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胜迹探访记/喜马拉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喜马拉雅丛书之一,这套丛书还包括《西藏风俗亲历记》、《西藏当代旅行记》。该丛书所涉猎的作品,大多是作者实地亲历、耳闻目睹所得。作者中的绝大部分或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或是有着十年以上西藏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内地人,时间最长的近半个世纪。

本书收录的则是对遍布雪域高原的寺庙、古迹以及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一些神秘现象的寻觅、探访及思索的结晶。

内容推荐

本书是喜马拉雅丛书之一,这套丛书还包括《西藏风俗亲历记》、《西藏当代旅行记》。该丛书按照“突出‘我见我闻我感我悟我思’,突出形象、直观和作者的个人参与”的编选原则。

本书收录的是对遍布雪域高原的寺庙、古迹以及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一些神秘现象的寻觅、探访及思索的结晶。

本书共分为六辑:第一辑:宫殿寺院第二辑:活佛高僧;第三辑:神山圣水;第四辑:藏密法术;第五辑:民俗风情;第六辑:奇谜文化。

目录

第一辑:宫殿寺院

 1.布达拉宫散记

 2.天成永固话桑耶

 3.萨迦寺

 4.迷幻的白居寺

 5.曲登尼玛寺探胜

 6.寻访依玛寺

 7.大昭寺上金山羊

 8.热拉雍宗寺

 9.觉朗通卓钦摩大佛塔

第二辑:活佛高僧

 10.十世班禅寻访秘史

 11.十世班禅法体入塔记

 12.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纪实

 13.西藏的浪荡僧

 14.拉卜楞颠僧传奇

 15.铁棒喇嘛威猛的尊神

 16.尼姑庙 女人的世界

第三辑:神山圣水

 17.圣湖与奇岛

 18.龙王潭探幽

 19.神秘的玛旁湖

 20.寻觅通向神秘乐土之门

 21.游德冲温泉

 22.苯教神山的传说

 23.墨尔多神山之旅

 24.波密神泉

第四辑:藏密法术

 25.神奇的西藏密宗

 26.藏密气功

 27.藏传佛教幻术

 28.藏传佛教的修炼术

 29.密宗修道场

 30.神山与密宗

 31.“往生夺舍法”及其神秘传说

 32.藏密轻功目睹记

 33.藏王墓之风水

 34.圣地札耶巴纪行

第五辑:民俗风情

 35.白石文化与藏族生育

 36.西藏的牛粪火俗

 37.珞马族“插青”习俗

 38.活人的生前葬

 39.林周丧葬仪礼实录

 40.班台拉姆女神和她的女儿们

 41.“和睦四亲”与《四兽乐队》

第六辑:奇谜文化

 42.雪域的“谜”文化

 43.冰湖“野人”

 44.无鹰的天葬台

 45.矮门与起尸之谜

 46.寻找拉加里

 47.不可思议的神医

 48.人间的太虚幻界

 49.普兰观音碑考察记

试读章节

迷幻的白居寺

白居寺位于英雄城江孜。寺中的千佛塔,建于1427年,是西藏最大的塔,建筑新颖,风格别致。其形体结构,如海浪层层相拥着一轮满月,方与圆的完美组合,使人想起中国关于天圆地方的古老学说。塔顶圆形的建筑直耸入云,在上面可把整个江孜风光尽收眼底。如果与千佛塔站成一种距离,我可以感受到天地溶和,古韵流动,和来自天上的夺目阳光,但是,我一脚跨进塔去,世界就几乎天翻地覆。

千佛塔底部成八角形分五层向空中层层升高,每一层的八面都分别设有一个昏暗的佛堂,每个佛堂都有一个主要雕塑,和与这雕像有关的壁画故事,有佛陀菩萨,更有众多狰狞忿怒、怪异多变、青面獠牙、怒目张口、凶悍可怖、手持骷髅或系着人头璎珞的密宗造像,我在古藏人这些刻意营造的迷幻世界中行走,觉得从《红史》、《青史》、《西藏王统记》、《金刚顶经》里走出来的神话人物和佛陀故事,还有那些从其它藏寺里古旧墙壁上若隐若现的牛头马面,人首蛇身,怪兽玄鸟,孔雀龙王等精灵,如今在阴暗的神坛上色彩斑斓地向我迎面涌现,诡秘如《九歌》中所渲染的意境和韵致,更有藏族苯教对自然诸神的敬畏,充溢着非理性的迷狂,让人领受着深邃朦胧,变幻莫测的神佛法力……沿着五层四十个佛洞的轮回之路,爬上圆形的塔顶佛堂时,我的眼前一亮:佛陀如此温情地结枷跌坐,其体相集合一切佛语,佛光灼灼,与过往的牛头兽面形成鲜明对照,让我在冥冥之中,感觉到了罩在佛教徒头上的轮回痛苦,善与恶的无究纷争,似乎领悟到神灵指点的道路,那正是信徒渴望摆脱人生苦痛,渴望超脱,渴望来世幸福而五体投地、千里朝圣而来的所在。

万佛寺——成功地通过艺术手段,表达了至圣的世界观和密宗结构,诱惑灵魂的效果,有时胜过讲经十年,这可能就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万佛寺高耸入云的塔顶寂然凭栏,不远处的宗山上,明代的宫殿林立,在万佛寺的另一边,寺墙崛起,如飘带将万佛塔、白居寺和另一山顶的佛寺缠绕,有人头攒动,点点在缓慢地向山寺移动,天异常地蓝,白云密布,我久久凝视这些朝圣者的如豆身影,他们不断地把整个身体扑向尘土的朝圣姿态,怀想着他们漫长的来路,他们月光下的一路风尘,和他们野地里简单而又悲壮的岁月,我还想起来自印度的《吠陀》,喇嘛经的箴言、天葬、轮回……可能正是无数朝圣者的灵魂长成了有思维的草,从而使这些草地如此辽远,浓绿如画。他们如此钟爱草地,因此,他们起点是草原,归宿也是草原,生生世世,直到永远……

藏传佛教倡导显密双修,但它把显宗看作是浅层次的修习,而将密宗看作高深的、获得正果的修持,其重心所在是密宗。藏密以其神秘色彩著称于世,其义理神秘,修习更显得深不可测。这种神秘氛围,同样在寺庙建筑上也表现了出来。

在万佛寺旁边,耸立着一座藏式佛寺,这就是白居寺。深进的殿堂异常深邃高大,廊柱林立,经幡飞扬、酥油灯曳摇出星星火花,安祥慈善的大金佛庄重地端坐于正坛,菩萨个个身高6米,雍容秀丽地披着尘封的锦缎,打着代表了某种佛意的手印分立大佛两旁,这些金身木雕在深暗的空间让人举首仰望,体态之浑圆,姿势之儒雅,深得唐代遗风,闪烁出盛唐文明的佛教光华,让我感受到了西藏的山、水、人和布达拉宫以外的又一种震撼。这是东方的至高、神圣、威严、庄重。这些雕像,这些建筑和沿佛殿到处挤满的古书古字古雕刻,再次向我显示巍峨灿烂、肃穆静谧和华贵典雅的密宗佛教的迷幻……(P18-P20)

序言

许多人期待了解西藏,就像期待了解自己。许多人将西藏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内在动因。好奇心也好,平常心也罢,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西藏的神往,大概这就叫“西藏情结”。

常言道:探窥天下之神奇必在远险,寻觅世上神秘莫如高危。试问,远险的神奇在哪里?高危的神秘又在何方?这使许多人都把目光指向了高远的西藏。路途远,海拔高,艰苦与危难掺拌其中,更使“西藏情结”有了神奇与神秘的刺激。过惯都市生活的人们,有规律的死板和无奈的重复,因远离大自然的生动和荒野的蛮悍而产生了难以排遣的沉闷与低迷。不少人发现都市文明正悄悄地、一根根地割断他们同大自然相通的脉络和神经,在文明进化的途中,正一点点地丢失着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原始的天真和神话般的激情。于是人们开始仰视地球上那块最远的高地。

有人说,现代人类已进入符号时代的盛期,凡一事一物、万事万物,均可用一种符号表现其精髓,由于事物中某个部分或某种现象集中体现了某事物整体的精髓,这部分便在特定场合也就成了事物的代表符号了。

西藏的代表符号是什么?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牦牛、牛皮船、风马旗、青稞酒、藏獒……这些,在特定的场合都可以用做西藏的代表符号。然而现在我们为了给读者朋友展现二片高原神秘、神奇的时空,出版一套具有文学性的文化丛书,用什么符号代表来得更准确,更让读者动心呢?也就是说,给这套丛书起一个什么名字更有概括性和代表性呢?

开初,我们想叫它“布达拉丛书”,布达拉宫的巍峨壮丽的确气象非凡,将宗教、历史、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可谓大观也。可是,它却不能将丛书中的全部内容涵盖,有关神山圣湖、森林湖泊的游记、民俗民风的考察、现实生活的表现、众多名胜古迹的探访……均不能包括其内。以“牛皮船丛书”命名,虽有一些诗意,但缺乏大气,最终也被放弃。当喜马拉雅这个名字冒出来的时候,丛书的编委们一致说出“就是它了!”也许这是第一感觉的认可,但第一感觉却是一种综合判断。《喜马拉雅文化丛书》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认为,在这个时刻,在我们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喜马拉雅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喜马拉雅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有人称它为万山之首、山脉之王,专家们称它为地球第三极。山体上屹立着38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8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东西全长2400公里,如一条巨龙在风雪弥漫中蜿蜒蠕动。地质学家把东西两端的高峰比喻为两个“地结”,像两颗巨大的钉子,将喜马拉雅山脉悠悠然挂在青藏高原南端,并将欧亚板块紧紧地钉在印度板块之上。其中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高耸云天之上,昂首天外。此乃天下的大气象、大景观也。

用喜马拉雅作为西藏的代表符号,其份量之重可想而知。喜马拉雅随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质事件,不仅消弱和破坏了低层行星风系,极大地加强了东亚季风环流的发展,高原本身也由上新世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森林草原景观演变成为现代世界上最为独特的高原寒漠景观,也成为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带的寒冷中心和冰川、冻土广泛分布的区域。走进喜马拉雅深处,它的高旷博大、粗砺荒莽,往往给人以鸿蒙初开的感受,仿佛是在宇宙中某个遥远的星体上遨游。

喜马拉雅的特殊地理,必造就其特殊的文化,其高海拔的地理,必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高海拔文化。它的高飘与豪迈、艰辛与从容,以全新的陌生的魅力,如同喜马拉雅的雄风具有穿透灵魂的波潮。喜马拉雅是高原风光的多面聚合体,它的不同高度、不同侧面、不同地段,都有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地理。

西藏文化就产生在这块奇崛高竣、瑰伟旖旎的雪域极地,从远古文化产生伊始,便拉开了自身的发展序幕,层出不穷的文明成果,弥漫并沉潜在多姿多彩的喜马拉雅一线,在民众的生活中孕育繁衍,以其自身的文化资质及其蕴含的历史张力,记录着沿线各民族生命的风采,参与了沿途各区域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史。国际学术界曾有“喜马拉雅文化”之称,其意是指,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带的喜马拉雅山麓两侧生活聚居的门巴族、珞巴族、登人、夏尔巴人,其部落中,直到前不久还保留着村公社的残余,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崇信万物有灵,并保存着繁琐的祭拜仪式。西藏人历来把这里看作“佛法不到的蛮野之地”,曾作为苦役犯的流放地,它的文化因别于腹地藏文化而自成体系,故将这一地区的文化称为“喜马拉雅文化”。

国际学术界将喜马拉雅文化界定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并与腹地藏文化相区别,是有着特殊需要和特别学术意义的。但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喜马拉雅文化却不受其界定的限制,而是涵盖了喜马拉雅山系的穿越及其所辐射的地域,使我们编辑的这套丛书,具有更为广泛的网络性和凝聚力。

喜马拉雅这个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感,也富想象力。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藏语称雪山。雪山冰峰的世界有如此好听的名字,也算是一种灵气和福气了。喜马拉雅西起我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东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9米),地质学家所称的东西两端的“地结”,就是这两座山峰。它绵延两千多公里,将阿里、日喀则、山南、拉萨的广大地域接起来。西部阿里高原是喜马拉雅开山起步之地,有西藏“上方”之称,山之巅、水之源,皆指此地。这里地处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汉地文明的交接汇合处,作为一座大陆桥,连接着古代文化走廊。先于吐蕃繁盛的象雄文明源于阿里,据一些史学家考证,西藏的本土宗教一苯教源于此地。至今这里古风犹存,其文化形态,给人谜一样的诱惑。这里有被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尊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圣湖,神秘的古格王朝国都城遗址及土林景观,还有托林寺、廓迦寺、班公湖鸟岛及众多的古代岩画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上方”文化的宏大景观。

当喜马拉雅山脉行进于西藏腹心地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这里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城市乡村密集,寺庙庄园集中,自吐蕃以来的一千多年间,相继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作为藏区传统文化的主体,向来是藏区的礼仪之邦,各地文化的荟萃之地。吐蕃王朝、萨迦王朝、帕竹王朝以及后来的噶厦政权均建于这一地区。这里不仅是藏族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最先立足之地。佛苯之间最早的碰撞、认知、认同以及佛苯融合后的加工改造,均在这里得以完成。在后来的历史发展演变中,这里又成为佛教文化最发达、佛教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不仅各大教派长斯并存,寺院林立,僧人众多,而且也是新思想、新观点的最早诞生地。古人类遗址、古都遗址、帝王陵墓、宗教文化遗址、名寺名塔、石窟园林遍布各地,星罗棋布;摩崖石刻、雕塑石碑、唐卡壁画,更是琳琅满目,多属珍罕之精华。还有世界历史文化遗址的布达拉宫;雅隆地区到处可称西藏第一的古迹遗址;气势恢宏的藏传佛教4大名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其声誉远播四方,在佛教寺院中居翘楚之势。这一地带还有高耸入云的雪峰,直悬千尺的冰川,云雾缭绕的高原湖泊,汹涌轰鸣的深峡白水,千股百汉的宽谷缓流,高飘喷涌的地热景象,奇异的动植物以及千姿百态的民俗民风,在喜马拉雅山千娇百媚的舞动中,使雪域高原生发出瑰伟绝特的万千气象。

喜马拉雅由西向东一路走来,开凿出一条历史演进的时光隧道。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在大山的两麓创造出各自不同形态的审美文化。只要我们对解放前这3个民族的审美文化作为“其时”性形态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研究,又明显地反映出“历时”性特征,即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历史类型。珞巴族审美文化是原始型的审美文化;而藏族文化是完成形态的、成熟的审美文化。这3个民族的文化在同一时间内,各自不同地发生着,完整地反映了西藏文化结构的历史序列。从某种意义上说,西藏审美文化的多元性,反映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史,这对研究人类文化审美活动的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

文化也好,审美也好,都孕育着生长于它们所在的自然地理中。喜马拉雅作为自然地理的本体,必使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群,焕发出与生存环境相一致的生存风格和“历时”性特征,在文化结构的历史系列中占据自己的位置。如果喜马拉雅文化的概念只包括山系南缘的门巴族、珞巴族、登人、夏尔巴人的文化形态,而将其北侧腹心地带的藏族文化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完整的,尤其对于以“喜马拉雅文化”冠名的丛书来讲,其涵盖力将大大萎缩。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无意对喜马拉雅文化一词的概念进行论辩,这是没有必要也是不可取的。只是为了扩张丛书的选题范围,而将这一概念的张力有意放开了。其实放开到这个范围还不够我们的胃口,还想借助喜马拉雅这个强劲的符号,将其张力扩延到它所能辐射的更远的范畴。文化的、文学的、学术的、艺术的、古代的、现代的……只要是西藏题材,均在喜马拉雅文化丛书的选题范围,凡精良之作,我们将隆重推出。期待不久的将来,丛书中将有一座座高峰拔地而起,抬升出一道新的喜马拉雅风景线。

后记

持续已久的西藏文化热,在带给人们了解雪域高原、审视人类社会乃至反观内心世界的新天地、新视野、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股西藏读物的出版热。

与已经出版的一些读物有所不同,我们编选这套丛书时所涉猎的作品,大多是作者实地亲历、耳闻目睹所得。作者中的绝大部分或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或是有着十年以上西藏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内地人,时间最长的近半个世纪。

对出自他们手下的数百篇文章,我们作了精心的收集、筛选和分类组合,它们中的精华现在就呈现在您的面前。按照“突出‘我见我闻我感我悟我思’,突出形象、直观和作者的个人参与”的编选原则,《西藏风俗亲历记》里收录的文章主要描述、记述西藏极为丰富的民俗风情资源,突出现场亲历,力图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西藏当代旅行记》则侧重记述当代人对浩如烟海的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直观所获,试图突出新事物、新视野、新感悟;《西藏胜迹探访记》里收录的则是对遍布雪域高原的寺庙、古迹以及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一些神秘现象的寻觅、探访及思索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初的视野里,书中所涉的一些风俗已失却了原来的韵味;出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一些景观改变了初始的风貌,一些神秘现象已不复存在。事过境迁,凸现着书中不少文字的弥足珍贵。

亲爱的读者,请随着这些文字进入西藏吧,进入那块神奇的土地,仿佛是有人牵引着您的目光、您的耳朵、您的手、您的心灵,去看、去听、去触摸……

我们还需要向书中收录诸文的作者们说一声,由于你们当中一些人因诸多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联系,故样书与稿酬无法奉送。欢迎你们随时与各位主编或责任编辑联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胜迹探访记/喜马拉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振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3019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西藏
203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