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现代读/传统经典现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凡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孔子。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曾选择了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100个名人排列座次,孔子得与耶稣基督和佛祖释伽比肩,而记载他与弟子言行的《论语》,亦被称为“东方的圣经”。从古到今,为“圣经”做注做疏做解释做今译的读物如汗牛充栋,若论深入浅出的功夫,都不及这本《论语现代读》之别具一格。在亲切体会经典妙义的同时,您还能欣赏东方桥先生幽默智慧的情趣。

目录

走近东方桥

第一章 人生奋斗的借镜

第一节 孔子是谁

 一 孔子是一个孤儿

 二 孔子的少年时代

 三 仁人志士

 四 向新文化学习挑战

 五 太史公司马迁评孔子

第二节 孔子的理想政治哲学

 一 正名是大一统的第一大概念

 二 用仁来实践政治哲学

 三 伟大的德政风范

 四 政治上的三大要素

 五 鲁国大治道不拾遗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哲学

 一 学与习的原理

 二 学而时习之的精神

 三 孔子传授什么学术

 四 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五 孔子的学生出身皆贫贱

第四节 孔子的经济哲学

 一 节的经济原理

 二 让人民吃饱肚子

 三 自力更生的经济基础

 四 孔子不认他的学生

 五 孔子经济思想最终目的

第五节 孔子的人生哲学

 一 人生六大阶段

 二 孔子的日常生活

 三 仁的人生观

 四 孔子遇到隐士们

 五 孔子回归道体

第二章 《论语》前十篇内容分析归纳

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的概念

 一 学习就是喜乐说

 二 孝悌是在实践仁道

 三 向贤人学习态度风范

 四 温良恭俭让的孔子

 五 推理的教学法

第二节 为政以德的概念

 一 为政以德的比喻

 二 人生奋斗的过程

 三 孝的大义

 四 什么是老师

 五 君子不器的真知

 六 民服与不服的政治哲学

 七 多读历史不要乱拜鬼神

 八 《学而》《为政》两篇大描写

第三节 《八佾》篇文化的概念

 一 什么叫做八佾

 二 乱用礼与乐的时代

 三 君子之争:射与诗的文化

 四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祭

 五 孔子是承先启后的第一人

 六 孔子评论鲁定公与管仲

 七 孔子讲音乐的原理

第四节 《里仁》篇的概念

 一 选择居住的地方

 二 仁与智者的大修养

 三 君子要经得起仁的考验

 四 朝闻道夕死可的宇宙大道

 五 孔子评论士君子的学问修养

 六 孔子传“一”字道心法给他的弟子,

 七 子女如何对待父母

 八 君子要谨言敏行

第五节 《公冶长》篇的概念

 一 孔子选女婿的故事

 二 孔子评论他的弟子。

 三 道不行浮于海的大描写

 四 吾知吾师的子贡

 五 什么是真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 评论历史上的政治人物

 七 归故乡教故乡弟子

 八 老师与弟子谈自己的志向

第六节 《雍也》篇的概念

 一 孔子有个帝王相的弟子

 二 孔子的周急不济富的经济外交

 三 孔子说犁牛的比喻

 四 孔子爱他的学生

 五 孔子与澹台灭明:以貌取才的故事

 六 有质有文的人类文明进化

 七 知好乐三大学习是学道的过程

 八 什么是智者仁者

 九 孔子见美女南子的变与不变之道

第七节 《述而》篇的概念

 一 孔子述而不作

 二 孔子忧的乐的与梦的世界

 三 什么是刺激与启发的教学法

 四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哲学

 五 慎斋战疾、视富贵如浮云

 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七 孔子对弟子态度平实坦白自然

 八 孔子接见被人看不起的少年

 九 不厌不倦的追求圣与仁的境界

第八节 《泰伯》篇的概念

 一 泰伯是什么人

 二 孔子的传人曾子遗言

 三 民众领袖为民服务的心

 四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五 中国文化的承传者

 六 天下为公的盛世描写

第九节 《子罕》篇的概念

 一 孔子为什么少讲利只赞许命和仁

 二 孔子驾着绝四学的文化马车

 三 太宰与子贡评论孔子是圣者

 四 颜回承传孔子心法

 五 孔子是一位素王要去九夷传道

 六 孔子老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教弟子

 七 青少年是人类的希望

 八 智仁勇三达德的完美人生

第十节 《乡党》篇的概念

 一 孔子平居生活实况大描写

 二 在乡里与在朝廷的言行态度

 三 孔子在家日常的衣食住行潜修生活

 四 孔子与朋友交往的诚意

 五 师生散步山间小石桥之教

第三章 《论语》后十篇内容分析归纳

第一节 《先进》篇的概念

 一 先进朴素的礼乐

 二 孔子学院的创立

 三 孔子回忆他的弟子

 四 孔子为什么哭颜回

 五 未知生焉知死的哲学概念

 六 过犹不及也非中道

 七 理论与实践相配合的教育

 八 孔子的理想国社会蓝图

 九 大检讨为什么

第二节 《颜渊》篇的概念

 一 仁的定义与实践的方法

 二 怎样实践才是仁者与君子的行为

 三 足食足兵民信三大纲领

 四 国家政体财政司法思想

 五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的比喻

 六 怎样做一个士人与仁者智者

第三节 《子路》篇的概念

 一 做领导者三大原则

 二 领导者就是老农老圃

 三 治国兴邦五大步骤

 四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教训

 五 父亲偷羊儿子告密的论题

 六 士与狂狷的行为

 七 君子小人乡人与用人的分别

 八 最后子路问士如何做

第四节 《宪问》篇的概念

 一 原宪是个什么人

 二 南容是个真君子

 三 发布公告要谨慎认识自己做个人

 四 智清勇艺礼乐成人之行

 五 大论管仲之功

 六 用人才与正名讨伐

 七 不在位不谋政看智仁勇

 八 孔子遇到隐士问磬音

 九 三年丧修己以敬与老贼

 十 孔子重视教化青少年

第五节 《卫灵公》篇的概念

 一 孔子为什么离开卫国

 二 外交使节的信条与无失人失言

 三 杀身成仁与如何传仁道行道

 四 治国的方法在善用贤能

 五 君子义君子病君子疾君子矜

 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概念

 七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学与思

 八 君子谋道与智仁不让于师

 九 表达意思要简单明了

第六节 《季氏》篇的概念

 一 中国文化中的政治理想

 二 政治经济外交政策

 三 领导历史哲学的政治变化

 四 交朋友的道理

 五 君子有三愆三戒三畏

 六 生知学知困知与君子九思

 七 老师眼中没有儿子学生的分别

第七节 《阳货》篇的概念

 一 阳货是什么样的人物

 二 阳货与孔子礼尚往来的舌战

 三 武城大同社会的实验城

 四 孔子的东方文王周公梦

 五 孔子授子路宇宙大道

 六 诗礼教化的文化哲学

 七 贼头贼脑的一帮人

 八 天地无语我亦无语

 九 守三年之丧的大概念

第八节 《微子》篇的概念

 一 微子是什么人物

 二 柳下惠是什么人物

 三 楚狂过孔子问渡口遇丈人的大戏

 四 逸民大特写

 五 天地闭贤人隐于海

第九节 《子张》篇的概念

 一 子张讲士见危致命的大义

 二 论交友之道

 三 子夏开始讲学

 四 君子有三种仪容变化

 五 子游子夏曾子互相批判

 六 子贡评论商纣王不善的原因

 七 时人批判仲尼子贡赞美孔子

第十节 《尧曰》篇的概念

 一 天下为公的大宪章

 二 汤武革命是为小康

 三 民众做主的王道政治

 四 为民众服务应遵守的规范

 五 三知的大学问

试读章节

三 仁的人生观

孔子的学生说:“我们的老师,是一位有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五种美德修养的人”,又是一位“精勤博雅”的学人。在政治舞台上,他则是一位“才识兼备,风度高尚”的政治家;在传道解惑上,又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孔子“栖栖惶惶”地寻求,施展在政治上的抱负,而又能“乐天知命”,不因“颠沛流离”,生活贫困而易其操守。他坚守着他毕生的道德律,所谓的“仁”也。仁,不但助成他个人的人格尽于完美;他同时也把这个“仁的道德律”,用到政治上和教育上去创造一个新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为人类开平民教育,以及政治在民的民主典范。

什么叫做“仁”?用最普遍的说法: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而又真实地流露;是理性的,合乎“礼”的规范。孔子他自己就是“仁”的实践者,他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他从没有吃饱过;他看到穿丧服或盲目的人,虽然不认识,也要带着同情心相接待。有朋友死了,没有钱安葬时,一切殡殓的事,便由他来办。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决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加诸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孔子认为,仁者必有勇,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孔子对仁的道德律坚守,和他的笃诚实践的勇气。孔子那种温文儒雅高尚的仁风,往往与恶势力无法斡旋时,他就飘然而去,视富贵如浮云。这种豁达洒脱的胸襟,早已与天地同在,生活在宇宙大道之中矣!P25-26

序言

走近东方桥

周 山

东方桥是一位台湾学者的笔名。我是在知道他的真名实姓十余年之后,才知道东方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新进了一批港台书,其中有一本硬封精装的《中国理则学与西洋逻辑》,唐华博士著。当时,我正参与国家“六五”规划项目“中国逻辑史”的编写,而中国学术界有很多人持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想不到海峡对面也有人钟情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唐华”这名字,以及书中风格独特的作者照片,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子里。

机缘巧合,十年之后的一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一部名为《易经变化原理》的书稿交我审读,作者的姓名竟然是“唐华”。不久,又接海关通知,有一批《中国易经大全》已运抵吴淞仓库,速取。连忙拉了几位同事,借了一辆卡车,前往吴淞,果然取到了一个硕大的木箱,装了满满一车。千百年来,关于《易经》的注疏汗牛充栋,这么一大堆《大全》也在意料之中。打开一看,才知是唐华博士自己写的六卷本《中国易经大全》,每套一纸箱,共二百套。如此豪气的手笔,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以前经常听人说,台湾老板都很“抠”。以后又听在台湾出过书的朋友讲,台湾出版社送作者的样书往往只有二、三册。唐华先生一个集装箱的赠书,使我看到了另一类大气的台湾同胞,他们像海峡的浪涛一样,胸襟宽阔,富有激情。

翌年春,《易经变化原理》出版,唐华博士应邀来我们哲学研究所讲学、交流。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曰,一辆普桑出租车缓缓驶进社科院,从车里出来一位满头白发、满面红光的花甲老者。他那抖擞的精神、豪放的气质、幽默的见面语,不用介绍,我认定就是唐华!

中午,社科院副院长夏禹龙、哲学所所长王淼洋设宴为唐华先生洗尘。酒过三巡,唐华拿出几幅水墨画,有山水,有鱼虫,让大家随意挑选。我于画一窍不通,只感觉这些画的风格与众不同,画的山似山非山,画的鱼似鱼非鱼,但又感觉那确实是山,确实是鱼,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气在画面上跃动、升腾,隐隐约约能揣摩得到画的一些意思,一时之间又说不出究竟什么意思。每幅画上,都署名“东方桥”,且有二、三枚鲜红色的印。询之,才晓得这“东方桥”并非别人,正是唐华本人。其中一幅,画有一大一小两尾鱼,大鱼的头转向小鱼,两眼炯然有神,不知是在向小鱼传道,还是解惑;一旁小鱼,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憨厚可爱,不禁使我想起庄子在濠上“知鱼乐”的故事。再仔细揣摩,这一大一小两尾鱼的形象,又颇类大陆与台湾。鱼类尚能互相沟通,相忘江湖,何況同源同根的中国人!于是,我便挑了这幅画面简朴而意蕴深邃的双鱼图。我不知唐华先生为什么给自己取了“东方桥”这一笔名,但是他孜孜以求台湾与大陆之间文化交流的良苦用心和实际行动,不正是在为海峡两岸间架起一座桥而努力吗?这无疑是一座东方最灿烂最壮观的桥了!

二个月之后,我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抽空前往天母东路的东方桥寓所拜访,才知道东方桥先生的画作还有一个名堂:“哲学慧镜”。他送我一本装帧精美的十六开本书画集《哲学慧镜翰墨铭》,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作序。据冯先生在序中所言,早在一九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读过东方桥先生的《故乡月》杰作,也读过他的书”,“他那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让人观之则有沧然而泪下之感!激发我们要打心坎里奋斗到底,争取新的生命潜力”。冯先生对东方桥富有哲理的画作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他这《哲学慧镜翰墨铭》篇,是从天上来到我们中国人民群众中。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民中的一位爱智者,他的‘翰墨、见意’,是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承伏羲氏的八卦,贯诸子百家,集世界哲学及各宗派的大成。启子孙万世,永垂不朽之盛世。他写出‘道理’来,画出‘见意’来。创古人之未曾有,启来者在思想上发展法则之先河。大义滂沛,气盖百川名山。开天地之未形,立新画林之孤峰。”如果说以上文字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总体观感,那么,下面这段文字,则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具体评判了:“他随心所欲而不欲,不画而画,不写而写。写于道,画于道;写于空,画于空。空道相忘,不成篇而成篇,不成画而成画。”东方桥的哲画,也只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大家,才能着墨不多而道尽其底蕴。

《哲学慧镜翰墨铭》收集的众多画作中,有不少原件不仅为国內一些大学图书馆、地方美术馆收藏,而且也有被国外一些大学、美术馆以及爱好者所收藏,其中有日本的田中角荣首相收藏一幅《忘形》,美国的里根总统收藏有一幅《龙鼎梅》。通过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华夏民族的哲学理念传达给了大洋彼岸的人民,实在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我似乎对“东方桥”的含义,又多了一层理解。

在《哲学慧镜翰墨铭》中,还收编有唐华先生的一批篇幅仅二、三百字的哲理短文,有引经阐微,也有自我独自;文字明快,意蕴高远,非哲界中人,一时之间恐怕难以尽窥其意。这些短文又参糅在哲画之间,一画一文,相映成趣。还有两组文字,篇幅稍长,初读不以为意,再读才发现是唐华先生的自传性文字。从这两组文字里,我约略知道了唐先生的身世经历,懂得了他为什么有如此“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才理解了冯友兰先生为什么“观之则有沧然而泪下”的感觉。

唐华先生甫出世,家遭变故,父蒙冤入狱。五岁时,母亲又死。大概不愿意在后母手里讨生活,幼小的他居然“逃到城里,做了叫化子,后来被海盗带去了”。据说那位海盗首领长得“英俊、儒雅,使人见了生敬”,还教他“说外国话,教他认字”。他与海盗们居住在一个荒岛上,那里“人人有工作,人人受教育;他们的生活可以自足,有夫妻,也有家庭。他们耕耘的方法,还是保持着极古老的法子,日出而作,曰没而息”。那里的自然环境,荒凉而有野趣:“孤岛上,四境荒凉。偶或见之,似无甚生物;然而沿溪而入,攀登而上,亦有豁然开朗。四季分明,红绿间映,鸟啼燕语,垂杨柳絮,楚楚有韵,神采怡然,往来其间,鸡犬相闻,夜不闭户;曰月相照,天地连璧,万物生生不息。”就在这酷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环境里,他渐渐长大成人。

二十岁以前,唐华先生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十一岁以后,他开始了梦幻式的游学生涯,徜徉于慕尼黑、剑桥、牛津、耶鲁、鲁文、哈佛、东京等名牌大学之门,构筑起融会各家哲理的基础,也造就了“大义沛然,气盖百川”的德性。

翻读着《哲学慧镜翰墨铭》,我更走近了东方桥。

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络绎不绝地收到东方桥撰写的《读易经的方法学》、《读论语的方法学》、《读孟子的方法学》、《读老子的方法学》、《读庄子的方法学》等新著;至二。。一年四月底,又收到《读楞枷经的方法学》、《读法宝坛经的方法学》两种。短短两年间,著书15种共数百万字,笔耕之勤,收获之丰,且出自古稀之年,实在叹为观止,令我壮年之人汗颜。

这15种冠之以“方法论丛书”的著作,不仅全面地体现了东方桥举重若轻、融合儒、释、道子一炉的学术功底,而且展示了东方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那些古奥艰深的典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他用儒、道的语言,讲解佛经;他又用佛家的语言,解读儒、道典籍。他把儒、释、道各种典籍,置于同一语言环境之中,给人一种和而不同的亲近感觉。东方桥这一工作,真是“功德无量”。读着这十几本书,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东方桥对祖国古籍的深厚情感。他把先人的这些原创性典籍,看作为生养自己的土壤,他是要把自己的生命根系,深扎在这片沃土里。他在给我寄完15种书后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会回去的,我的家,就在上海、杭州等地,我一定会回去的!”捧读这封信,不禁又浮想起他赠送给上海美术馆的那一幅《怀故乡》。寥寥数笔,道出了游子归故乡的浓郁情愫。

炎热的六月底,我又收到他的信,说是已经从市区迁居乡间:“此乡间面对观音山,后为大海。有时静观白鹭齐飞,闻金蝉狂鸣,真乡村之乐也。”一股凉爽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我也浑然忘却了大都市的炎热。眼前,浮现出一位银发飘飘、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山间小道上漫步;他正眼观白鹭齐飞,耳听金蝉狂鸣,心中涌动着不竭的禅思,梦幻与天地为一……

有一天,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砚友与我漫谈出版选题,设想推出一套适合于青年读者的传统经典现代读本。我遂从书架上取下东方桥的那一套“方法论丛书”。砚友翻阅之下,抚掌称快:“我们设想的正是这样一类书!”于是,在征询东方桥先生同意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便从中选出10种,又从东方桥的《哲学慧镜翰墨铭》中选取部分图画插入其间,作为“传统经典现代读本”的第一批选题。

当我们读到这些图文并茂的“大陆版”现代读本时,“台湾版”已经第三次、第四次重印发行。我相信,这些富有智慧、通俗生动的现代读本,同样会获得大陆广大读者尤其青年朋友的喜爱;源远流长、底蕴充沛的华夏文化,通过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读本,必定会深深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心田之中。

(二00二年秋日写于沪上古美公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现代读/传统经典现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方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29644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02-11-01
首版时间 2002-11-01
印刷时间 200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