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芳草集(绿原散文随笔选集)/盗火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属于“盗火者文丛”的一辑, 是读书心得,是习作经验,是故人回忆,是生活琐记。并根据习惯的体例,对于每组性质相近的文报告文稿,加上一个小标题,便于读者了解和批评。全书分为:饮河满腹篇、细雨骑驴篇、山阳闻笛篇、落花盈衣篇、文论代表作一种等五部分。

内容推荐

  一本新书在手,常人可能无所谓,识者却不免从旁叹赏,既要把它写成功,还要把它印出来,那可真不容易啊。它写不写得成,固然要看作者主观上的才识和勤勉;它出不出得来,则有赖于客观上的机会和因缘了。一般说来,二者不可或缺;而在文化普及到“人人可以当作家”的今天,后者对于一本书的面世,无疑更起着制约的作用。

本书的内容从目录一目了解,不过是一点读书心得,一点习作经验,一点故人回忆,一点生活琐记而已。根据习惯的体例,对于每组性质相近的文报告文稿,不妨加上一个小标题,便于读者了解和批评。

目录

“盗火者文丛”序

1 饮河满腹篇

关于莎士比亚的两部“新作”

《国际歌》和种文本的比较

冯至《论歌德》读后散记(上)

冯至《论歌德》读后散记(下)

我们向歌德学习什么

梅林论康德美学

梅林论歌德与席勒

叔本华作为哲学家

叔本华作为普通人

斯特凡·茨威格的两则诗体特写

可读而不可说的卡夫卡随笔

关于休斯自传《大海茫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 细雨骑驴篇

走向辽阔,走近真实

《未烧书》题解

从“蝴蝶效应”说起

《再谈幽默》小引

一条漏掉的注文

金环奖授奖答谢词

答《诗刊》问

微型诗话

读诗断想

“金马车”在奔驰

谈《聂绀弩全集》

致《书人》

3 山阳闻笛篇

炽热,纯青,肃穆,高洁

忆梁宗岱先生

怀念邹荻帆

“最幸福的人”

一片无字的贝叶

追思罗洛

我记得的路翎

空谷足音忆胡风

我的两位上级

蒋路风范二三事

4 落花盈衣篇

台湾的几位诗人

妈妈的格言

那年她来干校探亲

戒烟并不难

我怎么学的德语

笔,打字机和电脑

我家的“空中花园”

5 文论代表作一种

夜里猫都是灰的吗?——对译诗的几点浅见

附录

绿原学术小传

绿原著译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冯至《论歌德》读后散记(上)

1.歌德的大名最初作为“日耳曼诗宗瞿提”传到中国来,几近一个世纪了。他的大著的中译本近年来纷纷以初版或重版问世,《浮士德》的中译本迄今至少已有四五种。然而,歌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和他的一本本大著究竟同我们有什么关系?应当起些什么影响?或者为什么又没有起到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随便谈谈,倒也不难自圆其说,但要不人云亦云,而想谈出一点真知灼见,让人听了真有所得,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从国内当前的学术界来看,除了冯至先生的《论歌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似乎还举不出一本能够满足这方面的求知欲的论著来。当然,可能要怪我孤陋寡闻的缘故。

2.尽管孤陋寡闻,我毕竟读到了《论歌德》这本好书。它的《代序》有一段话,对我来说,或者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非常贴切的。“过去我虽然从歌德那里得到不少教益,但对于歌德之所以为歌德还是知之甚微的。这正如从一棵树上摘下来几个果实,品尝了果实的滋味,可是那棵树的性质如何,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都不曾过问,因此也就难以知道这棵树是怎样一棵树。”(第6页)歌德确是一棵大树,他的浩瀚的业绩有如枝叶茂密的树干,巍然屹立于古人与来者之间,永远跨越时空的距离,以新的意义和新的面貌出现在每个时代和每个国度的读者面前。另一方面,外国读者(例如中国读者)面对越棵大树,要是没有适当的引导,而想一眼就望个够或望个透,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正是想知道而又苦于不知道歌德“这棵树是怎样一棵树”,我才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论歌德》的每一个字,并若有所悟、若有所得似的。

3.《论歌德》的写作时间的跨度颇大,前期在四十年代,后期在七八十年代,相隔三十余年。这本书可以说概括了作者毕生研究歌德的心得。尽管据作者云,前后观点难免有矛盾之处,内容也未免重复,作者的每个见解在笔者看来,却都是以自己的实践经验或实际感受为基础、经过深思熟虑而后产生的,因此彼此之间虽不无时间差距的痕迹,却仍然保持着有机的和谐,读之令人有一气呵成之感:这是时下一般东抄西摘的所谓“论著”所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本书作者以“知之为知之”的学者态度,对一些成说作了持平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实事求是的创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仅是在歌德研究这个专题上,而且一般地就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而论,还为惯于边读边思索的读者打开了眼界和思路。

4.歌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中国也像在别的届家一样,对他的误解是很多的,也很平常的。从《论歌德》所举的情况看,在四十年代的中国,或者认为他是“一个享尽人间荣誉的幸福者”,或者认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缺乏道德观念的才子”(第76页)。到后来,对歌德的认识虽已不再那么肤浅,却转向了另一种偏颇:或者只看到他的“伟大”,而忽略他身上难以摆脱的所谓“德国的鄙俗气”;或者只看到他的“渺小”,而忽略他毕竟是世界上少数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奇迹的伟人之一。从多年来不易转变的社会风气看,似乎后一种倾向比前一种倾向更普遍,更流行,更自以为是。

P21-22

序言

鲁迅曾把从事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介绍工作的人,称之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对这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荣誉。

在此称谓中,其行为性质之有益、目的理想之崇高与行为方式之尴尬、之被侧目而视,虽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所具有的悲怆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以平常心观之,而不加拔高与崇高化的话,那么,应该说,这种悲怆性与其说是完全来自这种工作与事业本身的内在价值,不如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侧目而视的时代环境与条件所造成的,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说到“火”,“火”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远远并非“革命之火”、“斗争之火”、“造反之火”,并非我们曾亲身感受过其炽热度、其灼伤度、其毁灭性的那种“火”,而是人类从野蛮状况走向文明状况的第一个标志、第一个牵动力。对于人类而言,它首先意味着光亮,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熟食;它代表了文明,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工艺,代表了科学,代表了光明,代表了思想意识的飞跃,代表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与确确实实的社会进步。

以此观之,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条件下,这“火”,概而言之,就是科学与民主,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就是新观念、新思维、新视角、新方式、新方法。在泱泱古国里,这些东西有多少根基,有多少存货,我们无法妄论,但至少可以说是不够用的,于是,就有一个引进的需要。而引进者不过就是古丝绸遭上的贩运者、驼队,就是在大江阻隔下的摆渡者而已。鲁迅所指不外如此,并无惊天动地之意,只不过由于中国社会积习甚深,惯性甚大,反倒常常容易引起“侧目而视”,甚至阻力重重,引进者、摆渡者反倒成为“盗者”。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论引进的通路是否崎岖,不论摆渡的航道是否曲折,这条道路上倒是络绎不绝的,完全堵塞的时日毕竟有限。在这条道路上前者呼,后者应,行者不绝于途,即使也有彻底被杜绝、被根除的时期,但“春风吹又生”,后继者仍踽踽前行不止。于是,一个世纪下来,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景观,盗火者景观、摆渡者景观,这一景观就像古丝绸道上的行者与驼队的景观,值得后人念想,值得后世留存,哪怕只是若干浮光掠影、“断简残篇”。

这便是编选“盗火者文丛”的初衷与立意。

上个世纪,在中国,致力于研究、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并有突出业绩的人士,多如满天繁星,当然,其中更对跨学科文化有广泛兴趣,更对社会现实有人文关切,并常发而为文,产生了社会影响,形成了学者散文此一特定文化景观的才人,其数量相对会较小一点,即使如此,为数亦很可观。以这一景观为编选对象,本应是一项巨型的文化积累工程,然而,在物质功利主义大为膨胀的条件下,人文出版殊为不易,加以版权壁垒的限定更增加了难度。幸有中央编译出版社,特别是韩继海先生出于无私的人文热情,大力予以支持,得以出版目前的十种,权作为抛砖引玉,以对社会人文积累略作奉献,以其待更有希望的来日。

最后,对各集作者与作者家属的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柳鸣九

2004年8月

后记

我的前一本小书《再谈幽默》出版于2003年,当时把幽默作为课题一谈再谈,在“小引”里便自嘲过,那本身似乎就是一点幽默。事隔一年半载,又准备应约另编一本书,宛如黄昏赶路人匆匆前行,愁容可掬,叫人不觉其幽默更其不可能了。

想我这一生,历经磨难,居然活到了今天,而今已是耄耋之年,还有兴致出一本新书,实在连自己也觉不可思议。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份难言的心绪,也许可以比附辛弃疾的一句词儿:所谓“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沉吟之间,不觉将那阕“蝶恋花”的下片,作为题词移到本书的扉页上,顺便从中为本书找到一个与之相应的题目。

一本新书在手,常人可能无所谓,识者却不免从旁叹赏,既要把它写成功,还要把它印出来,那可真不容易啊。它写不写得成,固然要看作者主观上的才识和勤勉;它出不出得来,则有赖于客观上的机会和因缘了。一般说来,二者不可或缺;而在文化普及到“人人可以当作家”的今天,后者对于一本书的面世,无疑更起着制约的作用。

本书的内容从目录一目了然,不过是一点读书心得,一点习作经验,一点故人回忆,一点生活琐记而已。根据习惯的体例,对于每组性质相近的文稿,不妨加上一个小标题,便于读者了解和批评。这样,作者按照书中四组文稿各自不同的性质,为它们分别起了一个相应的标题如下:属于读书心得的称为“饮河满腹篇”;属于习作经验的称为“细雨骑驴篇”;属于故人回忆的称为“山阳闻笛篇”;属于生活琐记的称为“落花盈衣篇”。信手写来,要是不嫌文绉绉,这本小书稿就可杀青、交卷了。只是就中提到故人,所写的那几位,几乎个个都已作古了。奇怪的是,有时我竟恍惚到觉得他们都还活着,甚至忘形到起身想去找他们聊聊往事;待回过神来,才发现他们均已安息成为“归人”,而我仍行色匆匆如惶遽的“过客”,多走一里算一里,仿佛愿意休息而不能似的。

这本小书终于得以出版,客观上带有颇大的偶然性。首先应向承印本书的中央编译出版社致敬,它处在今天浓厚的利润至上的商业氛围中,乐于出版一套未必畅销的纯文化丛书,是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眼光的。同时,要感谢《盗火者文丛》的主编柳鸣九先生,没有他的垂青和激发,这些速朽的文字难免或势必散落而消亡。其次,还应提到我的女儿何方,是她把它们一篇篇收集起来加以编排、录入、校订、修饰,负责完成必要的技术处理。虽说至亲不言谢,实际情况还得说清楚:这篇“后记”本应由她来执笔,说几句切近正文的客观意见,因为她才是真正的编者。

绿原

2004年7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芳草集(绿原散文随笔选集)/盗火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0557
开本 32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6: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