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此日本人/经世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半个多世纪前出版的《菊与刀》,是理解日本民族特点的经典。这本《如此日本人》,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现代生活重新解析日本人、论述日本民族性格的一本著作。作者王志强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日本研修软件技术,从此与日本结下不解之缘。作者选择独特而新颖的视角,结合现代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和趣事,让我们从中窥探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

内容推荐

前美国驻日本大使赖肖尔说,日本人如同钟摆,在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两个极端摇摆。

欧美人形容日本人时,突出地说他们没有个性。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非常实用。他们认为,阶级和身份不过是暂时的,当你有实力有权力的时候,下级依顺你,一旦你失去了那些,你的阶级和身份也就没有了,你过去的部下立即对你另眼相看。

他们普遍有两种形态和面孔,一是社会性的,二是个人性的。在个人交往中,露出个人原本的面孔和性格,于是就有了酒中酒后借酒吐“真言”,相互几乎无话不谈,感觉好像亲密无问。但是在社会组织里,也就是集团中,表现就截然不同了。

在日本人群体当中,往往原则是暧昧的,理论是暧昧的,行动目标和原因也是暧昧的,却存在一种氛围。他们互相感受,互相支撑,氛围能量逐渐增强,成为氛围趋势和倾向。这些人群形成一股超凝聚、超强力、超冲动的行动集团。至今日本人还说不清为什么挑起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自民党政调会长在电视讨论会上如此说),甚至也说不清明治维新为什么一蹴而就成为列强,战后经济为什么能迅速地发展壮大。这个氛围机制到底是什么,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外面来看,日本的团体坚如磐石,但深入其中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派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倾轧之激烈,绝不在其他民族的团体之下。所不同的是,日本团体发生的内斗,一般不显露到外界去,内部斗得一塌糊涂,往往外面看来依然是“一潭静水”。

日本式的欺负是以隐蔽性骚扰为多,不是从肉体上实施攻击,而是从精神上给予摧残。使得很多被欺负的人精神总是处在紧张状态,渐渐养成了疑心重的毛病。

日本的暧昧,是与日本这个倾向于集团主义的单一语言单一民族的社会构造相辅相成的。理解暧昧,或者“以心传心”,需要非常懂得日本传统文化和习惯,并且要有极好的日本式的感性神经。

目录

引读

日本人什么样

1.从众无惧

2.暧昧与腹艺

3.“经济动物”

4.回归自然

5.模仿与创造

6.适应的教育

7.好奇心

8.感性和氛围

9.职人气质

10.人和日本人

岛国日本

1.与世隔绝

2.单一的幸与不幸

3.村落文化

4.岛国根性

5.天皇与神道教

6.武士道精神

7.自卑、自傲和自强

蒙昧部落之勃兴

1.原始的突变

2.走出混沌

3.日本帝国的崛起

4.奇迹的出现

5.尴尬的国际化

6.迟迟不来的文化勃兴

试读章节

实用的等级

在印度,有一个用日本的资金建立、全都由日本医生和护士进行治疗、看护的麻风病医院。医院完全按照日本式的“公平民主”来运营,患者一律平等,住同样的病房,一起打扫病房,在同一个食堂吃同样的饭菜。有一个婆罗门的患者住进来。婆罗门是印度各阶级当中地位最高的阶层,但未必都是富翁,反而因为是婆罗门人,有些“低贱”职业不能去做,难于成为富翁。这位婆罗门患者其实是个乞丐,虽然他不直接向人乞食,但依靠别人施舍过着清贫的生活。进了医院,不但能够接受治疗,还能在衣食住上得到保证。但他说不能和阶层低贱的人一起就餐,不能和阶层低贱的人一起打扫病房。日本人认为那样想是不对的,人应当平等,说应当遵循医院的平等的规矩。于是这位婆罗门人跪地乞愿,请求允许在这里维持婆罗门人的生活方式。当他知道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则毅然离开能够给他提供舒适生活的医院,回到了过去的乞丐群当中。

二战中,日本军人成了俘虏,军官的权力地位没有了,军队的军衔阶层的意义就没有了。士兵俘虏说:“当官的居然还当俘虏。”军官俘虏反而成了被蔑视的对象。日本的士兵俘虏们反对并不能容忍因为是军官就不参加俘虏营里的劳动。这个时候,军官的身份地位和尊严已不存在了。日本军官本身对国际条约规定的军官身份应得到保证和照顾的意识也非常淡薄。欧美的军人成了俘虏,仍保持军队中的等级秩序和级别关系,军官是军官,士兵是士兵。二战中,日本抓了欧美军人俘虏,对他们的等级秩序和级别关系大惑不解,日本看守和欧美俘虏常常为此发生争执和冲突。欧美抓了日本军人俘虏,俘虏营的看守、所长向军衔阶层比自己高的日本俘虏表示敬意,如同迎接本国失去军队指挥权的上级军官接受自己管辖一样,使得日本俘虏不知所措。

日本著名作家三浦朱门在解释日本人的等级关系时,举了上述两个例子。

日本人没有印度那样明确的等级身份制度和传统。在阶级层次的意识上,支撑日本统治阶层的是物质和实力。当二者都失去的时候,他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除了皇族,日本没有世代相传的身份地位,没有像印度那样的婆罗门等等的阶层。

但是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当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在日本的社交场合,名人的跟前总是排起长队,小人物们争先恐后地交换名片。我还见过一张名人的名片,被数人借去复印以备收藏的情景。他们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密的,上下关系清清楚楚,似乎谁也不想“越雷池一步”。

重要的是日本人的等级观念非常实用。他们认为,阶级和身份不过是暂时的,当你有实力有权力的时候,下级要对你依顺,一旦你失去了那些,你的阶级和身份也就没有了,你过去的部下立即对你另眼相看。都说日本人论资排辈,尊敬年长者,这是儒学思想在日本产生影响造成的习惯意识。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人集团(企业、团体等)中的“年功序列制度”(论资排辈),长者为先的习惯意识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工作生产甚至生活娱乐中人际关系的规范。不过,这个“长者”不一定就是年长者。年长者以其年龄,“吃的盐比别人吃的面都多”,标志着他比较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但是在一个集团中待的时间长短更为重要,“在团长者”对这个集团应该属于比较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在年长者和“在团长者”之间,这个集团往往选择“在团长者”,因为从现实角度讲,“在团长者”要实际、实用得多。“年功序列制度”就是基于这个实用概念而形成的。日本人不跳槽,安分守己地在一个企业中,充分享受“年功序列制度”。随着时光流逝升薪晋职,“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为“在团长者”,然后可以像前辈一样“叱咤”一番“风云”,退休时领取一笔可观的根据在这个企业的时间长短来确定数值的退休金,完成其有价值的职业人生。

日本人的地位意识非常实际,根据供求关系,地位随着变化,有利地位和不利地位的相互态度明显不同。在人的经济交往中,最频繁的活动是买卖关系。买方手中有钱,可以任意选择购买某个卖方的商品,立场地位就相对有利。卖方要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回现金,求买方购买自己的商品,立场地位就相对不利。在供求关系上引起人的地位感觉和态度的变化,这似乎是商品社会中一种自然现象。

日本买方与卖方的关系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和绝对的不平等。买方虽然就是个普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立刻有了自己是“上帝”的感觉。我买你的东西来了,我给你带恩惠来了,要求卖方提供尽可能的服务,自然而然地采取傲慢、得意的态度。而卖方则鞠大躬施大礼,用尽日本繁杂的尊敬礼节和甜言蜜语,宛如见到“上帝”,采取卑恭的态度。在这一瞬间,因为买卖发生的接触产生了供求关系,使人的地位发生了重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可是,与日本同样商品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尽管也叫嚷“顾客是上帝”,但没有日本那样的强烈反差和不平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日本的作法,比如说中国,在有的商店门口两侧,身披彩带的两排俊女,鞠躬作笑,对入店者致欢迎词,对出店者致谢语,把顾客捧为上帝。这不过是改善服务水平、促销的一种手段。购物者没那么自我感觉“伟大”,售物者也没那么故做“渺小”,相对平等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供求关系而发生变化。

这个能够引起地位意识变化的供求关系并不仅仅限于经济活动。日本人求人做事,求人者和被求者之间,也是同样。在没有既定的上下等级关系、相互是一种平等关系的时候,求人者为达到目的,对被求者点头哈腰、甜言蜜语,而被求者很自然地腰杆挺直、指东说西,呈伟大状。看上去,二人明显的地位有所不同,实际上就是在求与被求之间,彼此地位发生了瞬间的变化。当事情过后,二人之问求与被求的关系结束了,相互地位立即恢复正常。日本人的地位意识中,没有稳固的平等,也没有难变的上下关系。当有需求时,平等将被打破。根据场合,根据情况,日本人的地位意识是频繁变化的。P9-12

序言

在亚洲大陆的东侧,如同一把碎石从东北向西南撒过来散布在北太平洋,由此形成了一溜大小岛屿。在那里日出比亚洲大陆要早一个小时,因此这里居住的人们用朝日来称谓这一串岛屿,对大陆来说那里是日出之处,有人说是盛唐女皇武则天给那里起了个名字叫“日本”。

那里有堪称世界绝景的富士山,有世界最为密集的温泉,又有频发的火山和地震,更有美丽宜人的大海和海滩。

那里的人们有着相当独特的文化,用汉字又在汉字之外加上独特的符号,形成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又巧妙的语言。他们种水稻、吃生鱼、依附自然。

现在的日本,发达起来之后,仍在寻找着自我。据传说,两千多年以前,秦朝的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死之灵药踏上那些岛屿而一去不归,在那里生根。住在那里的现代人,为了寻找他们的根而不惜艰辛,向南去过东南亚的诸岛,向北去过俄罗斯、蒙古,向西去过中国云南的村寨密林和新疆的戈壁草原。

被称之为“日本”的这一串岛屿,从地理形状上看,有人说它像狼,有人说它像蚕。在世界的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它的确扮演过狼的角色,又有过蚕的行为,因而不得不为它写上重重的一笔。在这一百多年当中,日本大起大落,大落大起,它贪婪、凶残、咄咄逼人,它温情、勤勉、彬彬有礼。

在19世纪末期,亚洲各国还在封建统治苟延残喘的时期,日本率先脱亚人欧,实现了维新,发展了工业经济,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从而成为东亚最发达强盛的国家。也就在这个时期,它开始了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袭击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奴役东南亚各国,进行南京大屠杀,强迫妇女随军卖身,疯狂掠夺各国的财产和资源,残害和折磨了各国几千万人民。在各国的反侵略抗争中,侵略者走向穷途末路,在遭受致命打击走投无路之时,它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它亦成为了地球上惟一的被核武器摧残的国家,在两朵蘑菇云之下,多少万日本人民生灵涂炭。在二战结束后的50多年中,日本又经历饥饿贫困、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泡沫经济及其崩溃,直至现在的萧条等等发展阶段。当今的日本,成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富裕并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日本生产着世界上最好的电器、汽车等产品,松下、日立、丰田等日本产品无孑L不入地打进世界各地的市场,捞足利润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种种方便。目前虽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方面望尘莫及于美国,但在制造业上仍堪称世界第一。

当年恣行于亚洲各国的日本皇军以杀人比赛来取乐,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甚至在遭到失败时,逼迫自己的臣民“玉碎”,效忠天皇,自杀成仁。而今似乎立地成佛,对动物都不愿施之一暴,却面对二战中伤害数千万人的罪行,不能予以诚恳地谢罪,王顾左右而言他,对世人及下一代掩盖历史真相。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大量的人民涌出国门,成为万里长城、大英博物馆、夏威夷海滩、凯旋门等地的访客,挥洒着大把的日元,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日本游客成了众多旅游胜地最受欢迎的上宾。然而,1980年代,日本兴起了有组织地去东南亚等地的买春旅游,以为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因而臭名远扬。

经过了百余年“艰苦卓绝”的“脱亚入欧”的苦斗,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得到世界各国的注目,经济生活、教育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它自诩为白人发达世界的挑战者,的确其发达也鼓舞激励过发展中国家,成为穷国的学习榜样。却不顾一切地往欧美的怀里钻,抬手投足,全盘西化,一头单相思。“脱亚”仿佛是脱成了,但是,“入欧!人欧”终究人不进欧,从文化、人种、传统、生活及思想方式都不被欧美所接受,总被欧美人说成是经济动物、个色、自私、怪异、狭隘、封闭,种种原因,时常备受蔑视。转过头来再“脱欧人亚”,无奈“覆水难收”,在文明和精神根基方面,不知道该立于何处,自感悲怆、寂寞,深怀刻骨铭心的“国际孤儿”之忧愁。

日本号称具有亚洲最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严密公正的选举、自由众多的政党,有效神圣的议会,可总理大臣却换起来如流星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下岗总理”能组成一个班,不少日本人几乎搞不清总理大臣究竟换成谁了,不知道谁在为这个国家掌舵,谁在替这个国家负责。

以重视教育而著称、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善有效的教育系统,成为发展中国家甚至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学习榜样,也在为大学生光玩不学、新一代胸无大志、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学生辍学逃学退学而烦恼。总被人描述成无孔不入、无钱不赚、无市不在的日本商人,疯狂地为追求利益四处奔波,同时在亚非贫困地区,在难民营,在一些受灾的地方,也有不少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的日本志愿人员的身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单身女子在夜里行走,不用担心会遭到袭击和骚扰;街头极少有争吵与殴斗;人们互相谦让、温文尔雅,享受着安全的环境、平和的空气。可是,一个中学生竟然把一个小学生的头颅切了下来,摆放到学校的大门口;只有在战争中才使用过的、如今在战争中也被杜绝使用的沙林毒气,居然漂进了和平时代的平民住宅、大都市中心地带的地铁车站车厢;剧毒的氰化物也被搅和进了社区午餐咖喱饭的大锅,造成惨剧。

他们爱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性,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土地和海域。他们有“坚如磐石”的集团精神,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寻求来自其他民族的尊敬,自强不息、勤劳奋斗。他们随时随地注视着外界的变化,贪得无厌地吸收外面先进的东西,循着强大先进势力的视线变换调整自己的姿态,在努力不被蔑视的同时,奋起追赶。朝着一个方向,为达到某个目标,经过内调酝酿,一旦形成某种趋势,他们便前赴后继、目不斜视、勇往直前。可是又总是陷入某种模式周而复始地循环,开动起来的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的战车,好像转向不灵、闸不好使,只知道一味地朝着一个方向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得胜再胜连胜。但是终究物极必反,疯狂的战车坠人深渊,国家整个民族一蹶不振,泄气悲伤。一阵痛苦过后,再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开始又一次冲锋,进入又一次循环。

他们时而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民族和人种。他们有“大和民族”之称,他们有自称世界上血统延续最长、“万世一系”的天皇作为精神统帅和象征,人人具备“大和魂”、“大日本”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结成最有效最有力的行动集团,因此他们骄傲和自豪,怀有超越任何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他们时而又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为劣等的民族和人种,世界上没有谁认为日本有过辉煌的文明。他们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更善于学、仿、偷,不善于发明创造,只要是在正常的时代,都是跟在先进强大的势力的身后,亦步亦趋。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得意忘形,认为自己是人类中的上上等;在失败的时候情绪跌入深渊,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下下种。难怪前美国驻日本大使赖肖尔说,日本人如同钟摆,在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两个极端摇摆,难于镇静下来维持一个普通稳定的心态。

在那片岛子上居住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何这样又那样?日本这个常常令人不解的国度,与我们中国相隔一个朝鲜半岛,再往南相隔黄海和东海,距离不过数百公里。回顾历史,中日之间交流已越两千年,两国及两个民族之间,有过友好的时期,也有非常悲惨黑暗的时期。中国曾经在文明的发展上给了日本以极大的恩惠,这一点连日本最为反动的民族主义者们也不得不点头承认。而日本从近代以来,给中国带来过极大的灾难,这一点每一个中国人都牢牢记得。日本和中国之间,由于地理、文化和历史等等的缘故,有着一个不解之缘。有说二者“一衣带水”,应永久和睦。有说在东亚地区“一山不容二虎”,二者应拼死相争。

由于历史的缘故,日本人以前一直把中国当作模仿对象、而今当作竞争的目标。他们对影响过他们文明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他们感激,因为来自中国的文化把他们的先人带人了文明发展的阶段,有了文字、有了文学、有了提高人类生存水平的农业等等,在中国的“舶来物”的基础上有了日本的发展和文明。他们自卑并且憎恨,就是由于那些大陆的“舶来文明”的自然传播扩展,使得日本纯粹的文化发展不畅,总让世人觉得日本是中国文明圈中的一分子,在日本可称是文化的东西中,总能看到中国的色彩和影子。他们庆幸,身旁的这个泱泱大国,由于儒家理论的统治,或许是文明过于悠久,一直趋于内向,不那么激烈扩张,也不那么贪婪,没有给日本以威胁和攻击,使得曾经弱小的日本安然自立于一方。他们蔑视中国——以前的崇拜偶像、模仿学习的目标,到近代竞完全停滞不前,并且如此弱不禁风。人家外人(欧美)打了你,我这个以前的小徒弟也打了你,你中国还不是在贫困线上苦熬着吗?至今,我对你中国在经济、技术甚至军事上仍遥遥领先。他们谨慎,上次战争的遗留问题尚未完结,在极力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尊严”的同时,尽量与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维持安定的关系,适当地表现出一些友善的姿态,好让中国人赶快忘掉过去,去奔那“共存共荣”的未来。他们恐惧,近二十余年,中国突然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虽然国民经济总收入还不过是日本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均收入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一旦这头“初醒的睡狮”有一个跳跃,岂不使得日本在亚洲争当霸主地位的梦想成为泡影?他们奋起,绝对不能让中国再次崛起,要让中国成为提供廉价资源、低级产品和便宜劳力的仓库,成为日本倾销洪水般产品的广阔市场,远远地跟在我这只头雁的后面,慢慢奔你的小康。他们企盼现代中国要像历史上的宋朝,文弱文弱再文弱,只要小康,不要富强,最好分裂成多块,各自为政互相制约,不要对日本造成任何威胁。日本的综合国力要永远盖过中国,在亚洲这个圈子里,任我日本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正是这些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原因,使得日本人从来丝毫没有忽视过认识和了解中国,他们把中国研究分析得透透彻彻,他们深入细致地用心制定对中国的政策,谨慎而果敢地付诸行动,以对这个大老邻居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中国人呢?事事总是漫不经心,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大国的风范,还有大国的毛病。中国看日本,总觉得日本是依靠中国文明的奶水喂大的孩子,一直不把日本放到眼里,称日本是“弹丸小国”,是“小日本儿”。岂料这个“弹丸小国”的“小日本儿”突然间发达起来了。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开始向朝鲜和中国进攻了,这才开始认真地注意日本。中国人对日本人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历史意识的惯性造成人们在文化方面仍对日本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对日本的忘恩负义、侵略罪行抱有极大的憎恶感,面对日本的经济成就又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并且相比自己的落后以及苦难油然而生一种要发展要富强的紧迫感。无论怎样看,日本绝不是一个一般的国家和民族。日本人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告诉了世人,应当认真对待日本,要深人细致地去了解、认识和研究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此日本人/经世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志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1400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313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23:41