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田园交响曲(精)/诺贝尔文学奖精品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后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纪德的小说三部曲《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这可以说是他追求生活快乐和幸福的历程。纪德喜爱快乐,但更喜欢变化。他在《背德者》扮演放纵的角色,《窄门》和《田园交响曲》则相继扮演收敛的角色。然而,放中又有收,收中又有放,又各自成为复杂的活生生的角色。这正是纪德作品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本册为三部曲之一《田园交响曲》。

内容推荐

故事讲述牧师收养了一位盲女,并向她进行文化启蒙。后来,牧师被盲女深深吸引,不料牧师的儿子也爱上了她。盲女医治好眼疾,重见光明后却发现三人间存在的微妙关系,虽然她爱的是牧师的儿子,但由此引来父子间的嫉恨不和。在情与义之间承受着折磨的她,最终跳河自杀,让一对父子陷入悲痛之中……

目录

纪德——令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迷惑的作家(代序)

背德者

田园交响曲 

人间食粮

新食粮

浪子归来

附录1: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附录2:受奖演说

附录3:纪德生平及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们都忠于友谊。你们一招即来,正如我听到你们的呼唤就会赶去一样。然而,你们已有三年没有见到我了。你们的友谊经受住了久别的考验,但愿它也能经受住我此番叙述的考验。我之所以突然召唤你们,让你们长途跋涉地来到我的住所,就是要同你们见见面,要你们听我谈谈。我不求什么救助,只想对你们畅叙。因为我到了生活的关口,难以通过了。但这不是厌倦,只是我自己难以理解。我需要……告诉你们,我需要诉说。善于争得自由不算什么,难在善于运用自由。——请允许我谈自己;我要向你们叙述我的生活,随便谈来,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比我讲给自己听还要直言不讳。听我说吧:

记得我们上次见面,是在昂热郊区的农村小教堂里,我正举行婚礼。宾客不多,但都是挚友,因此,那次普通的婚礼相当感人。我看出大家很激动,自己也激动起来。从教堂出来,你们又到新娘家里,同我们用了一顿快餐。然后,我们登上租车出发了;我们的思想依然随俗,认为结婚必旅行。

我很不了解我妻子,想到她也同样不了解我,心中并不十分难过。我娶她时没有感情,主要是遵奉父命;父亲病势危殆,惟有一事放心不下,怕把我一人丢在世上。在那伤痛的日子里,我念着弥留的父亲,一心想让他瞑目于九泉,就这样完了终身大事,却不清楚婚后生活究竟如何。在奄奄一息的病人床头前举行订婚仪式,自然没有欢笑,但也不乏深沉的快乐,我父亲是多么欣慰啊。虽说我不爱我的未婚妻,但至少我从未爱过别的女人。在我看来,这就足以确保我们的美满生活。我对自己还不甚了了,却以为把身心全部献给她了。玛丝琳也是孤儿,同两个兄弟相依为命。她刚到二十岁,我比她大四岁。

我说过我根本不爱她,至少我对她丝毫没有所谓爱情的那种感觉;不过,若是把爱理解为温情、某种怜悯以及理解敬重之心,那我就是爱她了。她是天主教徒,而我是新教徒……其实,我觉得自己简直不像个教徒!神父接受我,我也接受神父:这事万无一失。

如别人所称,我父亲是“无神论者”;至少我是这样推断的,我从未能同他谈谈他的信仰,这在我是由于难以克服的腼腆,在他想必也如此。我母亲给我的胡格诺教派的严肃教育,同她那美丽的形象一起在我心上渐渐淡薄了;你们也知道我早年丧母。那时我还想像不到,童年最初接受的道德是多么紧紧地控制我们,也想像不到它给我们思想留下什么影响。母亲向我灌输原则的同时,也把这种古板严肃的作风传给了我,我全部贯彻到研究中去了。我十五岁时丧母,由父亲抚养;他既疼爱我,又向我传授知识。当时我已经懂拉丁语和希腊语,跟他又很快学会了希伯来语、梵文,最后又学会了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将近二十岁,我学业大进,以致他都敢让我参加他的研究工作。还饶有兴趣地把我当做平起平坐的伙伴,并力图向我证明我当之无愧。以他名义发表的《漫谈弗里吉亚人的崇拜》,就是出自我的手笔,他仅仅复阅一遍。对他来说,这是最大的赞扬。他乐不可支,而我看到这种肤浅的应景之作居然获得成功,却不胜惭愧。不过,从此我就有了名气。学贯古今的巨擘都以同仁待我。现在我可以含笑对待别人给我的所有荣誉……就这样,到了二十五岁,我几乎只跟废墟和书籍打交道,根本不了解生活;我在研究中消耗了罕见的热情。我喜欢几位朋友(包括你们),但我爱的是友谊,而不是他们;我对他们非常忠诚,但这是对高尚品质的需求;我珍视自己身上每一种美好情感。然而,我既不了解朋友,也不了解自己。我本来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别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念头就没有在我的头脑里闪现过。

我们父子二人布衣粗食,生活很简朴,花销极少,以致我到了二十五岁,还不清楚家道丰厚。我不大想这种事,总以为我们只是勉强维持生计。我在父亲身边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后来明白我们殷实得多,还真有点难堪之感。我对这类俗事很不经意,甚至父亲去世之后,我作为惟一的继承人,也没有多少弄清自己的财产,直到签订婚约时才恍然大悟,同时发现玛丝琳几乎没有带来什么嫁妆。

还有一件事我懵然不知,也许它更为重要:我的身体弱不禁风。如果不经受考验;我怎么会知道呢?我时常感冒,也不认真治疗。我的生活过于平静,这既削弱又保护了我的身体。反之,玛丝琳倒显得挺健壮;不久我们就认识到,她的身体的确比我好。

花烛之夜,我们就睡在我在巴黎的住所;早已有人收拾好两个房间。我们在巴黎仅仅稍事停留,买些必需的东西,然后去马赛,再换乘航船前往突尼斯。

那一阵急务迭出,头绪纷繁,弄得人头昏目眩,为父亲服丧十分悲痛,继而办喜事又免不了心情激动,这一切使我精疲力竭。上了船,我才感到劳累。在那之前,每件事都增添疲劳,但又分散我的精神。在船上一闲下来,思想就活动开了。有生以来,这似乎是头一回。

我也是头一回这么长时间脱离研究工作。以往,我只肯短期休假。当然几次旅行时间稍长些。一次是在我母亲离世不久,随父亲去西班牙,历时一个多月;另外一次去德国,历时一个半月;还有几次,都是工作旅行。旅行中,父亲的研究课题十分明确,从不游山玩水;而我呢,只要不陪同他,我就捧起书本。然而这次,我们刚一离开马赛,格拉纳达和塞维利亚的种种景象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那里天空更蓝,树阴更凉爽,那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像节日一般。我想,此行我们又要看到这些了。我登上甲板,目送马赛渐渐离去。

继而,我猛然想起,我有点丢开玛丝琳不管了。

她坐在船头,我走到近前,第一次真正看她。

玛丝琳长得非常美。这你们是知道的,你们见到过她。悔不该当初我没有发觉。我跟她太熟了,难以用新奇的目光看她。我们两家是世交;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对她的如花容貌早已习以为常……我第一次感到惊异,觉得她太秀美了。

她头戴一顶普通的黑草帽,任凭大纱巾舞动。她一头金发,值并不显得柔弱。裙子和上衣的布料相同,是我们一起挑选的苏格兰印花细布。我自己服丧,却不愿意她穿得太素气。

她觉出我在看她,于是朝我回过身来……直到那时,我对她的殷勤态度很勉强,好歹以冷淡的客气代替爱情;我看得出来,这使她颇为烦恼。此刻,玛丝琳觉察出我头一回以不同的方式看她吗?她也定睛看我,接着极为温柔地冲我微笑。我没有开口,在她身边坐下。直到那时,我为自己生活,至少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我结了婚,但仅仅把妻子视为伙伴,根本没考虑我的生活会因为我们的结合而发生变化。这时我才明白独角戏到此结束。

甲板上只有我们二人。她把额头伸向我,我把她轻轻搂在胸前;她抬起眼睛,我亲了她的眼睑。这一吻不要紧,我猛地感到一种新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充塞我的心胸,不由得热泪盈眶。

“你怎么啦?”玛丝琳问我。

我们开始交谈了。她的美妙话语使我听得入迷。从前,我根据观察而产生成见,认为女人愚蠢。然而,那天晚上在她身边,倒是我觉得自己又笨又傻。

这样说来,我与之结合的女子,有她自己真正的生活!这个想法很重要,以致那天夜里,我几次醒来,几次从卧铺上支起身子,看下面卧铺上我妻子玛丝琳的睡容。

翌日天朗气清,大海近乎平静。我们慢悠悠地谈了几句话,拘束的感觉又减少了。婚姻生活真正开始了。十月最后一天的早晨,我们在突尼斯下船。  P8-11

序言

纪德——令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迷惑的作家(代序)

诺贝尔文学奖于一九。一年刚一设立,就似乎跟法国文学特别有缘,第一届就给了帕纳斯派老诗人苏利一普吕多姆。以后半个来世纪,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吞噬的时间,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把诺奖颁发给一位法国作家,甚至还给了用奥克语写作的普罗旺斯地区乡土诗人米斯特拉尔(1904)、哲学家柏格森(1927)。更有甚者,近年来在法国作家中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对象,就干脆找一个跟法国沾边的,把诺奖颁发给了一个华裔旅法作家,致使华人世界哗然,令一部分国人颇为看轻诺奖了。

不过,诺奖评委的那些老先生也难得糊涂一回,在大多情况下,他们还是相当谨慎而保守的,往往挂一漏万。遥远的国度且不说,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就是在眼皮底下,他们还漏掉了(仅就法国而言)马尔罗、尤瑟纳尔等一批大作家,甚至险些错过了纪德这样的大师级人物。

这里比对一下两位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866—1944)和安德烈·纪德(1869一1951),就多少能看出诺奖评委们的尴尬。两个人生卒年代相近,都以等身的著作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算是等量齐名的作家。然而,罗曼·罗兰于一九一五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纪德还要等三十二年之后,到一九四七年,在他七十八岁的高龄,才获此殊荣,是因其“内容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

其实,获奖评语的这些作品,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绝大部分都已经发表了,主要有幻想小说《乌连之旅》(1893)、先锋派讽刺小说《帕吕德》(1895)、散文诗《人间食粮》(1897)、冲击传统道德的记述体小说《背德者》(1902)、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傻剧《梵蒂冈的地窖》(1914)、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1919)、前所未见的结构革命的创新小说《伪币制造者》、自传《如果种子不死》(1926)。此后,在戏剧、游记、日记和书信方面,虽然还发表了大量著述,但是他的主要文学创作活动,到一九二六年就告一段落了,人称“文坛王子”的地位已经确立。可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还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写出这样一段评语,总算摸清了纪德的路数。

这并不奇怪,须知法国二十世纪作家中,若说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容易引起非议、最喜欢颠覆,从而也最难捉摸,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生存和他的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

西方世界进入现代的一个标志,就是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在没有了上帝的世界,就突显了人存在的理由。人的问题,历来就是上帝的问题:灵与肉分离,鄙弃罪孽的尘世,但求灵魂的拯救。纪德一旦认识到上帝不存在了,就主张追求肉欲的快乐并非罪孽:“你凭哪个上帝,凭什么理想,禁我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呢?”他在《人间食粮》中完成的正是这种解放。

多样性是人类的一种深厚的天性。人摆脱了上帝,要做真实的自我,选择生存的方式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纪德感到他“自身有千百种可能,总不甘心只能实现一种”,于是得出这种结论:不应该选定一种而丧失其余的一切可能,要时刻迎候我内心的任何欲念,抓住生活的所有机遇。

生活犹如他童年所看的万花筒,能变幻出光怪陆离的奇妙图景。这种生活的复杂,同他内心的复杂一拍即合:“复杂性,我根本不去追寻,它就在我的内心。”正是这种内心的复杂所决定,纪德面对多样的生活无须选择,从心而为,尽可能去一一尝试。

纪德认为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人取代了上帝空出来的位置。这种完全获得了自由的人,虽然不能全能,却能从全欲来达到上帝全能的高度,才无愧于争得的自由。因此,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全面把握各种各样的生活真实,体验各种各样的生存形态,自由享用人间的所有食粮。  全欲,就意味全方位地体验人生,全方位地思索探求,不惜品尝辛酸和苦涩、失望和惨痛。

全欲,就意味不专,不忠,不定。不专于一种欲望,不忠于一种生存形态,不定于一种自我的形象。

与这种全欲的生活姿态相呼应,纪德的文学创作也不选定一个方向,要同时朝各个方向进发,从而保留所有创作源泉,维护完全的创作自由。全方位的生活姿态,同多方向的创作理念,就这样形成了互动的关系。为了充分掌握人生的全部真实,纪德就进人生存的各种形态,不能身体力行的,就由作品的人物延伸,作为替身将他所能有的欲望推向极致。因此,纪德笔下的各种人物,无论是追求生活幻梦的乌连,还是《浪子归来》中的那个浪子,无论是《伪币制造者》中那位小说家爱德华,还是《梵蒂冈的地窖》中的那个无动机行为的拉夫卡迪奥,无论是《背德者》中追求感官享乐的米歇尔,还是《田园交响曲》中因欲念酿成悲剧而痛悔的牧师,以及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哪一个都是纪德的一种生活尝试,一个心灵的影子,一种欲望的演示,总之,都是纪德的一部分,但又不能代表纪德的全部。

另一方面,他这些迥然不同、相互矛盾的作品,写作和发表的时间虽有先后,但大多是同时酝酿构思的。他的创作生涯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他的重要作品,大多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孕育的,到了成年时期才陆续开花结果,因而并无成熟与不成熟之分,不同的主人公也无好坏善恶之别,全部是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自我。

纪德认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就是伪造生活,是世人最荒谬的悲剧,因为受到歪曲的,可能恰恰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他深深地感到,家庭和社会都不遗余力,给他安排一种虚伪的生活,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虚伪的形象。他和他的人物不断挣扎,逐渐摆脱了家庭、社会和传统道德的束缚,闯进真正的生活空间,一片自由的天地。那是一片陌生的空间,不见一块禁止通行的标牌,也没有划定的路线,连指示方向的牌子也没有一块。在陌生而自由的空间闯荡,生活的好坏与苦乐,都不可预设,也不能预知,只能遍尝之后才能确认。因此,纪德的一生,他一生的创作,就是不放过任何可能性,永远探索,永远冒险。这种不加选择的全面选择,正是我们所说的全欲。

纪德属于那些不断地蜕变,否则就不能生长的物种。每天清晨,他都要体味新生的感觉,体味新生感觉的温馨;每天清晨,他都要丢下昨日的躯壳,上路去迎接新生。一种欲望满足,又萌生新的欲望,“层出不穷地转生”。那新生命即将是他,又和原来的他不同。他在人生的旅途上,首先寻找的不是客栈,而是干渴和饥饿感;他在漫长的漂泊中,不再寻找目的地,总是走向新的境界,要见识更美、更新奇的事物,寻求别样快乐,“下一片绿洲更美”,永远是下一个。

纪德的文学创作,也同他的生活一样,极力避开任何责任的路标,只靠好奇心,靠求知和创新的欲望来指引。创作中始终处于警觉的状态,惟恐稍有疏忽,就要重复自己,或者走上别人的老路,坚决摈弃“共同的规则”,不写别人已写出或者能写出的作品。因此,他的每部新作,都与世上已有的作品,与他此前的作品迥然不同。他的一些作品甚至模糊了体裁的界线,究竟是随笔、散文诗、小说、记事,还是别的什么,傻剧又是小说,不伦不类,连批评家都无法分类。

纪德为人和为文,就是这样多变,反复无常,总是拿已知去赌未知,拿他的全部过去,再去赌新的未来,他时而疾驰,时而骤停,不断地变换方向,不断地猛转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甚至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无怪乎诺奖评委们迷惑不解,无法给纪德下结论,写评语。他们要求定格、定论,而纪德总处于动势、变势,总在变动之中。直到颁奖的时候,不知他们是否明白,纪德的变势就是定势,动态就是常态。

不管怎样,纪德好在长寿,老当益壮,七十八岁高龄获奖,才能收入作家出版社的这套“诺贝尔文学奖精品书系”。

本书收录的《人间食粮》,被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是纪德宣泄青春激情、追求快乐的宣言书。《人间食粮》充斥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而这种原生状态的冲动,给人以原生的质感,具有粗糙、天真、鲜活、自然的特性。著名作家莫洛亚说,纪德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最喜爱的作家”,“那么多青少年都狂热地崇拜《人间食粮》,这种崇拜远远超过文学趣味”。

《背德者》和《田园交响曲》是三部曲中的两部,描述感情的风暴。《背德者》主人公米歇尔因奉父命结婚,虽然不爱妻子,但对她还是很温存。夫妇去北非旅行,米歇尔身上的欲望一旦爆发,就不可抑制,往往不及分辨,也不愿分辨其好坏,先满足了再说,有些行为,如爱恋男童,明显违背伦理道德。妻子玛丝琳已经知情,疾病又添心病,很快抑郁而终,在异乡香消玉殒。《田园交响曲》篇幅虽短,但是感情纠葛更为复杂,盲女治好了眼睛才看清,她和牧师的感情是一种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也就只有一死,于是假借采花失足落水。

《浪子归来》篇幅更短,但寓意更深,几场对话充满禅机。浪子回到父母身边,并非痛悔自己的所做所为,而他帮助小弟离家出走,则别有深意。青年加缪看了纪德的《浪子归来》,觉得尽善尽美,立即动手改编成剧本,由他执导的劳工剧团搬上舞台演出。

纪德修正了“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哲学命题,代之以“我感知,因此我存在”,将直接感受事物的人生姿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贯彻到文学创作中。纪德时时把握:“我感受到什么?”而不像一般人那样考虑:“我应当感受到什么?”他的感官全那么灵敏,能在瞬间同时集中到一个点,集中到一个事物上,将生命的意识完全化为接触外界的感觉,或者,将接触外界的感觉完全化为生命的意识。他将各种各样的感觉,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全部汇总起来,打成一个小包带走,如他所说:“这就是生命。”就这样,纪德将感受事物的战栗,化为表达感受的战栗的语句,这便是用生命写出来的作品,读纪德的作品,最感亲切的,正是通过战栗的语句,触摸到人的生命战栗的快感。

著名作家莫里亚克在悼念纪德的文章中写道:“纪德在世一天,法国便还有一种文学生活,一种思想交流的生活,一种始终坦率的争论……而他的死结束了最能激励心智的时代。”

萨特也写道:“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

纪德的书是每次重读都有新发现的作品,是让人思考,让人参与的作品。

纪德是在人生探索、文学创新两方面,都给后人留下最多启示的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田园交响曲(精)/诺贝尔文学奖精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译者 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7267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