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业悠悠五十载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张金福123篇发行工作心得,有学习各种文件、规章制度的体会,有对发行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有对办好大型专业书店的探索,有对出版社库存高居不下的担忧,有对书店如何开展多种经营的良策,有对民营书业发展的期望,有对打击盗版图书的呼吁,有对书刊发行业协会工作的要求,有对上海图书发行“十一五规划”的构想,有对发行工作中“诚信”问题的有感而发,有对高校出版社如何做好自办发行工作的建议……

内容推荐

张金福先生是实干家。专注本行,勤勉用功,无意插柳,春色已成。收在本集中的123篇文字,全是日积月累的心得,平实中见智慧,细微处显功力。  60岁之前,张金福先生身处书刊销售的一线,管理着数千员工,繁忙辛苦,可想而知,自然无暇潜心思考著文,偶尔为之,多为短文随笔。从经营一线退下,挂帅于上海市书刊发行业协会,但显出厚积薄发之势。近年,我连续读到他的长文,源于实际的理论思考,根植沃土的现状批判,确有独到见解,锋芒不让年轻新锐。

目录

踏遍吴淞地与田/1

书店情结/3

书城情愫/5

十年辉煌镌刻心中/8

写在“书业沙龙”诞生之际/10

比出风格赛出成绩/12

竞赛后的思考/14

应用《新条例》规范上海图书市场/16

祝“久远公司”更久远/19

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21

学习《全国书刊发行业公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4

服务是协会的根本任务/27

弘扬先进再创辉煌/31

重视图书发行专业人才的培养/33

关于取消“图书报刊市场管理费”的建议/36

错位经营追求特色——共同繁荣福州路文化街/38

服务会员服务书业/41

重视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图书发行业的合格人才/43

编制书业信息提供导购指南/45

书刊发行业的职业精神/47

而今迈步从头越/50

圆梦——写在东方书城开业之际 /53

熟悉图书是做好书店工作的关键/56

“以销售为中心”好! /59

倡导“有效销售”好! /62

一心一意抓销售/65

重视编印和使用图书目录/68

发展专业书店满足读者要求/71

笑看新区书业未来/74

话说“改制”/76

书店营销纵横谈/78

营销策划是扩大图书销售的有效途径/81

观看博库书城有感/84

认真办好大型专业书店——祝贺溧阳路教材书店开业/87

探索中国书业发展之路——参观浙江新华发行集团 /89

大型图书批发商的前景剖析/92

坚持社会效益千方百计扩大销售/98

民营书店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101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事业发展的保证/ l04

规范图书市场促进行业发展/106

诚品书店的浮沉/109

自重自爱自强自律/112

民营书业纵横谈/115

民营书业的春天/118

民营书业支持“三下乡”/121

诚信是民营书业发展的基石/124

民营书业在行动/127

民营书业首次亮相上海书展/129

加强服务,繁荣上海图书市场/132

上海书展中的民营书业馆/135

对思考乐的思考/138

规范和自律是民营书业发展之路/141

民营书业的标杆/144

重视第三渠道的发展/147

书店如何开展多种经营/150

图书节后的思考/152

竞争≠折扣战/154

慎重对待教辅图书的出版和发行/156

折扣销售后患无穷/158

图书“论斤称卖”弊多利少/161

维护图书定价的严肃性/163

诚信的价值/166

“五元书店”不该出现/168

图书市场的容量及其他/170

倡导契约经济树立行业正气/173

再谈社店之问实行契约经济/175

库存与特价/178

创建“上海图书交易会”的品牌/180

从日本出版业“大崩坏”说起/182

“挂靠”现象刍议/185

“瓶颈”在哪里? /187

抗击“非典”作贡献支持“前线”献爱心/191

读者利益高于一切/194

特价图书和打折销售/196

谈谈“零库存”/199

谁来监管? /202

盗版,出版业的毒瘤! /204

读《把笑脸带回家》的联想/207

潜在的浊流/208

书号啊书号/210

再谈折扣销售后患无穷/213

为什么取消“迎春特价图书联展”? /216

打折销售利弊谈/218

围剿伪书/221

“礼品书”又在蠢蠢欲动/224

重视物流工作,做好高校出版发行/227

出版社五大困惑/230

提高社办发行人员专业化水平/233

出版社的现金流在哪里? /236

为什么出版社库存居高不下? /239  

书市印象/242

振奋自豪感慨遗憾/245

参加全国书市后的感想之一/248

参加全国书市后的感想之二/250

热烈祝贺上海书展开幕/253

关于图书市场的思索/255

社店合作成绩斐然

 ——记复旦版《中国文学史》的发行/258

上海图书发行在改革开放中前进/260

对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的认识/264

国有和民营联动构建“天罗地网”/268

探索商厦、大卖场经营图书之路/271

国有、民营在图书市场中的位置/273

白玉兰广场书展启示/275

加大开放力度,做大出版产业/277

图书发行断想/281

诚信与品牌/286

做大与做强/289

大书城与小书店/292

对“文化产业”的思考/296

构建上海健康繁荣的图书市场/299

图书发行业是朝阳事业/302

音像“大鳄”的出现对图书发行业的启示/304。

响应倡议,净化图书卖场/307

对“书城热”的冷思考/309

换一个角度看“发行瓶颈论”/312

为建成出版产业而努力/316

从“四个看不懂”说起/319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书业发展/322

发行是“龙头”?! /325

图书发行业中的科学发展观/328

上海图书发行“十一五”构想/332

书业的节日——世界读书日 /335

编后记/汪耀华/338

试读章节

书店情结

我这一辈子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初中尚未毕业就子承父业,开始和书打交道,独立经营旧书业,只能晚上继续读中学。两年后转入新华书店工作。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到书店工作已四十四年了,已到“花甲”之年的我,仍解不开书的情结。

作为书店的员工,重要的是要热爱图书发行事业,要对自己所从事发行的图书熟悉,才能为读者服务好。而熟悉图书的途径就是多看、多读,使自己逐渐成为识书、懂书、爱书的人。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各类图书浩如烟海,即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读书,任何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  读书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不断地用心去读,才能不断积累、扩大视野、触类旁通。正因为我在书店工作,成天和书打交道,在书海中遨游,获益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读过的书多,涉及的面又广,因而我向读者推荐介绍也就有了“资本”,“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就有了可能性。如果自己不爱书、不读书、对书不熟不懂,要做好书店的发行工作是困难的。我当时年轻、精力充沛,记忆力也好,特别对中外文学名著更感兴趣。从《莎士比亚戏剧集》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从《裴多菲诗选》到泰戈尔的散文诗、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到冰心的《寄小读者)……能够读的书或者说能读得懂的书尽量挤时间去读,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寻找生活之真谛、探索人生之奥秘,在书的世界中,寻找理想的王国。由于年轻和经历的简单,虽然读过很多中外文学著名,但还不能完全理解作品中的真正思想内涵和品味经典著作中的艺术魅力。随着年岁的增长,看书的趣味也在变化,对书的选择性更多样化了,除了文学名著外,也喜欢读哲学、传记、散文、随笔类的图书。

在党的培养下,我从书店的普通营业员,逐步走上新华书店的领导岗位,虽然直接和书接触的机会少了,但在业余时间仍是找书读。离开书,仿佛离开了最亲密的朋友,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为了要在上海建造一流的大型书城,市政府十年前就已经在规划了。三年前组织安排我去筹建上海书城开业,根据市政府的要求,上海书城要成为和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文化景观。于是,在上级及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上海书城终于在1999年元旦正式迎接读者。刚开业时看到成千上万的读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看到读者手捧一摞摞图书,汗淋淋地在排队付款,我感动了,我感到这是对书城全体员工辛勤劳动最好的回报。因为我们没有辜负领导的要求,读者的期望,上海书城以优美的购书环境、15万种图书、先进的设施耸立在人们面前,成为上海图书发行的标志性的排头兵!

由于年龄和健康的关系,在上海书城开业后不久,我到了市书刊发行业协会工作,但书情书缘仍相伴我每一天。书刊发行业协会是为行业服务的社会团体,它仍然是发行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书有割不断的维系。在协会工作,我有较多的时间可以继续读书、学习。因而,我把发行协会看作是我在书店工作的继续和延伸。

2001年9月 P3-4

序言

近几年在上海市书刊发行业协会工作,总感到行业内有很多问题可以探讨和研究,从协会工作的角度确实也有话要说。于是,在《上海发行协会通讯》上尝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对行业内的热点和难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尽管有些观点可能失之偏颇,但总体上还是受到会员单位的肯定。从2003年起,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一篇文章,《上海发行协会通讯》每半月出版一期,一年24期,几年下来已存近百篇。

这些文字均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很少带有理论色彩,因此受到会员单位的欢迎。其间碰到业内同仁,闲谈中对我的有些文章,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有的民营书店还把有些篇章作为业务学习材料。很多朋友鼓励我,希望我能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但自己感到都是些小文章,有些问题还有待思考。在协会换届改选前夕,承协会朱立美等同志整理、校正,得以把历年来的文章结集出版,为书业、也为自己留下一份回忆。但愿这些文字对业内同仁有所裨益。

本书的出版是对我从事图书发行工作50年的最好的纪念,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颐作序,这是我非常感激的。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领导、同事和年轻人的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后记

承张会长不弃,我承担了本书的选编,于是,顺着读稿、编稿时的兴致,写出以下一些感受。

从2002年开始我在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兼任了内部刊物《新华人》报的编辑工作,每月编出一份四开四版的报纸并发送集团人手一份。这项工作的推进,对我而言,并不算太重,而且接触和发现了许多四五十年前的史料,感觉颇为有味。2002年11月第6期《新华人》报刊发了《辛勤的“开拓者”——记吴淞区店发行员张金福》,这篇文章最初刊在1960年7月14日的《上海发行简报》上,我觉得不仅对张会长而言是忆旧、激情年代的人生写照,对于我等读者,也是一种鼓舞、鞭策,前车之鉴。考虑到本书读者有很大部分没有读过,我就抄录如下:

两条长凳一块门板办书店横沙是吴淞口外的一个海岛,过去岛上从来没有书店。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的诞生,吴淞区店领导决定派共青团员张金福同志去海岛办书店。

一个长期在城市里工作的发行员,一旦被派到海岛上去单独工作,是有不少困难的。

在张金福同志身边,除了几扎书和行李之外,就别无他物了。但他已经胸有成竹,立即向居民借来两条长凳、一块门板,便在露天摆个书摊。从此,不管晴天、雨天,这个书摊总是早放晚收地出现在海岛的街头上。

时间呀!一天、两天已经坚持四十天了。在这些日子里,张金福同志不但把业务迅速开展起来,同时对人头和地理也熟悉了,凡是到书摊来买书的读者,他都一个个地交了朋友,公社干部、党委书记、农民……他一面推荐图书,一面宣传党的政策,很快把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使书店在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959年3月,他由于工作需要而离开海岛。

小书亭里热气腾腾为钢铁元帅服务!这是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张金福同志从海岛被调到上钢五厂书亭来后,面对着不熟悉的专业图书和不同读者的各种需要,他思索着怎样来打开局面。

还是在1959年底,上钢五厂开展“八届八中全会”文件学习,本来,学习文件都是由厂党委宣传部统一购买发下去的,这回却没有买。张金福同志看到这一情况,就主动向部里联系,并且推荐《伟大的号召》图解本。但当时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开始没有支持,认为“工人听听大报告就算了,又没有时间去看书”。可是张金福同志并不就此罢休,他知道图书宣传要密切结合党的中心,图书发行要从政治出发,他带了这本通俗讲解“八届八中全会”精神的小册子,直接深入到车间去宣传介绍,结果大受工人同志的欢迎。

像自己人一样张金福同志为了支持钢铁元帅升帐,热情地为钢铁战士服务,他那种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厂党委的表扬,工人同志们也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如轧钢车间孔同志便是经常把自己投给厂报的稿子念给他听,请他提意见;工会宣传委员陆同志还抽时间,经常帮助书亭写标语、布置环境……有些技术人员离开工厂到外省去学习,也写信来托他代买书籍。厂内干部对他就像自己人一样,凡是厂里有什么活动,有什么好电影,都会相约他去的。至于张金福同志呢,他除了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外,在业余时间,就协助厂图书馆整理书架、共同选订图书等工作,使书亭与图书馆、营业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真可以说是“水乳交融”!

秘诀假如有人问他,为什么每当党交给的新任务时,都能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却是摇摇头,把这些成绩看作是党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但有一句话,他会告诉你,在工作中,要时时刻刻牢记着党的教导:依靠党,依靠群众。

弹指一挥间,我认识张会长有20多年了,那是1982年他任上海新华书店闸北区店经理的时候,后来,他任上海新华书店供应科科长时,我们在一个楼面工作,中午时分常能听到他的生活故事。他有不少“秘籍”,记载的是他的爱情故事,常会乘兴朗读、美美地回味。那时,我是上海新华书店图书宣传科科长,1990年以后的日子里,张会长的职务是“大跃进”地发展,先后出任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经理、上海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总经理、上海书城党委书记直至1999年专任协会会长。我则没有进步,现在成“年轻的老干部”了,守着一份喜欢而延续着工作。1995年我奉命筹备后来名声在外的上海书香广告策划有限公司,起初他是董事长,我是总经理……

20多年的交往,从张经理、张科长、张总、张书记到张会长,其间可以贯穿的是张老师。与他同龄者,大多在家颐养天年,而他,刚刚出任上海联合书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会长曾为我编的《上海书业信息手册》作序,为《书道》而写书评。我读了张会长多年的文章,作为一个书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思考者,他的很多想法都超过了同辈人,与之交谈,也可直奔主题。

一个从业50年的老前辈、“老法师”,将他多年所写的长短文章结集,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我选编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机缘,孙荣福先生帮我读了校样,朱立美老师、王蓓小姐做了很多案头工作,这些有的是张会长不知道的,我也在此写出,不敢把功劳记在自己的名下。

2006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业悠悠五十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金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89741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4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5-53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6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