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发现(文化卷Ⅱ文化的格调亲密接触中国文化的精致细节)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有着超乎想像的大气与平和,从方块字到诗词歌赋,从诸子百家到世俗小说,从心灵圣殿到日常生活,中国人不经意问流露出的是有着5000年文明积淀的文化格调。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方块字而不是拼音文字?武则天热衷的“文字游戏”是什么?中国为什么盛产“诗人”?各路神仙是如何形成了和谐的东方神界?中国的大思想家为什么在先秦集中出现?古典名著如何成为大众的教科书?……《中国发现II——文化的格调》从一个个精致的文化细节入手,与读者一起经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旅。

内容推荐

《中国发现》,20000多卷散落世界的文献资料、300多件幸存于世的国宝文物、600余幅现场照片,中外专家以最严谨的科学态度、最现代的思维视角,一起深度探索5000年中华文明背后的秘密……

目录

第一章 起源于象形文字的方块字

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4

方块字起源于象形文字/6

许慎对汉字的贡献/9

汉字为什么不是拼音文字/11

第二章 方块字的演变历史

破译解读甲骨文/16

青铜鼎上的故事/18

《侯马盟书》与石鼓文/20

普通百姓的砖瓦文/22

携带方便的帛文简牍/24

第三章 与汉字有关的传奇故事

武则天与造字/30

字典中的政治意义/31

江湖洪门的文字游戏/32

第四章失落的文字碎片

永远遗失的音节文字/36

漂泊海外的西域古字/37

中国历史上的拼音文字/39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41

最早的翻译一通事/42

第五章 承载历史的华夏典籍

竹木构成的简策书籍/46

造纸术催生的卷轴书籍/47

历史上的大丛书/50

传统史学的忧患意识/55

精确记录历史的民族/55

史家绝唱有后人/58

第六章 诗词国度的浪漫史

诗意化的国度/64

汨罗江中的浪漫诗神/68

中国人的文化之根/69

中国文学的诗歌化/71

音乐、舞蹈、绘画、诗歌/73

东西方诗文化的对照/75

寄情山水的中国诗人/76

英雄豪气,男人劲歌/80

怎一个“情”字了得/82

诗人的社会良知/87

第七章 东方的宗教生活

中国的多元神灵/94

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历程/97

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103

基督教的中国化/108

消逝的摩尼教/109

犹太教在中国/113

佛塔的由来/115

佛塔的结构/121

道教的三大胜境/124

蓬莱仙境的传说/126

中国的四大佛山/130

四大佛山之首——五台山/131

峨眉天下秀/136

海天佛国——普陀山/140

仙城佛国——九华山/145

第八章 人生的世俗讲究

男婚女嫁的传统观念/150

大喜之日闹洞房/152

贴“鲭”字的风俗/153

惨烈的贞节牌坊/155

中国的孝道文化/157

墓地要选好风水/159

帝王的葬仪/160

寿字高挂的含义/162

中国古代节日一览/164

第九章 古典名著通览

东方的莎士比亚/186

中国的三角大战/191

江湖义气与水泊梁山/195

西游记的整体魅力/196

被禁止的世俗小说/199

人鬼情未了/203

千古红楼梦/205

第十章 中国人的精神圣殿

孔子创《六经》/21O

“仁”是理想的精神境界/214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216

曲阜孔庙的帝王化/218

早期的儒学大师/222

儒学的中期发展/226

程朱理学与明清实学/231

儒学对少数民族的影响/257

世界范围的儒学文化圈/240

西方人眼中的儒学与孔子/242

百家争鸣,十家为本/244

墨家的和平主义/246

铁血集权语法家/249

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252

指点江山的纵横家/255

名家的概念分析与逻辑论/257

五行八卦与阴阳家/260

试读章节

中国文学的诗歌化

中国的文学艺术流传了几千年,经历了几多演变,但纵观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都烙刻着诗的印迹。每当儿童呀呀学语之时,母亲首先教给他们的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后世无论是散文、戏曲、小说,其中都有诗化的倾向。

我国最早出现的卜辞,是文字使用的先祖。卜辞虽然朴素,但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发现部分内容不但语言生动,而且不少甲骨卜辞用韵。我们的祖先在那时已懂得用韵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在中国文学之初的甲骨卜辞里,便有诗化的痕迹。很显然,甲骨卜辞的用韵,便是诗歌文化最初的真实反映。

中国的文字可谓是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是形音义三者兼备。

形音义三者构成古代诗词产生和繁荣的最可靠的条件。对仗和某些词义巧用则体现出汉字在词义上的优势。如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这样两句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本来是七律中要求极严的颈联,表面看来“寻常”与“七十”失对,其实不然,古汉语中“寻”也当一种长度讲。诗人在这里巧用这个特点将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谁能想到,中华民族从文字产生之初就有诗一般的文字和语言。它不但通过诗的形式可以创造美妙动听的声韵,还可以用词的丰富内涵营造出诗的意境、诗的世界来。

中国文学的诗化特点,自有文字的时候就开始了。早期的散文中较多地利用音律。将音律寓于整齐华丽的骈文句法之中,读起来有诗一样的美感。散文在唐古文运动以后逐渐被拨乱反正了。韩愈的散文具有简练、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文中语汇丰富,有时亦可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语言曲折、舒展、自然地安排音节,并且问杂以骈文句法,从而大大地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力。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都带有明显的诗的语言特点。

可见,散文与诗从来就是相融而见异,比如散文中对偶的句子,以至现代汉语中排比句等等很多修辞方法,其实都是诗的句子。

P71

序言

距今2500年(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诞生释迦牟尼,古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神州大地上则涌现一大批哲人,出了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等,号称“诸子百家”,其所有的哲学观点都直指四个字——“天人合一”,由此形成追求自然,追求兼容并蓄的东方文化。当几百年后,达摩带着佛教进入中国,中国人将其变成了独有的禅宗,这就是大中华的性格——百川归海,包容天下!

“孔子日仁、老子言道、我佛慈悲”,这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意思的地方,表面上各成一家的“儒、道、佛”被中国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居然没有一丝的缝隙。

中国文化有着超乎想像的大气与平和,从方块字到诗词歌赋,从诸子百家到世俗小说,从心灵圣殿到日常生活,中国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是有着5000年文明积淀的文化格调。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里这样说:“中国人虽然历经大小战乱频仍,外患不断,但是不仅不会覆亡,反而每经一次忧患,必定更加光辉,且把征服者吸收同化,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有贫贱不能移的一份傲气。”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所写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日:“何陋之有?”成了后世相传铭志的格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讲的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5000年来,中国人用文化的形式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伴随着清风明月的淡泊心情,一代一代地影响了下去,直至今日。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是有无穷张力的,可以处盛世而不忘形,处乱世而不丧志。在恶劣的环境中反而越能显出自己文化的光彩,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格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发现(文化卷Ⅱ文化的格调亲密接触中国文化的精致细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乐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55056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8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