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韵悠扬水磨腔(昆曲艺术的流变)/长江文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在中国戏曲史的背景下描述了昆曲诞生、繁盛、衰落的过程,对其发展流变中的重要现象诸如四大声腔、家班、妓女与昆曲的关系、昆曲衰落的原因以及昆曲的保护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昆曲中的经典剧本进行了阐述和解读,使人们能够从中了解到昆曲发展的全貌。

内容推荐

本书力图描述昆曲诞生时期的戏剧发展状况与昆曲的关系,昆曲繁盛时期的文人生活方式与昆曲的关系,昆曲的代表作品以及昆曲衰落的原因等诸多问题。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昆山腔的诞生、昆曲的流播、昆曲的衰落、昆曲的保护等。

目录

引言 走近大雅之间

第一章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昆山腔的诞生

 南戏·昆曲

 四大声腔

 昆腔·昆曲·昆剧

第二章 姹紫嫣红开遍——昆曲的流播

 四方歌者必宗吴门

 姹紫嫣红南遍

 曲海词山谱昆腔

第三章 都付与断井颓垣——昆曲的衰落

 空劳逐字水磨腔

 丝弦竞竞发杂敲梆

 薪火相传系知音

第四章 花花草草惹人怜——昆曲的保护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空俗幽兰:走向博物馆的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南戏·昆曲

昆曲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的,谈昆曲形成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对之影响甚深的南戏。南戏是南方戏曲的略称,用以区别北方之曲律。因中国地理区域范围广大形成了南北方语言特色非常明显的差别,北曲语音激昂,如同壮士,而南曲语音柔媚,宛如美人。南曲形成主要在南宋以来的时期,“西湖歌舞,沉酣百年”,使得南宋时期勾栏瓦舍遍布杭州城内城外,同时也遍布江南各地的中小城市。每处瓦舍(瓦子)都由许多个大小不一的表演场所——勾栏组成,其中有小舞台,有观众席,还有茶点供应。门外悬挂着上演节目的广告招贴,还专门派人在门口招徕观众,南宋时杭州就有六座瓦子,其中号称最大的“北瓦”有13座勾栏。这些勾栏以各种各样的杂技、角斗,还有说书、宣讲等等别出心裁的艺术样式,为本地以及外来的商人、市民、军士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南宋朝廷为了节省皇宫开支,解散宫中持续了几百年的教坊,无数受到良好宫廷艺术教育的优伶只好到社会上自谋生路,他们离开束缚重重的皇宫就如同出笼之鸟,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色艺双绝令国民大开眼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看客。中国古老的娱乐文化,也就因之进入了第一个全盛时期。加之北宋时期社会危若累卵,令江南一带弥漫着浓重的末世情绪,充斥在民间的追求及时享乐的文化风潮,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终于,北宋末年,在江浙一带出现了崭新的艺术样式——南戏,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因其能给观众提供包括轻歌曼舞、讲史传奇、杂技百戏在内的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很快就由或许只是偶尔为之的表演,开始盛行于各地,成为一种新颖且极受欢迎的表演艺术样式。

南戏诞生初期,先在温州(旧称永嘉)一带流传,或者也流传在温州周边地区,其剧本也多为温州人所作,因此最早时,它就被命名为“永嘉杂剧”。按《南词叙录》的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日永嘉杂剧”,至南宋末年,它的流传范围更广,除了温州以外,我们还能在浙江更广大的区域,如杭州和今天的台州乃至福建地区发现它的踪迹,但它仍然被时人称为“永嘉戏曲”。迄止流传到当时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杭州,它已经完全走向成熟,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完整的舞台表演,并被称为“戏文”。“戏文”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戏文”是宋以来江南一带民众称呼戏剧最合适的名字,它之所以恰当适宜,是因为中国的戏剧既重“戏”,也重“文”,既重表演,也重剧本。在两宋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擅长于装扮表演的优秀演员,还有许多下层读书人也参与到戏剧的创作中,为演戏的艺人们编写剧本,或许他们就是以此为生的。人们把这些能编写剧本的读书人称作“才人”,而又因为各地戏剧剧本的作者们大都有各自的“书会”。因此又被称为“书会才人”。中国目前尚存的最早的剧本《张协状元》副末开场写道:“《状元张协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九山书会,近日翻腾,别是风味”,从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最早的戏剧创作团体“九山书会”就是这些“才人”们自发的组织,它始自南宋时期的浙江一带,并且非常活跃。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戏剧的发源地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一带,尤其是在浙江的以温州为中心的一个非常确切的区域内,中国戏剧史上所有已知的可冠以“最早”两字的作家与作品,都出现在江南一带,尤其是温州,甚至连关于禁戏的最早记录也在这里,在南宋时期,在当时的京城杭州,流传着一出太学生黄可道撰写的被明确称为“戏文”的剧目《王焕》,它写汴梁风流才子王焕寄居洛阳,清明游园至百花亭,相遇妓女贺怜怜,一见倾心,相约结为夫妇。半年后钱财耗尽,鸨母将他逐出,将怜怜另嫁给边将高邈。后王焕得怜怜暗助从军,受封西凉节度使,而高邈因娶妾贪污军款获罪,贺怜怜终于重归王焕。据说该剧在杭州上演时,某贪官的群妾观看之后结伙逃奔,因而官府下令禁演该剧。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可以确知由文人撰写的戏剧作品。至于在温州这块向来以其特殊的生活方式笑傲世人的土地上,两宋之交就已经孕育出了“永嘉杂剧”,《赵贞女》和《王魁》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在舞台上演出的“永嘉杂剧”即“戏文”,而《赵贞女》和《王焕》,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被禁演的戏剧作品,所有这些早期的戏剧作品对于中国文化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以《王魁》而言,它是已知最早的戏剧作品,它讲述贫寒的读书人王魁得到善良的妓女敫桂英的资助,心存感激,在海神庙对桂英起誓,如果自己能有出头之日,一定前来迎娶,决不负心,后来王魁果然中了状元,却另娶豪门。桂英得知后怨愤绝望,在海神庙控诉王魁负心后自尽,死后怨魂不散,终索王魁之命。这个故事从宋代就开始被搬上戏剧舞台,之后更是被无数剧种改编上演,直到20世纪,四川文人赵熙以这一题材创作的《情探》和著名戏剧家、田汉改编的京剧与越剧,都享有盛誉。而《王魁》以后以《琵琶记》为名传遍大江南北的赵贞女与蔡中郎的故事,也来自温州人创作的最早的戏文,它还被著名的明代文人徐渭称为“戏文之首”,有趣的是,后人是从有关它在杭州被禁演的禁榜里,窥见了它的些许踪迹。

由于历史的原因,南宋时期在江南一带诞生并且日趋繁荣的演出剧本,绝大多数都已经失传,或者已经遭到后人大量的修改,其原貌已不可知。侥幸地保存到现在,让我们仍然可以确信基本属于宋人原作,并且确知曾经在早期演出过的唯一一部宋代戏文,也即现存的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剧本,就是前述温州“九山书会”中的“才人”创作的《张协状元》。它讲述成都书生张协进京赶考遇盗,为贫女所救,两人结为夫妻。后张协考中状元,却嫌贫女“貌陋身卑”拒不相认,赴梓州佥判上任途中更剑劈贫女。贫女巧为樟州刺史王德用所救并收为义女,同赴梓州。P9-12

序言

2001年5月18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与我们久违了的昆曲被联合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带着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展现在国人面前,其特有的清雅华美的艺术风格震撼了国人的灵魂,笛、箫、笙、管的幽幽清音使人恍人梦境,把国人带回到了诗意的古典时代。多年来我们强调向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简洁而直接的抒情方式塑造了我们西式的生活方式,我们传统的、民族的、典雅的文化却渐行渐远。在我们疏离了民族文化的时候,昆曲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带着我们开始了寻根之旅。

昆曲是孕育于文人士大夫厅堂或园林内红氍毹上的艺术,昆曲之品性与文人雅士气质相谐和,是中国古典雅文化、韵文学的代表。李晓在《中国昆曲》中给昆曲的价值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昆曲)“从文学上看,她是最高品位的古典戏剧文学。南曲又称‘词余’,是词的演进物,其实她是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在舞台上的最后遗留,中国的文人传统都渗透到她的里面;从音乐上看,她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最后遗存,她里面有唐宋大曲,有诸宫调,有唱赚等古代的音乐;从戏曲来看,中国戏曲在昆曲时代已经演变为完整的艺术体系,她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京剧也好,梅体系也好,其实是继承了昆曲的体系。”与此同时,昆曲作为“百戏之祖”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开始提倡继承昆曲、保存昆曲、发展昆曲,比如,章培恒教授提出“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的缺憾”的观点,强调指出了昆曲与文人的重要关系,这一观点在知识界得到了共鸣。

自从昆曲被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舞台上昆曲的表演,高校内有关昆曲的学术讨论都开始热烈起来,针对昆曲的戏剧节、学术研讨会也相继召开,但是如何保护昆曲又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保守派、创新派见仁见智,激烈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其实,保守也好,创新也好,都必须建立在昆曲固有的艺术特质的基础之上。不知过去无以知将来,只有准确了解昆曲的诞生、繁盛以及衰落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保护它,才不至于走入误区。因此,本书力图描述昆曲诞生时期的戏剧发展状况与昆曲的关系,昆曲繁盛时期的文人生活方式与昆曲的关系,昆曲的代表作品以及昆曲衰落的原因等诸多问题,从而达到探讨昆曲保护问题的目的。

面对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极高的昆曲,因学力所限,本书对昆曲六百年历史的回顾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仅以此作为学习的途径,向各位专家、学者求教。

后记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苏州大学周秦老师走进了剧场,看了平生第一场戏,当时上演的是《牡丹亭·惊梦》。这一看不要紧,我就此走人了一个新的世界——昆曲艺术的殿堂,走进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走近了魏良辅、汤显祖、洪异。说来惭愧,作为学习古典文学的人,竟然还不知道有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随着对昆曲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也越来越陶醉在昆曲婉折曼妙、清雅华美的、艺术氛围中了。每每想来我都心存一分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昆曲,现如今,昆曲之于我是一种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也许人生真有机缘,离开苏州不久,我就接到苏州大学博士后王宁的邀请,说是有个普及昆曲的选题等人去争取,他知道我钟爱昆曲,也有志于昆曲研究,就推荐我试试。我原以为凭着自己多年来向学的基础和自己的灵性完全可以胜任,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跃跃欲试了。谁知道真的开始写作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这本书要展现昆曲六百年的诞生发展流播的历程,每写一步我都觉得异常艰难,时时陷在力不能及的苦恼中,昆曲不是凭空产生,它是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由江南文人精雕细琢而成,并在倡优的吟唱中传遍大江南北。昆曲与江南文化的关系,昆曲与文人的关系,昆曲与乐伎的关系,昆曲的衰落原因等等都是写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多方请教,尽力在众说纷纭当中选择最合情合理的解说,可以说,这本书是许多学者合力帮助的产物。在书成之际,我郑重地向帮助过支持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谢意。若非他们的帮助,我就无法顺利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工作。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傅谨先生,他对本书认真的审阅以及提出的诸多建议,使本书获得了理论上的升华。感谢苏州大学周秦先生在百忙之中对我的鼓励与支持,周先生戏里戏外的事情非常多,台湾、香港等地的教学、讲座让周先生更加忙碌,可是无论何时我向周先生请教,总能得到他指点。感谢上海戏剧学院张福海先生无私提供本书所需的相关图片,这些图片是张先生辛苦觅得,能提供给本书使用,这种慷慨极为难得,他的一句“都是为了昆曲”,让我至今感怀与叹赏。我还要感谢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以及江苏省国画院高马得先生,本书的许多图片得益于吴新雷教授《中国昆曲大辞典》和高马得先生《姹紫嫣红》昆曲戏画集,他们的图片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充实了本书的图片。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他虽与我术业有专攻,但是因为我的缘故,他也开始关注昆曲。一旦发现昆曲方面的书籍、信息总是欣喜地收集来,他的兴奋也常常感染我,艰难的写作也变得兴味盎然了。有时候我为某些难解的问题一筹莫展、情绪陷入低谷时,他总是用想尽办法来开导我、鼓励我。丈夫时常说“为了爱而努力”,我以为然也。爱是我们努力的起点,也是我们努力的归宿。

匆匆走近昆曲,在沉醉中写完这本小书,书即将面世,重新翻看,我不禁汗出如浆,虽然我尽力写作,但是本书还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时间关系,只待来日时间充裕、学力长进后再进一步完善。这本书是我多年来求学的第一个成果,我要把它献给我的父母双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是用最朴实的方式默默地支持我。他们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以便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我求学时如此,我工作后仍如此,他们的辛劳和付出让我永远心存感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韵悠扬水磨腔(昆曲艺术的流变)/长江文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丽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39550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00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