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魏六朝小说选(汉英对照)(精)/大中华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大中华文库》精选了我国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性古籍百余部,对选题和版本一一加以认真的论证和细致的校勘、整理,并组织专家由古文译成白话文,再由白话文译成英文。

本书为“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读物之一,以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为介绍对象,针对鬼怪类、仙人类、动物类、天文地理类等题材的小说选录代表作品。

本书选用的英文译本,系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这是当今众多英译本中最好的一种。

内容推荐

本书从《列异传》、《搜神记》、《幽明录》、《世说新语》等汉魏六朝(公元前206—公元589年)小说中遴选90篇,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童年期的大致面貌。

汉魏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类是记叙神、仙、鬼、怪的志怪书,如《列异传》、《搜神记》等等,第二类记叙历史人物事件但掺杂了较多怪诞无稽的内容,有人称它们为杂史杂传,如《燕丹子》、《汉武故事》等等,第三类是记叙当时名士的卓然不群的举止言行的志人书,如《世说新语》等等。这些古小说除杂史杂传的篇幅较长之外,大都是丛残小语,故事粗陈梗概,有的还谈不上是故事。它们文字简古,但文约而事丰,用极简练的文字就可以叙说极复杂的事物。

汉魏六朝小说很早就流传到国外。本书选用的英文译本,系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这是当今众多英译本中最好的一种。

目录

列异传

 未定伯

 怒特祠

 鲍子都

 张 奋

 谈 生

 鲤 怪

 绛农鼠

搜神记

 董 永

 天上玉女

 胡母班

 张 璞

 丁新妇

 十将莫邪

 韩凭夫妇

 范式张劭

 盘 瓠

 蚕马记

 瓮 怪

 秦巨伯

 吴王小女

 芦 充

 蝉 怿

 夜行遇魅

 斑 狐

 老狸化父

 大贤捉狐

 来季德

 李 寄

 千日酒

 邛都老姥

博物志

 蟒嗡人

 薛谭学讴

 不死酒

神仙传

 魏伯阳

 张道陵

 左 慈

 壶 公

 董 奉

灵鬼志

 嵇中散

 周了长

搜神后记

 袁相根硕

 白水素女

 杨生狗

 射 人

齐谐记

 董昭之

 薛道询

 吕思除狸

幽明录

 黄 原

 守父尸

 参军

 狸 怪

 卖胡粉女子

 甄 冲

 刘道锡

 庞 阿

 焦湖庙祝

 新死鬼

录异传

 如 愿

 邹 览

续齐谐记

 阳羡书生

 清溪庙神

 华阴黄雀

述异记

 金鸡石

 区敬之

 山 猓

 颍川庾某

 鬼掷钱

冥祥记

 凝阴民妇

冤魂志

 徐铁臼

 弘 氏

妒记

 郎君变羊

洛阳伽蓝记

 沙门达多

 狐 魅

 白堕春醪

 子 渊

燕丹子

 燕丹子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选)

世说新语

 魏武轶事

 荀巨伯

 石崇十恺

 东方朔救汉武乳母

 周 处

 王子猷爱竹

 刘 伶

 温公丧妇

 韩 寿

 服 虔

 陆机规戴渊

 许允妇诫

 吴郡智卒

试读章节

董永

【原文】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直。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今译】

汉代的董永是千乘县人。他年幼丧母,和父亲在一起生活。董永辛勤地耕田以供养他的父亲,有时出门时还用小推车推着父亲和自己同行。父亲去世后,他没有钱安葬父亲,就只好卖身为奴以换钱来料理丧事。他所卖身的那家主人知道董永为人品行贤良,就给了他一万钱,让他回家去了。

董永在家给父亲守丧三年之后,想回到主人家,做奴仆以偿还债务。在去主人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个女子,那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您的妻子。”董永就和她一起去了主人家。主人对董永说:“那钱是我送给你的。”董永说:“承蒙您的恩惠,我的父亲才能够被安葬。我虽然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人,但也一定要竭尽全力为您做事,以报答您深厚的恩德。”主人就问:“你的妻子能做些什么呢?”董永说:“她会织布。”主人站起身来说:“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的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细绢吧。”于是董永妻子就为主人家织细绢,十天时间就全部织好了。

女子走出门的时候,对董永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非常的孝顺,天帝就让我帮你偿还欠债。”说完话,就飞上天空,不知哪里去了。

天上玉女

【原文】

魏济北郡从事掾弦超,字义起。以嘉平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天上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知琼,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

一旦,显然来游,驾辎耕车,从八婢,服绫罗绮绣之衣,姿颜容体,状若飞仙。自言年七十,视之如十五六女。车上有壶植,青白琉璃五具。饮啖奇异,馔具醴酒,与超共饮食。谓超日:“我,天上玉女,见遣下嫁,故来从君。不谓君德,宿时感运,宜为夫妇。不能有益,亦不能为损。然往来常可得驾轻车,乘肥马,饮食常可得远味异膳,缯素常可得充用不乏。然我神人,不为君生子,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遂为夫妇。赠诗一篇,其文日:

飘飘浮勃逢,敖曹云石滋。

芝英不须润,至德与时期。

神仙岂虚感,应运来相之。

纳我荣五族,逆我致祸灾。

此其诗之大较,其文二百余言,不能悉录。兼注《易》七卷,有卦有象,以彖为属。故其文言,既有义理,又可以占吉凶,犹扬子之《太玄》,薛氏之《中经》也。超皆能通其旨意,用之占候。

作夫妇经七八年,父母为超娶妇之后,分日而燕,分夕而寝。夜来晨去,倏忽若飞,唯超见之,他人不见。虽居闲室,辄闻人声,常见踪迹,然不睹其形。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不愿人知,而君性疏漏,我今本末已露,不复与君通接。积年交结,恩义不轻,一旦分别,岂不怆恨?势不得不尔,各自努力!”又呼侍御,下酒饮啖。发簏,取织成裙衫两副遗超,又赠诗一首。把臂告辞,涕泣流离,肃然升车,去若飞迅。超忧感积日,殆至委顿。

去后五年,超奉郡使至洛,到济北鱼山下陌上西行,遥望曲道头,有一车马,似知琼。驱驰前至,果是也。遂披帷相见,悲喜交切。控左援绥,同乘至洛,遂为室家,克复旧好。至太康中犹在,但不日日往来,每于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辄下往来,经宿而去。张茂先为之作《神女赋》。

【今译】

三国时期魏国的济北郡有一个佐吏弦超,字义起。在嘉平年间(249—254)的一天夜里,独自睡觉时,梦见有一位神女来和他相好。神女自称:“我是天上的玉女,原本是东郡人氏,姓成公,字知琼。自幼父母双亡,天帝可怜我孤苦一人,就让我下凡出嫁从夫。”弦超在做梦的时候,精神清爽,极为欣赏那位女子的异常的美丽,感觉那女子的容貌不是平常女子所能拥有的。梦醒之后,仍念念不忘,那位女子的印象也若有若无的在脑子中闪现。就这样过了三四个夜晚。

一天清晨,知琼现出了她的身形。她坐着四周有帏盖的华丽车子,身后带着八名侍女,穿着绫罗制作的绣着美丽图案的衣服,容颜体态,犹如飘逸的仙子。自称已经有七十岁了,但看上去却和十五六岁的少女一样年轻。所乘的车上带有盛酒的酒壶、酒杯,青白色的琉璃器皿五套。吃喝的东西都非常奇特,饮食的器具和美酒,和弦超一起享用。她对弦超说:“我是天上玉女,被遣下人间出嫁给凡人,所以我来跟随您。不是因为要报答你的什么恩德,而是因为这是前世已经注定的因缘,我们应该成为夫妇。我虽然不能给您带来什么好处,但是也不会给您带来什么损害。不过我可以让您来来往往坐轻快的车子,骑着骠壮的马匹,可以经常吃到远方美味、奇异的佳肴,丝帛衣物尽你享用不会缺乏。但我是神人,不能为您生养儿女,也没有什么妒忌的性情,不会妨碍您的婚姻大事。”于是二人就结为夫妇。知琼赠给弦超一篇诗文,诗中说:

飘飘摇摇哟浮荡在神山仙境,

快快乐乐啊遨游在云石之间。

灵芝仙草哟不须雨水滋润,

品德高尚者啊要遇时而行。

神与仙哟怎会是虚幻,

顺应时势哟去帮世人。

接纳我哟就会荣耀五族,

违逆我啊就会带来灾难。

这就是那首诗的大概意思,诗文大约有两百多字,不能够全部记录下来。知琼还注有《易经》七卷,有卦辞有卦象,以篆辞为依据。所以其中的文辞语言,既有义理,又可以用来占卜吉凶。犹如扬雄的《太玄》、薛氏的《中经》一样。弦超都能够通晓其中的意味,用它来占卜吉凶。

两人结为夫妻生活了七八年,父母给弦超又娶了一个妻子。于是他们二人就隔日欢宴,隔夜共寝。知琼晚上来清晨离开,飘飘忽忽快得像飞一样,只有弦超能够看见,别的人都看不到。他们虽然居住在空闲的房屋里,但是也往往能被人听到屋里人的声音,常常被发现一些踪迹,只是看不见知琼的身影。后来,有人感到很奇怪,就向弦超打听,这件事情被泄露了出去。于是玉女就要求离开,说:“我,是神人啊。虽然与您交往,但不愿意别人知道,而您性情太粗疏,如今我所有的一切都暴露了,不能与您再交往下去了。我与您相交多年,情深义重,一旦分别,怎能不悲伤遗憾?只是现在这种情势,不得不分开,希望别后我们各自多多珍重!”又喊来侍从,摆下酒食,与弦超同饮。然后打开竹箱,取出两套编织好的裙衫赠给弦超,又赠了一首诗。随后知琼拉着弦超的手凄然告别,满面泪痕,神情哀切地登上了华车,飞快地离去。弦超多日忧伤苦闷,几至卧床不起。

分别后五年,弦超奉郡上的使命到洛阳去,在济北郡鱼山下的小路上往西走时,远远望去,只见弯弯的路尽头,有一辆马车,好像是知琼的。弦超赶忙驱马追上前去,果然是知琼。于是揭开车帷,二人相见,悲喜交加。知琼抓起缰绳驾起马车,与弦超同去洛阳,两人又在一起生活,像当初那样在一起了。到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两人仍然健在,但是不再天天往来,只是每逢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新年初一、十五,知琼才会下凡与弦超往来,只过一夜就走。张茂先为这件事作了一篇《神女赋》。

P30-41

序言

说到中国古代小说,人们大概都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以及“三吾”、“二拍”、《聊斋志异》等等长篇和短篇、白话和文言的小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小说成熟、高峰时期的经典之作。如果追溯历史,小说的源头应当是远古时代人们在劳动之余的说故事,今天看到的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许多神话片断,就是那悠远时代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的残存。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孕育在汉魏六朝时期,诞生于唐代。汉魏六朝的叙事散文,除史传之外,主要就是被称之为“小说家”的作品。“小说”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歧义很多,但大体上是指叙事散文中既不能划入“史部”之信史,又不能划入“子部,,儒家的丛残小语,“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孔子语)。这类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记叙神、仙、鬼、怪的志怪书,如《列异传》、《搜神记》等等,第二类记叙历史人物事件但掺杂了较多怪诞无稽的内容,有人称它们为杂史杂传,如《燕丹子》、《汉武故事》等等,第三类是记叙当时名士的卓然不群的举止言行的志人书,如《世说新语》等等。这三类作品都有各自的文体特征,都还不是后世的说故事以娱悦读者的文学意义上的小说。但它们又与后世小说有着亲缘关系,从小说文体发展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小说的孕育形态,为区别后世文学意义的小说,我们也通常称它们为“古小说”。

古小说中以第一类志怪书与小说的关系最为亲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在鲁迅看来唐代传奇小说直接是由魏晋南北朝志怪演进而成。这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志怪作品最富想象力,在今人眼中纯属虚构,因而在文心上最与小说创作相通。

志怪书记叙神灵、仙人、鬼魅、精怪之事,它们足古代人们信仰意识的折射,与巫鬼道、神仙道教、佛教和种种民间宗教有着深刻的关系。原始初民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对人类白身、对大自然以及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认识还处在一种蒙昧状态,他们用一种原始思维来解释种种现象,用想像来改造大自然,这就产生了神话。而掌握这种解释话语权的则是巫师,巫师作为人和神的中介,担负着部族的领导责任。华夏民族的早期领袖如大禹、成汤等,据文献记载都有浓重的巫师色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政治逐渐与巫术分离,巫师不再掌控军国大事,而只负责宗教事务。不过,宗教在国务活动中的地位不町低估,商代人们迷信鬼神,君主凡重大决策必先请示鬼神,而传达鬼神指示的自然而是巫师。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就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周代比商代进步,但迷信仍是根深蒂固的,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之,说明作为君王的周文工熟谙巫师的占卜之术。产牛在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就是那个时代的巫书集大成者,这部书以地理方位为纲,记叙了八荒之事以及相关的祭祀之法,其中编织进许多神话传说片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巫觋意识渐渐被人淡化,而这些神话和传说断片却在人们头脑中萦系不去,影响着后世的志怪作品,故有人称它是“古今语怪之祖”。

秦汉之际民间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神仙说勃然而兴。神仙信仰的要义是追求长生不死,从战国末的齐威王、齐宣王,到秦始皇,到汉代历朝皇帝,都无不热衷于求仙活动,都企求从神仙那里获得不死之药或成仙之道。神仙说的神仙与神话中的尊神有显著差别,例如同是一个西王母,在《山海经》中她是半兽半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到了汉代志怪书中就变成了一位端庄的贵妇,衣食住行与人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极尽豪华富贵罢了。神仙虽然居住在飘缈的云雾之上,但有时也下降人世,可以与凡夫俗子们交结,神仙和世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正是神仙说吸引信众的地方,也正是神仙故事富有人性魅力之处。神仙的故事简称为仙话,是两汉志怪中最大的主题。沟通神仙是方士的专利,方士是仙话的加工者或创造者,也是仙话的主要传播者。仙话初时带有朴素的特质,随着道教的形成,仙话之一支在民间渐渐文学化,另一支则纳入道教的神仙谱系而宗教化了。

“仙话起于周末,鬼话起于汉末”(顾炎武《日知录》)。人死为鬼是古已有之的观念,但长期以来,鬼是有形还是无形?是生前之形还是异形?鬼有没有活动空间?安顿之所在何处?鬼与人可不可以交往?……许多问题众所纷纭,到了汉末才有了初步完整和系统的答案。人死皆为鬼(过去一说“强死者为鬼”),鬼仍为生前之形,一概都要到泰山报到,并且统归泰山府君管辖,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人交往,阴阳异世但却相通无阻。总之,汉末关于鬼有了比较趋于一致的说法。汉代志怪中没有鬼话,而汉末魏晋志怪则记载了大量的鬼话,而且这些鬼话往往比仙话更要动人,比如人鬼恋的故事就有相当的情感魅力。魏晋志怪的鬼话,以《列异传》、《搜神记》所记的作品为代表,表现了较多的人文精神和文学倾向,这当然与魏晋思潮有直接关系。进入南北朝,鬼话明显被纳入佛教轨道,佛典描绘的阴森地狱取代了与人世景象并无二致的泰山地府,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渐渐成为鬼话的基本模式。鬼话和仙话一样很大程度被宗教化了。

与鬼话相伴的还有怪话,也就是精怪的故事。人死为鬼,物老成精,这是古老的、似乎无须论证的逻辑。所谓物,包括动物、植物和一切非生命的自然物以及器物。天下之物,只要年深日久,吸足了宇宙的精气,皆可以成为精怪,幻化为人形。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书中记载了各种精怪,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枕头饭岙、黄金白银等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在这些精怪中,最受后世文学青睐的是狐狸精。狐狸由神话中的瑞兽,降至精怪,又降至专以吸纳男人精气的雌性妖精,在狐狸精演变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神仙方术修炼说的作用。《洛阳伽蓝记》中的《狐魅》记孙岩之妻为狐精,当她的狐狸尾巴暴露后,竟将孙岩的头发剪下逃走。截人之发,是狐精吸取人精气的一种方式,在巫术观念里,人体上的东西,躯体、毛发、津血等等都含藏人的精气,截人之发就是吸人之精。狐精原形未露时并无截发之举,那是因为她作为孙岩之妻,以房中之术尽可吸纳孙岩的精气,原形毕露,无奈之下只好采用截发这样的下策。狐精是按照方仙道的修炼说来行事的。

志怪书的题材有神话、仙话、鬼话和怪话,如果按文体风格分类,则又可分为杂记体志怪如《搜神记》,博物体志怪如《博物志》,杂传体志怪如《汉武故事》。汉魏六朝的志怪书无论哪一类,都与宗教意识有关,其中有些作品就径直宣称是为了弘扬宗教精神。出于这种宗旨,这些作品当然不是写来供人消遣的,因而它们也不在意情节的曲折完整,也不着意人的性格,其中固然也有满足人们好奇心理需求的因素,但可以说它们的主要功能不是娱悦,也不是审美,而是宗教和准宗教意识的张扬。不过,这些神话、仙话、鬼话和怪话中确又实实在在凝聚着千百年来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它们虽然不是文学意义的小说,但它们却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母题,提供了创造性艺术思维的平台和元素。试看明代的《西游记》和清代的《聊斋志异》等等小说,无处没有唐前志怪的因子。

古小说第二类是杂史杂传。史传是记叙历史的著作,秦汉以前就有《尚书》、《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等著名典籍,西汉更有司马迁的《史记》,史部典籍不仅卷帙浩繁,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念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修史的准则是据事迹实录,所谓“直书其事”,凡修史而掺杂虚拟成分者,其著作更要取消正史资格,名日杂史杂传。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五引《宋三朝志》说:“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但是,中国史传不满足于记账式的大事记录,选择了再现历史场景的呈现式的叙事方式。古人古事已是遥远的往事,当时的情景细节,当事人隐秘的内心活动,渺渺难以取证,史家既要再现历史场景,就不能不悬拟设想。因此,正史如《左传》《史记》亦不免多有这种虚拟的地方。如果撇开《左传》《史记》的史书性质,单从人物事件的记叙来看,它们和后世的小说其实区别不大。所以,那些因虚拟过多而被列为杂史杂传的作品,在文体上是与小说最为接近的。例如《燕丹子》,它记叙战国末燕太子丹派遣荆轲行刺秦王的始末,按史传体例,既然是写燕太子丹的传记,就应当从他的家世写起,直写到他刺杀秦王失败后流亡辽东被杀为止,但它却只写行刺秦王的缘起和行刺行动的全过程,全篇仅记叙了行剌秦王这一事件,其体例不合史传。另一方面,叙述中像“乌白头、马生角”之类,显然不实,而“黄金投龟”、“杀马进肝”、“玉盘盛手”之类,大有夸张之嫌,在宫殿上刺杀秦王的场面,完全戏剧化了,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这体制和大量虚拟,足以使《燕丹子》被革出正史之门,但正是这体制和虚拟,使它十分接近小说。杂史杂传与小说仅一步之遥。

古小说的第三类是人物的言行录,我们通常称它们为志人小说。它们记人,但不是传记,传记要记叙人物生平,而它们只记叙人物的神情笑貌和玄言高论。志人小说的旨趣甚至也不在叙事,它们只是撷取某个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神情举止和只言片语,一个瞬间,一个镜头,旨在表现这个人物的品貌性情。这种文体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论语》、《孟子》,但它们又与子部儒家类的著作不同,因为它们没有阐发儒家教义,它们标举的是汉末魏晋名士的风度。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当时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关的品评时人的风气有直接关系。当时地方官向朝廷举荐人才,主要根据地方豪门、名士对本乡士人的品评,按德才分为若干品级进行推举。时尚品评,蔚然成风,士人欲求显达,便按时尚品评尺度塑造自我。而品评尺度,亦即人伦鉴识也就成为一种学问。据《世说新语》“政事”篇“何骠骑作会稽”条注引《泰别传》云:“泰字林宗,有人伦鉴识,题品海内之士,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成英彦,六十余人。自著书一卷,论取士之本,未行,遭乱亡失。”郭林宗之书己亡佚,又据《后汉书》郭林宗本传,此书大体上是对人物才性的描状和评议。可见以品题名士才性为宗旨的志人小说,是应时而兴的。

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当推《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题刘义庆撰,实际上是刘义庆门下的文人杂采众书编撰出来的,所采之书可知的有已经散佚的《名士传》、《语林》、《郭子》等。《世说新语》的特点,正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所说,“以玄韵为宗,非纪事比”。书中所记人物,特立独行,不拘一格,标奇立异,总起来勾画出魏晋时代名士的神貌风度。它的这种以形写神,以寥寥几笔就画出人物的精神的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创作,由此而形成中国叙事风格的民族特色。

占小说中除杂史杂传的篇幅较长之外,大都是丛残小语。故事粗陈梗概,有的还谈不上是故事。它们文字简古,但文约而事丰,用极简练的文字就可以叙说极复杂的事物,并且深得事物的神韵。志怪、志人、杂史杂传,把它们放在中国小说历史的系列里可以说是小说孕育形态,或者说是前小说;如果把它们放在中国文化史的系列里,则它们又是自给自足的独立的文体,主体性十分鲜明,具有不容低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们在南北朝以后仍在继续发展,唐宋元明清各代产生的作品难以数计。不过,这古小说的几类文体的辉煌时代还是魏晋,清代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模拟魏晋志怪,一代有一代的文学,《阅微草堂笔记》虽然也是优秀之作,但已没有了魏晋志怪的特质和风骨。

古小说的一些作品很早就传到国外,据《高丽史》记载,《搜神记》至迟在十一世纪就传到高丽。而对古小说的翻译则要晚得多,除《搜神记》、《世说新语》之外,大都是选译。德文选译本《中国神话故事选》(译者卫礼贤,R.Wilhelm)于1919年由耶纳迪德里奇出版社(Jena Diederiche)出版。英文选译本《中国神话与传说》(译者威纳,E.T.C.Werner)于1922年由伦敦G.G.哈拉布公司出版。法文选译本《中国民间故事选》(译者维格,L.Wieger)于1909年由河间府天主教会印刷所出版。俄文选译本《紫玉——汉魏晋六朝小说选》(译者李福清)于1981年由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

石昌渝

文学研究所教授

2005年5月20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魏六朝小说选(汉英对照)(精)/大中华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杨宪益//戴乃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4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4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