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论/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译宏富,本书就是他继《文艺心理学》之后的又一部大作,是学界公认的我国二十世纪学术经典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讨论了诗的起源、本质和特征,分析了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诗的形式等问题。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开创性探索的著作。

目录

抗战版序 (1)

增订版序 (4)

第一章 诗的起源 (1)

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 (1)

二 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6)

三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9)

四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13)

五 原始诗歌的作者 (16)

第二章 诗与谐隐 (25)

一 诗与谐 (25)

二 诗与隐 (35)

三 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 (48)

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54)

一 诗与直觉 (56)

二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59)

三 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64)

四 诗的主观与客观 (71)

五 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分量 (76)

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85)

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102)

一 “表现”一词意义的暖昧 (102)

二 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联贯性 (105)

三 我们的表现说和克罗齐表现说的差别 (111)

四 普通的误解起于文字 (115)

五 “诗意”、“寻思”与修改 (119)

六 古文与白话 (121)

第五章 诗与散文 (126)

一 音律与风格上的差异 (126)

二 实质上的差异 (130)

三 否认诗与散文的分别 (133)

四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135)

五 形式沿袭传统与情思语言一致说不冲突 (142)

六 诗的音律本身的价值 (144)

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 (147)

一 节奏的性质 (149)

二 节奏的谐与拗譬 (152)

三 节奏与情绪的关系 (155)

四 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 (158)

五 诗的歌诵问题 (161)

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166)

一 诗画同质说与诗乐同质说 (166)

二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168)

三 画如何叙述,诗如何描写 (173)

四 莱辛学说的批评 (178)

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186)

一 声的分析 (186)

二 音的各种分别与诗的节奏 (188)

三 中国的四声是什么 (193)

四 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 (199)

五 四声与调质(202)

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210)

一 顿的区分(210)

二 顿与英诗“步”、法诗“顿”的比较(215)

三 顿与句法 (218)

四 白话诗的顿 (221)

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224)

一 韵的性质与起源 (224)

二 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227)

三 韵在中文诗里何以特别重要 (229)

四 韵与诗句构造 (232)

五 旧诗用韵法的毛病 (233)

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237)

一 自然进化的轨迹 (237)

二 律诗的特色在音义对仗 (242)

三 赋对于诗的三点影响 (252)

四 律诗的排偶对散文发展的影响 (258)

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261)

一 律诗的音韵受到梵音反切的影响 (261)

二 齐梁时代诗求在文词本身见出音乐 (265)

附:替诗的音律辩护 (273)

——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

第十三章 陶渊明 (310)

一 他的身世、交游、阅读和思想 (310)

二 他的情感生活 (318)

三 他的人格与风格 (325)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334)

后记  (345)

试读章节

四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诗歌虽已独立,在形式方面,仍保存若干与音乐、舞蹈未分家时的痕迹。最明显的是“重叠”。重叠有限于句的,例如:

江有泛,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有应用到全章的,例如:

麟之趾,振振公子,吁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吁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吁嗟麟兮!这种重叠在西方歌谣中也常见。它的起因不一致,有时是应和乐、舞的回旋往复的音节,有时是在互相唱和时,每人各歌一章。

其次是“迭句”(refrain)。一诗数章,每章收尾都用同一语句,上文“吁嗟麟兮”便是好例。有时一章数句,亦有每句之后用同一字或语句者,例如梁鸿的《五噫歌》。此格在西文诗歌中更普遍,在现代中国民歌中也常看见。例如《凤阳花鼓歌》每段都用“郎底郎底郎底当”收尾。绍兴乞歌有一种每节都用“顺流”二字收尾。原始社会中群歌合舞时,每先由一领导者独唱歌词,到每节收尾时,则全体齐唱“迭句”。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歌”(choric song)以及中国旧戏中打锣鼓者的“帮腔”与“迭句”都很类似。

第三是“衬字”。“衬字”在文义上为不必要,乐调曼长而歌词简短,歌词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如《诗经》、《楚辞》中的“兮”字,现代歌谣中的“咦”、“呀”、“唔”等字。歌本为“长言”,“长言”就是把字音拖长。中国字独立母音字少,单音拖长最难,所以于必须拖长时“衬”上类似母音的字如“呀”(a)、“咦”(e)、“啊”(o)、“唔”(oo)等以凑足音节。这种“衬字”格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西文诗歌在延长字音时只须拖长母音,所以无“衬字”的必要。

最重要的是章句的整齐,一般人所谓“格律”。诗歌原与乐、舞不分,所以不能不迁就乐、舞的节奏;因为它与乐、舞原来同是群众的艺术,所以不能不有固定的形式,便于大家一致。如果没有固定的音律,这个人唱高,那个人唱低,这个人拉长,那个人缩短,就会嘈杂纷嚷,闹得一塌糊涂了。现代人在团体合作一事时,如农人踏水车,工人扛重载,都合唱一种合规律的“呀,啊啊”之类调子来调节工作的节奏,用力就一齐用力,松懈就一齐松懈。俄国伏尔加船夫歌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做成的。诗歌的整齐章句原来也是因为应舞合乐便于群唱起来的。

与格律有关的是“韵”(rhyme)。诗歌在原始时代都与乐舞并行,它的韵是为点明一个乐调或是一段舞步的停顿所必需的,同时,韵也把几段音节维系成为整体,免致涣散。近代徽戏调子所伴奏的乐声每节常以锣声收,最普通的尾声是“的当嗤当嗤当晃”,“晃”就是锣声。在这种乐调里锣声仿佛有“韵”的功用。澳洲土著歌舞时所敲的袋鼠皮,京戏鼓书中的鼓板所发的声音除点明“板眼”(即节奏)之外,似常可以看作音乐中的韵。诗歌的韵在起源时或许是应和每节乐调之末同一乐器的重复的声音,有如徽调中的锣,鼓书中的鼓板,澳洲土著歌舞中的袋鼠皮。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后来变成它的传统的固定的形式。把这个道理认清楚,我们将来讨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就可以省去许多误会和纠葛了。P13-15

序言

抗战版序

在欧洲,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一般研究文学理论的著作都叫做诗学。“文学批评”这个名词出来很晚,它的范围较广,但诗学仍是一个主要部门。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的《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 诗学的忽略总是一种不幸。从史实看,艺术创造与理论常互为因果。例如亚理士多德的《诗学》是归纳希腊文学作品所得的结论,后来许多诗人都受了它的影响,这影响固然不全是好的,也不全是坏的。次说欣赏,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觉得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追究它何以好或何以不好。诗学的任务就在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由。 在目前中国,研究诗学似尤刻不容缓。第一,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不比较无由见长短优劣。现在西方诗作品与诗理论开始流传到中国来,我们的比较材料比从前丰富得多,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研究我们以往在诗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长短究竟何在,西方人的成就究竟可否借鉴。其次,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这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对中国文学的前途必有极大影响,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这都是诗学者所应虚心探讨的。

写成了《文艺心理学》之后,我就想对于平素用功较多的一种艺术——诗——作一个理论的检讨。在欧洲时我就草成纲要。一九三三年秋返国,不久后任教北大,那时胡适之先生长文学院,他对于中国文学教育抱有一个颇不为时人所赞同的见解,以为中国文学系应请外国文学系教授去任一部分课。他看过我的《诗论》初稿,就邀我在中文系讲了一年。抗战后我辗转到了武大,陈通伯先生和胡先生抱同样的见解,也邀我在中文系讲了一年《诗论》。我每次演讲,都把原稿大加修改一番。改来改去,自知仍是粗浅,所以把它搁下,预备将来有闲暇再把它从头到尾重新写过。它已经搁了七八年,再搁七八年也许并无关紧要。现在通伯先生和几位朋友编一文艺丛书,要拿这部讲义来充数,因此就让它出世。这是写这书和发表这书的经过。

我感谢适之、通伯两先生,由于他们的鼓励,我才有机会一再修改原稿;朱佩弦、叶圣陶和其他几位朋友替我看过原稿,给我很多的指示,我也很感激。

  朱光潜

  

  一九四二年三月于四川嘉定

后记

《诗论》自一九四七年以后,一直没有单独印行。去年,三联书店建议我将《诗论》重版,对他们的盛意我十分感谢。

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我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

这次准备重版的过程中,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发现了几篇我在三十年代中期写的、早已忘记的文章,我将其中两篇:《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和《替诗的音律辩护》增补了进去,分别附于相应章节之后。对过去版本中的一些文字讹错,承张隆溪同志帮助,也一一作了订正。

对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朱光潜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朱先生深感中国古代诗话的弱点,他试图变诗话为诗学,使之科学化、现代化,同时,他要为“五四”以来出现的新诗寻找一条成功的道路。这正是他的“作书之旨”。应当说,《诗论》是应时代需要之作,是西方文化大量输入近代中国以后,东西方文化碰撞所引起的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  ——李醒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论/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光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60331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03
12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