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理日记/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本质上和一般日常生活没有两样。如有所不同中,则在清晰与混淆、自知不自知之间罢了,对日常生活予以清晰的反省,形成一种充分自知的生活方式,就是哲学生活。一位台湾著名的哲学家每天都记录了对日常生活的反省,这部日记反思日常生活,闪烁着理性光彩,平易新切中蕴涵了启迪。

内容推荐

  人假如想要控制外在的事物或人,那就必须要先控制自身才行。但人之发现别人难以了解与驾驭容易,而发现自身之难以控制才难。因为人之控制自身,即彻底的节制、即道德、即同情与爱。于是人从此不再设法控制别人、驾驭别人,而只想在同情与爱的基础上,设法用一切方法使别人更快乐一点、更充实一点,同时也活得更好一点,如此而已。但这就是人类活在世界上最难不过的一件事了。无他,人对自身难以驾驭也。人类之最大的弊病,就是把表达中的事物当做实体看了。其实那都只是一种设定、关系与延续。而真正的实体,却在所有设定的后面。

目录

一月  /1

二月  /11

三月  /27

四月  /49

五月  /73

六月  /95

七月  /117

八月  /149

九月  /177

十月  /195

十一月 /217

十二月 /239

试读章节

月9日

如果使人人尽同,那是上帝的事业,人不可为。人只有使自己是自己。即使人间果有所不同,并尽量在设法使自己是自己中,以真实与同一而接近于上苍。人间是阶层性的,并非绝对的同一。顶多其要求或性质可同一,但其呈现仍是阶层性的。

读哲学果然会忘记,并无关系,就算是记得,也只是些概念结构,而非此哲学本身。概念结构只能使人了解方法,如忘记概念结构,而仍被启发,即唤醒了自己的智慧或灵感,或方法与灵感而并进,才有真正进入哲学领域的可能。

绿树成阴层叠而密织,

眼神有望不透的深。

寸寸而深透,寸寸而延展.

似流动而穿梭,

是猜不透的神秘、测不透的深,

吆,这阳光的早上!

风起在树梢上,

摇曳了又摇曳,

委缓,它又在伫立,

再恢复到它不动的宁静中去。  仍是猜不透,怎么都猜不透,

绿色啊,这绿色的伫立!

叹息仍是它,凝望仍是它,

这一片绿色的伫立,

清晨于阳光中而凝望。

猜不透,猜不透,

伫立而猜不透,

仍是猜不透,

猜不透,猜不透,一切都猜不透。

像我此刻而凝望的眼神,亦像那猜不透的生命与心。

  一到了山林中,

一个人上山来,

那种爱情就发生了,

它摇荡我,唤醒我,叫我向那一切拥抱中丽钻营,

叫我要娇嗔,

搔动我的皮肤,

打通我全身的血管,

吆,上天啊!

你可接受了我去吧!

  不要叫我再在人间而受尽一切。

 哲学当然是一种理想的事物,但人本身却是一现实 之事物。所以说,要想使人真正活在理想里,就要将人的 存在在这个真实而具体的现实世界之外,建立一个果然 可使人整体存在之超越现实的世界才行。甚至它的真实 之具体性,至少要和现实一样,同时它还要具有使人果然 可真正以最高寄意而放置的地方才行。唉,此真非易事 也!人明明活在这里,却又全不在这里。明明全不在这里, 又全在这里。像这种理想的可能又怎么向人说明,并使自 己果然完全生活在其中呢?比方说,我们的身体明明在这 里,并在此时,但我们生活的全部寄意,却在那一个为几世纪而设计的哲学事物上,甚或是连死亡后、出生前都加以计算在内的世界……于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若以此时此世看,几乎全无效用、全无意义,但我们看的却不是这里,不是现在,甚至也不是我们的有生之年。反之,我们完全为了一个比现在现世更大、更久的世界而活而设计。但我们的身体却活在此时此世。说起来,天下再也没有比这些事更令人困惑莫解的了。可是一个真正属于理想的人,却全无选择的余地。于是为了那个世界、那种时间,不得已他必须设计一种身体在这里,却又生活方式全不似在这里的形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和他要完成的世界之间,有一种真实的同一性。否则一切都必将因缺少同一性而颠倒、而混乱,那就更糟。其实说起来,理想实在是太难了,人之倾向于现实的心太强太容易了,那个真正为时久远,空间无垠的世界根本建立不起来,又叫人怎样去过理想的生活呢?中国哲学中“天下为一家,万物为一人”之事实非容易也。

我到达了一个世界中,它实在和人离得太远了,人所有者却那么浅显。唉,我没有办法向人说清楚!因为其间,一念之差,犹如天渊。

哲学中最难说明者是物,因为根本就没有一物存在着。如有,即自体。所以其难即在于人将一非物之物而为物。如为自体,只要将人而尽即可知之;反之,如以一物为物,即去人又去自体,则颠倒无所趋,是以为难。P225-229

序言

  这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著作,我当然非常惊喜,尤其是称我为诗人思想者,亦令我高兴不已。因为对我而言,哲学只是一种理论,而诗歌却是生命本身,所以我视诗歌之重要性,远甚于哲学要多,甚至在我七十岁时写的一首诗歌中,有以下两句:

哲学竟是我终生之枷锁,七十岁的悲哀。

其实说起来,所谓哲学或理论,往往只不过是人类生命存在中之一种思考性之形式派生物而已。如果说,根本没有生命的存在,又哪里会有哲学或理论可言?同理,若没有彻底的生命,亦必无彻底的哲学。因之,尼采于19世纪末就张超越苏格拉底。只是历史往前走,往往并不容我们对诗歌那样彻底原创性之生命有所执意的坚持与看顾。若就整个人类文明而言,它一直朝着追求精确表达之方向在迈进。所谓精确表达,就是一种工具性之技术操作。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明之最重之表达工具就是文字(约纪元前两千年顷)。从此之后,一种原始自然美学性之神话、诗歌或生命很快已成为过去,哲学登临(约纪元前五百年顷),人类开始其第一次伟大的人文理论之时代,如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均属此一时代之代表性人物。换言之,一种文字性人文理论或宗教已将原始自然美学性之神话、诗歌或生命代换。但曾几何时,至于文艺复兴末,一种比文字表达更形精确之纯符号表达之科学文明又将文字理论代换,而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之科学时代。至于19世纪,突飞猛进之科技发明,挟“实用”与“精确”之两大优势,几乎又将精确之“理论”科学代换,而成为我们今日所遭遇武器竞争与大卖场挂帅之工商时代之文明。至于此地,人类历史上所曾有过之自然美学性彻底理想化之诗歌与生命真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以至于其前所未有之低潮状况中。面对此情此景,又有所知于生命存在之实质意义,几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之实际状况,果欲在生命与文明之间有所挽回、通达并有所前展之可能,毫无疑问就成为我哲学探讨之终生志愿。总其名日:

哲学人类学式之形上美学之方法探究。

我二十三岁时确定方向并有志于此,至于五十七岁时方稍有成绩,此即我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研究期间所完成之以下二书:《形上美学要义》、《文字解放之真义》。

其间近四十年,所经历有关形上学、知识论、科学、方法论,乃至神话、生命、艺术、社会与宗教之探讨及折磨于此无法一一,也许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中,可稍知其详。

我回到台湾后,又写了以下二书:《哲学、美学与生命之刻痕》、《中国哲学精神溯源》。届时已年逾六十,其后十年中,为21世纪人类理想文明之可能,又写二书:《21世纪人类宗教与文明新探》、《自然、本体与人类生殖器的故事》。

至今我已七十二岁,经其一生之所书,惟二事而已:诗歌、哲学。

哲学是为文明而写,诗歌却为生命而书。但如前所言:若无生命,文明亦必无所痕迹;若无彻底之生命.亦必无彻底之哲学可言。今后我若再有著述,其书名必为《诗中找回自己》。

此亦无他,文明与人类存在中所必有之现象,必也求其生命果能涵盖文明而无所失,并求今后生命更有所精确性之延伸与扩大,方为21世纪理想文明之真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理日记/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作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90275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9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