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她爬上河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小说女主人公夏薇与男主人公欧阳沫从初中相识,到同往内蒙古草原下乡,再到欧阳沫成为大学生,而夏薇却被关进劳改农场接受教育,两人经历了无数风雨,彼此挣扎,最终夏薇告别了沉沦,“爬上了岸”,也守住了她的爱情。

小说还塑造了其他例如凌红燕、柳菲、蓝小琦等人物性格饱满却迥异的劳教形象。全书语言流畅,纵横交织着悲凉的眼泪、炽热的爱情和扭曲的青春……

试读章节

这里是一个被大墙封闭起来的世界——银河农场的女劳教分场。

透过雪花的迷雾,一个女劳教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她是那样朦胧,又那样熟悉,欧阳沫一眼就认出来了:“是夏薇!”他心里叫着,想远远儿迎上去,忽然发现她身后紧跟着一个半截塔似的“女将”,显然是押送她出来的。

夏薇顶着风雪,一直在张望着,当她认出来找她的是欧阳沫,身子微微抖了一下,眼里进出亮灿灿的火花,只一瞬间又熄灭了。她慌了,站住了,要不是那女将从背后猛搡一下,也许她会转身跑回去。

“你找我干什么?你知道我是什么人?”夏薇对凑上去的欧阳沫说。那声音比雪花还轻,更比雪花还冷。

欧阳沫涌上喉咙的千言万语冻结了。那女将成心要在欧阳沫面前羞辱夏薇,只听她大声喝斥着,推搡着夏薇快走。夏薇脸色惨白,脚步反而更慢了。

他们绕过一道冬青树的篱笆,被带到一座大礼堂。只见那两扇门和两旁的墙上,全都刷满了红漆。那漆已经褪色剥落,上面还残留着一些文化大革命的大标语。如今,那场扑天盖地而来的龙卷风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而那残缺不全的标语,仍然使人记起那疯狂的年月。

“就一个钟头,别等着催!”女将这半男不女的吼声,把他们赶进了礼堂的大厅。

这押解夏薇的女将叫施林英,也是女劳教,只因当了个值班员,就作威作福,得了个恶名——“二队长”。

今天是这批女劳教的第一个接见日。这是她们最盼望、也是她们最害怕的日子。自从她们被抓走,就像失了踪,如今有了音信,家里人都赶来了。以往她们隐瞒的一切,如今在亲人面前曝了光。这是多么令人心惊、令人羞辱的相见啊!他们或坐着马扎,或蹲在地上,围成一个个小圈儿。圈里装满了抽泣、忏悔、嘱咐;也时不时暴出几声怒骂,几声撕心裂肺的哭号。这一片声浪像海潮一般,扑向刚进门的欧阳沫和夏薇。  他们站到一扇窗子旁边,夏薇用手拢了一下被风雪扯乱的头发,又追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不等欧阳沫开口,又喘吁吁地说:“你懂得什么叫‘五龙一凤’吗?我就是那一凤,跟五个小伙子……这还不明白?”

欧阳沫抢着说:“小薇,你还是原来的夏薇,还是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个夏薇,一点儿也没变!”

夏薇凄凉地一笑:“那‘五龙一凤’,公安局一清二楚。快躲我远点吧,别把您这大学生沾脏了!”她盯着欧阳沫胸前的校徽,那“燕都大学”四个字,像四朵火焰在她眼前燃烧。她语调冷漠,脸上却挂着两条泪线。

“小薇,你……”

“小薇早死了!”她气恼恼地叫嚷说。

欧阳沫的声音突然变得很低:“难道以往的一切,你都忘了?”

“以往……”夏薇重复着这俩字,垂下了头。

以往,他们同上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是班上功课最好的学生。每逢宣布期考成绩,俩人的名字总是挨在一起。他们在同学跟前相遇,就像不认识似的,一低头过去了;可是在没人的地方碰见,总要抬起头,相互凝视一下。这秘密,只有他们俩知道。

文化大革命中间,闹起了“教育革命”: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狂飙,呼啦啦席卷全国。夏薇和欧阳沫刚刚初中毕业,就被卷进去,到边疆“扎根落户闹革命”。夏薇分配到内蒙古,欧阳沫分到西双版纳。当时,西双版纳对这些中学生特别有魅力。那部轰动一时的彩色记录片《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里》,使他们向往热带雨林里的孔雀,向往芒果、菠萝蜜的芳香。谁不说欧阳沫的运气好?可他放着天堂不进,偏要申请到内蒙古去。同学们都问他为什么,只有夏薇,从来没有问过。

夏薇、欧阳沫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些北京知识青年,用当时的话说——“一竿子插到底”,一来就分散开搬进了蒙古包。夏薇天天去放羊,蓝天,白云,一望无边的草原,成天不见一个人影,不说一句话。她多么盼着欧阳沫来啊!终于有一天,天边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儿,越变越大,是一个人骑着马跑来,啊,真是欧阳沫!他说是为他那户牧民老额吉(蒙语:大娘)到浩特买东西,“顺路”来的。后来夏薇才知道,什么“顺路”,足足绕了六十多里!他带来了一些小道消息,夏薇听他说着,就像听《天方夜谭》里的故事,又惊恐又着迷。

从这以后,欧阳沫就以讲小道消息为借口,每月都要来两三次。有一次他说,有个知青刚上初中就下来了。这孩子家庭出身不好,是个南方人,一闻羊肉味就饱,一吃就恶心。可是在草原上,哪顿饭离得开羊肉?他要求调到农业区,这原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上边的“知青办(公室)”不准,说这“狗崽子”挑吃挑喝,剥削阶级的本性不改。这孩子硬熬了大半年,饿得俩眼有铃铛大,想逃回北京,却死在一片半人高的芨芨草丛里。等被牧民发现,乌鸦早啄了他的眼珠,正抢他的肠子。这事对知青震动很大。“知青办”为了挽回影响,正准备对死人开批斗会。

还有一次,欧阳沫来到夏薇的羊群里,尽管是在大草原上,还是小声说:一个知青骑马放牧,马惊了,把他摔下来,一只脚却套在马镫里。活活儿被拖死了,连个囫囵尸首也没落下。这事被包起来,不许“扩散”。谁传出去,就是恶毒造谣,攻击毛主席的教育革命。

每次欧阳沫走的时候,夏薇都要送出他很远很远,他又牵着马把夏薇送回来。临到末了分别,俩人的手握得越来越紧,时间也越来越长。

当时有句口号——“传达最高指示不过夜”。有一天半夜,北京知青分片儿紧急集合,传达毛主席最新的最高指示。传达完,纷纷骑马或步行,各自上路往回走,不一会儿,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夏薇独自一人,急急忙忙赶路。当她翻过一道沙梁,只见两朵绿火,斜剌刺冲她蹿过来,是只狼!

她想到了上树。正是为了防狼,她一来就学会了爬树,可这儿没树。她喊,没人应。她走,狼跟着。她快,狼也跟得快。她抡起挎包,狼离她远了一些;刚一停,那两朵绿火又逼了上来。挎包越抡越重,绿火越逼越近,而她的胳膊再也不听使唤了。就在这当儿,大草原的夜风送来了海螺的呜呜声,仿佛是朝她这个方向来的。

夏薇记起,欧阳沫听牧民说,海螺能吓跑狼,就在一年一度的“那达慕”会上买了一个。她听到这海螺声,一阵惊喜,猜想是欧阳沫来了。那狼听到这怪声怪调,调头跑了两步。风向一变,海螺声变弱了,狼又回转身,两朵绿火死盯着夏薇不动。夏薇朝着远方呼喊,海螺声变大了,月光下渐渐显露出马和人的轮廓。转眼间,那马带着一股风,直扑到夏薇跟前。果然是欧阳沫!他为了避开知青们的眼睛,特意绕了个大圈儿来送她。

狼吓跑了,夏薇和她的挎包一块儿歪倒在欧阳沫身上。一刹那的晕眩过去了,可她仍然靠在欧阳沫身上不动。草原上的月光,照着他们那微闭着的眼睛;草原上的夜风,吹进他们那猛烈跳动着的心房。

一年以后,家里有仗势的知青,一个个走后门回了北京。他们俩直等到抓起江青那伙“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才回来了。

大草原上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他们的苦难,也留下了他们纯真的初恋。

 P1-P4

序言

人世间有许多巧合。北京的劳教、劳改农场,恰好坐落在团河、清河、双河、天堂河,还有银河:都带个“河”字。于是北京人创造了两个新词儿:给关进农场叫“栽进河里”;给放出来的,不论男女,都叫“河里爬上来的”。

这里是栽进河里的一群女劳教。她们经历了浩劫,告别了沉沦,在坎坷的人生中,交织着悲凉的眼泪、炽热的爱情和扭曲的青春。

——题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她爬上河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笠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45648
开本 32开
页数 6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