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州古祠堂(聚族而居柏森森)/中国文化遗珍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化大散文的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祠堂进行了全景似的文化大扫描,并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书语言通俗,历史文化积淀感很强,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徽州卷》着眼于整理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地理文化遗存,以形象的展示(图片)、个体的解剖、人文背景的揭示、历史序列演变的考察等为手段,从现实遗存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文化大散文的笔调去展现古徽州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当下价值。该丛书已出版以下六本:《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拟年内再推出“徽州古园林”、“徽州古石刻”、“徽州古艺事”、“徽州古刻书”等书目。

本丛书每册文字8-10万,图片150幅左右,国际流行大32开本,双胶纸印刷。力求达到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获得雅俗共赏之目标。该丛书由文化部艺术司查振科博士策划,作者分别为安徽大学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多年从事古徽州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

本书是其中的《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一书。

目录

一、相逢哪用通名姓

二、追远报本莫重于祠

三、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

四、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祖

五、报本之礼祠祀为大

六、姓各有祠祠各有谱牒

七、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

八、祠必有祭祭必有田

九、煌煌清庙奠崇岗

试读章节

两晋之际,北方遭“永嘉之乱”,大批的中原士族被迫辗转南迁,这便是民国《歙县志》所说的徽州移民的第一次高潮。他们选择了徽州,是因为这里“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溪为隍”(道光《徽州府志》卷一《地理,形势》),历来兵燹很少,而且山青水秀,是选择新居最理想的地方。据记载,这次来徽州避难定居的就有鲍、余、俞、黄等十族,他们以歙县的篁墩为主要居住地,分散开来,聚族而居。例如鲍氏,“其先青州人,晋太康中日仲,官拜护军中尉,镇守新安。永嘉末,青州大乱,子孙避兵江南。咸和间日弘,任新安郡守,因占籍郡城西门,继于郡西十五里牌营建别墅”;鲍姓到了东晋,“安国、安民、安福与堂兄弟安常、安时、安叙、安物、安邦、安禄、安世十人亲属三百口共爨,时人义之,号其居日十安堂”(《新安名族志》前集《鲍姓》)。而俞姓,“其先居河间,晋永嘉之乱徙新安”(罗愿《新安志》卷六《先达》)。战争和动乱,对中原世家大族的打击是很大的。

第二次移民高潮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连年战争,迫使中原一带的士族纷纷南逃。据统计,在这个阶段中,迁居徽州的就有三十一姓之多,其中有十八姓是迁自黄巢起义以后。以陈姓为例,休宁陈村之陈禧,“本桐庐人,避广明之乱,溯流而上,至休宁之西,爱藤溪山水清秀,因家焉。没葬鬲山,其后子孙蕃衍,号陈村”(弘治《徽卅I府志》卷十《寓贤》)。

第三个阶段的导火索是两宋之际北方的“靖康之乱”,加上紧随而来的宋室南迁,中原士族以及徽州邻近一些地方的大族,也随着逃难的队伍来到了徽州。这一次人居徽州的新的姓氏,大约是十五族。如韩姓,“出唐昌黎愈公之后,本居上党”,“宋淳熙间,天下苦于金胡之乱,朝迁暮徙,当时民在北地者咸以江南为乐土,实(韩实)由父宦邸道经休邑,见徽于万山,休邑人烟辏集,无异京华,乃留于城北居之。历宋乾道、开禧间,日惟远、日惟道,业盛家肥,人以韩家巷为名”(《新安名族志》前集《韩姓》)。

事实上,中原士族的移民徽州,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以方姓为例,徽州方姓的始祖是方核。方珑虽然是始祖,但后人建庙祭祀的人物,却是他的孙子方储,其中原因,当然是因为方储的政治名望大大超过了方铉。方储很小时就失去了父亲,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品德。他精研《易经》,善星文图谶,建初四年(79年),被丹阳太守周歆举为孝廉。后来,章帝器重他这方面的才能,委以郎中,不久又出任句曲令和洛阳令。卒后,追封为太常尚书令。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乡民们在歙县霞坑柳亭西的山上建庙以祀。

元代的歙县人方回作了这样的记载:“储,字圣公,祖铉,本河南人,汉大司马长史,以王莽乱,避地江左,遂为丹阳郡人,家歙县之东乡。”(《桐江续集,歙县柳亭真应仙翁庙记》卷二)丹阳,今宣城。歙县此时属丹阳郡管辖。明代程尚宽、戴廷明、江垣等人修纂的《新安名族志》认为,最早迁入徽州的世家大族就是方姓。

外地的世家大族迁居徽州,除了躲避战乱的原因之外,有的却是因为迷恋这一片青山秀水而游宦不归的。道光《徽州府志》卷一记载:“有爱其山水幽奇,遂解印终身不返;亦有乐其高山万仞,弃官以家其间。”出于这种动机而留居徽州的仕宦人家,为数不少。譬如休宁的任氏,“世望乐安博昌(今属山东省),有方了,字彦升,在南朝以学问显,与沈约齐名。仕梁,天监中出守新安,尝行春,爱富资山水之胜,遂家焉,后名其居日方村”(《休宁名族志》卷一)。再如休宁孙氏,其“先出山东青州人,日万登者,咸通五年任金吾上将军,从岭南道节度使康承顺领帅平蛮,七年凯旋,道经海宁(即休宁),爱风土之胜,遂家黎阳乡之唐田。今坑口、草市、芏山、阳湖、溪东、梅林、栈山、浯田、高桥、黄材、汊口皆出此派”(《新安名族志》前集《孙姓》)。又如歙县的黄氏,“世望江夏,晋有讳积者,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积生寻,庐于墓,遂家焉,改日黄墩”。(《新安名族志》前集《黄姓》)另外,据黟县的《陶氏宗谱》记载,陶渊明乃黟县陶氏的五世祖,他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就是黟县的“桃源洞”,黟县淋沥山下的陶氏一脉至今已传六十六世了。

可见,这些世家大族在迁居徽州之前,都不是一般的人家。正是有了厚实的家底,他们才经得起颠沛流离的长途跋涉而来到徽州。

P14-18

序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从这里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这里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这里为中华文化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这里曾创造出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历史文化。

每次走进徽州,都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无外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会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流连,令人魂牵梦萦的“痴绝”之处,徜徉在徽州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叹不已;时而让人抒发胸臆;时而叫人发思古之幽情。

徽州迄北宋设府建置以来,经数百年间,虽有着群山环抱之隔,交通极为不畅,但却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瞠目赞叹的辉煌,让后世饱荫福祉,让中华文明增添瑰丽。

徽州,有着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进入其中,似在水墨丹青画中行,让人流连忘返,吟咏不绝。可生活其间,却受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局狭和窘迫——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勤劳而聪慧的徽州人民,就在务农之余,另谋生计,或从事手工业,或外出行商……终于走出群山隔阻的徽州盆地,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徽州人民的勇敢和气魄。正是因此,才有了纵横驰骋明清两代的徽商,有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祠、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徽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似徽州一府六县纵横交错的水系一般,既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自成体系。这不是庙堂之上的钟鸣鼎沸,却是发自民间的精彩乐章。我们想,徽州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徽学”,成为与敦煌学、藏学并驾齐驱的三大显学之一,原因正是她为包容博大、来自民间众人的创造。从某种意义而言,徽州文化,恰似一只硕大无朋的百宝箱,一经打开,立即会放出一道道令人目不暇接的缤纷光芒:徽商、徽雕、徽墨、徽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等等等。  

走进徽州,走入徽州历史文化的巨幅长卷中,一幕幕、一幅幅画卷会沸沸扬扬地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古桥、古道、秋风中,弱冠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正背着包袱雨伞,壮士出行般地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大山,创造奇迹;森严、隔世、肃穆的清懿堂内,一代代面无表情、或心存期盼、或心如止水的青壮媳妇们,由青丝变成白发,由青春转成暮年;棠樾、雄村、稠墅、郑村的村口、古道、街衢间,矗立的座座或华丽显赫、或独自风韵、或浸淫血泪、或令人震惊的自元至清的牌坊,几百年来,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一幕幕悲喜戏剧;徜徉在紫阳、竹山、南湖的书院里,脑际里会浮现出朱熹讲解儒家经籍,弘扬他倡导的理学的身影,会窥见正是这样浓郁的文昌鼎盛之际,徽州朝奉们才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以仕护商、保商理想;穿梭于西递、宏村、唐模的村居间,承志堂、大夫第、履福堂的小西湖,正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荣耀、富庶和辉煌,水口、牛形、四水归堂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正在向游人展现着古徽州人民的聪明睿智;雕梁、画栋和木、砖、石“三雕”技艺,似一曲民间交响变奏曲,萦绕于林间、巷陌。

徽州历史文化,是“潘多拉魔盒”,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和诱惑;徽州历史文化,似杜十娘的百宝箱,打开它,耀眼夺目、美轮美奂。作为一门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吾辈们,倾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的。但正因其宏博、精彩,才引诱着吾辈,去探究、去抚摸、去咀嚼、去亲近;这才有了编写“中国文化遗珍·徽州卷”的构想。经与有关专家学者多次研讨后,拟先期着眼于整理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中的部分地面文化遗存,编撰《通向世界的路——徽州古桥》、《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和《千古悲欢阅沧桑——徽州古牌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书院》等。

该丛书将以文化大散文笔触,对徽州历史文化中的古村落(包括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书院、古宗祠进行全景似的文化扫描,配以全景、个景或局部景观的图片,以求亲切可感、文笔优美,达到雅俗共赏之目标。

穿越时空隧道,洗去徽州历史文化上百年来蒙上的纤尘;本着扬精华、去尘灰的初衷,让徽州历史文化的真实面目,再现世人。

编 者

2001年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州古祠堂(聚族而居柏森森)/中国文化遗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52362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1
出版时间 2002-09-01
首版时间 2002-09-01
印刷时间 200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1
15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