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的古塔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汪建民、侯伟用了十余年时间,对北京现存的古塔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的研究资料,才写出来的。此书对北京古塔的历史渊源、建筑类型、宗教内涵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还对北京著名的古塔进行了详细介绍,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史料性于一体,文字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塔,这一佛教独特的建筑形式,遍布中国的山川大地,无论在名山、大寺、名园、名墓,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北京进入现代化城市的行列。但对于名胜古迹的保存更加重视,并不断地对现存的古塔进行维修与保护,使古塔这一独特的宗教建筑,成为集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艺术及旅游观光于一身的文化载体,装点着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并使现代化的北京更加绚丽、夺目。

目录

1/前言

1/北京古塔史话

17/北京古塔的文化构成

18/交相辉映的塔与寺

22/寻古探幽的塔与山

25/登高眺览的塔与人

27/森树烟凝的塔与园

29/蕴涵禅悟的塔与诗文

34/引人入胜的塔与传说

37/巨大的古塔博物馆——北京

楼阁式塔

40/北望燕京、南眺涿野的良乡昊天塔

45/堪称为小型辽代文物馆的天开塔

51/南北特点巧妙结合的玉泉山玉峰塔

53/琉璃塔中的杰出作品——颐和园多宝琉璃塔

57/香山公园的标志——昭庙琉璃塔

60/光彩夺目的玉泉山圣缘寺多宝琉璃塔

亭阁式塔

63/结构简洁的云居寺与石经山顶唐代石塔

65/道教塔中的精品——白云观恬淡守一真人罗公塔

68/亭阁式的北海妙相亭石塔

密檐式塔

77/集唐代建筑、雕刻、书法艺术于一身的云居寺及石经山石塔

82/尚在深闺人未识的下寺石塔

86/富有音乐韵律的天宁寺塔

94/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标志——通州燃灯佛舍利塔

10l/供奉珍贵佛牙的灵光寺招仙塔与新中国建造的惟一大型佛塔

——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108/戒台寺戒坛的创始人法均大师塔

113/高大雄伟别具一格的银山塔林

126/北京文化古城早期标志之一的万松老人塔

128/佛乐缭绕中的慈寿寺永安万寿塔

136/清秀挺拔的姚广孝墓塔

140/中国最大的戒台之建造者——戒台寺知幻大师墓塔

143/具有传奇色彩的潭柘寺妙严公主塔

146/精巧别致的瑞云庵金刚石塔

149/遍身雕饰精美佛像的马鞍山护国宝塔

155/北京仅存的明代长椿寺谬金多宝佛铜塔

171/一身二塔的周云端大师墓塔

176/日本禅宗祖师终极无初禅师塔

178/层檐饰满莲花的豆各庄塔

180/状如玉笋的玉泉山华藏海塔

花式塔

184/自然奇观与古代文物相辉映的万佛堂花塔

193/姿态生动的八角形花塔形式的镇岗塔

覆钵式塔

199/我国现存最大而年代最早的覆钵式塔——妙应寺白塔

207/明代覆钵式塔的重要遗物——潭柘寺金刚延寿塔

208/北京城内的观光胜地——北海公园永安寺白塔

212/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觉寺迦陵性音和尚塔

215/印度僧人底哇答思塔

217/天太山慈善寺魔王和尚塔

219/妙峰山顶碧霞元君庙前塔

金刚宝座式塔

223/金刚宝座塔的代表作——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229/全国最高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236/六世班禅的衣冠冢——西黄寺清净化城金刚宝座塔

246/造型独特的玉泉山妙高寺塔

过街式塔与塔门

248/过街白塔耸穹窿的居庸关过街塔座

254/建造在山泉溪水之上的崇化寺塔门

256/呈现四种样式及四种颜色的颐和园须弥灵境塔门

经幢式塔

26l/开创云居寺刻经先河的静琬法师塔

265/云居寺压经之塔——续秘藏石经塔

267/张坊镇忏悔正慧大师灵塔

270/端坐于湖底的玉泉山镇海塔

组合式塔

272/楼阁式与覆钵式相结合的云居寺北塔

276/坐落于深山幽谷中的白瀑寺圆正法师塔

279/矗立于风景优美之地的仰山栖隐寺塔

285/后记

287/附录

287/北京古塔分布一览表

291/北京古塔之最

292/主要参考文献

附文目录

2/“塔”字的出现

32/重修天宁寺碑

33/景福重藏舍利记

71/十六罗汉

104/共命鸟

150/佛教艺术中的神兽

156/什么是修金?

157/二十四诸天

164/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和百丈禅师

166/弥勒佛、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

239/八相成道

244/清净化城

249/大鹏金翅鸟

251/四大天王

259/佛教密宗五智

试读章节

虽然佛教及佛塔在东汉永平年间由皇家正式引入到中国,并于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的白马寺中,建筑了中国佛寺的第一座’塔。但塔这种建筑形式正式在北京建造,还是从隋代仁寿元年开始的。

在《帝京景物略·天宁寺》中,记载着: “隋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裹,与法师昙迁数之,数多数少莫能定。乃七宝函,致雍、岐等三十州,州各一塔。天宁寺塔,其一也。”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到,隋文帝杨坚在未作皇帝之前,有一位来自古印度的僧人,来到他的家中,送给他一小袋佛舍利,并请他将这些佛舍利供奉起来,将来会有好报的。杨坚就与僧人昙迁一起将舍利计数,但是,数来数去,每次数出的数目均不相同。昙迁就对杨坚说:“曾听印度僧人说过,法身舍利是不可计数的,数也数不清。”杨坚在登上皇位后,于隋仁寿元年,命海内诸州选三十处清静高爽之地,各建一座舍利塔。并将舍利分出三十份,各装入一个金瓶中,再将金瓶装入琉璃瓶,外面套以铜函和石函,称为七宝函。并命各州在同一时间内,将七宝函放入舍利塔内。据说北京宣武区内天宁寺塔的前身,就是隋文帝敕建的三十个舍利塔之一。良乡吴天塔的前身也是隋舍利塔。

隋、唐时期

北京古塔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是随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塔的形式和结构也在不断地改变。

中国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建塔用的材料多用的是木材,塔的结构也多为木制的。根据史料记载,北京早期的塔也为木塔。如北京法源寺,又称为悯忠寺,寺旁就曾建有一座五层的藏有佛舍利的木结构塔,天宁寺塔的前身据考证也是一座建于隋代的木塔。

隋代的舍利塔,在北京地区已经没有实例存在了,只能在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些简略的记载,但在舍利塔的构造形式、建材和结构等方面。未有记述。

木制结构的塔虽然具有抗震力强和便于登临远眺等特点,但是,它却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就是防火功能差,一旦遭受火焚,便无法扑救。史料中记载着许多豪华壮丽的木结构塔,都在天火或兵燹中化为一堆灰烬。这些致命的缺陷,使古代的建筑者们改用了具有防火性能的砖及石料建塔,使建成的塔更耐久,更高大。

用砖石作为建筑材料来建筑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砖石具有防火性能好,不怕虫蛀等优点,从唐代以后,使用砖石等建筑材料建筑的塔就逐渐地多了起来。而且用砖石作为建筑材料建塔,可以使塔身更大、更高、更坚固。

从用木材建塔发展到砖木结合或砖石结合,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到了唐代,用砖石建塔的技术,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木结构的塔发展为用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和密檐式塔。

北京现存的唐代塔共有八座,全部集中在房山区,全部是用汉白玉石雕砌而成。塔身均为正方形。塔的类型为密檐式和亭阁式两种。

密檐式石塔由塔基、佛龛式塔身、密檐式塔檐和宝瓶式塔刹所组成。北京唐代密檐式石塔的塔基非常简单,只有两层相叠的四方形石板组成,并且很矮小,很不显眼。

塔身部分为佛龛式,在塔身的正面开有一个四方形的龛门,在龛门的顶上浮雕有拱券式门楣。在龛内对面的石板上,雕刻一组一佛二菩萨浮雕像,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两旁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或中间是阿弥陀佛,两旁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龛门内的两旁有的雕有两组供养人形象。在龛门外的两旁,各雕刻一尊袒胸露腹、手持兵器或振臂挥拳的护法金刚力士像。这些雕像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是唐代石雕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塔身外侧石壁上,镌刻着碑文和题记。这是唐代石塔的一大特点。这些碑文、题记不是镌刻在另立的石碑上,而是镌刻在石塔的塔身上。内容主要是记述建塔的原因、出资建塔人的身份和姓名与撰文书写人的姓名等。……P1-3

序言

塔,这一佛教独特的建筑形式,遍布中国的山川大地,无论在名山、大寺、名园、名墓,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塔,梵文称?堵坡,原意是坟冢、圆丘。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它源于印度。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第一个把佛塔从印度传播出去的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传说阿育王生相丑陋,自幼性情顽劣狂暴,他的父亲很不喜爱他。在他21岁时,父亲派他去征讨北印度的叛乱,他智勇善战,一举平息了叛乱。在他父亲死后,他残酷地杀死了异母兄弟,夺得了王位。他靠大屠杀来征服别国,曾杀人无数,血流成河。后来,在僧人的规劝下,心有所悔,觉得自己罪孽深重,随即皈依了佛门,并立佛教为国教,成为对宏扬佛法有着巨大贡献的国王。他将释迦牟尼的舍利分到统领的八万四千个小国中,分别建塔,总共建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以此来宣扬佛法,扩大佛教的影响。  

“塔”这种建筑是在东汉时随佛教正式-传人中国的。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1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身长丈六,自西方来,在殿庭里飞绕。第二天早晨,汉明帝便将大臣召集起来,将梦中的事告诉他们,博士傅毅听后奏道: “臣闻西方有神,名日佛.形如陛下所梦者”。汉明帝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便派遣大臣郎中蔡惰、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佃人,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法。永平八年(65)蔡恼、秦景等人告别了帝都,踏上了求法的万里征途。他们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当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到中亚一带),遇到了正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和佛学大师摄摩腾和竺法兰,并得到佛经和佛像。他们又邀请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教。永平十年(67)汉使同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返回了国都洛阳。汉明帝对这两位高僧极为礼重,亲予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专门负责接待贵宾的官署鸿胪寺中暂住。并于第二年敕令在洛阳城西雍外建筑僧院,这就是中国最早诞生的佛寺——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的建筑形式和格局,是以一座高大的塔为中心,并在周围建有殿堂。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矗立在白马寺中的这座大方塔,是中国建筑年代最早的佛塔。随后,塔,这种外来的建筑形式便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北京的文化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们在北京的市内及郊区、县,常能看到建于各个朝代,造型各异并且风格各异的古代佛塔。它们有的高大挺拔,耸人云天;有的纤小秀美,精巧别致;有的如彪形大汉,守护在山巅;有的则似青春少女,与美丽的园林相伴。可以说,塔是一首诗,又是一支无声的乐曲,它有着诗的韵律和乐曲的节奏;塔还是一幅画,它将北京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衬托得典雅美丽。

这些古塔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北京的山河大地。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它赞叹,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又有无数游客徜徉于它的身边,演绎了许多的人间传奇。

虽然历经岁月的风化和人为的毁坏,但现今北京地区仍保存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门式、经幢式、组合式等各种古塔近300座,并且,其种类之多几乎涵括了所有的古塔类型。有些古塔在中国名塔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列为中国古代名塔之最。几乎每一座古塔都集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于一身,每一座古塔又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北京俨然是一座巨大的古塔博物馆。

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北京进入了现代化都市的行列。但对于名胜古迹的保存更加重视,并不断地对现存的古塔进行维修与保护。使古塔这一独特的宗教建筑,成为集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艺术及旅游观光于一身的文化载体,装点着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并使现代化的北京更加绚丽、夺目。

后记

1994年初,在周发增先生和温绍堃先生的指导下,我们承接了《北京名胜古迹考略》科研课题中的《北京古塔考略》这一部分内容。在对北京古塔的研究方面,许多专家与古塔爱好者已经撰写并发表了众多文章,这些文章对北京古塔的历史及建筑、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和介绍,但在目前,还未见到有关北京古塔比较系统的研究专著出现。

在课题进行之初,我们确定了在对北京现存的古塔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并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专家的研究成果著作,对北京古塔的历史、建筑、类型、宗教内涵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地考察,以求对北京的古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与进行古塔研究的专家及爱好者进行交流,以获得更为深入详实的研究资料。

北京现存的古塔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并且分布得较为分散,所以,给实地考察增加了很多困难。如有些古塔坐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中,没有当地村民的指点和向导,很难找到它们的确切位置。还有的古塔,由于自然损坏及人为的毁坏,塔身及周围未留下任何关于它的碑文、题记,并且在现存的史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文字记载。这些因素的存在,给古塔考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另外,在对古塔上的塑像、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时,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其中的佛像、菩萨像和其他的一些神像等,要从他们的衣着、姿态、手势及执有的器物中,辨别出他们各自的身份及宗教含义。虽然在佛教造像中,对于佛像、菩萨像等,具有一定的造型模式及组合方式,但在各个朝代的造像方式上,以及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造像形式上,均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样就给辨认和分析工作,增加了一些难度,其中有些塑像的身份,还未确认出来。

在进行此项课题时,不但对北京现存的古塔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实地考察,并且还抄录了大量的碑文及题记,有些碑文是史料中没有收录记载的。我们还参阅了有关史料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以便使对北京古塔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加详实。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由于将书的内容深度定位在普及性读物上,要把北京古塔的介绍写得通俗易懂,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只好将文章中摘录的史籍中的记载,以及碑文部分舍去,并加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内容。

由于作者的水平及资料方面的限制,在书中肯定存在着某些错误。还需要各位专家与热心的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对文章中的错处进行纠正,我们将十分感激。

在本书付梓出版之际,再次感谢周发增和温绍堃二位先生对我们的教诲与帮助。学苑出版社的洪文雄编辑,在对本书的体例、组稿及编辑工作中,给予了耐心地指导与帮助,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向他致以谢忱!

另外,对在本课题进行中给我们提供各方面帮助的同仁,表示感谢!

汪建民

2002年7月1日

于首都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的古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建民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21713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3-09-01
首版时间 2003-09-01
印刷时间 200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