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毕加索(走进大师)
内容
编辑推荐

虽然法国艺术大师如云,但法国人仍然把毕加索看作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提起“毕加索”三个字,有人会想到两只眼睛全长在一个侧面的人脸;有人会想到那只著名的“和平鸽”;有人会想到谴责法西斯的巨作《格尔尼卡》;……一两句话无法概括毕加索,因为直到今天,他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随着历史的进展,争议的声音渐趋平静,毕加索成为一门课题,一个时代的象征。毕加索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一语道破了自己:“重要的不在于一个艺术家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本书带领你走进毕加索,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毕加索。

内容推荐

毕加索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情爱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是他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很小的时候,他在作业本上的涂鸦就有驴子交配的场面,并提歪诗一首;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对女性的兴趣;青壮年时期对女人的爱恋更甚,不断变化着情侣,并总是通过时而温柔时而狂暴的画面表现出来;晚年对性爱仍然乐此不疲,显示出过人的精力。不夸张地说,他一生的性爱生活是没有禁忌的。但毕加索同时又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声明说:“加入共产党是我的一生、我的工作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在理解和铸造整个世界方面,在帮助今天或明天的众生,使他们头脑清醒、更为自由、更为幸福方面,难道不是共产党干得最为出色吗?”这段话印证了他的坚定的政治信仰。他又是一个天性十分奇特的叛逆者,他反叛社会、反叛传统、反叛道德、反叛父母、反叛朋友、反叛一切……他是无神论者,但心灵深处又潜存着原始的迷信,相信咒语和魔法。他年轻时穷困潦倒、放荡不羁,成名后拥有亿万家产却挥金如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年四季穿着格衫,不修边幅,还经常光着上身工作或出现在公众场合。

目录

总前言

序  艺术的叛逆者

1 天才的成长

2 玫瑰色巴黎和洗衣船

3 立体主义者的婚姻

4 格尔尼和情人们

5 战争中的大师

6 和平鸽与毕加索同志

毕加索年表

后记

彩色图版

试读章节

1906年,毕加索接触到了非洲艺术和东方艺术。那是在斯坦因家的客厅,马蒂斯带来了一件从皮尔·索瓦日商店买来的非洲木雕。一会儿,毕加索也来了,他一眼发现了这件黑人小雕像,立刻被牢牢吸引住了,单纯的线条、夸张的造型,极具想像力和艺术特色。毕加索爱不释手,带走了这件东西,他整整看了一晚上。第二天,他的画室地板上铺满了画纸,每张纸上都是女人的头像素描,有的只有一只眼睛,鼻子和嘴巴合在一起,有的侧面同时能看到两只眼睛,这就是立体主义的雏形。(彩图l5)

1906年秋,立体丰义在毕加索心中逐渐酝酿成熟,这期间,他时常去特洛卡代罗宫人种博物馆,去塞纳河畔的跳蚤市场,反复观察和研究黑人的雕刻和印第安人的面具,琢磨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雕而不是其他的雕法。他说:“在那可怕的博物馆里只有我一个人,那些布满灰尘的面具、玩偶和人体模型,那气味使我想逃开,但没有走,呆在那儿,呆在那儿。我明白那极为重要,某种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那些面具与其他任何雕刻不一样,它们是魔物。《亚威农的少女》肯定就是那天在我胸中形成了。”(图47)

毕加索常常藐视“艺术”这一术语的用法,他认为当画家不是为了创造“艺术品”,而是为了制造“武器”。——抵御向充满创造性的精神力量屈服的武器。这是反对自然、人性和创造万物的上帝的武器,他说:“显然,自然还要存在,囚为我们可以强奸它!”这是彻头彻尾的破坏艺术的宣言。毕加索所要破坏的是阶级社会、传统艺术、性压抑、惯性思维、道德习俗,他渴望艺术与社会从一切桎梏卜解脱出来,这一最终目的丌始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彩图16)

《亚威农的少女》一出现,就带来了一场轩然大波,简直就是一颗重磅炸弹。画中捕绘的是五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女人,她们都是妓女,一点也不可爱,脸像是原始的面具。甚至毕加索的朋友也呆了,阿波利内尔喃喃地说:“革命,革命”,马蒂斯大为光火,认为这是对现代绘画的嘲弄,一惯为毕加索作品叫好的吉尔特鲁德·斯坦因也十分尴尬,一反常态地不置可否,德兰甚至认为毕加索有一天会吊死在这幅巨作后面。(图48)

毕加索后来说:“没有必要去画一个执枪的人,一只苹果就可以表示革命。”同是立体主义创始人的乔治‘勃拉克1907年秋天看到《亚威农少女》,他立刻意识到这完全是一场革命,

P47-48

序言

         艺术的叛逆者

               程阳阳

虽然法国艺术大师如云,但法国人仍然把毕加索看作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40%的法国人把毕加索列在十九世纪以来最伟大的10位画家之首,而荷兰籍画家凡·高则以35%的支持率名列第二,印象派大师莫奈以28%的得票率名列第三。

提起“毕加索”三个字,有人会想到两只眼睛全长在一个侧面的人脸;有人会想到那只著名的“和平鸽”;有人会想到谴责法西斯的巨作《格尔尼卡》;有人会想到他共产党员的身份;还有人会想到那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汽车。一两句话无法概括毕加索,因为直到今天,他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非议从他生前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随着历史的进展,争议的声音渐趋平静,毕加索成为一门课题,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位活了93岁的大师的生活比他的作品更复杂,更有趣,更耐人寻味。

毕加索是个早熟的天才,他4岁时的剪纸就能抓住并夸张周围人的特征,8岁时的油画就已相当惊人。他说:“我很小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我用一辈子时间向孩子学习。”他一生保持着超凡的创造力,留下作品近5万件,他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历史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20世纪美术史上各个重大流派几乎都被他预见性地尝试着。

高产的同时是高价,截至1990年,全世界售价最高的1 0件艺术品中,有一半是毕加索的,排名分别是第二:《皮埃特的婚礼》(4,890万美元);第三:《自由像》(4,790万美元);第五:《灵活的兔子》(4,070万美元);第六:《杂技演员与少年》(3,760万美元);第八《母亲》(2,21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毕加索的作品在他生前便屡屡创下拍卖纪录,巨额的财富让他过着旧时国王般的生活。这在20世纪的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毕加索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情爱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是他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很小的时候,他在作业本上的涂鸦就有驴子交配的场面,并提歪诗一首;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对女性的兴趣;青壮年时期对女人的爱恋更甚,不断变化着情侣,并总是通过时而温柔时而狂暴的画面表现出来;晚年对性爱仍然乐此不疲,显示出过人的精力。不夸张地说,他一生的性爱生活是没有禁忌的。但毕加索同时又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声明说:“加入共产党是我的一生、我的工作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在理解和铸造整个世界方面,在帮助今天或明天的众生,使他们头脑清醒、更为自由、更为幸福方面,难道不是共产党干得最为出色吗?”这段话印证了他的坚定的政治信仰。他又是一个天性十分奇特的叛逆者,他反叛社会、反叛传统、反叛道德、反叛父母、反叛朋友、反叛一切……他是无神论者,但心灵深处又潜存着原始的迷信,相信咒语和魔法。他年轻时穷困潦倒、放荡不羁,成名后拥有亿万家产却挥金如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年四季穿着格衫,不修边幅,还经常光着上身工作或出现在公众场合。

毕加索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一语道破了自己:“重要的不在于一个艺术家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后记

这套“走进大师”丛书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近几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媒体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环境。如今,一般的读者,要静下心来读完一部多卷本的长篇小说或历史名著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们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生存、忙于在网上搜索各种信息。因此,以图片或插图为主的图书在读者中广受青眯,他们希望通过直观的画面来获取信息。几年前,我曾在东京的一家书店看到过一本由日本的作者描写中国楚汉战争的图书,翻开后立即被其中的插图所吸引,不仅是插图艺术形式细腻准确,更重要的是将当时的战争场面和两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军营城堡都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场景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而文字则简明诡要,真正体现了图文并茂的特征,这本图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也就是在这三、五年里,中国出版界中的“老照片”、“老房子”、“老风景”等一些以照片为主的图书成了热门,这一方面反映了读者的怀旧情趣,也说明了图片本身的叙事因素和魅力,图片中所蕴含的各种表情和社会人文的历史变迁足以吸引人们去细心品味。  

我们在不经意中已感到读图时代的到来。

对于艺术大师,我们熟悉他们的作品,但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去接近他们的作品;却很难走进他们的生活。这套“走进大师”丛书通过大量的生活照片、工作照片和大师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景、街道、酒吧及手稿、草图、变体画和部分代表作品构成全书,在大师的生活中产生了艺术,在大师的艺术中反映了生活。使读者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去认识大师,走进大师,了解大师的生活状况、艺术状态和创作人生。希望更多的读者从对大师的仰慕和赞叹中静下心来,用平民的视角去平视大师,走进他们的生活。担当写作的各位作者都是艺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是一套专家写给老百姓读的书。行文和叙述不像史书定论那样去诠释作品和总结大师,而是充满激情和感受,通过图片介绍他们的生活,或叙或议或评都不乏新鲜独到的见解。还有一个原因,这套丛书所介绍的大师,都是19世纪以来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的,像外国的毕加索、杜尚、波洛克、康定斯基、高更、达利、米罗,中国的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等。他们的艺术精神和作品形态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他们的艺术还将延续到2 1世纪甚至未来更久,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有着许多传奇色彩的英雄。杜尚曾有一句名言“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他的作品《泉》(一个现成品尿壶)打破了一切将艺术视为无比高贵的传统观念,向我们呈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使画画的人多了几个视角去观察和表现对象;高更离开巴黎到大西洋的塔希堤岛去寻找绘画的主题,过着原始土著民族的生活;而波洛克的创作则俨然像一位舞者在挥耍着他的画笔将颜料溅洒在画布上。当代的年轻人如果看到他创作的场景,一定会赞不绝口的说“真酷!”

我社为这套书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即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奉献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的主编刘晓路先生,对全书的结构和写作方式做了具体的规划和编导,对每本书担当的作者做了认真的组织,做到由合适的人来写合适的书。晓路先生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在他治病期间,还坚持审读书稿,并对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和编辑一同商讨丛书的统一性和个性的关系,使这套书既有完整的体例,也不乏作者对大师的独特见解和述评。这套书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遗憾的是,病魔使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我相信,他的在天之灵得知这套丛书的付梓出版将会感到欣慰。

这套书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通俗的、消费的、低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恢谐的、机智而有魅力的。”

相信读者会喜欢它。  胡建斌

2001年11月于北京北总布胡同52号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毕加索(走进大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阳阳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24615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2-01-01
首版时间 2002-01-01
印刷时间 200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