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胡适之先生是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化界伟人的崇高思想。

内容推荐

这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除了编入《年谱长编》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

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火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目录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后记

试读章节

1月9日(星期五)

今晚,先生交给胡颂平一本《钝夫年谱》,说:“这是我父亲自编的年谱。这是钞本,原稿留在北平。你拿去看看,非常有趣的。我预备把他印行。”颂平带着这本年谱回家,夜里十时许,开始来看,只觉得太老师铁花先生那种坚苦卓绝的志行,那种求真负责绝不苟且的精神,和他的内行之笃,天性之厚的种种行谊,一口气读完,已是清晨两点多了。读后感到先生那种弘毅的德性,好像是太老师的缩影,真是“其来有自”。第二天颂平还给先生时,说已读了一遍,非常感动。先生说:“我父亲是一个怪人,不过文章写得很好。”

1月23日(星期五)

下午,先生翻看一本小说《风暴十年》,翻到ll页,里面有“甲午战败,八国联军进北京”一句话。先生笑着说:“这位作者会编造历史,该打手心。”

近来接到一些很潦草的信,连写信人的姓名也认不出来。先生指示颂平说:“以后我们写信,遇到重要的字最好要写正字。我总觉得爱乱写草书的人神经不太正常,往往为了一个字,要人费时去思量,去猜想,这就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任。我们随便写一封短信,也要对别人负责的。”

1月24日(星期六)

中午,留胡颂平便饭。在饭桌上,问起当年在中国公学读书的情形。胡颂平说:“我在中公时是读政治经济系,所以只选过先生在暑期班开的‘中国最近三百年来的几个思想家’,又旁听过在大礼堂上主讲的‘文化史’。‘文化史’里有好几章是请别人代授的;如甲骨文字,就请郑仰之先生讲的。”先生说:“郑仰之也是我的学生。”胡颂平又说:“先生在‘中国最近三百年来的几个思想家’里,最后讲到宋衡(又名恕,1862—1910)的《平子刍议》。宋平子先生是我的乡前辈,所以我特别注意。他是平阳人,我是乐清人,我们温州人很敬佩他的思想行谊的。”可惜这本笔记于抗战期中失掉了。

今午饭后的水果是木瓜。先生又问:“《诗经》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不是就是今天吃的木瓜?”胡颂平说:“这种木瓜好像只有南方各省才有的,台湾也有;但‘卫风’是现在河北省大名县及河南省卫辉、怀庆两府一带的地方。这些地方产生的木瓜,怕不是我们今天吃的这种木瓜?”先生随手在饭桌旁边的书架上抽出《诗经》来翻,《注》里说是■木,《疏》里也说■木瓜,酸可食,但仍不知是否就是现在的木瓜。得空时不妨查查看。后来颂平将《植物大辞典》上记载“木瓜”的各点摘录下来,先生看了说:这种木瓜是很小的,所以说“投”;一定不是很大的了。

1月26日(星期一)

胡颂平做好《四十自述》的勘误表。先生看见“立大嫂”的“嫂”字,说:“绩溪的妇女是跟孩子称呼他人的。譬如父亲哥哥的太太,我的母亲跟孩子的口气喊他伯母。伯母两个字念得快时便念成‘嫂’字;父亲弟弟的太太叫作‘婶’。你们温州怎样称呼的?”胡颂平说:“也是跟小孩称呼的;不过把伯母两字念成‘姆’字,婶字还是念‘婶’的。”先生说:“这个‘嫚’字应该做个注解。”

2月11日(星期三)

今天先生谈起二次大战初期,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坐潜水艇逃去时,把部队交给他的副手去投降。这个投降人以后是有功的,这点中国人还不懂。外国对俘虏是用他的军阶分别待遇的。这在中国人也是不懂的。

2月12日(星期四)

今天给黄建中70岁寿笺上题了下面的话:

得某壁立万仞,岂不益为吾道之光?

朱子晚年语,录以奉祝  离明吾兄七十大寿,并贺

嫂夫人大寿。  胡适

黄建中是先生北大的学生。颂平在看先生题了朱子晚年对他的学生说的——“壁立万仞”——这句话,真如醍醐灌顶,似有所悟。

2月26日(星期四)

马逢瑞是先生很熟悉的中公学生。他这时写信来想请先生替他介绍台湾省物产保险公司的工作。先生看了他的信后对胡颂平说:“我是向来不替人介绍工作的。我这次到院里来不带一个人。从前在北大时也不曾带一个人,就是在中公当校长时,我请杨亮功当副校长,那是请他帮忙我的。那时江宝和当会计,不是我的意思,是校董会请他,丁彀音硬要他去担任的。

P6-8

序言

孔子曾说,“有德者必有言”。这所谓言,是指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并不是只以口才称的。言为心声;有德的人所发的心声,自然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有德的人固可尊敬,而他的言论自亦极足宝贵。

胡适之先生的一生,从我们民族文化的观点讲,可以说是社会中一位最伟大的引导者。无论在学术上、教育上或政治上,他的主张或提倡的,全都是平正通达,并且可以使我们民族有盛德日新的气象的。他所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史最珍贵的材料。

有许多尊敬胡先生的人士,对胡先生于中年以后专事考据的工作,以为胡先生在学术上虽臻崇高的地位,但他似乎把目前的社会忘却了。这可说是过虑。我们知道,胡先生对于社会文化进步的关心,和对于他自己在学问上进步的关心一样。他决不会因专心学问而不希望我们的社会有更好的文化的!

现在胡君颂平这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出版,非特可以使许多尊敬胡先生的人得多知道胡先生晚年的言论,且亦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过虑。这是我们留心文化史的人所最喜悦的事。

19世纪中叶,德国爱克尔曼写了一本《哥德谈话录》;德国哲学家尼采以为是德国第一本书。我自审才不及尼采,不敢作这等大言。但我想,颂平这书,和爱克尔曼的书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中国的胡适和德国的哥德,才性虽不完全相同,但各人对于国家文化的影响则极相似。二、这两个谈话录所记的都是他们二人晚年的谈话。三、颂平对于胡先生,和爱克尔曼对于哥德,非特身份关系很相同,即相互的信任亦相同。如果从爱克尔曼所记的谈话录可以看出哥德老年时的智慧,无疑的从颂平所记的谈话录,亦可以看出胡先生老年时的智慧。这一点是我充满信心的。

                        毛子水谨序

                         1983年12月

后记

“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原是设在台北市的。在适之先生回国就任院长之前几天,才迁南港去。我家仍住台北。每晚从南港下班回家,想想白天适之先生的言谈,最感兴趣,若不设法保存,将会随同时光流逝,岂不可惜。我先有这么一个意念,踌躇了好几个月。有一天,忽然想起民国十九年马相伯先生90岁生日时,适之先生曾对新闻记者的访问说:“马相伯先生是我们的‘国之瑰宝’,他的一言一行,应该有一个人在他的身旁,随时把它记录下来。”我从这段话里豁然有悟,于是下了决心,就在1958年12月里恢复了中断20年的日记。

我开始做胡先生的秘书,与我过去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性质不同;我好像是新毕业生留校担任助教似的,只能当一名学徒,什么都从头学起。每隔几天,适之先生总有一天留我陪他吃一顿午饭。有时晚上有应酬,也要我同坐他的便车回台北。无论在饭桌上,或车上,尤其是他好几次住进台大医院及出院后的疗养期间,凡不是工作的时间,他爱即景谈天,讲论社会上或学问上的一切事情。我不知道的物事,多任意发问。有时遇到一个罕见字的读音,或是比较冷僻的典故,他也会考考我。记得有一次在医院里,他的特别护士徐秋皎小姐见他和我谈起一位外国朋友翻译杜工部的“羌村诗”,私下问我“羌村诗”是什么,我默写出来解释给她听。这首诗里有“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两句,我把上句的“怪”字记错作“惊”字,下句的“惊”字记作“坐”字,成为“妻孥惊我在,坐定还拭泪”了。因与原诗的意义没有多少出入,自己一点也不知道有误。我们是在病床外边的会客椅上轻轻的说话,但被适之先生听到了,要看看我的默写。说:“两句五言诗,只有十个字。你却错了两个!”顺手拿起红色原子笔来改正,一面对徐小姐说:“这位胡先生(指我)还能背得出这首诗,可得一百分,但错了两字,要扣五分!”便在默写纸上批了95分之后,说:“今天我又给颂平批分数了。”不禁哈哈大笑。这是他的天真与风趣的一例。但他见错就改正的求真精神,无时或衰。就是偶然遇到这样的小玩意儿,也不轻易放过。这些无意中的闲谈,给我个人自我教育上的激发极大。

这个谈话录所记的谈话,都是根据我当年的日记,所以绝大部分是对我个人说的。他对客人或在别种场合的言谈,我所知道的不多,但也收在这里。我用的是袖珍日记簿,经常放在衣袋里,白天难得有空,总要到夜里回家默记的。一年下来,渐渐的记了六七本,觉得应该设法让他知道才是。

这一天(1959年12月30日)下午四点多,我的工作都做好了,便抽空来记日记。恰巧适之先生走进我的工作室。他看见我正在一小本子上写着密密的小字,随便问问:“你在写什么?”我说:“记先生的事情。我在此地亲自看见,亲自听到的事情,我都把它记录下来。”他一听到这些话,立刻诧异起来,紧跟着问:“你为什么要记我的事?”我因心理上有准备,而且正是报告给他知道的好机会,于是慢慢地说:“从前马相伯先生90岁生日时,先生不是曾对新闻记者发表过谈话吗?那个简短的谈话(见上),我还记得。现在先生也是‘国之瑰宝’,我有机会在先生身旁工作……去年冬天忽然想起先生28年前说过这句话,才开始记录的。但不知有没有听错的地方,很想得空把它整理出来,还想请先生过目。”我这么说明之后,他说:“这样,我以后说话倒要留意些。”他的诧异神情很快消失了。再想了一想,说:“你还是当做我不知道的记下去,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有用的。”从此之后,胡先生知道我在记录他的言行了。

记得先生有一次谈起:“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这里记的如儿童时代玩的“苏子”,如家中雇用临时工人劳作的习俗,如“出门要带三条绳”,如“一世夫妻三年半”,如“朝奉”与“员外”等等琐碎的话题,大概都是他偶然想起那个时代背景的点滴资料。只要他曾谈起过,就是片言只语,我都记录下来,保留在这里或《胡适之年谱长编初稿》里。今天回想当年面对面的谈话,我个人常有如同“江海之浸,膏泽之润”的感受。但愿一班尊敬胡先生而不得及见的年轻朋友分享我的感受,所以决定与长编同时发表了。

又。当初因用日记的原始资料,故将第一人称的“我”字改为第三人称的姓名三个字,现在也懒得再改回来。我要特别声明的,就是胡先生从没有看过我的记录,如果有听错记错的地方。完全由我个人负责。我很企望看到的人指示我的谬误,以便改正。

                胡颂平记于台北市浦成街宿舍

                      1984年2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颂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1182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