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内容
编辑推荐

改革20多年来,中国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今世界瞩目。本书将2005年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的环境代价与环境保护、地区工业资源结构、工业企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借以此书,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企业竞争方式、经济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将发生显著变化。

序言

在克服了1997~2001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之后,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又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时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性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能源、原材料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2003~2004年,我国平均每年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重是:煤炭占31%,钢材占23%,水泥占45%,发电量占13%,进口的原油分别为9300万吨和12000万吨。这种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第一,由于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与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199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18.5%,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增长率高出4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变为2004年的65:35。这种变化,一是由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基本实现小康之后,消费结构出现新的趋势,即住房需求和购买私人轿车的需求显著上升;二是城镇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三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这些因素导致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增加。

第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在世界居第4位,但是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40%、50%、17%。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

根据地质部门第三次煤田预测统计,我国现已查明的煤炭资源量为6769亿吨,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已占用1916亿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4853亿吨。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中,精查储量810亿吨,在精查储量中,目前可供建井选用的储量为227亿吨。

根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到2002年,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25亿吨,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0169亿立方米。到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我国铁矿石的品位平均为34%,相当于澳大利亚铁矿石品位的5l%,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量还将继续上升;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我国石油、铁矿、铜矿、铝矿等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差,人均占有资源水平低是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客观原因。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平均的工业技术水平落后,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分为三个环节:开采效率、加工转换效率、终端利用效率。我国资源利用率不仅表现为终端利用效率较低,在开采和加工转换环节效率也低于国外同类行业。例如,我国有色矿产资源储量回采率不到50%,比国外低10%~20%,据对全国3498个矿山企业统计,我国有色金属矿采选回收率为50%~60%,采、选、冶的回收率比国际水平低10%~20%。据全国845个矿山调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70%的矿山仅占7%,综合利用率达50%的矿山不到15%,75%的综合型矿山企业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30%。

就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综合能耗普遍较高,一般比国外同类设备或技术高出10%以上。就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来看,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逐渐提高的,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高出30%,粗铜冶炼能耗高出37%,氧化铝高出53%,玻璃高出66%,水泥熟料综合煤耗高出75%,炼油高出69%。开采、加工转换和终端利用效率低,使我国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如何解决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有一种主张认为,资源性产品供不应求是个价格机制问题。只要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或者由市场自发调节其价格,就会抑制需求,使供求关系自动地达到平衡。第二种主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大进大出,进口能源、原材料来弥补国内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缺口。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上述两种主张都是对的。但无论是价格上涨还是扩大进口都是有约束条件的。当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超过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时,将会使我国工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进而影响到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扩大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无疑是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但它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制约,特别是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与2000年相比较,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了80%,按2004年进口1.2亿吨石油计算,由于价格上涨,使我国用于进口石油的外汇支出增加200多亿美元。2004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比2000年上涨80%,2005年起,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的铁矿石比2004年的价格再上涨71%。很显然,它将直接使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导致建筑、机械、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的物耗成本上升,并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所以,降低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的消耗,是解决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一项紧迫性、战略性的任务。为此:

第一,要加强对资源开采过程的管理,对滥采乱挖、资源回收率低的开采行为,应大幅度提高带有惩罚性的资源利用税,使浪费资源的矿业经营者无利可图。

第二,提高市场准入的标准,对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达不到国内平均先进水平的投资项目,不准投资兴建,环境保护部门不予立项,土地管理部门不批给土地,银行不发放贷款。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依靠技术进步。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消耗资源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从过去的每桶3美元急剧上涨到11美元,使完全依赖进口能源的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影响。日本的工业部门变压力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从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机械、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为主导,不仅顺利地度过了能源危机,而且改善了国际贸易条件,增强了出口工业品的竞争力。

第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要素向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中。在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重化工业,例如,发电、石油化工、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行业,大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要高于中小型企业。我国发电用煤消耗,全国平均为400克/千瓦时,而采用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的煤耗平均为320克/千瓦时。如果全国都能达到大型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一年就可节省25%的发电用煤,即2.7亿吨标准煤。再如,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对炼钢过程中能源的二次利用,使能源消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目前有280家炼钢企业,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出发,即使在未来钢产量达到4亿吨的情况下,全国的炼钢企业也不应当超过40家。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保护环境,在宏观调控中,严格限制中小型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电解铝厂、炼油厂的新建是完全必要的。许多投资项目,从微观行为考察,能够增加就业并带来盈利,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宏观考察,它浪费了自然资源,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因此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忍痛割爱,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关掉技术落后、规模不经济的高耗能的小企业,有利于全社会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第五,形成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消费方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少,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压力大,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模式不可能以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为标准。例如,私人轿车只能是有限普及,而不可能全面普及,城市及城际之间的交通仍然应当以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为主导。大中城市的住宅建设,必须从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严格限制或禁止建造别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当走一条既能使十几亿人民普遍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技术成果,又能有效节约资源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吕 政

2005年5月

后记

今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的主题为“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工业发展”。全书的策划、编写和审定由吕政、金碚、黄速建主持。金碚和李维民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和编务工作。马洪、王洛林、王春正、陈清泰、陈佳贵继续担任本书顾问。

为本书提供各章初稿的作者有:总论:金碚,综合篇:第一章:曹建海,第二章:丁毅,第三章:沈志渔,第四章:谢晓霞,第五章:刘勇,第六章:杨世伟,第七章:刘戒骄,第八章:张其仔,第九章:李海舰;产业篇:第十章:肖兴志,第十一章:周维富,第十二章:史丹,第十三章:汪晓春,第十四章:彭绍仲,第十五章:吕宁,第十六章:刘戒骄、梁峰,第十七章:周勤,第十八章:朱彤,第十九章:吕铁,第二十章:赵英,第二十一章:张世贤;地区篇:第二十二章:魏后凯,第二十三章:安树伟,第二十四章:马建会,第二十五章:白枚,第二十六章:刘楷,第二十七章:石碧华,第二十八章:周民良;企业篇:第二十九章:黄群慧,第三十章:罗仲伟,第三十一章:余菁,第三十二章:王钦,第三十三章:刘湘丽,第三十四章:杜莹芬,第三十五章:郭朝先。

董一心、沈力全提供了“工业大事记”初稿。吕铁、刘楷提供了统计资料分析。丁易担任全书英文提要的翻译。

全书初稿完成后,由金碚、李维民、魏后凯、黄群慧、张其仔等进行了初审。一些章节由作者根据初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增补。然后,由吕政、金碚、魏后凯、李海舰、沈志渔、史丹、黄群慧、张其仔、李维民等组成的编审小组集中进行了复审、修改、增删和定稿。黄速建对本书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重要修改意见,孟昭宇负责出版事宜。责任编辑裴叔平参加了初审和复审工作。并对全书的编撰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见。

“2004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评选确定。

本书从2004年10月开始策划、设计、确定主题、制定写作计划。2005年4月10日完成初稿,4月30日定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科研处、办公室、资料室以及经济管理出版社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忱。

  编 者

2005年4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73357
开本 16开
页数 6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7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9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4
丛书名
印张 3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