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梅村遗恨(诗人吴伟业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经过多年积累,本书的作者以宏观的视野展示了吴梅村这位诗人充满矛盾和遗憾的人生沧桑,从吴梅村考取榜眼,荣归太仓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太仓家中病逝,并从新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面临重大事变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彷徨、患得患失和痛苦抉择。

内容推荐

  吴梅村,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出身于江苏太仓,是明末清初影响很大的文坛泰斗,他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成就,更因其身处明清换代之际的丰富人生经历而备受世人瞩目。吴梅村不仅在晚明富有盛名,进入清朝,他也是当时在知识界很有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之一。该书作者王振宇多年投身于明清人物的研究解读,曾经出版过《龚自珍传》、《江南彩衣堂:常熟翁氏文化家族传》等。

目录

第一章 虎丘大会

引子:榜眼荣归

2.吴门寻亲

3.伟业制词日:陆机词赋,早年独步江东;苏轼文章 ,一朝喧传天下

4.天语褒奖:正大博雅,足式诡靡

5.奉旨完婚:泥金报人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

6.虎丘大会:三百年来未有之奇观

第二章 朝堂水火

1.陆文声:张溥、张采倡复社以乱天下

2.周之夔:二张且反……

3.就讲文华殿

4.黄道周连上三疏

第三章 长歌当哭

1.一夜蓟门风雪里,军前樽酒卖卢龙

2.诸将自承中尉令,孤单谁典羽林兵

3.长望寒云悲巨鹿

4.《临江参军》:谓之诗史,可勿愧

5.终脱朝服,挂职神虎门

6.营造梅村别墅

第四章 甲申之变

1.初识卞赛

2.梅村惊魂

3.南中立君

4.就任少詹事

第五章 半年詹事

1.陈子龙: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岂不可悲!

2.南京又遇卞玉京

3.阮大铖大兴“顺案”

4.《永和宫词》:还向官家问永王

5.拂衣归里

第六章 乙酉避难

1.风雨娄江

2.矾湖避乱

3.重返太仓

4.《琵琶行》:换羽移宫总断肠

5.情寄《秣陵春》:避愁何处?

第七章 劫后访旧

1.《吴门遇刘雪舫》与《东莱行》

2.秦淮遇寇白门

3.琴河感旧

4.千古绝唱:《圆圆曲》

第八章 无奈仕清

1.艰难的选择

2.风雪征途

3.彷徨京师

4.两载仕清

第九章 梅村遗恨

1.歌哭卞玉京

2.拙政园中咏茶花

3.受患只从读书始

4.钱粮案:探花不值一文钱

5.抱恨终天:总比鸿毛也不如!

尾声:百年余韵

试读章节

张溥于吴伟业是老师;杨维斗于吴伟业亦师亦友,二人年龄长于其他社友,平日在社中地位亦尊,不便与别人嬉笑。即使魁名高中,也保持着惯常的矜持。而彭宾、陈子龙、吴继善等人则不同了。他们年相若,道相同,平常就关系密切,于是便相偕去游秦淮。陈子龙字卧子,长伟业一岁,彭宾字燕又,继善字志衍,年龄也不到三十,且个个喜欢吟诗,多才多艺。一到秦淮,便置酒豪饮。志衍、燕又又擅长蒲博之戏,浮白投卢,歌呼高叫,大醉方归。一连三日,天天如此。到了第四天,二人又来约伟业等人,只见陈子龙正在一个人点着蜡烛,伏案读书。二人笑着对陈子龙说:“卧子得陇望蜀耶?何必自苦!”陈子龙慨然答道:“二位认为岁月可待、来日方长吗?我每读终军、贾谊二传,辄绕床夜走,抚髀太息。吾辈年方隆盛,不于此时有所记述,岂能待乔松之寿,垂金石之名哉!”彭宾、志衍、伟业等人听罢,肃然起敬,齐声道:“谨受卧子之教!”于是不再去游秦淮,次日便买舟东归。

“二月杏花八月桂”,次年便是春闱大比之年,吴伟业、吴继善、吴克孝、陈子龙、吴昌时等人,便又在张溥的带领下,结伴进京。

当年李明睿回到江西老家,靠吴琨赠送的十两银子,勉强过了年关,一开春就又为生计犯起愁来。人穷志短,不免又借酒浇愁。妻子没有好气,搪塞他说:“哪还有钱沽酒?要喝,厨下有一坛陈年米酒,不知还能不能喝。只要能喝,就喝去吧。”李明睿连忙来到厨下,找出那坛封土埋的米酒,坛口刚刚打开,一股清冽香醇的气味立刻扑鼻而来。他正要捧起坛子品尝,忽见坛内一物葳蕤生光,缕缕清香正是由此物散发出来。李明睿学富五车,脑中灵光一闪,一阵惊喜,脱口叫道:“灵芝!灵芝!”妻子闻讯来看,果见坛内紫光煜煜,有一灵芝大如冰盘。于是举家庆贺。李明睿暗想,灵芝乃是祥瑞之物,莫非我真要时来运转了吗?他索性把坛中的米酒喝了个干干净净,从此滴酒不饮,发愤读书。这年乡试,李明睿一举夺魁;次年入京会试,又联捷中了进士,点了翰林。散馆之后接连到湖北、福建等地做了几任主考,如今又被点为会试的同考官。

李明睿宦途得意之后,并没有忘记当年吴琨雪中送炭穷途赠金之义。当他听说吴伟业秋闱高中今科来京会试的消息之后,心中暗暗高兴。虽然点了考差,就应该杜门谢客,谨慎避嫌,但他还是忍不住寻找机会在同僚中称赞吴伟业的人品才学,为吴伟业科场获捷扫除障碍。他听说兵部侍郎李继贞被点为会试监临,并且和吴琨颇有渊源,便借故去拜访李继贞。

“少司马,今科同膺考差,又有机会面聆謦■了。”二人一见面,李明睿就恭维起来,“老大人屡经抡才大典,得士之众,同辈罕有。伯乐一过,冀北空群。这次又要有一批俊彦之士,仰仗大人慧眼识珠,颖脱而出了!”

“太虚”,李继贞平和的面色不愠不喜,不疾不徐地说,“一见面就送我这些高帽,该不是夹带中有什么重要人物吧?”

“哪里,哪里”,李明睿意识到自己性子太急了,连忙辩解说,“为国选贤李某不敢心存私念,这一点少司马谅必知道。不过确实有一个人,旷世奇才。私下深恐摸索不到,难免有遗珠之憾。”

“这是谁?是张天如还是吴骏公?”李继贞仍然不咸不淡地说,“是夜明珠总会放出光来,何须我辈操心?只要人人守中持正,不偏不倚,贤才自会入选。一人棘城,如进天牢。何不趁这几天多讨点清闲,诗酒自娱?”

“老大人说得极是。”李明睿见话不投机,连忙告辞,“我正是杜门枯坐,无聊得很,想请老大人过府小酌。既然老大人喜欢独处,我也回去自斟自饮吧!”

“太虚,你这就误解老夫的心意了。”李继贞连忙拉住李明睿说,“我这里恰好有一坛‘竹叶青’,内中虽无灵芝仙草,味道也一定不错。你我共谋一醉如何?”

其实,李继贞和吴家的关系更为密切,他对吴伟业的关心并不亚于李明睿。只不过他久历宦海,对官场的凶险认识得更深刻,处世特别谨慎罢了。李继贞的父亲和吴琨的父亲本是笔砚之交,李继贞又是吴琨的业师,而吴琨又是李继贞儿子的先生,两家正所谓三世通家之好。吴伟业来京会试,李继贞焉有不知之理?只是自己身为考官,会试又是举世瞩目,朝野最为敏感的事情,他把关心表现得不显山不露水罢了。

入闱之后,吴伟业恰巧分配在李明睿主管的考房中。他对吴伟业的书法文章本就十分熟悉,而吴伟业的才华也确实出类拔萃,理所当然地被拔置本房之首。李明睿极力向主考周延儒推荐。周延儒知是故人之子,心照不宣。但为了显示公正无私,又把吴伟业的文章转交副主考何如宠及其他考官传阅,共同勘磨。这时李继贞首先发表意见,他盛赞吴伟业的文章文质兼佳,酷似王文肃公。这王文肃公原来就是万历朝首辅王锡爵,也是太仓人士,父子双榜眼,立朝刚直,名重当世。周延儒大声称赞李继贞的评价公平允当,众考官同声附和,吴伟业遂被定为南宫第一,本科会元。

札闱榜发,天下士子皆慕伟业之名,每日来访者不绝于门。伟业本不善饮,一日张溥、陈子龙、夏云生、宋徵璧、彭宾、杨廷麟、万寿祺、杨廷枢等人商量,成立燕台文社,以继前后七子故事,不觉多喝了几杯,带着醉意回到寓所。这时偏有一干太学生等候多时,一见面便前三皇后五帝的问个不休。伟业趁着酒兴制词日:“陆机词赋,早年独步江东;苏轼文章,一朝喧传天下。”太学生们不禁哗然,有说吴伟业志大才高,当之无愧的;也有说他虚骄狂妄,枉比古人的。众人散后,这话便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京师,竟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P18-20

序言

牵挂吴梅村至少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了。

这样的牵挂来自于我对晚明和清初这段历史的莫名的兴趣,我为这段历史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去阅读我所能见到的文字。虽然晚明史的著作已经很多了,但我最想提及的是三个人的文字,或者说是三个人的影响:一个是郭沫若,另外一个是姚雪垠,还有一个是美国的学者魏菲德。

还是在乡间读书的时候,喜欢的是郭沫若的文字。他的《甲申三百年祭》,虽然已经过去六十年了,但是整篇文字所透出的气度和器局,尤其对晚明政局的条分缕析,非常让我这个小小少年郎着迷沉醉,他所引用的吴梅村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让我对吴梅村产生了至深的印象,虽然我并不喜欢郭沫若的一些做派尤其是在建国后“文革”中的为文为人,但一看到现在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所谓博导、博士们一提到郭沫若就是满脸的不屑,我就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迷茫: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谈论任何事情都显得有点虚妄和空疏吧。

姚雪垠也是一个备受诟病的文人。我对姚雪垠并不了解,据说姚先生不仅自负自夸,而且还对政治颇感兴趣,这个来自河南邓县的经历过民国的知识分子,在建国后实际上一直在湖北的武汉生活,喜欢张扬和不甘寂寞的性格决定了他与周围环境的紧张,可能是曾经主政中南的王任重的作用,毛泽东对姚雪垠创作《李自成》给予了领袖人物的关照。虽然在今天看来,姚雪垠的《李自成》尤其是后几部艺术水准出现问题,但是他的《李自成》的确给在无书可读的偏僻农村的我们弟兄几个带来了不少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小说所透露出的种种关于晚明的信息使我对这一段历史产生了难以遏制的关注和期待。小说中关于卢象升和杨廷麟的描述,虽然后来知道多来自于吴梅村的《临江参军》,但小说却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悲壮,姚雪垠笔下对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这些人物面对朝廷的危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当然还有后来的史可法,这个左光斗的学生,我们读《左忠毅公轶事》,读吴梅村的老师复社领袖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不仅为文字的刚毅清俊所倾倒,更为一种精神所折服。

但是明朝为什么不能在江南半壁维持下去?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为什么对李自成、张献忠充满了彷徨和矛盾,甚至是强烈的排拒?牛金星、李岩、宋献策等人的行为为何得不到大多数读书人的理解和认同?明末和清初的读书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究竟是怎样面对如此之大的翻天地覆朝局的?所谓的桃花扇底送南朝,所谓的弘光小朝廷的闹剧种种,吴梅村们的道路选择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美国学者魏菲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应该算是关于明末和清初的一部令人充满敬意的史学力作。对于这本书,我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每每惊叹于一个外国学者怎会如此广泛地掌握宏富的资料?怎会如此恰如其分地体会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和种种隐秘的细节?对易代之际所谓知识分子的微妙心态的把握,怎会是如此的准确精当?面对这样的一个太平洋彼岸的学者,尊重之外是我对吴梅村所处时代的更多的联想和耐心的体味。

在轻慢戏说和高头讲章的重围之中,在满足于快餐文化的狂潮之下,能不能客观地用开放宏阔的视野、尊重理解的心绪、平实质朴的语言尽可能接近的走进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了解他们地老天荒的苦闷?烛照他们空前绝后的才情?理解他们患得患失的犹豫?亲近那个时代我们的先人们所遭遇的艰难悲苦心灵煎熬?我不敢说自己做到了这些,但我是以自己的虔诚和心智来竭尽所能试图走进吴梅村和他所处的那个破碎动荡的时代。

也许有人说可以选择明末四公子,更有人趋之若鹜地去描画“秦淮八艳”,甚至也会有人去写钱谦益,更有人会去为马士英、阮大诚等人招魂,但是想来想去,我觉得吴梅村这样的人物是我们走进这一段历史所无法回避和绕过的一个内容丰富、值得为之歌哭为之悲喜为之在喧嚣和浮躁的当下而搜求爬梳无怨无悔的一个真实的纯粹的读书人,一位真正的诗人!

现在的宫廷戏似乎很热闹,清官戏之后殃及明代。也许是鲁迅的影响,朱家父子的口碑好像从来都没有好过,朱元璋是和尚出身的流寇,朱棣是篡夺自己侄子江山的坐寇。但是现在不同了,我们对历史的兴趣更集中到权谋阴险和彼此算计倾轧上。伴随着二月河先生清帝小说的一再放大传播,把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最为丑陋的一面在当下被发挥到了极致,最为让大家心照不宣的词汇“官场潜规则”在坊间广为传扬,而历史上的这种先人为主的习惯意识实际上遮蔽了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说到民国时期的抗战,往往就是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溃不成军,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大多数是读书人出身的将军们却悲壮地为国捐躯战死沙场,据说有212位将军殉国,这在整个抗击法西斯的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非常少见的,作为陆军上将血洒阵地的张自忠,很可能是整个二战中军衔最高的将领。对于读书人,在官场春风得意者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甚或是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是,在山河破碎天覆地翻的时候,真正砥柱中流的又往往是读书人,他们慷慨赴死,他们启蒙民智,他们投笔从戎,他们纵横捭阖。吴梅村可能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铁血男儿,没有像史可法、夏允彝、杨廷麟等人为国死难,但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从而成就了自己的复杂痛苦也是丰富的人生。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既需要刚猛决绝的斗士,也需要吴梅村这样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是不无瑕疵、但却真实的极具忏悔意识和自省意识的读书人。基于此,我埋头于吴梅村的文字,当然包括许多研究吴梅村的多不胜举的研究成果,品味咀嚼着吴梅村的诗文,有时候自己会陷入深深的郁闷悲愤甚至是绝望之中。吴梅村临死之前说,我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大苦人。痛哉斯言!病重的弥留之际的吴梅村有一首词:“我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抛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苟活。”“脱履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真是悲感万端,无限凄凉。达观的吴梅村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和学生为自己去乞求什么铭文,有“诗人吴伟业之墓”足也。

南京是吴伟业生活过的南中旧都,他为南京也留下了不少诗文。我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末期来到这座城市的,也已经快二十年了。在流水的岁月匆匆中,梅村的感慨似乎穿越了时空,每每在我心中引起清冽的迷离的恍若隔世的深深共鸣。在这将近的二十年里,繁重的工作之余,在更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我瞩目过龚自珍,走进过翁同和和他的家族,为历史上的诗人帝王们倾注过不少心力,也写过不少的随笔评论文字,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很珍爱我对吴梅村的解读,期待着你的批评,我素所尊重的读者朋友。

“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忧思杜陵愁”,是一个皇帝诗人对吴梅村的评价,虽然不甚贴切,倒也反映出我对吴梅村的一种穿越过绵密浩淼的血泪文字之后的无限感慨。

后记

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想起来和吴梅村的太仓有关的一些琐事。

多年以前,曾经来过太仓,似乎是为了发行报纸的事情,问接触到的当地人,可知道吴梅村的故居旧址?但是他们似乎对吴梅村很陌生,说吴伟业就更是丈二和尚了。去年年底又去太仓,听城厢镇的领导人讲,明代的王世贞是太仓人,清初的“四王”有“三王”在太仓,但他似乎回避吴梅村这个名字,说到张溥故居则兴致勃勃,讲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则更是津津乐道。城厢镇政府门前有一棵罗汉松,蓊郁虬劲,傲视苍穹,据说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不知道当年的吴梅村可曾在这棵树下徘徊沉思过?为故国的沦丧为北上的踌躇为负心卞玉京的彻夜难眠为殉于朱明的复社故旧?吴梅村也算是很有影响的文人了,为何在其家乡却这样落寞?当年高朋满座清幽雅致的梅村如今安在哉?想起元代一个人的感慨,断人肠处,天边落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姗姗扫窗纱。

夜宿娄东宾馆,娄东这样的名字多少散发出悠远历史的气息和江南古镇的绰约风姿,但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一切似乎都成了遥远的梦,而侥幸存留下来的所谓“古迹”又太像涂了油彩的招贴画,透出俗艳和迎合的谄媚。经热心人介绍,去见一个在如今的南园工作的人,据说,他对太仓的文化很有研究。如今的南园还算说得过去,洁净雅致,也很幽静,规模当然要小得多,陈设也早已经面目全非了。看得出来,此人雅好收藏,对和吴梅村同时代的造园专家张南垣,还有王世贞,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等都有所了解,他收藏的凌云亭藏版的《吴诗集览》卷首有乾隆皇帝对吴梅村的评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秋水文章香雪句,西昆忧思杜陵愁”,此人还收藏有散存在太仓的一些历史名人的碑刻,据说有赵孟頫书写江淹的《枯树赋》。他答应送我一些复印件,作为《梅村遗恨》中的补白,虽然这一愿望没有实现,但我还是要感谢他,感谢他对自己乡邦文化的挚爱,感谢他是我在太仓见到的唯一可以谈论吴梅村的人。据说,此人和北京的王世襄有所交往,还有养鸽子的什么设想,这个人叫尹继山。

匆匆忙忙赶到张溥故居。门口“张溥故居”为赵朴初先生题写。张溥故居正在修缮,不接待游客。工作人员看我诚心拜见这位天如先生,便网开一面,让我进去了。几进的南方庭园,白墙灰瓦,说是故居,想来也是毁坏后重建的吧?这位是吴梅村的老师,写出过《五人墓碑记》雄文的复社领袖!故居内,有不少人的题词,有李一氓的“复社祭尊”,费孝通的“嗣响东林”,有一对联,“承弁州启梅村一代文章在娄水,继东林匹几社千秋山斗仰天如”,记不清这个对联是胡厥文先生还是费新我先生写的,这是除了在尹继山的收藏柜之外,我在太仓唯一看到的在公众场合称道吴梅村的文字。实际上,晚上我和朋友在古城太仓散步的时候才知道,步过张溥先生故居门前的小河桥,唤作东皋桥,向右不远处,据说就是吴梅村的旧家,现在当然是和吴梅村有关的东西都荡然无存了。据说解放后,在吴梅村故居的旧址上曾经是一个工厂,也许是制药厂,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因城市发展的需要,厂子搬走了。晚上看不太清楚,好像是仿古的新型的建筑,称作“太仓人家”。往小巷子里走去,不时有麻将声声,很家常也很温暖的灯火在寻常百姓家传出来。毕竟是江南膏腴之地,虽然工业化的坚强挺进,已经使江南失去了原来的风致,但经济的富足使他们在摆脱了生存的压力,步人所谓的小康社会之后,也可以拿出一些闲钱来清理打点自己的家园,这样的清理虽然有些时候显得不伦不类,但这样的意识还是很值得肯定的。比如太仓,把大概是南园的地方不仅塑了“四王”的像,还居然在一个小河边唤作“卖秧桥”的桥畔建了一座亭子,立了一块碑,说是当年李时珍、戚继光来太仓登陆的地方,他们来太仓是想请王世贞为他们作序的。李时珍是《本草纲目》的作者,戚继光则是著名的明代大军事家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这样的人物都来太仓拜见王世贞,让王世贞为他们的图书作序。碑文上说,李时珍是在万历八年也就是1480年为名传千古的《本草纲目》,戚继光是在万历十三年,也就是1485年为自己的《止止堂集》自北京千里迢迢来到这江南水乡,让王世贞为自己做点广告,可见王世贞在那个时候是何等了得!据说,王世贞也被人认为是最有可能的《金瓶梅》的作者。实际上,明清之际,尤其吴梅村晚年,来拜见吴梅村的人也不少,写《板桥杂记》的余怀就经常从南京来太仓看望吴梅村。

《梅村遗恨》终于要出版了。还是要感谢许多为该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他们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汪修荣先生,太仓日报社的陆永芳社长,该书的责任编辑尚新莉女士、王华宝博士。我在自己的每本书的书后总要提及我远在中原的父亲、母亲,他们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的辛劳无法用语言来诉说,他们的期望是我不敢懈怠的动力之源。在《梅村遗恨》出版前后,我在长江和外秦淮河之间分到了自己价格不菲的新房,为了这所真正意义上的江左之家,我的妻子风雨无阻不分昼夜奔波在装饰城和新居之间,反复比较,屡次修正,为了添置家具,她更是来往奔走,到苏州观摩,去常州请教,为这个新家奉献着自己的热情、智慧还有说不尽的辛苦。而我在这个时候几乎完全投身于一个非常繁杂的难以脱身的牵涉面甚广的重大时务之中,虽然个人很微不足道,很人微言轻,但是妻子的信任和牺牲,使我这个小小的过河卒子,似乎也有了存在的可怜的小小空间。扪心自问,没有荒废,经历即是财富,感受到的都是收获。妻子对我的夹杂着抱怨的深深的理解,已经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学习上的自觉,让我坐在如今颇为宽敞的书房里经常会产生一种对她们的愧意:我为她们考虑了多少?我的笔能为她们增添多少快乐?

还要哕唆的是,这是我继《怨萧狂剑:龚自珍传》、《江南彩衣堂:常熟翁氏文化家族传》、《诗人帝王》、《漫卷诗书》、《书卷故人》之后已经出版的第六本书了。虽然艰难,虽然坎坷,我不会退却,不会停止思考,会顽强地以笔为旗坚定地走下去!

就算是跋。

           2006年3月31日于瘦西湖畔之迎宾馆

           时“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梅村遗恨(诗人吴伟业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振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74067
开本 32开
页数 3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7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