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精)/诺贝尔文学奖精品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蒲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创作时间最长、艺术成就最卓著的大作家之一。《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他的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从童年到二十岁的生活经历,通过描写一颗俄罗斯特有的敏感而思想丰富的心灵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优秀的俄罗斯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经典散文小说的范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主人公阿列克谢·阿尔谢尼耶夫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人、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因此,关于这部作品的体裁,评论界一度众说纷纭。作品发表之初,就有人认定这是作家个人的“自传”,但布宁本人却断然否定了这一说法,强调它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后来,确认这是一部小说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但称它为“艺术性自传”或回忆录的,仍然大有人在。一些作家评传和文学史著作将这部作品视为长篇小说,崇拜布宁的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却把它称做中篇小说,但又认为它和一般的中篇小说有所不同。帕乌斯托夫斯基写道:“我依旧把《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称为中篇小说,尽管我同样有权把它称为史诗或者是传记。……在这一部叹为奇观的书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它们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新颖的、绝妙的体裁。”当代的一位俄罗斯评论家则说:这部作品“有点儿像哲理性的长诗,又有点儿像交响乐式的图画”。更值得注意的是,布宁自己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称这部作品为“笔记”。

目录

译者序

短篇小说

 韦尔卡

 娜塔利

 马德里特

 塔尼娅

 爱情法则

 呼气如兰

 旧金山来的先生

中篇小说

 米佳的爱情

长篇小说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附录1: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附录2:受奖演说

 附录3:蒲宁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韦尔卡

在波涛汹涌澎湃的大海上,你可听到一只海鸥在哀婉地呜叫吗?

天地里雾蒙蒙的一片,往西是深蓝色的海水,滚滚翻腾,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往北则是怪石嶙峋的海岸线,蜿蜒曲折,一直没人了迷蒙的雾气之中。天气阴冷,刮着寒风。浪击声低沉婉转,时强时弱,像松林里的阵阵“涛声”,时而微风掠过,时而暴雨袭来。又像是谁在喘息,伴着海鸥的呜叫,绵长有力。你看,那只哀鸣的海鸥在迷蒙的秋雾中久久盘旋,不肯归去。它矫健地飞翔着,由于恶劣的天气在寒风中微微摇摆。

天一大早就阴暗起来。在这恶劣的北方荒岛和海岸上,常年笼罩着不祥的气氛。_到秋天,这里的天气就变得更加令人压抑了。灰暗的海水涨了起来,渐渐变成了铁黑色。广阔的海面向西铺展开来,无边无际,似乎水面已经高过了海岸;而风一阵儿胜过一阵儿地把海水推卷过来,夹杂着海鸥如泣如诉的鸣叫声。

“嘎啊,嘎啊!”海鸥的呜叫刺破长空,在风中激荡。

清晨的大海卷起层层排浪,翻滚叫嚣着向着海岸拱围过来。海鸥在岸边不安地盘旋着尖叫着。海水翻卷起海底的沙石,像沸腾的雪沫带着声响击打在岩石上,扬起千重水浪,而后又天女散花般地撒落在岸上,随之又像光滑的玻璃一样从岩缝中滑落下来。远处的海岸由于海浪的拍击嗡嗡作响。海鸥尖叫着在波浪中穿梭往来,时而飞越波谷,时而掠过浪峰,有时还随着飞溅着的水雾蹿向高空。风带着它在海面上自由地作着低空飞翔。

渐渐地,它似乎累了。当冷风吹来微微细雨时,它开始在风中摇摆。天气还在变化。雾上来了,整个世界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大雾中传来海鸥欣喜而凄厉的叫声。

雾越来越浓了,在雾气中隐隐约约还能看见海鸥在飞翔。夜幕伴着暴风雨迅速降临,大海上翻腾着白色的波浪,像老妪头上花白的发辫。浪涛声更甚了,冰冷的风掀起了大海的怒涛,甩出层层腥烈的飞沫来。

“嘎啊,嘎啊!”从雾的深处又传来了海鸥的叫声。

伴着这汹涌翻滚的北方海涛,您是否愿意听我给您讲一个特别古老的传说吗?

1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的远古时代。

在寒冷的北方海岸上有一个年轻勇敢的小姑娘,叫韦尔卡。日落的地方是海水,日升的地方是沙岸,在小村后面,岸与天相连着。那么再往东又是什么呢?韦尔卡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她从来都没有去过东方。就是她的爸爸妈妈,以及她的姐姐斯涅卡勒也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大海。

韦尔卡在大海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流逝好快啊,小的时候她是多么快乐呀。冬季,天边的海水变成了一片黑色,岸上也覆盖了茫茫白雪。而韦尔卡却睡在柔软的鸭绒被子里,醒来看着灶台里跳动着的火苗儿,感觉着低矮的小屋渐渐变暖,真是舒服极了。夏天的时候,阳光明媚,暖风和煦,浪花在水中轻轻嬉戏,韦尔卡有时候在沙滩上搜寻鸟蛋和龟蛋,有时候干脆跑到岸边脸朝下躺着,任海水泼溅在自己的身上,感受那份惬意……她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地度过的,同她一块儿玩耍的还有男孩儿伊勒瓦利特和姐姐斯涅卡勒。

胖胖的斯涅卡勒爱笑爱唱歌,但她却不会像韦尔卡一样引颈长啸,更不敢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勇敢地搏击风浪。而伊勒瓦利特却可以。有一次韦尔卡对伊勒瓦利特说:“伊勒瓦利特,为什么你不是我的哥哥呢?为什么我就没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好哥哥呢?没有你每到冬天我会寂寞死的。”

他看了她一眼,笑了笑,突然一头扎进了大海:“快看,快看,潜水鸟!”

韦尔卡和伊勒瓦利特像两只蝴蝶一样,你追我赶,嬉戏于山崖海角。有时,他们钻进山洞,那里便会回响起他们的笑语;有时,他们来到海滩,那里堆叠着的岩石上便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而后他们又顺着岩缝一起滑下来,并不断地发出各种声响,像蛇叫,像水沸,像私语……

为什么童年会过得这么快?

在冰雪覆盖的小茅屋里,韦尔卡迫不及待地送走了漫长的冬天,同时也送走了自己十三岁的那一年。她已经十四岁了,而伊勒瓦利特则已经是十六岁的小伙子了,开始经常出海捕鱼了。每当伊勒瓦利特出海回来,韦尔卡的脸上就乐开了花。

“亲爱的伊勒瓦利特,”韦尔卡对伊勒瓦利特说,“这么长时间看不到你,我就想哭,可是当你回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又想笑。”

姐姐斯涅卡勒也长成了大姑娘。伊勒瓦利特渐渐地忘了韦尔卡。他经常和斯涅卡勒坐在一起,忘情地瞅着她的脸。而韦尔卡则只能一个人不声不响地跟在他们后面。韦尔卡不愿意当着姐姐的面跟伊勒瓦利特说话,可是当他要回家的时候,她每一次都要把他送到家门口。

“亲爱的伊勒瓦利特,”她问他,“为什么你总爱坐在斯涅卡勒的身边?为什么我再也愉快不起来了?”

韦尔卡伤心的时候就在海边流着泪引吭高歌。即使和朋友们在一起,她也总是哭丧着脸,默不作声。

2

韦尔卡家的房子盖在远离渔村的石岸上,岸上到处是坚硬的沙砾,每到涨潮的时候海水能漫到她们家门口。

如果涨潮时遇着暴风雨,海水就会扑到她家的窗口,拍打着她们家用水鸟皮捆绑着的窗子啪啪作响。这时斯涅卡勒便吓得不敢唱歌了,赶忙扔下手中的活儿,躲在离窗子远远的地方不再出声。年老的妈妈总是在不知所云地嘟囔着,诅咒着,听着外面狂风肆虐,脸上写满了惊恐与害怕。而韦尔卡却不害怕暴风雨。每次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她同爸爸一道跑到门外,跳到冰冷的海水中,在风雨中撒网捕鱼。这时海潮时涨时落,一会儿冲了上来,没了韦尔卡的小腿,冲刷着她的光脚丫;一会儿又退了下去,搅拌着苍翠的绿草,泛起灰色的泡沫,沙沙作响。韦尔卡的双脚深深浅浅地踏在水草中,把它们踩得更加杂乱了。她鼓起胸脯深深地吸一口潮湿的空气,迎着风昂起头,任海风吹拂着她淡褐色的头发,蔚蓝色的眼睛炯炯地望着远方。她风中的倩影是那样美丽,脸上的表情是那样坚毅。只见远处有一群尖叫着的海鸟在波涛起伏中蹿上滑下自由地翻飞着。

村里的女孩子们开始把韦尔卡叫做“忧郁苦恼的女孩”,因为再也看不到韦尔卡脸上灿烂的笑容,再也听不到她劳动时和姐姐愉快地歌唱了。而十五岁以前,韦尔卡决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她内心里充满激情,在阳光下,在暴风雨中,在海上,在田野里,她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样为自己年轻的快乐和自由而歌唱。而现在每当伊勒瓦利特不在的时候她就开始沉郁了:她多么想告诉他,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和愉快的事情啊。

伊勒瓦利特出海好久还没有回来。韦尔卡不知疲倦地来到海边,守望着伊勒瓦利特的归来。看着潮起潮落,韦尔卡的心海也在翻腾。她对着大海呼喊,希望伊勒瓦利特能够知道:他不可以爱斯涅卡勒,因为韦尔卡不能没有他,她要永远守候着他。

暖风从西方徐徐吹来,夕阳从天际悄悄滑落,韦尔卡跑到姐姐跟前对她说:“亲爱的姐姐呀,你是否愿意听我讲我的心里话?你看,这夏日的海风多么轻柔,大海的气息多么清新,可是没有伊勒瓦利特,韦尔卡就感受不到一点点的快乐……”

“我不愿意听你给我讲什么心里话。”姐姐斯涅卡勒面无表情地告诉韦尔卡,坐在门槛上动都没有动。

韦尔卡只好从姐姐身边走开,独自来到海边,坐在岸上久久地看着海涛在翻滚动荡,眼泪像温暖的海水一样落到她的手上。

伊勒瓦利特回来了,韦尔卡高兴地叫了起来。伊勒瓦利特看着她也笑了。然后伊勒瓦利特就让韦尔卡帮他干活。韦尔卡兴高采烈地同他一道从小船上卸网、取鱼,直到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才算可以歇口气。小船腾空了,韦尔卡疲惫地坐在船上,迎着晚风大口地喘着气。

“伊勒瓦利特,”韦尔卡说,“我一直在等你——等你的时候我的心也一直在不安地跳动着,煎熬着。可当你一回来,我的心情就变得十分的舒畅。”

伊勒瓦利特坐在岸边,抬头望了望月亮却没有说话。他没有回答,使韦尔卡有点害羞。韦尔卡垂下眼帘,低声问道:“伊勒瓦利特,你听到我说的话了吗?”

“听到了。”伊勒瓦利特答道。

“伊勒瓦利特,你娶我吧。我要跟你一块儿出海,一块儿劳动,还要给你唱歌儿。我们俩在一块儿生活该有多么快乐呀!”韦尔卡说完,头埋得更深了。

“我们俩永远都不会在一块儿生活,”伊勒瓦利特坚定地回答道,“明天我还要出海,等回来以后,我要向斯涅卡勒求婚。我们俩会像一对比翼鸟一样一块儿生活,一块儿工作。”

“那我?”韦尔卡慢慢地问道,猛然问感到心头受了重重一击,“那我,难道你不管我吗?”

“嗯。”伊勒瓦利特回答道。

韦尔卡立刻跳到岸上,沿着海岸奔跑着。一直跑出了很远,她才停下来,跳上一块灰色的大石头。站在石头上她大声地对着月亮喊叫着,她在向它诉说自己心里巨大的痛苦。她站在那里放声大哭着,直到最后摔倒在石头上。  P3-7

序言

瑞典文学院自1901年设立的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评奖(二战期间停办过五年),因其奖金数额甚巨,被视为全球性的文学大奖。一百多年来,五大洲近百名作家相继蟾宫折桂。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他比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高尔基都幸运,他的综合文学成就使他在1933年12月10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全世界第三十三位、俄罗斯第一位获此殊荣者。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一1953),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使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家庭中曾经出过两位文化名人——被卡拉姆辛誉为“俄罗斯的萨福”(萨福系古希腊女诗人)的女诗人安娜·蒲宁娜和被普希金奉为老师的俄国浪漫派大诗人瓦西里·茄科夫斯基。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故乡叶列茨县农村庄园度过。由于家境中落,中学没有毕业便被迫辍学,自谋职业,生活十分坎坷。他当过报社校对员、图书管理员、地方自治局统计员,还摆过地摊。博览群书和爱好游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一开始他崇拜的偶像是普希金,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中颇受普希金的影响。他的作品曾两度获得普希金文学奖。后来他转向写小说,结识了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等大作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蒲宁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蒲宁以短篇小说的形式,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提出了不少迫切的农村问题。代表性作品是《乡村》、《蟋蟀》、《干谷地》等。《乡村》问世后,高尔基和著名评论家沃罗夫斯基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依据这个作品,沃罗夫斯基断定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1909年蒲宁当选为圣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后,从1920年开始蒲宁侨居法国,继续以写作为生,直至1953年病逝。这个时期的小说以爱情题材为主,表现爱与死的永恒主题。代表性作品是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短篇小说集《幽暗的林荫路》等。他的小说被读者誉为“爱情的百科全书”。1933年,瑞典文学院因其“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并作出中肯的评价:“伊凡·蒲宁在俄国文学史上已为自己确立了重要的地位。而且,长期以来,他无疑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大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文学辉煌时期的光荣传统,开辟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蒲宁力求语言丰富、完美,而独到细致的观察是其描写现实生活的基础。他以最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抵御了单纯追求华丽词藻的诱惑;尽管他生来是个抒隋诗人,但从不粉饰目睹的一切,而是真实地予以反映。他的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正如他的同胞所说,此种韵味使其语言犹如醇酒一般,即使在译文里也会透出醉人的芳香。这种能力来自他的卓越的出神入化的才华,并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世界名著的特点。”

由于蒲宁属于“最后一位贵族”,因其对十月革命不理解而逃亡国外,过去官方对他宣传甚少。现在,蒲宁的文学成就在俄罗斯国内得到充分的肯定,中国读者对他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让我国读者便于鉴赏蒲宁作品的精粹之作,我们选译了蒲宁的一部长篇、一部中篇、七个短篇,奉献给读者。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巴黎一家报社记者曾经问蒲宁:“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您的整个文学活动吗?”蒲宁回答说:“我想是的,但我深信瑞典文学院首先想要褒奖我的是最近的一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爱情经历无疑是作品中主人公最重要的生活体验。从阿尔谢尼耶夫少年时代对德国小姑娘安海茵的带孩子气的初恋,到他与奥廖尔《呼声报》编辑阿维洛娃的亲近,最后是他与女主人公丽卡的充满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的恋情。这一切都构成了他青春时代最难忘的生活篇章。小说中,阿尔谢尼耶夫和丽卡的爱情是以丽卡之死告终的,从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见解:真正的爱情是灵与肉美好而和谐的结合,也是命运所能给予人的最高的恩惠。然而,这种恩惠越充分,真正的爱情往往就越短暂;美好的爱情常常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持续下去而带有悲剧性。评论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在这一部叹为奇观的书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它们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新颖的、绝妙的体裁。”作品中自传因素与艺术虚构的共存,抒情性与哲理性的统一,诗歌与散文的融汇,个人感受与民族精神风貌勾画的并重,思考具体问题与探索“永恒主题”的结合,古典语言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法的兼用,以及在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中始终伴有的历史感、命运感和沧桑感,使得《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同时具备了自传体小说、诗化散文、哲理性长诗等多种文体品格,成为一部在雄浑的乐声中不乏柔和细腻的抒情旋律的大型交响曲。

作于1925年的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是蒲宁的另一篇代表性作品。作品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大学生米佳与卡佳的爱情悲剧。同米佳相爱至深的卡佳为了当名演员投入戏剧学校校长的怀抱,米佳心灰意懒,一度同视为卡佳替身的女仆幽会,最后因失恋而绝望,终于开枪自杀。作品揭示了商品交易与纯洁爱情水火不相容的道理。

蒲宁的短篇小说写得不少,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本书选译的《旧金山来的先生》、《韦尔卡》、《爱情法则》、《呼气如兰》等都是各具特色的短篇。《旧金山来的先生》通过从旧金山来的绅士在欧洲旅游猝然死亡,用强烈对比的手法表现生死一瞬间、冷暖两重天的残酷现实,谴责了西方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韦尔卡》取材于人变为海鸥的远古传说,描写勤劳勇敢的渔家少女韦尔卡渴望爱情,执著地追求爱情,为搭救心爱的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情故事。这篇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崇高的爱情。《爱情法则》描写小地主赫沃西斯科深爱家里雇用的一个女工露茜卡,露茜卡猝然死亡后他悲痛欲绝,竞在她曾经住过的屋里幽居二十多年,可谓人间爱情绝唱。《呼气如兰》描写美艳的女中学生奥丽卡不慎被父亲的朋友诱奸后,因不愿嫁给他被其枪杀的惨痛悲剧,对当时俄国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予以有力的鞭挞。

蒲宁的小说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有其独特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不太注重情节和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因此,一代文豪高尔基认为,蒲宁是“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曾多次号召文学青年要像学习19世纪古典小说那样学习蒲宁的作品。

由于译者才疏学浅,译作未必能够尽如人意,欢迎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精)/诺贝尔文学奖精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译者 杨镕光//韩馥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8042
开本 16开
页数 40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