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芜传/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艾芜是影响了中国文坛几十年的流浪大文豪。《南行记》、《黄昏》、《百炼成钢》等至今脍炙人口,电视剧《南行记》更是引起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关注。本书展示了艾芜从一个流浪汉成长为作家的历程,他的行走与书写,固执与无奈,光荣与尴尬……本书均写得细致从容,艾芜向我们走来了!

内容推荐

1925年的暑期,四川省师范学校肄业生汤道耕,踏上了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八莫、仰光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走成著名作家艾芜——虽然这并非他的本意。本书展示了一个流浪汉成长为作家的历程,他的行走与书写,固执与无奈,光荣与尴尬。

目录

第一章 移民后代/l

一、咸蛋的传说/1

二、新学和旧学之间:反反复复的三年级/17

三、县城的高小与省城的一师/35

第二章 在路上(上):从川西到滇东/53

一、川西到滇东/53

二、昆明:春城里的秋天/62

三、红十字会:短衣杂役/68

四、易门任教/82

第三章 在路上(下):滇缅群山中/91

一、滇西/91

二、走出野人山/101

三、重返茅草地/111

第四章 缅京岁月:异乡的革命/121

一、万慧法师/121

二、浪迹仰光:异乡的革命/128

三、告别仰光:被驱逐的流浪者/143

第五章 大上海:穷人、文人与囚人/147

一、从海上到上海/147

二、左联生涯/157

三、在狱中/176

四、左与右/182

第六章 历史:脚的书写与手的书写/188

一、亭子间里的流浪/188

二、逃亡山东/203

三、惹大祸的小文章/207

第七章 流亡路上(上):上海到桂林/218

一、回家/218

二、在桂林/227

第八章 流亡路上(下):桂林到重庆/240

一、逃离桂林/240

二、陪都岁月/251

三、风雨飘摇的日子/257

第九章 百炼成钢/269

一、“铡头”与“再生” /269

二、友好使者与人民代表/288

三、《百炼成钢》/304

四、第二次南行:运动与写作/315

第十章 命运的轮回:在“文革”中/325

一、在家乡的流浪/325

二、昭觉寺:在狱中/334

三、孤独凉山行/348

第十一章 最后的错位/355

一、归来与出访/355

二、最后的南行/361

三、时空的倒错/369

四、在医院中/376

后记/385

试读章节

很快就到了这年的旧历新年。有田地的、比较富裕的学生家,往往来请老师去吃春酒。村里人家过新年,都砍根七八尺高的松树栽在堂屋前面的庭中。堂屋里则把桌椅挪开,铺上一屋子大约一尺厚的青色松叶。坐在这样的环境中,穿着干净的衣服,大家恭敬地相互作揖,说着吉祥的祝福话语,屋外偶尔有或远或近、时高时低爆竹的炸响。闻着松叶的清香,看着松叶的绿色,酒杯碗筷都放在松叶上,恍如森林中的一次野餐,真让人不知今夕何夕,此地何地。

设在见龙寺庙子里面的寒假义务学校,因为本地请来帮忙的教员都不住在学校,所以平日的见龙寺庙里,只有黄垲和道耕,两人似乎成了寺里的看庙和尚。后来,道耕、黄垲和王秉心三人在寺边岩石上请人照了一张合影,三人玩笑着题名为“见龙寺三僧”,还当真各自取了一个法号,黄垲因为字肇元,于是颠倒取了个法号为圆照,王秉心取名为圆觉,道耕为圆澈——这个时候没有人知道,无意间的玩笑,似乎却注定了道耕以后跟和尚、寺庙剪不断的瓜葛。

这里也并不都是令人惬意的事情。王秉心家里,除了三哥被山上的土匪所害,留下终日脸色忧郁的寡嫂和两个小女孩以外,王秉心的五姐,也正过着不顺心的日子。五姐由家里包办,同一家人家的儿子订婚,不幸未婚夫去世。但两家并不放弃婚约,商定由死者的弟弟来顶替这门婚事,女大男小,虽然婚后已有一女,两人的分歧还是越来越大。五姐愤然出走,到男子的伯父家里安身,躲开自己的丈夫。

听说这样的事情之后,道耕和黄垲坚决主张离婚,热切地站在这位深山里的娜拉一边。现实生活中,他们大概很惊讶也很激动地看到了在书本和舞台上才能看到的情景。道耕这个并不善言说的青年,也自告奋勇,跟着王秉心一起去解决这桩纠纷。

在山里走了一天,他们来到五姐的住地。这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农妇,缺乏营养的脸色展示着生活的艰难和不如意,但眼睛中的光芒也透露出倔强的个性。听说弟弟和这位陌生的朋友来给自己办理离婚的事情,她也很兴奋。

第二天,两人赶到夫家去,见到了那位年轻许多的丈夫,还有他神情固执刻薄的母亲。母子俩免不了对五姐数落一通。两人哪里听得进去?他们脑子里正装着书本上的正义、公理、平等,还有人的自由、妇女解放等等伟大的真理。两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出离婚的决定。母子俩倒吃了一惊,然后气冲冲地说:“离就离!”他们盯着道耕狠狠看了一眼:他们大概永远也没有弄明白,王秉心是弟弟,理所当然卫护姐姐,那么这个人,究竟跟别人的离婚和不离婚有什么关系?

究竟有什么关系,道耕自己可能也没有想清楚。这无疑是新思想充斥头脑的新青年的英勇行为,大概也来源于古典小说中非常熟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故事,但问题在于,生活还没有来得及为这种故事准备一个人人都起立鼓掌的完美结局。P84-85

后记

2001年底,其时我还在西南重庆一所高校里,当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丁宁女士在电话中跟我联系,要我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颇有声誉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写作一本作家传记时,我没有太多的犹豫,我们很快就把传主确定为由流浪汉而成为作家的艾芜。

这在我而言,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川人同乡(我们有共同熟悉的声音和词汇),更因为对于八小时被电话线捆绑在办公桌前的人们,对生活中正茫然地寻找着生活的人们,艾芜当年的赤脚流浪,他的艰难而又散漫的行走、自由而又被规约的写作以及始终含混不清的身份,这一切似乎都正在变成某种隐喻:有些东西已经剥落,而另外一些因此变得更加清晰。时代和生活都早已不同,行走的艾芜最后被纸张和油墨印刷在教科书和其他著作里,也被石头以雕像的形态固定在家乡新都桂湖公园的竹林丛中,但躁动的流浪情怀,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安静过。

我相信,每个人都想像甚至向往着“另一种”生活。安居者渴望着流浪,而流浪者却寻找着寄托。我们却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因为没有人能同时在两条路上行走,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写下的:“许多年后,在某个场所/我会说出这一切,带着一声叹息:/两条路在林中分开了,而我——/我选择的一条,很少有人走过,/而这,便造成了这样的天渊之别。”

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对于我自己的写作而言,更无奈的可能还在于,一方面,吾生也晚,这样的写作来得太迟:我所见到的艾芜,是石头的雕像,反复翻拍之后的照片,他写下的和别人写下的文字,以及后人的述说,我只能通过这些去接近那个本来就生性沉默的流浪汉和写作者;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写作又似乎来得太早:我只能说,在很多方面,这样的写作都还显得不是时候。

不过,一个时段有一个时段的写作。这样想时,我也就多多少少跟自己取得了和解。

尽管如此,这本传记的写作还是得到了不少帮助,我非常乐于在此表达感激之情。

首先感谢刘纳先生、钱理群先生、凌宇先生的热诚举荐与大力支持,是他们的信任催生了这本传记。

感谢艾芜后人汤继湘、王沙夫妇,他们为传记写作提供了不少材料,并为我在艾芜家乡的采访提供方便。感谢清流镇中心校的退休教师曾元孝先生,以及清流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为我在艾芜故里的参观作了导游,他们如数家珍的讲解和提供的资料,让我获得某种历史现场感。

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里我的同学、诗人北塔,传记写作期间从武汉到北京的数次往返中,他总是那个北方大城中不变的驿站。感谢新都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李红女士以及中文系资料室的张建国先生,他们为资料的查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后,我把感谢送给我的亲人们,在长达数年的写作中,艾芜对于他们大概也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了。

2005年6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芜传/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7888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7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