓励族人读书经商的传统。我们在徽州现存的一些家谱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宗族鼓励子弟“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几乎是宗教式的说教。正是徽州的宗族,最后成全了徽州人走上读书与经商道路,并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与辉煌。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世界文化遗产黟县宏村一户人家的对联,一语道破了徽州宗族对子弟们职业选择上的支持。而出现在祁门渚口倪氏宗族家谱中的一段话,则更使我们看到了徽州宗族对商场失意者的宽容和从头做起的鼓励。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徽州宗族对子弟经商,不仅口头上进行鼓励和支持,而且还在资金上给予资助,徽州宗族这种以众帮众、扶贫济困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徽州读书科举和商业经营走向最后成功的社会基础。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徽州人的进取精神所感动,我在想到徽州地形中的歙县狗、休宁蛇、祁门猴、黟县蛤蟆和婺源斑鸠的同时,还想到了象征徽州人吃苦耐劳、任重致远的“徽骆驼”。没有了这种“徽骆驼”的精神和意志,徽州人就失去了进取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了“徽骆驼”精神,徽州文化也会变得一片苍白和无力。

我们在粉砖黛瓦马头墙的古老的徽派建筑背后,似乎发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厚重底蕴。

末了,我们借用胡适为台北绩溪同乡会题写的那句远播遐迩的话,作为本章的结束语,“努力做徽骆驼”。

P10-16

序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从这里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这里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这里为中华文化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这里曾创造出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历史文化。

每次走进徽州,都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无外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会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流连,令人魂牵梦萦的“痴绝”之处,徜徉在徽州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叹不已;时而让人抒发胸臆;时而叫人发思古之幽情。

徽州迄北宋设府建置以来,经数百年间,虽有着群山环抱之隔,交通极为不畅,但却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瞠目赞叹的辉煌,让后世饱荫福祉,让中华文明增添瑰丽。

徽州,有着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进入其中,似在水墨丹青画中行,让人流连忘返,吟咏不绝。可生活其间,却受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局狭和窘迫——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勤劳而聪慧的徽州人民,就在务农之余,另谋生计,或从事手工业,或外出行商……终于走出群山隔阻的徽州盆地,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徽州人民的勇敢和气魄。正是因此,才有了纵横驰骋明清两代的徽商,有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祠、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徽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似徽州一府六县纵横交错的水系一般,既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自成体系。这不是庙堂之上的钟鸣鼎沸,却是发自民间的精彩乐章。我们想,徽州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徽学”,成为与敦煌学、藏学并驾齐驱的三大显学之一,原因正是她为包容博大、来自民间众人的创造。从某种意义而言,徽州文化,恰似一只硕大无朋的百宝箱,一经打开,立即会放出一道道令人目不暇接的缤纷光芒:徽商、徽雕、徽墨、徽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等等等。  

走进徽州,走入徽州历史文化的巨幅长卷中,一幕幕、一幅幅画卷会沸沸扬扬地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古桥、古道、秋风中,弱冠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正背着包袱雨伞,壮士出行般地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大山,创造奇迹;森严、隔世、肃穆的清懿堂内,一代代面无表情、或心存期盼、或心如止水的青壮媳妇们,由青丝变成白发,由青春转成暮年;棠樾、雄村、稠墅、郑村的村口、古道、街衢间,矗立的座座或华丽显赫、或独自风韵、或浸淫血泪、或令人震惊的自元至清的牌坊,几百年来,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一幕幕悲喜戏剧;徜徉在紫阳、竹山、南湖的书院里,脑际里会浮现出朱熹讲解儒家经籍,弘扬他倡导的理学的身影,会窥见正是这样浓郁的文昌鼎盛之际,徽州朝奉们才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以仕护商、保商理想;穿梭于西递、宏村、唐模的村居间,承志堂、大夫第、履福堂的小西湖,正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荣耀、富庶和辉煌,水口、牛形、四水归堂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正在向游人展现着古徽州人民的聪明睿智;雕梁、画栋和木、砖、石“三雕”技艺,似一曲民间交响变奏曲,萦绕于林间、巷陌。

徽州历史文化,是“潘多拉魔盒”,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和诱惑;徽州历史文化,似杜十娘的百宝箱,打开它,耀眼夺目、美轮美奂。作为一门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吾辈们,倾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的。但正因其宏博、精彩,才引诱着吾辈,去探究、去抚摸、去咀嚼、去亲近;这才有了编写“中国文化遗珍·徽州卷”的构想。经与有关专家学者多次研讨后,拟先期着眼于整理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文化遗存,编撰《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和《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等。

该丛书将以文化大散文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村落(包括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书院、古宗祠进行全景似的文化扫描,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

穿越时空隧道,洗去徽州历史文化上百年来蒙上的纤尘;本着扬精华、去尘灰的初衷,让徽州历史文化的真实面目,再现世人。

编 者

2001年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州古桥(通向世界的路)/中国文化遗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卞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52393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02-09-01
首版时间 2002-09-01
印刷时间 200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5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