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都一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京都这座历史文化城市,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具有非常及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日本的历史生活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目录

深秋再访京都——《京都一年》代序

自序

奈良正仓院展参观记

京都茶会记

岁末京都歌舞伎观赏记

访桂离宫及修学院离宫

京都的庭园

空海-东寺·市集

樱花时节观都舞

神户东方学会杂记

鉴真与唐招提寺

祗园祭

京都的古书铺

吃在京都

我所认识的三位京都女性

京都“汤屋”趣谈

“京都一年”以后

试读章节

吃在京都

在我构想这个题目的时候,立刻想到,如果是一个日本人,或一个在日本住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必定会指责我错了。因为在日本,有一句很普通的谚语:“吃倒在大阪;穿倒在京都。”以吃著称的是大阪人,为了满足口腹,大阪人不惜慷慨倾囊,吃倒了家产;京都人的嗜好是在衣着,尤其是京都的妇女,她们宁愿倾家荡产去买一袭华丽的和服,或粗饭蔬食地节省,以换取一条西阵织锦带。。所以如果说:“吃在京都”,不要说大阪的人会嗤之以鼻,连东京的人都会不屑倾耳的。不过,尽管京都人把生活的重点放在衣着上,他们也自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食经,而有些当地的老饕,更以为想吃细腻精致的菜肴,非京都莫属。

我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外国人,而且,对京都我几乎是一见倾心的,我爱她那四季多变化的自然环境,我爱她那古趣盎然的庭园寺院,我爱她那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调,而如果不去尝试京都的食物,怎能更深入地了解京都人的生活全面呢?可惜我在京都的时间有限,而又只是一个穷书生,所以只能在有限度的条件之下,去窥探京都人的食生活,否则恐怕真会“吃倒在京都”,而贻笑大方了。

日本人以含蓄为美德,一切讲究收敛,不喜宣扬,而这个现象在保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古都更为显著。就以料理亭为例子吧,你想吃一顿真正京都风味的食物,往往不是在闹区的三条或四条即可以找到的。一个精于此道的京都人会带你到某一条小弄堂里的平房前面,告诉你在那儿你可以享受一餐美食。那个料理亭可能与附近的民家没有什么分别,木造的日式房屋,窄小的门面,拉开细格子的木门,可能还垂着一幅蓝色蜡染的布幔,所不同者,无论你什么时候进去,他们的店前总是扫除洁净,在那石板地面上泼洒着水的。日本料理亭前喜欢泼水的缘故,一方面是因为可以保持灰土不扬,干净凉快,另一方面则因为“泼水”这个词的发音在日语里近似“招迎”,可以解释做“以广招徕”,生意人借此讨个生意兴隆的吉利。只要一听见拉木门的声音,店里就会有两三个穿着和服,脸上堆满笑容的中年妇人碎步出迎,她们会操着浓重的京都口音说欢迎客人的话,并且迅速地接过客人手上提的东西,引导入内里。平常一个较高等的料理亭,往往要走一段石板廊子,才能到餐室。这时你会惊讶于里面的气氛是如何与外头所看到的门面不同了。京都自干余年前平安时代以来,直到明治时代,为日本的都城,历史与古迹是它的光荣与特色,因此京都人都刻意保留古物,他们宁愿时时翻修木屋纸门,却不愿让钢筋水泥的大厦替代那些低矮阴暗的老房子。先前你所看见的京都式细格木门也许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因此那不施漆的木料已发黑。但是跨过门槛,低头从布幔下钻过,你会看到一条洁净的石板路,石板与石板之间可能还有翠绿的苔痕,两旁布置着精致而古雅的石庭或假山石。眼前的景致予人的印象勿宁是宾至如归,亲切而温暖的,使你不会有置身餐馆的感觉。

日式料理亭的餐室都是榻榻米的,所以客人一律要脱鞋才能入内,至于房间有大有小,依宴客人数的多寡及排场大小而定。正式宴客的房间多有“床之间”。,墙上常悬挂着书画,案上供着鲜花,主宾被安排在面对“床之间”的方向,算是上位。客人坐定后,服务生会送来毛巾和热茶。京都以产“清水烧”陶瓷器著名,一个好的料理亭所用的茶碗食具常比一般家庭考究,有些茶杯往往价值在千元以上。所幸日式房屋席地而坐,茶杯不易打破,而当客人手捧精致名贵的饮具时,心里常常有受尊重的感觉,所以也就特别自重自爱了。

京都的宴会和日本其他各地大致相同,只是更注重餐前的茶点。因为京都是茶道的发祥地,所以有些料理亭也会用抹茶。佐以精美的甜点待客。日本人用餐方式与西方人相似,与我们中国人围着中央的大盘,大家共享一菜不同,而是每人面前一个托盘,上面放置着酒杯、碗筷和碟盘。第一道菜是冷盘,有鱼虾,有蔬菜,却绝无肉类。说来奇怪,中国的酒席若省去了鸡鸭猪肉几乎不能想象,而日本人正式宴客却不能有肉食上桌,他们连平日三餐也极少吃鸟兽肉,鱼和其他海产是他们的主菜,这可能与岛国环境有关系吧。京都人的冷盘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河鱼做成的生鱼片。因为该地离海较远,海鱼需赖附近滨海地区供应,但河鱼则可以直接取自东北方的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这些或切片,或切丝的新鲜生鱼,不佐以绿色的芥末,却另配有一种颜色较黄,味道酸中带甜的稀酱。据说是因为河鱼有较重的土味,所以需用酸味来遮盖。许多初尝日本菜的外国人都吃不惯这种“颇野蛮”的生鱼片。尤其京都的新鲜河鱼更不堪入口,但是如果你不能吃这种生鱼,享受京都美食的乐趣将减去一大半了。河里的生鱼片较海鱼爽脆,味道也往往更鲜美,配以酸甜稀酱,初尝时可能稍觉异样,不过,细嚼之后,那种特有的风味确属不凡,你便不得不同意京都人的调配了。

P157-160

序言

前年秋天,我经“国家科学会”遴选赴日研读比较文学。我的环境一向单纯,生活也始终顺遂,事事依赖惯了别人,所以当我决定要飞渡重洋到异国过一年单身的生活,心里委实有些不安,更如何合得抛下年幼的一双儿女?若不是外子鼓励:“去吧,这是磨炼你的好机会!”我也许会临时放弃的。

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近觅妥一问日式小房间后,便开始过有生以来第一次的孤独生活。起初,终日凄凄惶惶,不知所措。白天到图书馆埋首书城,尚好打发时间,可是,傍晚时分回到六席的斗室里,心中常有千万缕乡愁升起,难以抑制。那二楼的房间面临着“流水石桥”,秋寒之夜,隔着窗听潺潺的流水声,真是说不出的寂寞难堪。异国的黑夜那样漫长,我把自己锁在房里,面颊上的泪痕总是冰凉凉的。为了消磨独处的无聊,我取出稿纸,弄笔自娱。果然,当人的精神专注于某一事时,时间就好过多了。我把一分一秒填进了方格子里,于是不再去细听窗外的风声水声,也忘了寂寞无聊。常常写完一个段落停笔时,已过午夜了。

我写些什么呢?庆幸自己选择了京都这个罗曼蒂克的古城,她四季有那样多的风貌,终年有那样丰盛的节目。我不会摄影,只能将眼睛所看见的,心中所感受的,收入笔底。我走出房间去捕捉京都的美好,却发现她像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妇,接触越多,越体会到她的可爱,使人深深迷恋!

我逐一寻访京都和近郊的亭台楼阁、古刹名园,趁记忆未褪,把心中的印象记述下来;我也好奇地把握京都的节令行事,将那些异国情调所带来的感动忠实地保留在字句里。开始时,我把这些耳闻目睹的事情写下,在《纯文学》杂志发表,只是为打发那一段独处的时间;但是连续刊登了几期以后,写这种游记杂文竟好像成为我在京都的一部分重要工作,也成为我四处出游寻找题材的一个推动力,而每月能定期地在信箱里拿到从台湾寄来的那一本杂志,也实在给我莫大的安慰,治愈了我的思乡病!有几回,因为赶写论文较忙,几乎中途辍止,但是主编林海音女士一再来函催促鼓励,而我自己似乎也本着一股“体育精神”,愿意贯彻始终,所以生活、工作无论如何繁忙,也总是每期按时寄回稿件。去年四五月时我最忙,一方面要准备在神户举行的“东方学会”讲演,另一方面又得接待许多去大阪参观万国展览会的亲友。记得有一篇稿子的结尾部分是在由京都赴东京的新干线电车内写成的。

我住在京都的时间其实只有十个半月,但是到京都时正值秋末,而离开时则在残夏,京都的四季变化和节令行事,算是都经历过了。这本书里的文章大部分正是我在京都这十个半月中所写的,《京都的古书铺》前半是在京都写,后半是回来后完成;最后两篇则是返台后觉得意犹未尽而补写的,也都与京都有关。文章的编排仍依一年多来在《纯文学》发表的先后顺序,所以我把这本书取名为《京都一年》。一年来,我所看到的京都风物当然不止于这些,例如我写《歌舞伎观赏记》,而观“能”、“文乐”和“狂言”时所感受的也并不下于“歌舞伎”;我写《桂离宫与修学院离宫》,京都还有更多寺院庭园值得纪念;我写《京都三女性》,在京都认识的女性又何止于她们三位呢!这些,也许留待以后再写吧。回想刚到京都时,孤零零没有一个熟人。有一次乘电车下错车站,迷失了方向,在万家灯火的街头徘徊,当时心中无限凄凉,恨不能插翅飞返;但是一年来,京都典雅的气氛和优美的风光深深吸引了我,而我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的友谊真挚可贵。这一切,都使我对京都不能忘怀。我原想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磨炼自己,使自己变得坚韧起来,却没有料到在“京都一年”,掬回来丰富而美丽的回忆和友情,使我更肯定人生是美好的。

一九七一年元月二十八日记于台北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都一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文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5319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5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